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枯木禅琴谱》清释空尘着,刊刻于清光绪十风大哥九年(一八九三)。《枯木禅琴谱》前两卷为琴论及指法,余卷收古琴谱三十二曲。作者在撰着此琴谱时,[考订多年,集名家秘本汇选,因谱派互异,名目纷更,此以《五知齐》《自远堂》二谱为宗,既参入管见较正,以绩广陵之大概。]由可知,《枯木禅琴谱》当属广陵派一脉。
《枯木禅琴谱》为其数十年来所操之曲,其中数曲为其自己创作。全都[省题析义,去杂除繁,体会吟猱,注意指法,一归音韵合乎谐声。]书前数序中,对空尘其人其技,评价很高。
《枯木禅琴谱》卷八中的曲目为《独鹤与飞》、《云水曲》、《怀古曲》、《那罗法曲》、《枯木吟》、《思贤操》、《莲社引》。鉴于古琴曲在历代的流传情况比较复杂,同名异曲和同曲异名的问题大量存在,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查看卷八中各曲在各个谱集和谱本的收录情况,结果如下:《独鹤与飞》、《云水吟》、《那罗法曲》、《枯木吟》、《莲社引》五曲只收录于《枯木禅琴谱》中,而且从曲名看皆为表现与佛教内容有直接关联的题材,因此以释空尘的僧人身份创作这些琴曲是毫无疑问的。《莲社引》、《怀古曲》和《思贤操》三曲的情况有些特殊,它们都附有歌词,并且用曲前词后的方式记写的。
从广陵琴派的传承沿革来看,自徐常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著《澄鉴堂琴谱》开始到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广陵琴派共传十代,有弟子一百四十余人;著有琴谱二十四部,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这五部琴谱。
广陵琴派是著名的琴派。其创始人是清初著名琴家徐常遇。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其古琴演奏风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锋,节奏也比较自由而不拘。徐常遇之所以能成为一派之宗,主要原因是他受当时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指法探微浅奥,积古人之未尽”,与早半个世纪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 “轻、微、淡、远” 琴风相近而有所发展,因而博人喜爱。
作者简介
释空尘,法号云闲,吴县人,曾在虎丘出家。他自幼酷爱琴艺,引《枯木禅琴谱》“自序”中说,“余幼耽操缦”,曾“遍访明师”。他的老师不简单,竟包括了儒、释、道三家,其中有启蒙老师菩提院的牧村长老,有道士赵逸峰,还有被他称为“夫子”的芜城丁绥安和淮山乔子衡。他跟这几位老师学琴三十多年,只学熟了几首曲子。老师们相继去世后,他“于是携琴访道,历燕、齐、楚、越,凡善琴者必谒之”。在游学中他对所有琴家所奏皆“一一聆纳,递加审按”。多年的参访后,他终于开悟,明了音乐和禅一样,如“庄生所诏,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盖节奏板拍可以传授,取音用意,各随人心 ” 。
他在家乡学琴三十余年,离乡游学行脚二十余年,再次回乡时,已经大约五、六十岁了。此时,他已卓然成家,禅琴同入化境。佛门内外,同仰其尊,缁素皆以“公”称之。 竹禅法师说他:“云闲上人,深悟琴学三昧,其住世行道,得教外别传之旨。”并题字“以琴说法”赠之。德辉法师说他“知公操缦卅年,合琴与禅为一致,则所发之音,所定之曲必有超出声 尘之外者矣”。他的同乡朱兆蓉有诗曰:
瓶钵生涯三十年,故乡旧雨尚依然。
芭蕉短幅王摩诘,落叶长安贾浪仙。
道悟法雷冬自响,禅参智月晦尤圆。
平生雅趣饶泉石,松下横琴一拂弦。
释空尘的演奏生涯除在苏杭外,还曾在上海、北京的雅集之中。在他演奏的盛期,他和几位同好“月必一晤,晤则琴歌竟日”,在江南的烟雨中,不知留下了多
内页插图
目录
;
前言/序言
《枯木禅琴谱》(套装1-4册)是一套系统、深入探讨古琴艺术的珍贵文献。这套丛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琴世界。它不仅是古琴演奏者的宝贵指导,更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爱好者不可或缺的知识库。 第一册:古韵寻踪——琴学史与理论基础 本册追溯古琴的悠久历史,从传说中的神农时代,历经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勾勒出古琴发展的脉络。它不仅关注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代表人物,更深入剖析了不同时代古琴音乐的风格特点、艺术流派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互影响。 在理论基础方面,本册详细阐述了古琴的构造、制琴的工艺、定弦的方法及其对音色的影响。对于古琴的弹奏技法,从基础的指法(如勾、剔、抹、挑、勾剔、抹挑、挑抹、剔挑、扫、劈、挑扫、劈扫、抹挑扫、勾剔抹挑等),到进阶的泛音、按音、滑音、揉弦、颤音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解和讲解,并配以形象的图示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说明,力求使读者能够透彻理解每一种技法的要领和表现力。 此外,本册还对古琴的记谱法——工尺谱和减字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通过对古谱的源流、特点、使用方法以及现代转换的讲解,帮助读者掌握阅读和理解古琴谱的钥匙。对于古琴音乐的审美范畴,本册也进行了探讨,从“琴心”、“琴德”等哲学观念出发,阐释了古琴音乐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第二册:弦上风雅——名曲赏析与弹奏指南 本册是《枯木禅琴谱》的实践核心,精选了数十首最具代表性的古琴名曲,涵盖了从上古到近现代的经典作品。每一首曲目都进行了深入的赏析,不仅介绍了曲子的创作背景、历史渊源、情感内涵,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详尽的弹奏指南。 对于每一首名曲,本册都会详细解读其减字谱,逐句分析乐句的结构、旋律的走向、节奏的把握。在弹奏技法上,会针对曲子中出现的难点和特色,给出具体的指法运用建议,例如某一段的滑音如何更具表现力,某个乐句的泛音如何处理才能达到“如珠落玉盘”的效果。对于曲中的情感起伏和意境营造,也会给出弹奏者在气息、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演奏者准确地传达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 本册中的曲目选择广泛,既有家喻户晓的《广陵散》、《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也有风格迥异的《秋鸿》、《山居吟》、《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每首曲子的赏析都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对于初学者,本册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从易到难,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演奏技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本册则提供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指导和启发。 第三册:弦外之音——琴学美学与文化传承 本册将目光投向古琴艺术的深层文化和美学意蕴。它探讨了古琴在文人生活中的角色,从“士大夫”的修身养性之器,到文人雅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琴与中国传统文人阶层之间的紧密联系。本册深入分析了古琴音乐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如道家的“虚静”、“自然”,儒家的“中和”、“礼乐”,佛家的“禅意”等,揭示了古琴音乐如何成为体悟人生、寄托情怀的重要媒介。 在琴学美学方面,本册详细阐述了“琴品”、“琴境”、“琴趣”等概念。它分析了古琴音乐的“静”、“远”、“淡”、“雅”等审美特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表达“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君子之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细腻情感,以及“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东方韵致。 此外,本册还关注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它梳理了历代重要的琴派及其代表人物,如虞山吴派、广陵派、金陵派、诸城派等,并分析了各派在音乐风格、演奏技法、曲目传承等方面的异同。本册也探讨了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对于古琴的教育、普及、国际交流等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第四册:指下乾坤——古琴演奏技法精解与实践 本册是《枯木禅琴谱》的集大成之作,专注于古琴演奏技法的深度解析与实践运用。它在前几册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本册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了古琴所有常用的基本指法和复杂指法,并对每一种指法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示范。 对于基本指法,如勾、剔、抹、挑、勾剔、抹挑、挑抹、剔挑、扫、劈、挑扫、劈扫、抹挑扫、勾剔抹挑等,本册会详细讲解其动作要领、发力方式、手型变化,并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多角度的分解图,让读者清晰地掌握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同时,会针对不同乐句和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出这些基本指法如何灵活运用的范例。 在进阶技法方面,本册将重点放在了泛音、按音、滑音、揉弦、颤音等技巧的精解。例如,对于泛音,会讲解如何准确找到泛音点,如何发出清脆、悠远、如珠落的泛音;对于按音,会细致分析不同的按弦力度、角度和时机如何影响音色和情感;对于滑音,会区分不同的滑音类型(如上滑、下滑、回滑、倚音滑)及其在不同乐曲中的表现效果;对于揉弦和颤音,会深入剖析其变化多端的幅度、频率和节奏,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巧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达力。 本册的另一大特色是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曲和示范片段。这些练习不仅针对性地训练特定的指法,还模拟了许多经典曲目中的复杂乐句,帮助读者将所学的技法融会贯通,切实提升演奏能力。通过对这些练习的系统训练,读者能够逐步克服演奏中的技术瓶颈,达到“指下乾坤”的境界,能够自如地驾驭各种风格的古琴音乐。 总而言之,《枯木禅琴谱》(套装1-4册)是一套全面、深入、系统地展现古琴艺术的百科全书。它循序渐进,从历史溯源到理论基础,从名曲赏析到美学意蕴,再到技法精解,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完整而清晰的学习路径。无论是初涉琴坛的新手,还是希望进一步深造的琴者,亦或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都能在这套丛书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它不仅是一套书籍,更是通往古琴艺术殿堂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