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枯木禪琴譜》清釋空塵著,刊刻於清光緒十風大哥九年(一八九三)。《枯木禪琴譜》前兩捲為琴論及指法,餘捲收古琴譜三十二麯。作者在撰著此琴譜時,[考訂多年,集名傢秘本匯選,因譜派互異,名目紛更,此以《五知齊》《自遠堂》二譜為宗,既參入管見較正,以績廣陵之大概。]由可知,《枯木禪琴譜》當屬廣陵派一脈。
《枯木禪琴譜》為其數十年來所操之麯,其中數麯為其自己創作。全都[省題析義,去雜除繁,體會吟猱,注意指法,一歸音韻閤乎諧聲。]書前數序中,對空塵其人其技,評價很高。
《枯木禪琴譜》捲八中的麯目為《獨鶴與飛》、《雲水麯》、《懷古麯》、《那羅法麯》、《枯木吟》、《思賢操》、《蓮社引》。鑒於古琴麯在曆代的流傳情況比較復雜,同名異麯和同麯異名的問題大量存在,在《存見古琴麯譜輯覽》中查看捲八中各麯在各個譜集和譜本的收錄情況,結果如下:《獨鶴與飛》、《雲水吟》、《那羅法麯》、《枯木吟》、《蓮社引》五麯隻收錄於《枯木禪琴譜》中,而且從麯名看皆為錶現與佛教內容有直接關聯的題材,因此以釋空塵的僧人身份創作這些琴麯是毫無疑問的。《蓮社引》、《懷古麯》和《思賢操》三麯的情況有些特殊,它們都附有歌詞,並且用麯前詞後的方式記寫的。
從廣陵琴派的傳承沿革來看,自徐常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著《澄鑒堂琴譜》開始到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廣陵琴派共傳十代,有弟子一百四十餘人;著有琴譜二十四部,其中有代錶性的是《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這五部琴譜。
廣陵琴派是著名的琴派。其創始人是清初著名琴傢徐常遇。徐常遇字二勛,號五山老人,其古琴演奏風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鋒,節奏也比較自由而不拘。徐常遇之所以能成為一派之宗,主要原因是他受當時浪漫主義和感傷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指法探微淺奧,積古人之未盡”,與早半個世紀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 “輕、微、淡、遠” 琴風相近而有所發展,因而博人喜愛。
作者簡介
釋空塵,法號雲閑,吳縣人,曾在虎丘齣傢。他自幼酷愛琴藝,引《枯木禪琴譜》“自序”中說,“餘幼耽操縵”,曾“遍訪明師”。他的老師不簡單,竟包括瞭儒、釋、道三傢,其中有啓濛老師菩提院的牧村長老,有道士趙逸峰,還有被他稱為“夫子”的蕪城丁綏安和淮山喬子衡。他跟這幾位老師學琴三十多年,隻學熟瞭幾首麯子。老師們相繼去世後,他“於是攜琴訪道,曆燕、齊、楚、越,凡善琴者必謁之”。在遊學中他對所有琴傢所奏皆“一一聆納,遞加審按”。多年的參訪後,他終於開悟,明瞭音樂和禪一樣,如“莊生所詔,意之所隨,不可以言傳。蓋節奏闆拍可以傳授,取音用意,各隨人心 ” 。
他在傢鄉學琴三十餘年,離鄉遊學行腳二十餘年,再次迴鄉時,已經大約五、六十歲瞭。此時,他已卓然成傢,禪琴同入化境。佛門內外,同仰其尊,緇素皆以“公”稱之。 竹禪法師說他:“雲閑上人,深悟琴學三昧,其住世行道,得教外彆傳之旨。”並題字“以琴說法”贈之。德輝法師說他“知公操縵卅年,閤琴與禪為一緻,則所發之音,所定之麯必有超齣聲 塵之外者矣”。他的同鄉硃兆蓉有詩曰:
瓶鉢生涯三十年,故鄉舊雨尚依然。
芭蕉短幅王摩詰,落葉長安賈浪仙。
道悟法雷鼕自響,禪參智月晦尤圓。
平生雅趣饒泉石,鬆下橫琴一拂弦。
釋空塵的演奏生涯除在蘇杭外,還曾在上海、北京的雅集之中。在他演奏的盛期,他和幾位同好“月必一晤,晤則琴歌竟日”,在江南的煙雨中,不知留下瞭多
內頁插圖
目錄
;
前言/序言
《枯木禪琴譜》(套裝1-4冊)是一套係統、深入探討古琴藝術的珍貴文獻。這套叢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讀者呈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古琴世界。它不僅是古琴演奏者的寶貴指導,更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愛好者不可或缺的知識庫。 第一冊:古韻尋蹤——琴學史與理論基礎 本冊追溯古琴的悠久曆史,從傳說中的神農時代,曆經周、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勾勒齣古琴發展的脈絡。它不僅關注重要的曆史時期和代錶人物,更深入剖析瞭不同時代古琴音樂的風格特點、藝術流派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的相互影響。 在理論基礎方麵,本冊詳細闡述瞭古琴的構造、製琴的工藝、定弦的方法及其對音色的影響。對於古琴的彈奏技法,從基礎的指法(如勾、剔、抹、挑、勾剔、抹挑、挑抹、剔挑、掃、劈、挑掃、劈掃、抹挑掃、勾剔抹挑等),到進階的泛音、按音、滑音、揉弦、顫音等,都進行瞭細緻的分解和講解,並配以形象的圖示和深入淺齣的文字說明,力求使讀者能夠透徹理解每一種技法的要領和錶現力。 此外,本冊還對古琴的記譜法——工尺譜和減字譜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和解讀。通過對古譜的源流、特點、使用方法以及現代轉換的講解,幫助讀者掌握閱讀和理解古琴譜的鑰匙。對於古琴音樂的審美範疇,本冊也進行瞭探討,從“琴心”、“琴德”等哲學觀念齣發,闡釋瞭古琴音樂所蘊含的東方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 第二冊:弦上風雅——名麯賞析與彈奏指南 本冊是《枯木禪琴譜》的實踐核心,精選瞭數十首最具代錶性的古琴名麯,涵蓋瞭從上古到近現代的經典作品。每一首麯目都進行瞭深入的賞析,不僅介紹瞭麯子的創作背景、曆史淵源、情感內涵,更重要的是,提供瞭詳盡的彈奏指南。 對於每一首名麯,本冊都會詳細解讀其減字譜,逐句分析樂句的結構、鏇律的走嚮、節奏的把握。在彈奏技法上,會針對麯子中齣現的難點和特色,給齣具體的指法運用建議,例如某一段的滑音如何更具錶現力,某個樂句的泛音如何處理纔能達到“如珠落玉盤”的效果。對於麯中的情感起伏和意境營造,也會給齣彈奏者在氣息、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麵的指導,幫助演奏者準確地傳達作麯傢的思想和情感。 本冊中的麯目選擇廣泛,既有傢喻戶曉的《廣陵散》、《流水》、《梅花三弄》、《瀟湘水雲》等,也有風格迥異的《鞦鴻》、《山居吟》、《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等。每首麯子的賞析都力求做到深入淺齣,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感染力。對於初學者,本冊提供瞭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從易到難,幫助他們逐步掌握演奏技巧。對於有一定基礎的演奏者,本冊則提供瞭進一步提升藝術錶現力的指導和啓發。 第三冊:弦外之音——琴學美學與文化傳承 本冊將目光投嚮古琴藝術的深層文化和美學意蘊。它探討瞭古琴在文人生活中的角色,從“士大夫”的修身養性之器,到文人雅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瞭古琴與中國傳統文人階層之間的緊密聯係。本冊深入分析瞭古琴音樂所承載的哲學思想,如道傢的“虛靜”、“自然”,儒傢的“中和”、“禮樂”,佛傢的“禪意”等,揭示瞭古琴音樂如何成為體悟人生、寄托情懷的重要媒介。 在琴學美學方麵,本冊詳細闡述瞭“琴品”、“琴境”、“琴趣”等概念。它分析瞭古琴音樂的“靜”、“遠”、“淡”、“雅”等審美特質,以及如何通過音樂錶達“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君子之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細膩情感,以及“意在言外,韻味無窮”的東方韻緻。 此外,本冊還關注古琴的傳承與發展。它梳理瞭曆代重要的琴派及其代錶人物,如虞山吳派、廣陵派、金陵派、諸城派等,並分析瞭各派在音樂風格、演奏技法、麯目傳承等方麵的異同。本冊也探討瞭古琴藝術在當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如何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文化遺産。對於古琴的教育、普及、國際交流等方麵,也提齣瞭獨到的見解。 第四冊:指下乾坤——古琴演奏技法精解與實踐 本冊是《枯木禪琴譜》的集大成之作,專注於古琴演奏技法的深度解析與實踐運用。它在前幾冊的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更加緊密地結閤。本冊係統地梳理和闡述瞭古琴所有常用的基本指法和復雜指法,並對每一種指法進行瞭詳細的分解和示範。 對於基本指法,如勾、剔、抹、挑、勾剔、抹挑、挑抹、剔挑、掃、劈、挑掃、劈掃、抹挑掃、勾剔抹挑等,本冊會詳細講解其動作要領、發力方式、手型變化,並通過大量的圖示和多角度的分解圖,讓讀者清晰地掌握每一個動作的細節。同時,會針對不同樂句和不同風格的音樂,給齣這些基本指法如何靈活運用的範例。 在進階技法方麵,本冊將重點放在瞭泛音、按音、滑音、揉弦、顫音等技巧的精解。例如,對於泛音,會講解如何準確找到泛音點,如何發齣清脆、悠遠、如珠落的泛音;對於按音,會細緻分析不同的按弦力度、角度和時機如何影響音色和情感;對於滑音,會區分不同的滑音類型(如上滑、下滑、迴滑、倚音滑)及其在不同樂麯中的錶現效果;對於揉弦和顫音,會深入剖析其變化多端的幅度、頻率和節奏,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技巧來豐富音樂的層次和錶達力。 本冊的另一大特色是提供瞭大量的練習麯和示範片段。這些練習不僅針對性地訓練特定的指法,還模擬瞭許多經典麯目中的復雜樂句,幫助讀者將所學的技法融會貫通,切實提升演奏能力。通過對這些練習的係統訓練,讀者能夠逐步剋服演奏中的技術瓶頸,達到“指下乾坤”的境界,能夠自如地駕馭各種風格的古琴音樂。 總而言之,《枯木禪琴譜》(套裝1-4冊)是一套全麵、深入、係統地展現古琴藝術的百科全書。它循序漸進,從曆史溯源到理論基礎,從名麯賞析到美學意蘊,再到技法精解,為讀者提供瞭一條完整而清晰的學習路徑。無論是初涉琴壇的新手,還是希望進一步深造的琴者,亦或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感興趣的愛好者,都能在這套叢書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深刻的啓迪。它不僅是一套書籍,更是通往古琴藝術殿堂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