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籍要目提要

西北史籍要目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澍,陈尚敏 著
图书标签:
  • 西北史籍
  • 史学
  • 历史
  • 地方史
  • 文献目录
  • 史料
  • 西北历史
  • 中国历史
  • 图书目录
  • 史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967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6511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页数:2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史籍类目繁多,有的虽经前辈学者整理,刊行出版,但流播不广,检索不易,有的还口王原稿本形式,存放于各类图书馆、资料室等,随着西北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编撰西北史籍提要就很有必要,《西北史籍要目提要》提供了较为集中、翔实的,有关西北历史的汉文史籍书目,便于研究者方便快捷地掌握相关问题的基本史料信息。

目录

总论
《使西域记》/3
《北边备对》/4
《余肃敏公文集》/4
《马端肃公奏疏》/5
《关中奏议》/5
《冯元成文集》/6
《王太仆集》/6
《皇明九边考》/6
《巡边总论》/7
《许恭襄公边镇论》/7
《九边图论》/8
《庞中丞摘稿》/8
《皇明象胥录》/9
《边政考》/9
《褚司农文集》/10
《西番事迹》/10
《北虏事迹》/10
《译语》/1l
《殊域周咨录》/ll
《张襄敏奏疏》/ll
《秦边纪略》/12
《西北域记》/12
《塞外杂识》/12
《万里行程记》/13
《皇朝藩部要略》/13
《陕甘诸山考》/14
《陕甘奏稿》/15
《荷戈纪程》/15
《平番奏议》/16
《西征述》/16
《东归日记》/17
《度陇记》/17
《绥服厄鲁特蒙古记》/18
《西北边域考》/18
《征准噶尔记》/18
《两征厄鲁特蒙古记》/19
《莎车行记》/19
《西域考古录》/20
《朔方备乘》/20
《北徼形势考》/2l
《北徼山脉考》/21
《平定关陇纪略》/2l
《钦定平定回匪方略》/22
《左文襄公奏疏续编》/23
《西行琐录》/23
《秦陇回务纪略》/23
《关陇思危录》/24
《平回志》/24
《西北域记》/24
《许氏方舆考证稿》/25
《外藩疆里考》/25
《外藩列传》/25
《陶勤肃公奏议遗稿》/26
《辛卯侍行记》/26
《西征续录》/27
《抚新纪程》/27
《西北筹边要言》/28
《甘宁青史略》/29
《西行日记》/29
《西北丛编》/30
《西行见闻记》/31
《西北远征记》/32
《西北的剖面》/32
《西北行》/33
《西北视察记》/34
《西游小记》/34
《西北垦殖论》/35
《西北农业考察》/36
《西行杂记》/36
《绥新勘路报告》/37
《西北随轺记》/38
《陇蜀之游》/38
《陕甘劫余录》/39
《到西北来》/39
《西北漫游记》/40
《中国的西北角》/41
《塞上行》/41
《西北的回民及教育》/42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42
《蒙藏民族的历史概述》/43
《西北建设论》/43
《西北考察日记》/44
《西北历程》/44
《西北花絮》/45.
《西北盐产调查实录》/45
《西北地方文献索引(1909一1949年)》/46

陕西
《三秦记》/49
《西京杂记》/50
《三辅旧事》/50
《三辅决录》/51
《三辅故事》/51
《三辅黄图》/52
《两京新记》/52
《终南十志》/52
《吕氏乡约》/53
《游城南记》/53
《长安志》/54
……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附录一:地方志
附录二:今人主要著作
后记

精彩书摘

1934年,作者受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特派,与李自发、李林海、李伯瑜等一行四人赴西北考察农业。主要任务有二:其一,考察西北农业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改进的基本资料;其二,寻找适宜的农场场址,建立改进农业的根据地。四人于该年夏出发,同年底返回陕西,历经五月有余,行程万余里,对甘、宁、青三省农业进行了全面考察,选定了六处农场作调研。书即成于此时。
本书凡十章,分别对西北自然环境、农田水利、农业经济状况、农作物种类、耕作方法、林业状况、畜牧业概况、各地肥料状况以及各地垦殖状况等内容进行了论述。通过调查,作者认为政府应通过救济、移民、改良农业、建设西北等策略解决西北问题。此外,作者还就筹办甘、宁、青农业试验场拟定了详细计划。书后附有“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甘宁青三省筹设农业试验场调查办法大纲”。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是研究西北农牧史的重要资料。
《西北农业考察》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6年铅印本。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见第八册。

前言/序言

《西北史籍要目提要》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基金资助项目,并得到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的支持。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史籍类目繁多。有的虽经前辈学者整理,刊行出版,但流播不广,检索不易;有的还呈原稿本形式,存放于各类图书馆、资料室等。随着西北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编撰西北史籍提要就很有必要。《西北史籍要目提要》提供了较为集中、翔实的有关西北历史的汉文史籍书目,便于研究者方便快捷地掌握相关问题的基本史料信息。
现就有关编撰体例说明如下:
一、著录的书目以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为准,其下限定为1949年建国之前。若新近出版、基本保留古籍原貌的著作,如点校本、注释本、辑佚本等,亦属收入的范围。
二、著录的书目内容以反映西北地区史实为主,有些也涉及内蒙古、四川、西藏等省区。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明代中晚期社会风貌与文化思潮的专著的简介。 《明代中晚期社会生活与士人群像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明代中晚期(约1550年至1644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复杂面向与士人群体的精神转向。这一时期,尽管政治层面动荡渐显,但江南等地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氛围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书不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制度沿革,而是聚焦于构成社会肌理的日常经验、审美趣味以及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通过多维度的史料分析,重构一个鲜活的明代中晚期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市镇经济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本部分探讨了在白银货币化加速和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市镇阶层(特别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变化及其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1. 商业资本的流动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详细梳理了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丝绸、棉布、陶瓷等行业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富商大贾如何将商业利润转化为文化资本,催生了新的消费风尚,如对精美器物、园林建筑和戏曲艺术的偏好。这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审美趣味世俗化和精致化的体现。 2. 出版业的繁荣与知识的普及: 考察了这一时期民间书坊和官营印刷机构的运作模式。探讨了小说、戏曲、诗文选集以及实用手册(如农书、医书、园艺指南)的大量印行,如何打破了传统精英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新的思想和审美标准得以在更广阔的社会阶层中传播。对坊刻本的装帧艺术和插图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 3. 城市娱乐与公共空间: 描绘了茶馆、酒楼、戏园子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功能演变。分析了昆曲、弋阳腔等地方戏曲的兴盛对市民情感表达的意义,以及士人与市民在娱乐文化上的互动与张力。 第二部分:士大夫的自我定位与身份焦虑 明代中晚期,科举制度的僵化与政治环境的险恶,使得士大夫阶层的自我认知面临深刻的挑战。本部分着重研究知识分子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摇摆,以及其精神寄托的多元化。 1. 学术思潮的流变与经世致用之辩: 深入剖析了以心学在江南的深化发展为核心的哲学思潮。讨论了王阳明学说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的接受与异化。同时,对比了“清谈”与“实学”的争论,考察了学者们在关注个体道德完善与干预现实政治之间的挣扎。 2. 山水田园情结的重构: 探讨了士人“归园田居”的动机。这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回归,而是对官场污浊的逃避,以及在有限的私人领域内寻求精神自主的尝试。通过对晚明文人笔记中对园林布置、花卉种植的描写,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秩序构建与精神慰藉。 3. 师承关系与朋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结社、联谊活动。考察了从早期的文社到晚期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朋党活动,分析了师友关系如何成为知识传承和政治力量组织的重要载体。 第三部分:风俗、伦理与性别观念的微妙变化 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理解时代精神的钥匙。本部分关注礼教框架下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普通家庭的伦理实践和女性角色的变化。 1. 丧葬礼仪的世俗化倾向: 基于地方志和族谱中的记录,分析了民间丧葬仪式中,从注重儒家正统礼制向追求排场、寄托情感的倾向转变。探讨了佛教、道教等民间信仰在丧葬实践中的渗透。 2. “情”与“理”的张力: 聚焦于晚明社会中对人情、私欲的讨论。研究了如何从理学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转向对“至情至性”的赞美。尤其关注文学作品中对男女情爱、友谊的细腻描绘,揭示了传统伦理观念在实践中的松动。 3. 闺阁文学与女性视角的浮现: 探讨了在特定阶层女性(如才女、名妓)通过诗词、书画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发声的现象。分析了她们作品中所体现的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以及对传统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反思。 第四部分:艺术与审美的“颓废”与“创新” 晚明艺术的特征是极度的个性化和对形式的突破。本部分集中于视觉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新趋势。 1. 画坛流派的冲突与融合: 考察了董其昌等人的“南北宗论”如何影响了山水画的审美标准,以及以徐渭、陈淳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分析了版画艺术(如《十竹斋画谱》)在技法上的革新如何服务于审美趣味的普及。 2. 文学的白话化与叙事技巧的成熟: 深入分析了小说创作的成熟标志,特别是对世情百态的描摹和人物心理的刻画。研究了散文的“小品文”风格的流行,体现了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和语言表达的机智幽默。 3. 收藏热与古董鉴赏: 阐述了晚明精英阶层对古物、碑帖、法帖的狂热收藏风气。这种风气不仅是财富的炫耀,更是一种通过鉴赏古代遗物来确立自身文化身份和历史合法性的复杂文化活动。 结论: 本书认为,明代中晚期是一个由内在矛盾和活力共同驱动的转型时期。它既是传统秩序的最后辉煌,也是新事物孕育的温床。通过对社会生活细节和士人精神世界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展现一个远比刻板印象更为复杂、更具生命力的晚明社会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物理载体,它更像是一张通往广阔学术疆域的“入场券”。在信息碎片化和浅阅读盛行的今天,能够拥有一部如此体系化、如此深入细致的工具书,无疑是研究者最大的幸运。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在不同研究课题之间切换时,不自觉地拿起它作为起点和参照系,其提供的参照框架具有惊人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它不仅梳理了已知的脉络,更像是在无声地指引着未来的研究方向,那些被标记为“待考”或“存疑”的部分,恰恰是激发我们继续探索的最好动力。对于任何一位对区域历史、文献学或相关领域抱有真挚热忱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它是案头必备的重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典雅的气息,似乎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质感。纸张的选用很考究,触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古籍名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沉稳而权威的气场,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用心打磨的学术力作,而非市场上的快餐读物。尤其是那些罕见的引文和索引部分的排版,布局严谨得如同古代的官府文书,体现了编纂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光是抚摸着它,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尘封已久的古籍书房之中,那种独属于纸质书的仪式感,是电子设备完全无法替代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让人忍不住想反复翻阅,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厚重与庄严。

评分

这部著作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索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新的研究视角。它提供的那些细致的分类和精确的定位,极大地提升了信息检索的效率,将过去需要耗费数月乃至数年才能梳理出的脉络,浓缩在了有限的篇幅之内。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罗列了“有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存在”以及“有何影响”,这种深度解读是单纯的文献目录所不具备的。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关于文献稀缺性及其流传困境的讨论,这些见解直击问题核心,让我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高得惊人,每一页都仿佛压缩了数份研究所能达到的信息量,让人不敢稍有懈怠,生怕遗漏了某个关键的提示或启发。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心灵漫游。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我在浩瀚的西北文献星空中进行了一场令人目眩神迷的探索。我原以为这类提要性的著作难免枯燥乏味,但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总能在看似冰冷的条目罗列中,巧妙地穿插历史背景的钩沉和文献价值的微析。每每读到一个重要的条目,总会引发我停下来,沉思良久,去想象那份文献当年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它所承载的巨大信息量。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西北大地上蜿蜒的古道,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人,也能沿着作者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对该区域文献谱系的宏观认知和微观把握。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学者最渴望的享受。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准确,充满了古典学术著作特有的那种力量感和距离感。它没有丝毫多余的华丽辞藻,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精钢,掷地有声。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描述。它不像某些当代著作那样试图用轻松幽默来迎合大众,而是以一种尊重历史、尊重读者的姿态,呈现出一种纯粹的学术对话氛围。读着这些沉稳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编纂者面对汗牛充栋的史料时,那种小心翼翼却又胸有成竹的专业态度。这是一种对学问的敬畏,也是对阅读者智力的一种信任,相信我们有能力去消化这份沉甸甸的知识馈赠。

评分

好!

评分

量。这种力量可以大大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会往往可

评分

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

不错的书目

评分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评分

,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

评分

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

研究西北史地很有用的书目解题,非常好。

评分

不错。。。。。。。。。一本没有技术含量的提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