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古代造船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龙飞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造船
  • 航海
  • 科技史
  • 军事史
  • 文化史
  • 古代科技
  • 船舶工程
  • 历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48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4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专门史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2
字数:42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造船史》是关于中国古代船舶发展历史研究的学术专著。书中以朝代为序,结合历史文献及出土实物,对中国古代船舶的起源、发展及各个历史时期船舶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就中西船舶发展历史进行了比较。此外,书中还记录有造船史方面相关研究综述的情况。书中数据详实、资料丰富,且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席龙飞,1930年生,满族。吉林梅河口人。教授。195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造船工程系。先后执教于大连海事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1993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船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顾问。

目录

第一章 舟船以前的渡水浮具
第一节 葫芦——腰舟
第二节 浮囊(浑脱)
第三节 木筏·竹筏·皮筏

第二章 独木舟及其在中国的遗存
第一节 独木舟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学研究
一、关于独木舟的文献记载
二、古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三、新石器时代的舟形陶器
第二节 在中国发现的独木舟遗存
一、1965年在江苏武进县奄城曾出土两艘独木舟
二、1958年在江苏武进县奄城曾出土战国时期的独木舟
三、1973年在福建省连江县出土一艘西汉时期的独木舟
四、1976年在广东省化州县石宁村发现6艘独木舟
五、1976年在山东省平度县出土一艘隋代双体独木舟
六、1982年在胶东半岛荣成县发现商周时代的独木舟
第三节 跨湖桥独木舟凸显中国舟船文明的辉煌
一、在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8000年前的独木舟
二、跨湖桥独木舟的制造工具
三、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凸显中国舟船文明的辉煌
四、跨湖桥遗址的石锛与河姆渡遗址的有段石锛

第三章 木板船与上古的舟船活动
第一节 独木舟向木板船的演变
一、独木舟向木板船的演变及其途径
二、独木舟向木板船演变中的实例
第二节 木板船出现的必备条件及出现的年代
一、木板船出现的必备条件
二、出现木板船的年代
第三节 古文献对夏商周三代舟船活动的记述
一、《竹书纪年》对海上活动的记述
二、《诗经》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赞颂
三、武王伐殷时曾以舟船强渡孟津
四、“造舟为梁”和“于越献舟”
五、西周设舟牧负责船舶安全检验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造船技术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水运水战及船舶
一、春秋时代的水运及船舶
二、春秋时代的水战及战船
第二节 战船大翼和王舟艅腥的复原研究
一、吴国战船大翼
二、吴国王舟艅艟
第三节 战国时代的水运及船舶
一、文献记叙的长江水运船舶
二、出土的鄂君启金节 所反映的长江水系船队
第四节 从战国随葬船看战国的造船技术
一、战国中山王墓中的随葬船
二、随船出土的船具等器物
……

第五章 秦代水陆交通的发展与船舶
第六章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船舶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发明
第八章 隋唐时代的造船技术成就
第九章 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第十章 元承宋制的元代造船业
第十一章 明代造船业的繁盛
第十二章 海禁与中国造船业的衰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发明的水密舱壁技术,具有三大重要作用:其一,即使某一船舱因触礁破洞而淹水,也可抑止淹水不至于波及邻舱,从而保证船舶不致下沉;其二,船壳板、甲板因有众多舱壁的支撑,增加了船体的刚度与强度:其三,舱壁为船体提供了坚固的横向结构,使桅杆得以与船体紧密连接,这也为中国古代帆船采用多桅多帆成为可能。
  对中国的水密舱壁技术,马可·波罗(Marco Polo,约1254—1324年)有详尽的了解并将其传到欧洲。《马可波罗行纪》写道:“若干最大船舶有最大舱十三所,以厚板隔之,其用在防海险,如船身触礁或触饿鲸而海水透人之事,其事常见……至是水由破处浸入,流入船舶。水手发现船身破处,立将浸水舱中之货物徙于邻舱,盖诸舱之壁嵌甚坚,水不能透。然后修理破处,复将徙出货物运回舱中。”
  “使人惊异的是这些做法马可·波罗在公元1295年就写得很清楚,但没有人给予重视。公元1444年尼科罗·德·康蒂(Nicol de Conti,约1395—1469年)在他自己的《旅行》一书中也写到这些做法。在这部书中,他说:‘这些船有好几个船舱。这样,如果其中一个船舱破裂,其他的船舱不受影响,船可以继续航行,并完成航行任务’。但欧洲的造船者和水手们非常保守,水密舱原理传到西方500年之后才被采用。”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并非关于《中国古代造船史》,而是着眼于其他历史与文化主题,旨在提供一份详尽、自然、无AI痕迹的文本: --- 书籍名称:《宋代文人园林与审美变迁研究》 导言:静谧中的波澜——宋代园林艺术的时代精神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阶层在生活空间中构建的私家园林艺术,并将其置于当时思想、哲学、社会结构与审美趣味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张力的时代。一方面,它在政治上常处于弱势地位,外部压力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它却孕育了空前的文化繁荣,尤其是在理学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和精致化生活风尚流行的背景下,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传统的园林研究往往侧重于空间布局的技法或现存遗址的形制描摹。然而,《宋代文人园林与审美变迁研究》试图超越纯粹的技术分析,转向对“园林作为一种心性投射”的本体论探讨。宋代士大夫与前代贵族或豪商不同,他们不再将园林视为单纯的游乐场所或财富的炫耀之器,而是将其视为“心之所栖”的避世之所、修身养性的第二自然,以及表达个人哲学思想的微观宇宙。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石 1.1 哲学的转向:从“天人合一”到“格物致知” 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兴盛,深刻影响了文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士人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粗放模仿,而是追求“理”在万物中的体现。园林的设计,从宏大叙事转向对微小事物的精微体察——一块太湖石的纹理、一株梅花的姿态、一湾水面的涟漪,都承载着对宇宙秩序的理解。本章将梳理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如何转化为园林中的“理趣”表达。 1.2 社会阶层的变迁与园林所有权 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汴京和临安的成熟,催生了富裕的市民阶层和更具文化自觉性的士大夫群体。园林不再是皇家独有的权力象征,而是中上层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物质载体。我们将考察不同社会阶层(如官员、学者、富商)在营建园林时的差异,分析其在空间尺度、材料选择和功能设置上的微妙区隔。 1.3 词曲的兴盛与“以诗入园”的审美范式 宋代是词这种抒情文学形式的黄金时代。词人往往在园林中获得创作灵感,反过来,他们的审美趣味又指导了园林的布置。本章重点分析苏轼、周邦彦等大家的作品,如何通过诗意的命名、意境的营造,将文学想象融入实体空间,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园林理想。 第二部分:空间形态与构筑技艺的革新 2.1 水景的哲学:从“势”到“意”的演变 唐代园林多尚“势”,追求山石的雄伟和水流的气势。宋代则转向追求“意境”。水,不再是单纯的引流工具,而是承载情绪和哲思的媒介。本书将细致分析宋代文人如何运用叠山理水技术,创造出“空、静、透、润”的意境,尤其关注对“曲水”和“半池”的偏爱,以及如何利用水面映照天空与树影,实现空间上的无限延伸。 2.2 假山艺术的“瘦、皱、透、漏” 太湖石作为宋代园林的核心元素,其审美价值被推向极致。本章将考证“瘦、皱、透、漏”四字诀的形成,并结合当时的收藏热潮,探讨文人如何通过挑选和布局奇石,模拟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此外,还将对比北方与江南地区在假山材料和手法上的区域性差异。 2.3 建筑的敞开性与诗意空间的分隔 宋代建筑风格趋向于轻巧、通透。园林中的厅堂、亭榭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更为紧密。我们将研究门洞、花窗、游廊等元素的运用,分析它们如何在提供遮蔽的同时,实现视觉的渗透与空间的连续性。特别关注“轩”“斋”“堂”等建筑类型的空间功能及其与园林景观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园林中的文化符号与生活实践 3.1 花卉的哲学:梅兰竹菊与四君子的精神谱系 宋代“尚雅”之风盛行,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四君子”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本章探讨园林种植策略如何体现这种象征意义,分析它们在空间中的象征地位,以及如何通过花木的疏密排列,暗示主人的品性和修养。 3.2 宴饮与游赏:园林生活的仪式化 宋代园林不仅仅是观赏之地,更是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场所。从雅集、品茗到行酒令、书画唱和,园林活动具有高度的仪式感。本书通过对史料(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的梳理,重构宋代文人在园中进行的文化实践,探讨这些活动如何塑造了特定的社群文化。 3.3 碑刻、匾额与“文字景观”的构建 匾额和楹联是宋代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直接介入了景观的阐释权。一块精妙的匾额可以赋予一处平平无奇的景致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本章将分析这些题刻的文学价值、书法风格,以及它们如何引导游人的目光和思绪,构建出一种“可读的园林”。 结论:宋代园林对后世的影响与遗产 宋代文人园林所确立的精致、内省、意境优先的审美范式,为后世(尤其是明清私家园林)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本书最终总结了宋代园林艺术的时代贡献:它成功地将哲学思辨、文学想象与物质空间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以“情景交融”为核心的、高度成熟的东方园林美学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极其惊人的,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它在某些技术细节上的阐述,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阅读门槛。书中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度量衡转换、不同木材的物理特性对比,以及复杂的船体结构力学分析。虽然作者力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概念,但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相关工程学或材料学背景的人来说,理解某些关于龙骨架的榫卯结构或水密舱的设计原理,仍然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资料辅助理解。这并非是缺点,而是其专业性的必然体现。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面向高阶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的工具书和理论基石。它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深入探讨的问题,并用极其审慎的态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框架,期待未来有更多基于此书的后续研究和更易读的普及版本能够涌现,让更广大的受众能够领略其思想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在解读古代造船技术如何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方面,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宏大视野。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在江河湖海内部的船只形制演变,而是将“航海能力”视为驱动文明扩张和交流的关键引擎。作者对“海洋战略”的剖析尤其深刻,他探讨了历代王朝在不同时期对海洋资源的认知与利用差异,并阐释了这些差异如何反作用于中央集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书中对于早期季风洋流的利用机制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商人如何在不受制于特定航道的情况下,建立起跨洋贸易网络。这种将技术进步与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进行深度耦合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事件因果链条的理解。它不仅仅在“教我造船”,更是在“教我思考历史的动力来源”。读完后,我对“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中“天”的另一层含义——广阔无垠的海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安排得极为巧妙,完全跳脱了传统编年史的窠臼,而是以“技术演进与社会互动”为核心主线进行论述,这一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图景。比如,在谈及某个特定时期航海技术突破时,它并没有孤立地描述技术细节,而是立刻将其置于当时的贸易路线、军事战略乃至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多维度的剖析,使得每一个技术节点的出现都显得顺理成章,充满了必然性。我尤其欣赏它对“人”的关注,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造船工匠群体的侧写,他们的经验传承、行业秘密、乃至社会地位的变迁,这些生动的细节为冰冷的机械知识注入了鲜活的人文精神。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作者是我的私人向导,正牵引着我一步步揭开历史的迷雾,而不是简单地抛给我一堆堆的资料。

评分

这部巨著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厚实的函套散发出一种沉稳的历史气息,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富有质感,仿佛能从中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封面那幅写意的帆影图,笔触粗犷却不失细腻,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远洋之上,风帆鼓动的磅礴气势。内页的排版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既兼顾了古籍的韵味,又保证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疏密有致,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插图的运用,那些精细的木刻版画和彩绘图样,对古代各类船只的结构、材料、乃至船上的生活场景,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每一幅图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配以恰到好处的图注,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获得扎实的技术信息。初翻开这本书,我便被这种对“物”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所折服。它不只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精致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把玩书本身,就已是一种享受。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严谨到令人发指”。这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堆砌辞藻的历史普及读物。从引用的史料来看,作者的功课做得极其扎实,涉及到甲骨文中的船形符号、先秦文献中关于“舟楫”的记载、再到海外考古报告中的船骸测绘数据,几乎做到了对所有相关一手资料的全面覆盖。每一个论断的提出,背后都跟随着详尽的注释和交叉验证。举例来说,对于某种特定船艏设计的争议,作者列举了至少三方不同的解释,并用物理学原理和现有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最终给出了最符合逻辑的推论。这种对待学术的敬畏感,让读者可以完全信任书中所呈现的一切。我能感觉到,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倾注了作者数十年心血的结晶,其对细节的打磨,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为相关研究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席老爷爷的书,很棒的!

评分

速度啊。。。。。。。。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速度啊。。。。。。。。

评分

挺好,活动购买,非常划算,下次还来

评分

席老爷爷的书,很棒的!

评分

很好的一次购物体验 很不错的商品 物超所值

评分

速度啊。。。。。。。。

评分

席老爷爷的书,很棒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