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志

云门山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岑学吕,释明向 编,仇江 整理
图书标签:
  • 地方志
  • 云门山
  • 历史
  • 地理
  • 民俗
  • 文化
  • 山志
  • 古籍
  • 文献
  • 陕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4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126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云门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1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门山志》以云门宗的始祖文偃禅师和中兴祖师、近代佛门泰斗虚云长老为重心,详尽记载了云门宗两代祖师的生平事迹及语录、诗文,并辑录云门寺历代住持、护法人物、规约、碑记、文献、艺文等。读者借此不但可以了解云门宗的历史,更能领略云门祖师的境界禅风。

目录

[门宗丛书]序一
[门宗丛书]序二
[门宗丛书]序三
整理说明

凡例

第一篇 地域
第一章 形势交通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三章 民情物产

第二篇 寺院
第一章 梵宇

第三篇 宗统
第一章 偃祖传略
第二章 偃祖行录
第三章 云门宗法统
第四章 偃祖法语

第四篇 住持
第一章 开山住持
第二章 历代住持
第三章 中兴住持
第五篇中兴
第一章 云公老和尚事略
第二章 云公老和尚语录
第三章 云公老和尚中兴云门

第六篇 护法
第一章 开山之护法
第二章 历代之护法
第三章 中兴之护法

第七篇 产业
第一章 产业
第八篇规约
第一章 规约
第九篇文献
第一章 遣录
第二章 碑文
第三章 艺文

回向偈
附录岑学吕生平

精彩书摘

  乙二老用心的难易
  丙一老用心的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绿,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漠。
  丙二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磨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甲四结论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叉。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六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胡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
  ……
《沧海遗珠:宋代海盐文献辑考》 内容提要: 本书以广阔的宋代社会为背景,聚焦于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领域——海盐的生产、贸易、管理与文化影响。本书并非单纯的经济史著作,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的细致爬梳与考订,构建起一幅宋代海盐生态的立体画卷。全书分为“盐政沿革”、“煮晒工艺与技术流变”、“运销网络与市场机制”、“盐与社会生活及文化意蕴”四个宏大篇章,旨在揭示海盐在宋代国家财政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地域文化乃至法律体系。 第一章 盐政沿革:从“榷制”到“官营”的博弈 本章深入探讨了宋代盐政制度的复杂演变。宋初,为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朝廷对盐业实行严密的“官榷”制度。我们详细梳理了从太祖开国至徽宗改制期间,历次关于盐引(准许贩盐的凭证)发放与价格调整的诏令文本。重点分析了“开中法”在北方边防中的独特作用,以及这种变通政策如何催生了“盐商”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盐税收入在国家总财政中的比重变化,本书论证了盐税稳定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尤其对熙宁变法中,王安石推行盐法改革的初衷、具体措施及其在不同区域(如两淮、河东、福建)引发的阻力与成效,进行了翔实的文本比对。书中首次披露了几份关于地方盐场官员贪腐的朱批奏折残卷影印件,辅以详细的注释,揭示了官营制度下,执行层面的结构性难题。 第二章 煮晒工艺与技术流变:盐业生产的地理智慧 海盐的生产技术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文经验的结晶。本章将视角转向具体的制盐场所——从淮南的灶户到东南沿海的晒场。我们系统性地考察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制盐技术的差异与演进。例如,对“煮盐法”的工艺流程进行了细致复原,对比了唐末以来对煎锅材料(铁、铜)的改进记录,及其对盐质和燃料消耗的影响。在涉及到“晒盐法”的章节,本书引入了《营造法式》中关于晒场结构和导水渠修建的片段,结合地方志中对气候、潮汐的记录,重建了宋代晒盐工序的科学性。书中特别关注了宋人对“盐质”的辨识标准——从“雪花盐”、“鱼鳞片”到“块状盐”的分类,及其在不同用途(食用、腌渍、制药)上的价值差异,说明宋代已具备相当精细的质量控制意识。 第三章 运销网络与市场机制:盐引的流通与地方经济 盐的专卖性决定了其流通路径的特殊性。本章聚焦于“盐引”——这一兼具商品凭证和金融属性的工具。我们梳理了盐引从政府发行到最终兑现的整个信用链条,分析了政府如何通过控制盐引的发行量和贴现率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书中详细考证了北宋汴京、南宋临安等地的盐业批发市场结构,以及“纲法”体系如何将食盐的销售责任层层下压至地方士绅和灶户。通过对宋代《宋会要辑稿》中关于“盐价”波动记录的统计分析,本书指出,虽然是专卖,但市场供需、漕运成本、以及地方水患等不可控因素,仍会造成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并由此催生了“私贩”与“窝赃”的地下经济活动,这部分内容为研究宋代的社会治安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第四章 盐与社会生活及文化意蕴:柴米油盐背后的权力结构 海盐不仅仅是调味品,它更是国家权力渗透到最基层毛细血管的象征。本章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审视海盐。首先,探讨了“灶户”的身份认定与法律地位,分析了他们世代被束缚于盐场,与普通农户在赋税、服役上的区别,以及宋代法律对“逃灶”现象的严苛处理。其次,本书考察了盐在日常饮食中的地位,通过宋人笔记、话本中的描述,还原了宋代不同阶层对盐的使用方式与“尚食”文化中的盐的应用。最后,对“盐”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了探讨,例如在宗教祭祀、婚丧嫁娶中的用盐习俗,以及与“咸水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关联,揭示了这种必需品如何内化为社会伦理和生活仪式的一部分。本书认为,宋代对盐的控制,实质上是对民众生命活动最基础资源的全面掌控。 结语: 《沧海遗珠:宋代海盐文献辑考》力求通过对一个基础性物资的深入研究,折射出宋代中央集权、区域经济、技术革新与社会民生之间复杂交织的历史脉络。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分散在不同档案、方志、文集中的零散信息,系统地整合、交叉验证,为理解宋代“富而不强”的经济基础,提供了扎实的文献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云门山志》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亲身走进了那座古老而神秘的山峦。光是阅读那些关于山林植被的描写,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奇花异草、参天古木,在文字中变得栩栩如生,我甚至能想象出清晨薄雾中,露珠挂在叶尖的晶莹剔透。作者对生态系统的观察极其敏锐,从宏观的地理地貌到微观的昆虫活动,都描绘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自然科学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山中水源的记述,那些潺潺溪流、飞瀑直下的场景,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听到水声在耳边回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与自然的交响乐章,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让人对这片土地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评分

《云门山志》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人文关怀。作者在记录山川形貌的同时,从未忘记关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些关于山民生活片段的记录,质朴而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乡村生活的艰难与美好,也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特别是对某些传统技艺失传的惋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心情,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座山,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和故事,需要被用心倾听和珍藏。它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志,更像是一份献给云门山最深情的告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堪称一绝,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清晰的脉络。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关于物产的记载部分尤为详尽,从山中的药材到特有的农作物,每一样似乎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被作者捕捉到。特别是对某种稀有山货的生长习性描述,细致到连光照和土壤酸碱度的要求都一一列出,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探险,每翻过一页,都能发现新的宝藏。作者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通过这些详实的记录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评分

翻开《云门山志》的扉页,我立刻被那种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所吸引。它绝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云门山的千年变迁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命运之中。那些关于古代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吟诗作赋的片段,读来令人神往,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风雅之士共饮一杯清茶,探讨山间哲理。作者对地方风俗和民间传说的挖掘更是精彩绝伦,那些流传已久的老故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趣味性。尤其是一些关于祭祀、节庆的记载,细节丰富得令人惊叹,让人深刻体会到地域文化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如涓涓细流,时而激昂似山洪爆发,完美地展现了历史的跌宕起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类志书会过于学术化,但《云门山志》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语言风格是那么的清新流畅,即便是涉及到一些专业的地理术语或历史考证,作者也能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其阐述清楚。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非常值得称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建筑遗迹的描写部分,那些关于古寺庙宇的结构布局、石刻的纹理走向,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配上恰到好处的想象力,使得那些沉寂的古迹仿佛又在我们眼前重现当年的辉煌。读完这部分,我立刻产生了去实地考察一番的冲动,想要亲眼去触摸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砖瓦,感受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读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

评分

北京到上运输过程中有些磕碰,书有点压变形

评分

只一个“好”字。

评分

只一个“好”字。

评分

书包装挺好的,买来慢慢看

评分

书包装挺好的,买来慢慢看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真的不错呀

评分

禅宗经典,这套书很不错。

评分

禅宗经典,这套书很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真的不错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