内容简介
著名书画家平湖陆维钊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
大家知道,陆先生早年出于柳诒徵、吴梅诸位先生门下,他的~生,绝大多数时间研究文史之学,担任教育工作,前后历60年之久,造就英才,散布在社会各个部门,有不少闻望之士。教学余闲,他还协助叶恭绰先生选辑《全清词钞》30卷,岿然钷制,1973年在香港出版,尤为当时所重视。
书法艺术,一直是陆先生的业余活动。生平临摹历代名迹,功力深厚,范围也相当广泛。自运之作,从来不苟随流俗迁爱。*出名的是篆书。篆书参法《大三公山》《三阙》《禅国山>,不规工用秦刻石旧体。隶书着重汉代早期各题刻,倾向高简浑朴一路,笔力沉鸷,不名一体,但似乎不喜爱桓灵以后规范化的作品。解放初,有一次对我说,这样写好不好?我说,会变就是好。过不了多久,果然变出名堂来了,那就是今天国内外所推崇的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陆维钊独特的新体。陆先生那种介乎篆隶之间的新体,他自己叫作隶书。我认为字形固然是扁的,字划结构却是遵照许慎旧文而不杜撰。两汉篆法,很多逞臆妄作,许慎所讥“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之类,不可究诘。陆先生对此十分讲究,不肯放松。篆书家一直宗法李斯,崇尚长体,前代金石遗文中偶有方体扁体出现,宋元人叫作“蜾扁”,除铉、吾丘衍等认为“非老笔不能到”。我曾称赞陆先生是当今的蜾扁专家,他笑而不答,我看他是当仁不让。
陆先生的真行草书,社会上比较忽视。我倒有不同的意见。记得初次结识陆先生时,先看到的是他所写北魏真书,从容挥洒,不沾染张裕钊、赵之谦、陶溶宜等人末流的习气。佩服他自有机杼,敢于创意。本集所收临《爨宝子》《爨龙颜》《张猛龙》《石门铭》屏条,不求形似,自用我法,可说是他典型的作品。行草挂轴,本集所收不少。综合披览,使人感到纯乎学人手笔,饶有书卷清气。无论大小幅纸,不随便分行布白,有时“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有时“碧山人来”“脱中独步”,得心应手,各有风采。唐以来论书者多侧重点划结构,过分讲究个字写法。个字写法应该讲究,但整幅风神,也有同等重要,一般多疏忽了。刻帖家有将前贤名迹割裂重排、移易位置的陋习,装裱家也有同样情形,甚至改挂轴为卷册,破坏行款,破坏风格,很少有人提出批评。足见书法上的整幅风神,想来就很少讲究。特别是行草关系更大。刘熙载曾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此语大可寻味。了解这个道理,今天来读陆先生的书法集子,将会有所启发。
陆先生同时又是一位画家,他生平对黄公望寝馈*久,有些作品笔墨灵动,与李流芳有默契之处。昔人言“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陆先生可以说兼有清浑二字之妙,非深于学问、胸有丘壑者,未易办到。但他谦不自有,认为平日工作紧张,对绘画方面功夫下得不多,所以不常出手,社会知道者也较少,身后才发现不少精品。
陆先生原在浙江大学、杭州大学任教多年,1960年调至浙江美术学院转授古典文学。已故院长潘天寿先生和陆先生重视祖国书法篆刻艺术,于1963年就本院试办书法篆刻科,即请陆先生为科主任。办了两期,在十年动乱中无形停顿。今天党和人民政府愈加重视祖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在全国范围内有关书法艺术的活动,到处蓬勃发展着。新成立的组织和机构,越来越多。足见潘陆二位先生当年创办这个专业的预见性。1979年暑期,学院又接受了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的新任务,请陆先生负责。所有规划制度,多经他主持悉心厘定,病榻中还力疾工作。孰知开学还只半年,陆先生于1980年1月13日与世长辞,享年82岁。不必说这是我国书法界一大损失,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损失。
这本集子的编辑与印行,虽然不是陆先生生前所手定,取舍之间,或有未尽符合本人的意旨,但出于陆夫人李怀恭、老友和高足弟子集体商定,相信足以反映出陆先生精深的艺术造诣。同志们嘱我写这篇前言,我也只是凭个人浅见,略道一二,起陆先生于地下,未知以为如何?不过陆先生的书法,已著名于海内外,这本集子的出现,一定受到很多人的赏会而给予更恰当的评价。
内页插图
目录
专题·陆维钊研究
本专题由陆维钊书画院与本刊合编
陆维钊谈艺录
《陆维钊书法选》前言文/沙孟海
陆维钊的书法史意义及其当代性启示
——兼议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的评选文/庄伟杰
雄强大美在此翁
——人文视野下陆维钊书法审美境界
及文化品格谫论文/杨天才
论陆维钊的书法美学思想文/刘海恒
从尊碑思想到碑帖并重的转向看陆维钊书学思想的科学
理性及其当代价值文/向净卿
纯乎学人手笔饶有书卷清气
——陆维钊传世题跋手札信札书法研究文/陈一梅
陆维钊先生艺术年表
西泠印社、陆维钊书画院藏陆维钊书画选
秋季雅集
秘书处工作报告文/陈振濂
饶宗颐社长百岁华诞庆典隆重举行逾千嘉宾汇聚香江
畔共贺期颐之寿
学术研究
“淮南一人”吴叔元文/刘聪泉
西泠掇英
西泠印社是做学问的老大哥
——纪念沙孟海诞辰115周年文/余晖
仁厚德劭的名书家
——怀念郭仲选先生文/鲍复兴
怀念恩师孔伸起先生文/林海钟
怀念父亲文/孙和平
新书介绍
《现代篆刻家印蜕合集》
《吉砚书屋文博丛稿》
社史钩沉
高式熊《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印选(十二)
艺丛信息
前言/序言
《西泠艺丛》2015年第12期(总第12期) 艺术传承与时代创新:回望2015,展望艺海新篇 2015年,《西泠艺丛》迎来了创刊后的第十二个年头,也完成了又一个年度的耕耘与积淀。这一年的《西泠艺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坚实基础上,更以敏锐的触角捕捉时代脉搏,将目光投向艺术发展的多元可能。总第12期,作为年度收官之作,凝聚了编辑部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心血,力求呈现一场思想碰撞、技艺精湛、视野开阔的艺术盛宴。本期内容,不仅是对年度学术成果的集中梳理,更是对当下中国艺术生态的一次深入审视,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艺术走向的期许与探索。 一、 笔墨丹青,雅集新章:传统书画的当代语境 在中国画领域,2015年的《西泠艺丛》继续关注着传统技法的传承与创新。本期特辟专栏,邀请了数位在山水、花鸟、人物画创作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或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构,如何通过笔墨的虚实、色彩的浓淡,表现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东方哲学;或解析花鸟画的写生之道,如何在捕捉自然生机的同时,融入文人的情趣与品格。对于人物画,本期则关注其叙事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塑传统人物画的时代精神,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书法方面,本期深入研究了不同书体在现代审美中的表现力。从篆书的古朴雄浑,到隶书的汉韵飘逸,再到行草的洒脱不羁,书法家们不仅展现了扎实的笔墨功底,更在章法、墨法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本期特别关注了书法在公共空间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展览、教育等形式,让更多人走进书法艺术,感受其独特魅力。此外,对碑学与帖学的辨析,对历代名家书迹的解读,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论支撑。 二、 雕琢时光,妙手生花:工艺美术的精微探索 工艺美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期《西泠艺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期重点关注了玉雕、木雕、漆器、陶瓷等传统工艺。在玉雕领域,艺术家们不仅在选材、设计上精益求精,更在雕琢技法上力求突破,将传统寓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古韵又具时代感的作品。对于木雕,本期则探讨了如何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与质感,同时赋予其生命力的表现,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力求达到“形神兼备”。 漆器艺术在本期得到了深入的介绍,从历代漆器的发展演变,到不同地域漆艺的独特风格,再到现代漆艺家如何运用新材料、新工艺,赋予古老漆艺以新的生命。本期对漆器的色彩运用、纹饰创意以及在现代家居和艺术品设计中的可能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陶瓷艺术方面,本期不仅回顾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成就,更聚焦于当代陶瓷艺术家在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探索。从传统青花、粉彩到现代柴烧、抽象陶瓷,都展现了陶瓷艺术在技艺与观念上的多元发展。 三、 舞台内外,国粹新生:戏曲与表演艺术的时代回响 2015年,《西泠艺丛》也积极关注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创新。本期收录的多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京剧、昆曲、越剧等经典剧种在当代舞台上的传承与挑战。艺术家们不仅分享了他们在挖掘传统剧目、改良表演程式方面的经验,更对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让国粹艺术焕发新的活力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期特别关注了戏曲音乐的创新,探讨了如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其更具感染力。 此外,本期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表演艺术领域,包括传统乐器演奏的现代演绎,以及民间歌舞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呈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魅力,以及艺术家们在时代浪潮中为保护与发展传统艺术所付出的努力。 四、 历史印记,文化脉络:艺术史研究的深度挖掘 《西泠艺丛》始终不忘其学术本源,在本期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艺术史研究成果。本期收录的文章,对古代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门类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梳理。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对艺术品的辨析,发掘被忽视的艺术价值,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 在地域艺术史方面,本期深入研究了江浙一带的传统艺术特色,追溯了西泠印社等文化机构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期也关注了中国艺术与周边国家及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探讨了文化融合在艺术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对艺术家生平、创作风格的深入研究,对艺术流派的梳理与分析,都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五、 视野拓展,未来展望:跨界融合与艺术前沿 2015年的艺术界,跨界与融合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西泠艺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在本期中,我们开始探索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如何在艺术品市场中发掘具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以及如何利用新兴媒体传播与推广传统艺术。 本期也对一些前沿的艺术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关注,例如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观念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艺术与科技、教育、社会公益的融合。虽然这些领域尚在探索阶段,但《西泠艺丛》希望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呈现,引发读者对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结语: 2015年第12期《西泠艺丛》,是一份饱含对传统艺术的敬意,也蕴含对未来发展的憧憬的答卷。它不仅记录了这一年度艺术界的重要动态,更试图搭建一个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我们相信,通过对艺术的不断求索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定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本期内容,是过往的沉淀,更是未来的序章。 (总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