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

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亞平,權義寜,王長山 等 著,方敏 編
圖書標籤:
  • 操作係統
  • 計算機科學
  • 本科教材
  • 新世紀教材
  • 計算機類
  • 教學參考書
  • 計算機原理
  • 係統編程
  • 軟件工程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6143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412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9
字數:6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從原理、技術、設計實現三個方麵講述瞭計算機操作係統,即首先從操作係統設計原理齣發,介紹操作係統的設計思想和實現技術,然後迴到目前普及的現代操作係統蔔加以實例講解和深化,最後是實際應用。全書以UNIX和Windows 2000/XP為實例輔助原理介紹,並給齣相應的編程接口和實用操作。這種集原理、技術以及設計實現於一體的特點是《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的獨到之處。
  《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適閤作為計算機專業本科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操作係統教程,對於從事計算機應用和開發的技術人員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目錄

第1章 操作係統概述
1.1 操作係統的地位
1.2 操作係統的定義
1.3 操作係統的特徵
1.4 操作係統的發展
1.4.1 操作係統的發展曆史
1.4.2 操作係統的分類
1.5 操作係統結構研究
1.5.1 資源管理的觀點
1.5.2 層次結構觀點
1.5.3 模塊接口法
1.5.4 虛擬機
1.5.5 客戶機/服務器係統
1.5.6 用戶觀點
1.6 內核體係結構模型
1.6.1 微內核
1.6.2 單內核
1.7 UNIX操作係統
1.7.1 UNIX操作係統概述
1.7.2 UNIX係統的特點
1.7.3 UNIX操作係統的結構
1.8 Windows NT/2000/XP簡介
1.8.1 Windows NT
1.8.2 Windows 2000
1.8.3 Windows XP
習題

第2章 作業管理和用戶接口
2.1 作業的組織和管理
2.1.1 作業和作業處理過程
2.1.2 作業的輸入/輸齣方式
2.1.3 作業控製塊
2.1.4 作業調度
2.2 作業控製方式
2.2.1 脫機作業控製方式
2.2.2 聯機作業控製方式
2.3 係統功能調用
2.3.1 係統調用及實現
2.3.2 係統調用的實現過程
2.4 圖形用戶接口
2.4.1 概述
2.4.2 Xwindow係統
2.4.3 Windows係統
2.5 用戶管理
2.5.1 LINIX的用戶管理
2.5.2 WindowsNT的用戶管理
習題

第3章 進程管理
3.1 進程的引入
3.1.1 順序程序
3.1.2 多道程序設計
3.1.3 程序並發執行的特性
3.1.4 與時間有關的錯誤
3.2 進程定義與控製
3.2.1 進程的概念
3.2.2 進程控製塊
3.2.3 進程的基本狀態及其轉換
3.2.4 進程控製
3.2.5 進程的特徵
3.3 進程調度
3.3.1 確定進程調度算法的原則
3.3.2 進程調度算法
3.4 進程問的相互作用
3.4.1 進程間的同步和互斥
3.4.2 進程的同步機製
3.4.3 IPC經典問題
3.4.4 進程的同步機製——管程
3.5 進程通信
3.5.1 概述
3.5.2 共享內存模式
3.5.3 消息傳遞方式
3.5.4 管道
3.6 綫程
3.6.1 綫程的引入
3.6.2 綫程的實現機製
3.6.3 綫程與進程的比較
3.7 UNIX進程模型
3.7.1 進程模型的基本結構和工作過程
3.7.2 進程狀態及轉換
3.7.3 進程調度算法
3.7.4 UNIX的進程控製與管理
3.8 Windows2000/XP的進程和綫程模型
3.8.1 Windows2000/XP的進程和綫程模型總述
3.8.2 Windows2000PAP的進程實現
3.8.3 Windows2000/XF,的綫程實現
3.8.4 Windows2000/XP的綫程調度
3.8.5 空閑綫程
3.8.6 多綫程編程
習題

第4章 死鎖
4.1 死鎖的基本概念
4.1.1 資源
4.1.2 産生死鎖的四個必要條件
4.2 注生死鎖的示例
4.3 解決死鎖的方案
4.3.1 死鎖的預防
4.3.2 死鎖的避免
4.3.3 死鎖的檢測和解除
4.4 其他相關問題
4.4.1 兩階段加鎖
4.4.2 飢餓
習題

第5章 存儲管理
5.1 概述
5.1.1 存儲體係
5.1.2 地址重定位
5.1.3 鏈接
5.1.4 存儲管理的目的
5.1.5 存儲管理的任務
5.1.6 各種存儲管理方案
5.2 分區存儲管理方案
5.2.1 單一連續分區存儲管理
5.2.2 固定分區
5.2.3 可變分區
5.2.4 可再定位式分區
5.2.5 多重分區
5.3 頁式存儲管理
5.3.1 基本原理
5.3.2 頁式存儲管理的地址變換
5.3.3 硬件支持
5.3.4 優缺點
5.4.段式存儲管理
5.4.1 基本思想
5.4.2 分段式管理的數據結構
5.4.3 分段式管理的地址變換
5.4.4 分段式管理的硬件支持
5.4.5 分段式管理的優缺點
5.4.6 分頁式管理和分段式管理的比較
5.5 段頁式存儲管理
5.5.1 基本思想
5.5.2 段頁式存儲管理的地址變換
5.5.3 硬件支持
5.6 交換技術與覆蓋技術
5.6.1 覆蓋技術
5.6.2 交換技術
5.7 虛擬存儲
5.7.1 虛擬存儲管理的引入
5.7.2 虛擬頁式存儲管理
5.7.3 性能問題
5.7.4 虛擬段式存儲管理
5.8 高速緩衝存儲器
5.8.1 高速緩存的組織
5.8.2 緩存的工作過程
5.9 內存管理實例分析
5.9.1 UNIXS5的內存管理
5.9.2 Windows2000/XP的內存管理
習題

第6章 文件管理
6.1 概述
6.1.1 文件與文件係統
6.1.2 文件的分類
6.2 文件的結構及文件存取方式
6.2.1 文件的邏輯結構
6.2.2 存儲介質
6.2.3 文件的物理結構
6.2.4 文件結構、文件存取方式與文件存儲介質的關係
6.3 文件目錄
6.3.1 文件目錄的內容
6.3.2 目錄結構
6.4 文件係統的實現
6.4.1 文件空間的分配和管理
6.4.2 內存中所需的錶目
6.4.3 外存空間管理
6.5 文件係統的使用
6.5.1 文件操作
6.5.2 文件的係統調用
6.5.3 文件共享
6.6 文件係統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6.6.1 文件係統的可靠性
6.6.2 文件係統的安全性
6.6.3 文件的保護機製
6.7 文件係統的性能問題
6.7.1 塊高速緩存
6.7.2 磁盤調度
6.7.3 信息的優化分布
6.8 Windows2000/XP文件係統實例分析
6.8.1 Windows2000/XP文件係統概述
6.8.2 Windows2000/XP文件係統模型和FSD體係結構.
6.8.3 NTFS的文件驅動程序
6.8.4 NTFS的磁盤結構
6.8.5 NTFS的實現機製
6.8.6 NTFS的可恢復性支持
6.8.7 NTFS的安全性支持
習題

第7章 設備管理
7.1 概述
7.1.1 I/O係統的結構和控製方式
7.1.2 設備的分類
7.1.3 設備管理的目標和任務
7.2 I/O軟件的組成
7.2.1 I/O軟件的目標
7.2.2 中斷處理程序
7.2.3 設備驅動程序
7.2.4 與設備無關的係統軟件
7.2.5 用戶空間的I/O軟件
7.3 具有通道的設備管理
7.3.1 通道的類型
7.3.2 “瓶頸”問題
7.3.3 通道命令與通道程序
7.3.4 通道的工作原理
7.4 與設備管理有關的技術
7.4.1 DMA技術
7.4.2 緩衝技術
7.4.3 總綫技術
7.4.4 即插即用技術
7.5 設備管理中的數據結構
7.5.1 設備管理中的數據結構
7.5.2 設備的分配與迴收
7.5.3 設備的處理
7.6 UNIX設備管理實例分析
7.6.1 UNIX塊設備管理的主要數據結構
7.6.2 UNIX的緩衝區管理
7.6.3 塊設備管理
7.6.4 字符設備管理
7.7 Windows2000/XP設備管理機製實例分析
7.7.1 Windosw2000/XP輸入/輸齣係統的體係結構
7.7.2 核心態模塊
7.7.3 輸入/輸齣係統的數據結構
7.7.4 Windows2000/XP的設備驅動程序
7.7.5 Windows2000/XP的I/O處理
習題

第8章 網絡操作係統
8.1 網絡操作係統的功能
8.1.1 網絡操作係統簡介
8.1.2 網絡操作係統的功能和特性
8.1.3 網絡操作係統的功能結構
8.1.4 網絡操作係統的邏輯構成
8.1.5 網絡操作係統與OSI-RM
8.2 WindowsNT/2000/XP
8.2.1 WindowsNT/2000/XP網絡基本概念
8.2.2 WindowsNT/2000網絡結構
83LINIX網絡文件係統
8.4 Linux操作係統
8.4.1 Linux的特點
8.4.2 Linux係統結構及文件組織
8.4.3 Linux係統啓動和初始化
8.4.4 Linux的常用軟件
8.5 對等式局域網
8.5.1 對等式局域網操作係統
8.5.2 Windows98的網絡技術
習題

第9章 分布式計算機係統
9.1 分布式計算機係統
9.1.1 概述
9.1.2 分布式係統的特徵
9.1.3 分布式係統的結構
9.1.4 分布式係統的設計方法
9.2 分布式係統的設計
9.3 分布式係統中的通信問題
9.3.1 發送策略
9.3.2 連接策略
9.3.3 競爭處理
9.3.4 保密
9.4 消息傳遞
9.4.1 異步型
9.4.2 同步型
9.4.3 組通信
9.5 遠程過程調用
9.5.1 概述i
9.5.2 基本RPc操作
9.5.3 兩種通信方式的比較
9.6 進程遷移
9.6.1 數據和計算的遷移
9.6.2 引入進程遷移的原因
9.6.3 進程遷移機製
9.6.4 遷移的協商
9.7 分布式操作係統中的進程同步
9.8 分布式操作係統中的進程互斥
9.9 分布式係統的資源管理
9.10 死鎖處理
習題

第10章 應用開發篇
10.1 UNIXShell
10.1.1 Shell基礎
10.1.2 正文全屏編輯程序vi
10.2 Shell程序設計
10.2.1 Shell變量及其賦值
10.2.2 命令錶與命令行
10.2.3 流程控製命令
10.2.4 命令替換與參數替換
10.2.5 Shell過程的運行
10.3 UNIX實用程序
10.3.1 目錄操作與文件操作命令
10.3.2 過濾器
10.4 LINIX程序設計
10.4.1 文件係統程序設計
10.4.2 高級進程間的通信
10.5 Windows應用程序設計
10.5.1 WIN32API
10.5.2 Windows應用程序的設計模式
10.5.3 Windows應用程序的基本結構
習題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4.買時操作係統
  實時操作係統主要用於過程控製、事務處理等有實時要求的領域,其主要特徵是實時性和可靠性。近幾年來,微機又經常以嵌入的形式配置在許多儀器和設備中,構成所謂的智能儀器和智能設備,使儀器和設備的性能顯著提高。在這種應用情況下,對所配置操作係統的主要要求是能實時地響應和處理外部事件。
  1)實時係統的定義
  實時係統是指在限定的時問內對輸入進行快速處理並作齣響應的計算機處理係統,它分為硬件實時係統和軟件實時係統。實時係統用於工業過程控製、軍事實時控製、金融等領域。係統的主要要求是:響應時間短,係統可靠性高。
  2)實時操作係統的任務類型
  實時任務一般分為以下兩類:
  ·周期性實時任務:根據用戶規定的時間啓動該任務的執行,並按照嚴格的循環時問重復執行該任務。
  ·非周期性實時任務:允許推遲一確定時間再執行。
  實時係統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f11實時時鍾管理。對實時任務進行實時處理是實時係統的主要目標之一。周期性實時任務和非周期性實時任務中所需要的時間,都是由實時時鍾産生的脈衝來計量的。為此,係統要設置實時時鍾以及相應的時鍾管理程序,用來嚮係統提供日期、時刻以及對定時任務和延遲任務進行控製的信號。
  (2)過載保護。過載是指進入係統的任務數目超齣係統的處理能力。在設計實時係統時,應給予係統足夠的處理能力,使之能及時處理係統中的所有任務。盡管如此,由於被處理的任務進入係統時帶有很大的隨機性,使得在某段時間內係統中的任務數超過瞭它的處理能力,從而産生瞭所謂“過載”問題。為此,係統必須具備某種防護機構以保證即使齣現過載,係統仍能正常運行。
  當係統中齣現短暫的峰值負載時,可以通過緩衝區予以平滑,即將各任務收容於緩衝區中,並按一定的策略排成一個或幾個隊列等候處理。若係統中齣現的峰值負載是持續性的,則係統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最簡單的辦法是在係統中設置一個防護機構,使之一旦齣現過載就要啓動防護機製。如不及時處理過載,就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在控製係統中,通常采用的辦法是拋棄一些不重要的任務或降低某些周期性任務的頻率。
  (3)連續人機會話。人機對話是由終端把消息發送給計算機開始的,當計算機把迴答信息送迴終端後,會話便算結束。類似地,用戶可發來第三次、第四次有關該問題的消息。
  (4)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實時係統中,軟/硬件的任何故障都會給係統帶來嚴重後果。因此,在實時係統中,必須采取相應的軟/硬件措施,保證係統的絕對安全和高度可靠。例如,在硬件上采用雙工體製。在嚴格的雙工係統中,有兩颱完全相同的計算機:一颱用作主機,用於實時控製或實時處理;一颱作為後備,它和主機並行工作。兩颱機器中任一時刻都保持相同的CPU現場,若一颱主機發生故障,後備機就立即代替主機繼續工作,以保證係統的不間斷運行。
  ……

前言/序言


《深入理解計算機係統》 一、 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操作係統入門讀物,而是旨在幫助讀者深刻理解計算機係統是如何工作的。它從程序員的視角齣發,將計算機係統看作是由一係列相互關聯的組件組成的復雜實體,並詳細闡述瞭這些組件是如何協同工作以執行程序和管理資源的。本書的核心理念是:理解底層原理對於編寫高效、健壯且可維護的軟件至關重要。 全書共分為九個章節,每一個章節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並以大量詳實的案例和代碼分析來支撐理論。它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 從最基礎的層麵開始,瞭解二進製數據是如何錶示和操作的:本書將深入探討整數和浮點數的錶示方法,以及匯編語言和機器代碼如何直接與硬件交互。這部分內容能幫助讀者擺脫對高級語言的依賴,直接觸及計算機執行指令的本質。 理解程序是如何被編譯、鏈接和加載的:本書會詳細講解源代碼如何一步步轉化為可執行文件,以及鏈接器和加載器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對於理解程序運行時遇到的各種鏈接錯誤和內存布局至關重要。 深入探究處理器和內存的體係結構:讀者將學習指令集架構(ISA)的概念,以及現代處理器是如何通過流水綫、緩存和分支預測等技術來加速指令執行的。同時,本書也會詳盡闡述存儲器層次結構,包括寄存器、多級緩存、主存和磁盤,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方式,幫助讀者理解數據訪問的延遲和優化技巧。 剖析程序的內存管理:本書將詳細講解程序在運行時是如何管理其地址空間的,包括棧、堆和全局變量區的劃分與使用。對於理解內存泄漏、緩衝區溢齣等常見問題,以及垃圾迴收等內存管理機製,這部分內容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並發編程和係統級I/O:隨著多核處理器的普及,並發編程成為現代軟件開發的核心技能。本書將介紹綫程模型,講解如何利用多綫程實現並發,並深入討論並發編程中常見的挑戰,如競態條件和死鎖。同時,本書還會涵蓋係統調用接口,講解如何進行文件I/O、進程間通信等低級I/O操作。 探索網絡編程和分布式係統:本書將介紹網絡協議棧的工作原理,包括TCP/IP協議族,以及如何編寫網絡應用程序。它還會觸及分布式係統的基礎概念,讓讀者對現代互聯網應用背後的技術架構有所瞭解。 理解鏈接庫和運行時動態鏈接:本書會詳細講解靜態鏈接庫和共享鏈接庫的區彆與聯係,以及運行時動態鏈接的工作機製。這對於理解如何管理和使用大量的第三方庫,以及如何處理庫的版本兼容性問題非常有幫助。 二、 核心價值與讀者群體 《深入理解計算機係統》的核心價值在於打通“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壁壘。它不是一本僅僅陳述概念的書,而是通過大量實例,將抽象的計算機原理與實際的代碼執行聯係起來。本書能夠幫助讀者: 提升代碼性能:通過理解緩存、內存層次結構和指令執行等底層原理,讀者可以更有效地編寫能夠充分利用硬件資源的代碼,從而顯著提升程序的運行效率。 調試疑難問題:當程序齣現奇怪的錯誤,尤其是與內存、並發或係統交互相關的錯誤時,本書提供的知識能夠幫助讀者定位問題的根源,並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進行係統優化:對於需要進行係統級優化或性能調優的開發者來說,本書提供瞭必備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為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無論是後續深入學習操作係統、編譯原理、計算機網絡,還是分布式係統,本書所構建的堅實基礎都將使其事半功倍。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群體: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書是理解計算機係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理想教材,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係。 有一定編程經驗,希望深入理解計算機工作原理的軟件工程師:對於希望突破“黑箱”界限,成為更優秀的程序員的開發者而言,本書是必讀之作。 對底層係統原理感興趣的技術愛好者:任何希望瞭解程序是如何在硬件上運行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寶貴的知識。 三、 特色與亮點 “自頂嚮下,自底嚮上”的組織結構:本書巧妙地將復雜的計算機係統分解為易於理解的模塊,從程序員最關心的應用層齣發,逐步深入到硬件底層,再反過來闡述底層原理如何影響上層程序的錶現,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閉環。 大量的實踐性案例和代碼示例:本書引用瞭大量的 C 語言代碼示例,並提供瞭詳細的匯編代碼分析,讓讀者能夠親眼看到理論如何在實際中得以體現。附帶的實驗和練習也鼓勵讀者動手實踐。 嚴謹的理論分析與清晰的邏輯講解:盡管內容深入,但本書的講解卻極其清晰和有條理,避免瞭不必要的學術術語堆砌,力求讓讀者能夠理解每一個概念的來龍去脈。 強調“理解”而非“記憶”:本書的目標是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各種概念。通過對原理的深刻剖析,讀者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緊跟技術發展潮流:本書內容涵蓋瞭現代計算機係統中至關重要的概念,如多核處理器、緩存一緻性、並發編程以及網絡通信等,與當前業界的需求高度契閤。 總而言之,《深入理解計算機係統》是一本能夠真正幫助讀者理解計算機係統運作本質的經典著作。它將帶領你踏上一段探索計算機世界奧秘的旅程,讓你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和編寫軟件。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在拿起這本《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之前,我對操作係統的認知還停留在“啓動電腦,然後玩遊戲”這個層麵。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而精妙的世界。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進程調度的章節。書中詳細介紹瞭多種調度算法,如先來先服務、短作業優先、優先級調度、時間片輪轉等。 我尤其被時間片輪轉算法所吸引。它生動地展示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多個進程“輪流”獲得CPU的使用權,從而實現並發的效果。書中用圖示和錶格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算法下的進程執行順序和周轉時間、等待時間等指標,這讓我能夠直觀地比較不同算法的優劣。我記得有一個習題要求我實現一個簡單的優先級調度算法,通過編寫代碼,我親身體驗瞭調度算法的設計和實現過程,這種實踐經驗是課堂上無法獲得的。 內存管理部分也是這本書的亮點。書中對虛擬內存的概念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可以在內存有限的情況下運行更大的程序。分頁和分段技術在我初次接觸時也曾感到睏惑,但通過書中大量的圖示和詳細的步驟說明,我逐漸掌握瞭地址轉換的過程。尤其是在講解缺頁中斷時,書中詳細描述瞭操作係統如何響應缺頁中斷,將所需頁麵從磁盤調入內存,並更新頁錶,這個過程讓我對操作係統的“自動化”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如果說大學裏有一本書能讓我對計算機底層運作産生敬畏之心,那《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絕對是其中之一。它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我最受啓發的章節,莫過於關於進程間通信(IPC)的討論。在此之前,我隻知道程序之間似乎可以“交流”,但具體如何實現,如何保證效率和安全,我毫不知情。 書中詳細介紹瞭管道、消息隊列、共享內存、信號量等多種IPC機製。它不僅解釋瞭每種機製的工作原理,還通過代碼示例,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在實際編程中應用它們。我特彆喜歡共享內存的講解,它讓我明白,通過在內存中開闢一塊共享區域,多個進程可以直接讀寫數據,這大大提高瞭通信效率。書中通過一個典型的生産者-消費者模型,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利用共享內存和互斥鎖來解決數據同步問題,這讓我對並發編程中的挑戰有瞭全新的認識。 此外,書中對死鎖的分析和預防策略,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理解瞭死鎖産生的四個必要條件,並學會瞭如何通過各種算法來檢測和避免死鎖。書中對資源分配圖的講解,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進程之間的資源依賴關係,從而更好地設計和管理係統。這本書讓我明白,操作係統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調度器,更是一個復雜的協調者,它需要處理無數進程之間的復雜交互。

評分

不得不承認,《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瞭我對計算機科學的理解視角。它不再是孤立的程序編寫,而是將整個計算機係統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審視。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對文件係統的深入剖析。書中詳細介紹瞭文件係統的結構,包括文件、目錄、文件係統掛載點等概念,並詳細講解瞭不同類型的文件係統(如FAT、NTFS、ext4)的特點和優缺點。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文件存儲空間管理的技術。書中介紹瞭位圖(bit vector)和空閑鏈錶(free list)等空閑磁盤塊的管理方法,並解釋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我還學習瞭文件分配方法,如連續分配、鏈式分配和索引分配,並理解瞭它們在磁盤空間利用率、文件訪問效率以及文件碎片等方麵的影響。書中還通過實例展示瞭文件係統的日誌功能(journaling),讓我明白瞭為什麼現代文件係統如此健壯,即使在意外斷電的情況下也能快速恢復。 此外,書中對進程同步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理解在多綫程環境下,為什麼需要互斥鎖、信號量等機製來保護共享數據,避免競態條件的發生。書中對死鎖的分析和預防措施,也讓我對如何設計安全的並發程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操作係統不僅僅是一個管理硬件的工具,更是一個協調和優化係統資源的“指揮傢”。

評分

不得不說,《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這本書,讓我對“係統”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一係列精妙算法和策略的集閤。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對內存管理的細緻闡述。書中不僅講解瞭基本的內存分配和迴收,還深入探討瞭虛擬內存、分頁、分段等高級技術。 我尤其被地址轉換的過程所吸引。書中通過圖示和詳細的步驟說明,一步步地展示瞭邏輯地址如何通過頁錶或段錶轉換為物理地址。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可以運行比物理內存更大的程序,以及操作係統是如何巧妙地在程序和硬件之間建立起聯係的。書中對頁麵置換算法(如LRU、FIFO、Optimal)的講解,也讓我對操作係統的“決策”過程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明白,當內存不足時,操作係統是如何根據一定的策略選擇性地將不常用的頁麵“踢齣”內存,為新的頁麵騰齣空間。 此外,書中對進程同步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在多綫程環境下,需要互斥鎖、信號量等機製來保護共享數據,避免競態條件的發生。書中對死鎖的分析和預防措施,也讓我對如何設計安全的並發程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操作係統不僅僅是一個管理硬件的工具,更是一個協調和優化係統資源的“指揮傢”。

評分

這本《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簡直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得力的“戰友”!猶記得剛接觸操作係統時,那種迷茫感就像站在一片茂密的森林裏,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書本厚實,封麵樸素,但當我翻開第一頁,那股嚴謹而清晰的學術氣息便撲麵而來。它沒有像某些教材那樣堆砌晦澀的概念,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我理解操作係統的核心——進程管理、內存管理、文件係統和設備管理。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概念的講解方式。比如講到進程時,它不僅僅停留在“程序在內存中的一個執行實例”這個定義上,而是通過生動的類比,將進程比作一個忙碌的工人,有自己的工作空間(內存)、工作計劃(代碼)和正在進行的任務(CPU執行)。這種具象化的描述,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不再覺得進程是一個抽象而難以捉摸的存在。再比如內存管理,書中詳細講解瞭虛擬內存、分頁、分段等技術,並且用圖示一步步地展示瞭地址轉換的過程。我反復研讀瞭好幾遍,直到能夠清晰地在腦海中構建齣地址映射的整個流程,纔敢說真正理解瞭。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還穿插瞭大量的實例和習題。這些習題覆蓋瞭從概念理解到簡單實現的各個層麵,很多習題的設計都非常巧妙,能夠促使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我記得有一個關於死鎖預防的習題,當時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來嘗試解決,雖然過程有些麯摺,但最終當我理解瞭銀行傢算法的原理並成功應用時,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教材就像一個循循善誘的導師,不斷地挑戰我的思維,激發我的學習熱情。

評分

《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這本書,可以說是將操作係統的“黑箱”一點點打開,讓我窺見瞭其內部的精妙設計。我最欣賞的部分是關於文件係統的原理。書中詳細介紹瞭文件係統的層次結構,包括用戶視角的文件接口、邏輯文件係統、文件組織、基本文件係統以及I/O控製等。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文件存儲空間管理技術的講解。書中介紹瞭位圖(bit vector)和空閑鏈錶(free list)等空閑磁盤塊的管理方法,並解釋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我還學習瞭文件分配方法,如連續分配、鏈式分配和索引分配,並理解瞭它們在磁盤空間利用率、文件訪問效率以及文件碎片等方麵的影響。書中還通過實例展示瞭文件係統的日誌功能(journaling),讓我明白瞭為什麼現代文件係統如此健壯,即使在意外斷電的情況下也能快速恢復。 此外,書中對I/O子係統的講解,也讓我大開眼界。它詳細解釋瞭I/O控製方式(程序控製I/O、中斷控製I/O、DMA)、緩衝技術以及設備驅動程序的編寫。書中對DMA(Direct Memory Access)的講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通過DMA控製器,數據可以直接在設備和內存之間傳輸,大大減輕瞭CPU的負擔,提高瞭係統效率。這本書讓我真正理解瞭操作係統是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資源下,為用戶提供高效、穩定服務的。

評分

我得說,《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學習體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在此之前,我對操作係統的理解,就像一個隻看到瞭舞颱正麵錶演的觀眾,而這本書則帶我走進瞭後颱,看到瞭舞颱下無數精密的機械在運轉。我尤其喜歡關於設備管理的章節。它詳細解釋瞭I/O子係統的工作原理,包括I/O控製方式(程序控製I/O、中斷控製I/O、DMA)、緩衝技術以及設備驅動程序的編寫。 書中對DMA(Direct Memory Access)的講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過去一直以為所有的數據傳輸都需要CPU的乾預,但DMA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明白,通過DMA控製器,數據可以直接在設備和內存之間傳輸,大大減輕瞭CPU的負擔,提高瞭係統效率。書中還詳細介紹瞭磁盤調度算法,如FCFS、SSTF、SCAN、C-SCAN等,並通過圖示和計算,清晰地展示瞭它們在減少尋道時間和鏇轉延遲方麵的效果。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磁盤讀寫操作,背後也蘊含著精妙的算法設計。 此外,書中對內存管理中的頁麵置換算法的講解,也是我反復揣摩的部分。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實際操作係統中的實現難度,讓我對操作係統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書中通過舉例說明,讓我明白瞭當內存不足時,操作係統如何根據一定的策略將不常用的頁麵置換齣去,為新的頁麵騰齣空間。這本書讓我真正理解瞭操作係統是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資源下,為用戶提供高效、穩定服務的。

評分

這本書《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絕對是我大學期間最值得投入時間閱讀的教材之一。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嚴謹的方式,將操作係統這個看似龐大而復雜的學科,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的模塊。我最受益匪淺的部分,無疑是關於進程通信(IPC)的講解。在此之前,我隻知道程序之間似乎可以“交流”,但具體如何實現,我完全沒有概念。 書中詳細介紹瞭多種進程通信的方式,包括管道(pipe)、消息隊列(message queue)、共享內存(shared memory)以及信號量(semaphore)等。它不僅解釋瞭每種通信方式的原理,還通過代碼示例展示瞭如何在實際編程中應用它們。我特彆喜歡共享內存的講解,它讓我明白,通過在內存中開闢一塊共享區域,多個進程可以直接讀寫數據,這無疑大大提高瞭通信效率。書中通過一個簡單的生産者-消費者模型,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利用共享內存和互斥鎖來解決數據同步問題。 此外,書中對並發和同步的講解也是我反復學習的重點。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需要同步機製來避免競態條件(race condition)的發生。通過對互斥鎖、信號量等機製的深入學習,我開始能夠寫齣更加健壯和安全的並發程序。書中對死鎖的分析和預防策略,也讓我對如何設計避免死鎖的係統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從一個隻關注單一程序執行的開發者,轉變為能夠思考多個程序協同工作的係統設計者。

評分

坦白講,《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這本書,是我為數不多能夠反復翻閱的教科書之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進程調度的講解,它就像一本關於“公平分配CPU時間”的教科書。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調度算法,如FCFS、SJF、Priority Scheduling、RR(Round Robin)等。 我被RR算法的“時間片”概念深深吸引。它讓我明白,操作係統如何通過將CPU時間切分成小片段,輪流分配給各個進程,從而讓用戶感覺到多個程序在“同時”運行。書中通過錶格和圖示,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算法下的進程執行順序、等待時間、周轉時間等指標,這讓我能夠直觀地比較它們的優劣。我記得書中還有一個關於“多級反饋隊列調度”的章節,它將多種調度思想融閤在一起,創造齣更高效、更靈活的調度策略,這讓我對算法設計的巧妙之處贊嘆不已。 此外,內存管理部分也是我反復學習的重點。書中對虛擬內存的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可以在內存容量有限的情況下運行比內存總容量更大的程序。分頁和分段機製,以及地址轉換的過程,書中通過大量的圖示和詳細的步驟說明,讓我逐步掌握瞭這一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缺頁中斷處理的描述,它讓我看到瞭操作係統在遇到“無中生有”的情況時,是如何巧妙地將所需數據從磁盤調入內存,並更新頁錶的。

評分

我一直認為,學習操作係統的關鍵在於理解其“幕後”工作原理,而這本《計算機操作係統/新世紀計算機類本科規劃教材》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告訴我“是什麼”,更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當我看到書中關於多綫程同步的講解時,我被深深吸引瞭。書本詳細地介紹瞭互斥鎖、信號量、條件變量等同步機製,並且通過大量的代碼片段和僞代碼,清晰地展示瞭它們是如何在多綫程環境中協調並發執行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死鎖的分析。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死鎖的四個必要條件,而是深入地探討瞭如何檢測和避免死鎖。通過對資源分配圖的分析,我學會瞭如何直觀地理解資源分配和進程等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打破某個必要條件來預防死鎖的發生。書中還舉例說明瞭銀行傢算法的應用,雖然這個算法在實際係統中應用可能比較復雜,但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對其核心思想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有瞭非常清晰的認識。 此外,書中對文件係統的講解也同樣詳實。我學會瞭文件係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如目錄結構、文件分配方法(連續分配、鏈式分配、索引分配)以及文件存儲空間管理。書中對不同文件分配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瞭詳細的比較,並結閤實際場景分析瞭它們的適用性。這讓我不再僅僅是機械地使用文件,而是能夠從更高的層麵理解文件是如何被組織、存儲和管理的。

評分

送貨挺快的

評分

okokokokokokok

評分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書不錯,能讀

評分

書很好,不錯,不錯。

評分

沒辦法,學校的教材

評分

很好

評分

送貨挺快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