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信息安全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密码学,一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重点。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现代密码学教程(第2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它对数学工具的倚重程度上。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数学门槛相当高。它不是那种在你阅读的时候,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解释性”的数学背景,让你感觉很轻松的教科书。相反,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扎实的数论、代数和离散数学基础。每一章节都充斥着各种证明、定理和推论,而且这些推导过程非常详细,几乎不留给读者任何自己思考的空间,而是直接展示最终的结论和证明路径。这对于喜欢独立思考、享受“解谜”过程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剥夺乐趣”。 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我承认,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确实对密码学背后的数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某些算法能够保证安全性,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某些数学问题的“难解性”。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这本书在讲解这些数学原理时,很少提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表现,或者说,从纯粹的数学概念跳跃到实际的加密算法,中间的“翻译”工作做得不够充分,需要读者自己去弥合这其中的鸿沟。
评分这本《现代密码学教程(第2版)》简直是我近年来读过最让我“惊喜”的一本书,当然,这个惊喜中带着一丝苦涩。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这本书是我们的必修教材。说实话,拿到它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理论上应该很扎实,体系也很完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啃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炼狱”。 开篇的部分,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从最基础的数学概念讲起,什么群、环、域,这些在数学系的学习中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们这种主要关注应用方向的专业来说,简直是“天书”。我翻来覆去地读,试图理解为什么这些抽象的数学结构对于理解一个加密算法如此重要,但每次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迷宫里打转。而且,课后习题更是让人抓狂,很多习题根本无法直接从课文中找到解题思路,需要大量的课外查阅和独立思考,甚至还需要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勉强解答。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教材的编写者是否真的考虑过我们本科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还是仅仅想把最前沿、最深入的理论一股脑地塞给我们。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学习现代密码学前沿知识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然而,这本书的“现代”二字,似乎更多体现在它对一些经典概念的详尽阐述上,对于一些我期待已久的新兴技术,例如后量子密码学、同态加密的最新进展,则显得有些“轻描淡写”,甚至可以说是“点到为止”。我理解教材需要覆盖基础知识,但作为一本“现代”教程,在信息安全领域日新月异的今天,某些章节的内容似乎停留在了几年前。 我尤其希望在某些章节,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具体的安全协议是如何构建的,其中遇到的实际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通过密码学技术来解决的。书中的理论推导固然重要,但对于我们这些未来要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如何理解算法在现实世界中的局限性,这些才是更为迫切需要学习的。当前这本书的侧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理论的严谨性和数学的完备性上,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会感到一丝“纸上谈兵”的无力感,总觉得离真实世界的安全威胁和技术解决方案还有一定的距离。
评分我是一名对密码学充满好奇心的自学者,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引导我进入这个领域的书籍。《现代密码学教程(第2版)》在市面上口碑不错,我便购置了此书。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风格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 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做到数学上的严谨和逻辑上的缜密,这无疑是严谨的学术态度,但也使得一些初学者可能会望而却步。书中大量使用了数学符号和公式,虽然这保证了理论的准确性,但对于那些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理解这些符号和公式所代表的含义,并将其与实际的密码学概念联系起来,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相关的数学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 同时,书中对于一些概念的引入,也显得有些跳跃。有时,某个重要的概念突然出现,作者便直接开始推导其数学性质,而没有足够的铺垫来解释这个概念的背景、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在密码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这种“直奔主题”的讲解方式,虽然节省了篇幅,但却让初学者难以建立起对整个密码学体系的宏观认识,容易陷入细节之中而迷失方向。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接触密码学领域的研究生,手头有几本相关的书籍。《现代密码学教程(第2版)》便是其中一本。对于这本书,我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学术严谨性的认可,也有对其某些章节叙述方式的不满。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方面的努力。这本书在介绍各种密码学概念时,都显得非常有条理,从最基础的定义,到各种相关的定理和性质,再到具体的算法和协议,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紧密。这使得我在梳理和理解复杂的密码学体系时,能够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导。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时,作者能够提供相对严谨的定义和证明,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然而,让我感到有些困惑的是,某些关键的“桥梁”章节,作者的阐述显得有些过于“精炼”,仿佛跳过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中间步骤。例如,在讲解某个复杂的加密体制的安全性证明时,证明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论证,或者一些重要的假设,作者似乎只是“一笔带过”,而没有给出足够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的研究生来说,有时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我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论文或者其他资料,才能完全弄清楚其中的逻辑。这让我感觉,这本书虽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某些连接点上,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一部分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