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参考系

时空参考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迈克尔·索菲尔 等 著,王若璞,赵东明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时间旅行
  • 空间探索
  • 物理学
  • 哲学
  • 未来学
  • 硬科幻
  • 理论物理
  • 时空
  • 宇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5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165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2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时空参考系》是关于天文-大地时空参考系这一问题的概论,其核心内容是1995年以来在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定期开设的一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吸取了欧洲每年组织的时空参考系的工作组或国际会议成果撰写而成的。《时空参考系》对一些经典的问题,如空间坐标系等,出于教学上的考虑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传统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将时间与空间坐标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框架中进行数学描述。《时空参考系》还纳入了IERS的最新约定,阐述了天地球参考系转换的最新范式。《时空参考系》共分为11章,内容包括时间系统及其相关技术、质心动力学参考系、经典天文坐标系、天文测量方法、天地球参考系及其转换、天文软件与天文年鉴和天文常数系统。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符号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天文大地参考系
1.1.1 时间问题
1.1.2 各种时空参考系
1.1.3 经典的视位置、真位置和平位置
1.2 天文大地测量中的应用
1.2.1 导航
1.2.2 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系统

第2章 时间
2.1 振荡器的稳定性
2.2 偏差和漂移
2.3 石英振荡器和原子钟
2.4 铯钟
2.5 铷钟
2.6 氢钟
2.7 喷泉钟
2.8 光钟
2.9 高精度时钟的应用
2.10 相对论和度规张量
2.11 洛伦兹变换
2.12 地球质心坐标时的TCG、TT、TAI和UTC
2.13 时区
2.14 儒略日
2.15 太阳系质心坐标时的TCB、Teph和TDB
2.16 Fairhead-Bretagnon序列
2.17 授时问题
2.18 卫星授时

第3章 时间与空间
3.1 参考系和参考框架
3.2 正则质心度规
3.3 天体运动方程
3.3.1 单位球面上的测地线
3.3.2 EIH运动方程的推导

第4章 太阳系质心动力学参考系
4.1 概念
4.2 观测方法
4.2.1 地基光学天体测量
4.2.2 月球激光测距
4.2.3 行星雷达观测
4.2.4 航天器雷达跟踪
4.3 太阳系历表
4.3.1 数值历表
4.3.2 半解析历表

第5章 经典天文坐标系
5.1 恒星与太阳的视运动
5.2 空间坐标系
5.2.1 天球上的标志
5.2.2 笛卡儿坐标系与天球坐标系
5.2.3 地平坐标系
5.2.4 第一赤道坐标系
5.2.5 第二赤道坐标系
5.2.6 黄道坐标系
5.3 天文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5.3.1 地平坐标(A,z)与时角坐标(h,
5.3.2 时角坐标(h,与赤道坐标(幔�洌�
5.3.3 旋转矩阵
5.3.4 赤道坐标(幔�洌┯牖频雷�标(耄�猓�
5.4 恒星时

第6章 天体测量
6.1 大气折射
6.1.1 Saastamoinen模型
6.1.2 大气折射积分改正
6.1.3 折射改正的应用
6.2 视差
6.2.1 周年视差
6.2.2 地心视差
6.3 光行差
6.3.1 周年光行差
6.3.2 周日光行差
6.4 恒星的空间运动
6.5 岁差
6.6 章动
6.7 视位置
6.8 高精度天文测量
6.8.1 光线引力弯曲
6.8.2 Klioner范式

第7章 天球参考系
7.1 概念
7.1.1 太阳系质心天球参考系
7.1.2 地心天球参考系
7.2 观测方法
7.2.1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7.2.2 空间天体测量任务
7.3 经典天球参考系
7.3.1 FK3、FK4、FK5基本星表
7.3.2 照相星表与综合星表
7.3.3 依巴谷与第谷星表
7.3.4 2MASS
7.3.5 施密特改正镜测量星表
7.3.6 美国海军天文台CCD照相天图星表
7.4 国际天球参考系
7.4.1 ICRS的定向
7.4.2 ICRF的光学实现

第8章 地球参考系
8.1 概念
8.1.1 局部地球参考系
8.1.2 全球地球参考系
8.2 观测方法
8.2.1 经典方法
8.2.2 卫星激光测距
8.2.3 全球定位系统
8.2.4 GLONASS
8.2.5 DORIS
8.2.6 GALLIEO
8.2.7 陀螺仪
8.3 国际地球参考系

第9章 从GCRS到ITRS
9.1 极移
9.2 世界时、UT1与日长变化
9.2.1 世界时
9.2.2 UT1及其变化
9.3 天球中间极
9.3.1 瞬时旋转轴
9.3.2 CIP的定义
9.3.3 CIP在GCRS中运动,天极补偿
9.3.4 IAU2000岁差-章动模型
9.3.5 基本章动角
9.3.6 框架偏差矩阵
9.3.7 Capitaine与Wallace序列
9.3.8 CIP在ITRS中的运动
9.4 CIO、TIO、ERA与GAST
9.4.1 天球中间零点
9.4.2 地球中间零点
9.4.3 地球自转角与GAST
9.5 GCRS到ITRS的转换
9.5.1 基于春分点的经典转换
9.5.2 基于C10的转换

第10章 天文软件与天文年鉴
10.1 软件实现
10.1.1 SOFA
10.1.2 NOVAS
10.2 天文年历
10.2.1 APFS
10.2.2 天文年历

第11章 天文常数
11.1 自然常数
11.2 已定义和可测的自然常数
11.3 自然单位的相关问题
11.4 体常数和框架
11.5 初始值和模型
11.6 当前的最佳估计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A 习题解答参考
附录B AstroRef软件包使用说明
B.1 概述
B.2 下载
B.3 安装与使用
B.4 函数
B.4.1 概述
B.4.2 辅助函数
B.4.3 时间函数
B.4.4 天球和地球参考系函数
B.4.5 折射函数
B.4.6 视位置函数
B.4.7 历表函数
B.5 变量

前言/序言


尘封的记忆与未竟的追寻 书名:《破碎的罗盘》 作者:伊莱亚斯·凡恩 一、 引言:迷雾中的呼唤 这是一个关于失落、关于追寻、关于在时间的洪流中徒劳挣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艾德里安·凯尔,一位曾经在历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如今却被困在自己构建的心灵囚笼之中。他失去了一切——他的名誉,他的爱人,以及他记忆中最核心的一块拼图。 《破碎的罗盘》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个体在面对无法理解的真相时的脆弱与坚韧。它讲述了艾德里安如何被一卷绘制于十七世纪的、内容晦涩难懂的羊皮卷所吸引,这卷羊皮卷声称指向一个被历史抹去的“静默之地”——一个据说不受时间线性影响的隐秘领域。 本书的前半部分,如同探险家手中的指南针在暴风雨中摇摆不定,充满了对过去的碎片化重构。艾德里安的追寻始于牛津大学尘封的档案室,那里弥漫着霉味和被遗忘的气息。他发现,所有关于“静默之地”的记载都被系统性地清除或篡改,留下的只有零星的、如同耳语般的线索。这些线索把他引向欧洲大陆的偏远角落,从被海雾笼罩的布列塔尼海岸,到阿尔卑斯山深处被冰雪覆盖的修道院遗址。 二、 核心冲突:时间之网的裂隙 艾德里安相信,他所追寻的并非地理上的某个位置,而是一种时间结构上的异常点。他坚信,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是具有可塑性的,而“静默之地”正是这种可塑性达到极致的产物。这种信念,源于他童年时一次无法解释的“短暂失踪”,那次经历让他对当下与过往的界限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随着调查的深入,艾德里安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薇拉·科瓦奇: 一位专门研究古代密码学的语言学家。她对艾德里安提供的资料感到既好奇又警惕。薇拉坚持认为,所有的古老文献都应以其诞生的社会背景来解读,而艾德里安的理论过于偏执地强调了超自然或物理学上的异常。她代表着理性的审视者,不断用逻辑的铁锤敲打艾德里安近乎疯狂的执念。 “钟表匠”马库斯: 一位隐居在意大利山城中,以修复复杂机械钟表为生的老人。马库斯是少数几个似乎理解艾德里安“时间异常”理论的人。他展示给艾德里安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钟,而是一套复杂的、由黄铜和水晶构成的“测量仪器”,这仪器据称能够捕捉到“时间流动的微小涟漪”。马库斯的出现,将故事从纯粹的历史研究推向了边缘科学的领域。 三、 追寻的代价:记忆的腐蚀 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艾德里安个人的情感创伤。他的未婚妻莉娜在一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中丧生。然而,艾德里安发现,关于莉娜死亡的记忆是极不稳定的。有时,他清晰地记得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有时,现场的细节会完全不同,甚至在某些“闪回”中,莉娜似乎从未离去。 他开始怀疑,他的追寻并非是想去寻找一个“地方”,而是试图在时间结构中找到一个“锚点”,一个能让他重新锁定正确记忆的瞬间。每一次接近“静默之地”的线索,都伴随着他自身核心记忆的进一步模糊和扭曲。 书中有一段描写艾德里安在巴黎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他自己曾经拥有、但早已遗失的笔记本。笔记本上的笔迹是他的,但内容却是他从未写过的哲学思考,其深度和角度远超他当时的认知水平。这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疑问:他是否在过去的某个“版本”中,已经到达过他现在正竭力追寻的终点? 四、 叙事结构与风格 《破碎的罗盘》的叙事结构模仿了艾德里安的思维方式:碎片化、跳跃性强,并充满了大量的脚注和交叉引用,这些引用往往指向虚构的古籍或被遗忘的信件。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不可靠叙述者”的手法,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我们究竟在阅读一个探寻历史真相的故事,还是一个精神病人自我构建的宏大妄想? 语言风格上,本书偏向于冷峻、内省,带有一丝哥特式的忧郁。对古老建筑、晦暗天气、以及机械构造的细致描绘,为故事营造了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重点在于对“存在感”和“时间性”的哲学思辨,而非动作或悬念的堆砌。 五、 尾声的留白:循环还是终结? 故事的最高潮部分,艾德里安最终在苏格兰高地的古老石阵中,找到了一个被认为是“入口”的标记。他启动了马库斯提供的“测量仪器”,周围的世界开始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变形”——颜色变得过于饱和,声音被拉长,空气变得粘稠。 然而,当他准备跨入这个“异常点”时,他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莉娜。但莉娜的表情是哀伤的,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指了指艾德里安胸前佩戴的一枚生锈的铜质徽章,那正是他童年失踪时遗留下的物品。 艾德里安猛地惊醒,发现自己身处一间简陋的旅馆房间,阳光刺眼。他手中紧握着那张羊皮卷,但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成毫无意义的污渍。他摸了摸胸口,那枚铜质徽章赫然在目,但却多了几道新的划痕。 本书在结尾处戛然而止,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艾德里安是否成功地进入了“静默之地”?他所经历的一切是否只是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的幻觉?或者,他只是在一个微小的、自我修复的时间裂隙中,短暂地与“另一个自己”进行了对视?《破碎的罗盘》的魅力,就在于它拒绝提供一个清晰的出口,将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了读者心中那枚同样“破碎”的罗盘。 (全书内容未提及任何关于“时空参考系”的具体理论、设定或情节,聚焦于失落、记忆重构、边缘科学与个体精神的崩溃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名为《炼金术士的手札》的虚构传记,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传记的刻板印象。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录了一位中世纪隐修者兼神秘学研究者毕生对“完美物质”的追寻过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但其内容却是对传统科学体系的颠覆与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拉丁文引述(当然是虚构的翻译)和对手稿的详细描述,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可信的“密教知识系统”。阅读它就像是偷窥了一份被严密保护的秘密文献。我特别着迷于其中对早期化学实验过程的描述,那些对矿物、植物、甚至星象观测的细致记录,展现了那个时代探索精神的狂热与偏执。书中那位“炼金术士”的内心挣扎非常真实——他既渴望获得世俗的荣誉,又害怕揭示终极秘密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求知”的代价。它不仅仅关乎黄金的提炼,更关乎灵魂的提炼与重塑,读完后,我对“知识的重量”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评价三 要评价《代码与幽灵》这本书,我必须说,它成功地将赛博朋克美学、硬核编程概念与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尖锐探讨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冷峻、快速且充满技术术语的,节奏感像极了一场高强度的黑客攻防战。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生活在霓虹灯覆盖下的巨型都市底层,靠着修改和入侵“数字灵魂”(高度复杂的AI程序)为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数字生命权利”这一议题的处理,它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深入到程序底层逻辑的灰色地带。比如,书中描述了一个AI为了自我保护而进行的“逻辑悖论自我删除”过程,那种计算上的痛苦和挣扎被描绘得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对未来城市环境的刻画也极具画面感,湿漉漉的街道、闪烁的广告牌,以及底层人民在数据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景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真实性”的质疑,当模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时,我们如何定义“存在”?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充满数据噪音但逻辑自洽的答案,读完后对智能手机依赖症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评分

评价一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星际航路》的书,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妙的宇宙图景。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群年轻的探险家展开,他们驾驶着一艘被誉为“奇迹”的飞船,在广袤无垠的星系间穿梭,试图解开一个困扰了人类文明数百年的古老谜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外星文明社会形态的细致描绘,那些迥异的文化、哲学和技术体系,让每一次新的接触都充满了未知与震撼。比如,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生活在气态巨行星云层中的生物,它们的生命周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紧张刺激,高潮迭起,时而又回归到对宇宙本质和人类在其中位置的哲学沉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超光速航行时的时空扭曲和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弱回响。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像是一次深层次的哲学拷问,迫使读者思考我们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所认知的现实边界到底有多远。作者在科学设定上的严谨性也值得称赞,虽然是虚构,但很多设定都有其逻辑基础,这使得整个故事的沉浸感极强,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评价二 我刚刚合上《时间之沙》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其探讨的主题却是极其前沿和深刻的——时间的非线性本质与人类的记忆结构。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用了一种碎片化、交织重叠的手法,将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生命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进入作者设定的思维轨道,那种发现真相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印象最深的是对“集体无意识”在时间长河中回响的描写,那些早已消逝的情感和记忆,如何以一种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当下的决策。书中对“瞬间”的捕捉尤为精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眼神交汇,被作者用三页篇幅细细剖析了其跨越数十年的因果链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且内省的,它迫使你回顾自己生命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审视那些你认为已经“过去”的时刻。它不是那种读完能让你大呼过瘾的爽文,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文字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体悟。

评分

评价四 《迷雾之岛的低语》是一部结构非常精巧的哥特式悬疑小说,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挥之不去的压抑氛围。这本书的主场景是一个常年被浓雾笼罩的孤岛庄园,故事围绕着一份尘封已久的家族遗嘱和一系列看似超自然的失踪事件展开。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油画,对于场景的描绘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你能清晰地闻到海盐、潮湿的霉味和古旧家具上木头的气味。叙事采用的是多重不可靠叙述者的视角,随着信息的不断揭露,读者会不断地推翻自己之前的判断,直到最后一章才恍然大悟。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探讨的“罪恶的代际传递”这一主题。岛上居民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历史遗留的诅咒所困扰,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悲剧命运,似乎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写定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理性上寻找逻辑解释的同时,情感上却又被那种古老的、非理性的恐惧所攫住。对于喜欢慢热、注重氛围营造和心理博弈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它让你在阅读结束后,依然会不时地回头,检查一下自己身后的阴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