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类学

环境人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全京秀 著,崔海洋,杨洋 译
图书标签:
  • 环境人类学
  • 人类学
  • 环境社会学
  • 文化生态学
  • 生态人类学
  • 可持续发展
  • 人地关系
  • 田野调查
  • 地方知识
  • 环境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42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48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生态人类学经典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人类学》是韩国著名生态人类学家全京秀教授的代表作。作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过去一个世纪丨人们一直强调人类的主导作用,忽略环境的影响,犯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作者通过系统考察朝鲜半岛历史中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旨在探索一条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主义道路,并通过评述人类学中关于环境问题的基本争论,为读者呈现了环境人类学的基本脉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粪便哲学"。

目录

“世界生态人类学译丛” 总序(罗康隆)i
前言: 生态主义 v
第一篇 理 论 篇
第一章 环境?文化?人类———生态人类学的众多商议 3
第一节 绪论 3
第二节 环境?适应?系统———若干个基本概念 5
第三节 文化生态学和新进化论 8
第四节 生态人类学和新功能论 12
第五节 生态过程论和历史性 16
第六节 民俗生态学和新民俗志 18
第七节 结论 20
第二章 文明论和文明批判论的反生态学 22
第一节 绪论: 提出问题 22
第二节 文明过程和生态危机 25
第三节 结论和提议 31
第三章 平均信息量?不等价交换?环境主义———文化和环境的共同进化论 35
第一节 现代人的悲剧 35
第二节 低平均信息量的保守主义 36
第三节 高平均信息量的进步主义 41
第四节 不等价交换的生态学 47
第五节 结论———如来佛掌心 50
第四章 在森林生活的人们? 在森林外生活的人们 53
第一节 绪论 53
第二节 森林和人类的关系史 54
第三节 殖民主义和破坏森林 60
第四节 恢复森林的必然性和战略 63
第五节 概要和结论 67
第五章 西南海岛屿地区的地方病———透过医疗人类学的视野 69
第一节 绪论 69
第二节 寄生虫病 69
第三节 结论 73
第六章 关于利用沼气的相关个案研究———以济州岛松堂里为中心 75
第一节 目的和方法 75
第二节 沼气技术发展和推广过程 75
第三节 沼气设施建造技术 79
第四节 松堂里的能源利用文化 80
第五节 松堂里居民的创新经验———沼气 87
第六节 象征性拒绝和当地居民的创新 93
第七节 结论 96
第七章 厕所和粪尿污水处理厂———环境问题和生态民俗志 98
第一节 绪论 98
第二节 理论的镶嵌———生态学和文化 99
第三节 厕所———低平均信息量文化 104
第四节 粪尿污水处理厂———高平均信息量文化 108
第五节 结论 111
第八章 生态型不均衡与共同体文化的危机———虫祭与农药的生态人类学 113
第一节 绪论 113
第二节 虫祭文化论 114
第三节 农药环境论 117
第四节 生态系抹杀的代价 120
第五节 适当技术的概念 121
第六节 结论 123
第九章 用水文化?公共财产及地下水———以济州道地下水开发的
反生态性为中心 125
第一节 绪论: 黯淡无光 125
第二节 济州道的用水文化 126__
第三节 地下水开发和公共财产悲剧 128
第四节 地下水的开发是一种打胎行为 131
第五节 结论———为济州道的环境声明 133
第十章 有关亲环保居住模式的探索———通过有机物垃圾再循环建构
生态化公寓 136
第一节 绪论 136
第二节 居住形态的决定因素和生态适应性 138
第三节 公寓居住模式的形成 144
第四节 亲环保居住公寓 148
第五节 结论 154
第十一章 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环保型未来企业 155
第一节 资本主义式发展的局限性 155
第二节 没有发展的开发 156
第三节 追求低平均信息量文化的未来企业 158
第四节 作为超越意识形态的生态主义 163
第二篇 实 践 篇
引言: 摆脱虚伪才有批判 167
第十二章 生态学是基础 169
第一节 生态学: 为什么研究? 怎么研究?169
第二节 理解环境的前提条件 172
结束语 176
第十三章 粪便哲学和粪便科学 177
第一节 粪便的气味 177
第二节 饭就是粪便? 粪便就是饭 180
第三节 转向蚕室和半浦地区的高层生态住宅 184
第十四章 错误的信念 190
第一节 人_______鱼与humpanzee190
第二节 在社会生物学的傲慢和文化决定论的夹缝里挣扎的环境 192
第三节 人口增长和自然保护 196
第四节 叫做“环境保护” 的咒语 198
第五节 环境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 200
第六节 我们所谓的“环保” 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呢?202
第十五章 错误的遇见 204
第一节 粪便大海———黄海的未来 204
第二节 清扫观光团 205
第三节 天灾级人灾 207
第四节 生态理论是首要理论 208
第五节 绿色地带和塑料地带 209
第六节 挽救潜水练习场 210
第七节 限制汉拿山的入山者 211
第八节 济州环境宣言 212
第九节 环境保护跨国协作会议有应对之策吗?213
第十六章 唯一的对应方案———生物多样性和韩国文化论 216
附录 与“粪便” 博士———全京秀教授的对话 222
参考文献 228

前言/序言


文明之蚀:探寻现代性背后的文化断裂与伦理重构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入作者的笔名,例如:亚历山大·科尔宾]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星辰与大地出版社] --- 图书简介 引言:迷失在高速的边缘 本书并非对任何单一学科的深入剖析,而是一次跨越历史、哲学、社会学和艺术批评的宏大考察。我们置身于一个由“进步”的洪流裹挟的时代,这个时代以效率为最高圭臬,以无限增长为必然目标。然而,当我们回望那些被高速发展碾压过去的风景、被“现代化”论述所排挤的叙事时,一个深刻的困境浮现出来: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以换取今日的繁荣? 《文明之蚀》的核心在于解构“现代性”这一宏大叙事,揭示其内在的断裂与张力。作者深入挖掘了在技术理性主义的驱使下,人类如何系统性地疏离了自身的根基——那些曾赋予生活意义、维系社群结构、并规范人与非人世界关系的古老智慧与实践。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怀旧之作,而是一份对当代生存困境的深刻诊断,一份呼吁重新审视价值取向的伦理宣言。 第一部分:理性之刃与世界的解魅 本部分着重探讨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理性主义如何成为一把“理性之刃”,无情地切割了世界的“神秘性”与“关联性”。 我们审视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如何将主体(人)与客体(自然、其他生命)彻底分离,为随后的技术征服奠定了哲学基础。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科学方法论在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同时,是如何系统性地排除了所有不可量化、无法测量的经验——诸如情感、神话、地方性知识。这些被排除在“有效知识”之外的领域,恰恰是人类历史经验的宝库。 通过对工业革命早期社会变迁的细致描摹,本书揭示了城市化和工厂制度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传统上基于季节、日出日落、以及仪式节奏的生活,被僵硬的钟表时间所取代。这种时间的线性化和空间的功能化,不仅制造了异化劳动,更导致了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感性疏离。人们不再“居住”于地方,而只是“使用”空间。 第二部分:记忆的碎片与失落的叙事 现代性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对历史的“进步式”解读,这种解读倾向于将前现代视为需要被克服的“蒙昧”阶段。本书挑战了这一单向度的历史观。 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大叙事”下被边缘化的“小声音”:被殖民地人民的口述历史、边缘社群的传统技艺、以及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作者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元素,实则蕴含着一套完整且高效的生态伦理与社会组织智慧。例如,对某些原住民狩猎采集文化中复杂的“互惠义务体系”的考察,揭示了其在资源可持续利用上的精妙设计,远胜于许多现代的管理理论。 本书特别探讨了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随着全球性通用语和专业术语的泛滥,地方性的、描述性极强的语言正在消亡。语言的贫瘠化,直接导致了人类对复杂环境的感知钝化。当缺乏词汇来描述细微的自然变化时,我们也就失去了关切和行动的动机。 第三部分:消费的陷阱与身份的重构 在后工业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再仅仅作用于生产领域,它深入渗透到个体身份的构建之中。 《文明之蚀》深入剖析了消费主义如何成为现代人填补精神空虚的“替代性宗教”。身份不再通过长期的社群参与、血缘传承或对地方的责任感来界定,而是通过购买和展示特定的商品符号来实现。这种“符号性消费”的后果是,个体在不断追逐外部认可的同时,其内在的、真实的自我认知反而变得更加脆弱和空洞。 本书对比了前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伦理”(being ethics)与现代社会中“表现的伦理”(performing ethics)。当生活成为一场持续的、面向他者的表演时,个体的内在张力、对不确定性的接受能力以及对“无用之美”的欣赏能力都被严重削弱。我们变得高效、灵活,但同时也变得极度焦虑和易碎。 第四部分:伦理的重建:从“拥有”到“关联” 本书的终极目标并非是提供一个清晰的行动纲领,而是在思想层面激发一场深刻的反思运动。作者主张,解决当代困境的关键,在于从“工具理性”的泥潭中抽身,重新建立一种“存在的伦理”。 这一重建过程要求我们重新接受“关联性”而非“独立性”是世界的根本属性。这包括: 1. 地方性知识的再发现: 承认特定地点(Place)蕴含着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知识系统,并赋予这些知识以价值和尊严。 2. 慢性的价值重估: 挑战对速度的盲目崇拜,重新拥抱需要时间沉淀的活动,如手工艺、深度阅读、以及世代间的知识传承。 3. “足够”的哲学: 探讨在无限追求“更多”的驱动力下,如何定义并接受“足够”的边界,从而将释放出的精力投入到构建更具韧性和意义的社群关系中。 《文明之蚀》以一种警醒的、略带悲剧色彩的语调,邀请读者一同审视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悖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富裕,却也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迷失、更孤立。这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方向的严肃诘问,也是对一种更深沉、更具人性光辉的生活方式的期盼。 --- 读者对象: 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理论的学生与研究者。 对技术进步的伦理后果感到不安的知识分子。 关注身份认同、全球化影响以及人类未来走向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因为“环境人类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是那种特别容易入门的学科。我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相关知识背景,会看不懂。但是,当我开始浏览这本书的内容时,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清晰易懂,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被解释得十分到位。他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阐释理论,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文化与环境互动的探讨,这让我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习俗和行为,背后都蕴含着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智慧。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到人类学家是如何深入到当地社区,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的。这种田野调查的魅力,让我对这门学科充满了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了解更多关于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精彩故事。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之后,首先就被它的排版吸引了,非常干净整洁,而且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很舒服。当我开始翻阅的时候,我发现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作者似乎不是在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在邀请我一起参与到一场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对话之中。它没有使用太多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一些,作者也会在后面进行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跟上他的思路。我特别喜欢这种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这本书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它让我觉得,作者是在用一种真诚和热情的态度来分享他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教导读者。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这种“对话”的乐趣,能够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去发现更多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有趣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有力量,而且逻辑严谨,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在接受一场严谨的学术洗礼的感觉。虽然我还在初步接触,但能感觉到作者在构建他的论点时,一定是下了很多功夫去搜集和梳理资料的。他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而且论证过程也非常扎实,很少有空泛的议论。我喜欢这种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写作方式。它不是那种仅仅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或者陈述一些观点,而是真正地在进行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究。我猜想,这本书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案例,并且会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并且能够理解到,在当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下,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和行动。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我相信通过细读,是可以理解其中的精髓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我还在浏览目录和前言,就对它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它似乎不仅仅关注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的框架,来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猜测它会涉及许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态系统,以及在这些不同的语境下,人类是如何生存、发展和演变的。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方式,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面对环境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生存策略。也许会有关于传统生态知识的介绍,也许会有对现代环境危机的反思,甚至可能涉及一些哲学层面的探讨。我喜欢这种能够拓展我思维边界的书籍,它能够让我跳出固有的认知模式,去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打算先从几个我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起,然后再慢慢梳理全书的脉络。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一直听说它讲的特别深入,虽然我还没完全翻开,只是翻了几页,但那种文字的厚重感和知识的扎实感已经扑面而来了。我喜欢这种不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沉下去钻研的学问。它不是那种轻松读物,也不是快餐文化,更像是一坛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复杂联系。书中的一些开篇论述,已经让我开始思考一些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问题,比如人类的行为模式是如何被环境塑造的,反过来,我们又是如何改造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的。我猜想,这本书会提供很多令人信服的案例和理论,帮助我拨开迷雾,看到更深层次的逻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吸引人,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风格,让我觉得内容一定也非常有分量。我计划周末的时候,找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然后就一头扎进这本书里,好好享受这段知识探索的旅程。我不会急着把它读完,而是会带着思考,慢慢地去体会每一个字句的含义,去消化它所带来的信息。

评分

买书读书读书买书读书

评分

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买书读书读书买书读书

评分

送货速度与商品包装都不错。

评分

买书读书读书买书读书

评分

买书读书读书买书读书

评分

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买书读书读书买书读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