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子工艺实习教程》是“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配套教材。全书共9章,内容分别为安全用电,电子元器件,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焊接工艺技术,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调试工艺、整机检验和防护,电子产品技术文件,ProtelDXP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和电子小制作等。
《电子工艺实习教程》内容全面而精炼,实训操作准确规范,书中引用数据均参考专业书籍,含有大量来自生产实践的经验,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兼有实用性、资料性和先进性。
《电子工艺实习教程》既可作为理工科学生参加电子工艺实习与训练的教材,亦可作为电子科技创新实践、课程设计、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的实用指导书,同时也可供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及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安全用电
1.1 电流对人体的效应及伤害
1.1.1 电流对人体的效应
1.1.2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1.2 人体的触电方式
1.2.1 人体与带电体的直接接触触电
1.2.2 间接触电
1.2.3 与带电体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的触电
1.3 防止人体触电的技术措施
1.3.1 安全接地
1.3.2 安全电压和安全用具
1.3.3 漏电保护装置
1.4 触电急救
1.4.1 脱离电源
1.4.2 现场急救
1.5 电气防火防爆防雷常识
1.5.1 电气火灾与爆炸
1.5.2 电气火灾和爆炸的一般原因及防护
1.5.3 扑灭电气火灾的方法
1.5.4 防雷常识
1.6 电子设备生产与使用中的安全防护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和电位器
2.1.1 电阻器和电位器的型号和命名方法
2.1.2 电阻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2.1.3 电位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1.4 常用电位器和电阻器
2.1.5 普通电阻器的选用常识
2.1.6 电阻器的检测
2.2 电容器
2.2.1 电容器的型号及命名方法
2.2.2 电容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2.2.3 电容器的标志方法
2.2.4 电容器的分类
2.2.5 常用电容器
2.2.6 电容器的检测方法
2.3 电感器
2.3.1 电感器的分类
2.3.2 电感线圈的主要特性参数
2.3.3 常用线圈
2.3.4 电感器的检测
2.4 变压器
2.4.1 变压器的分类
2.4.2 电源变压器的特性参数
2.4.3 音频变压器和高频变压器的特性参数
2.4.4 变压器的性能检测
2.5 半导体分立器件
2.5.1 半导体分立器件的命名方法
2.5.2 晶体二极管
2.5.3 晶体管
2.5.4 场效应晶体管
2.5.5 晶闸管
2.6 集成电路
2.6.1 集成电路的型号和分类
2.6.2 集成电路的封装和引脚排列
2.6.3 常用集成电路
2.6.4 集成电路的检测常识
2.7 其他元器件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
3.1 数字万用表
3.1.1 数字万用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1.2 VC98系列数字万用表操作面板简介
3.1.3 VC98系列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3.1.4 VC9801A+数字万用表使用注意事项
3.2 交流毫伏表
3.2.1 AS2294D型交流毫伏表的结构特点及面板介绍
3.2.2 AS2294D型交流毫伏表的测量方法和浮置功能的应用
3.2.3 AS2294D型交流毫伏表使用注意事项
3.3 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3.3.1 SP1641B型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3.3.2 DDS函数信号发生器
3.3.3 F05型数字合成函数信号发生器
3.4 模拟示波器
3.4.1 模拟示波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4.2 模拟示波器的正确调整
3.4.3 模拟示波器测量实例
3.5 数字示波器
3.5.1 数字示波器快速入门
3.5.2 数字示波器的高级应用
3.5.3 数字示波器测量实例
3.6 直流稳定电源
3.6.1 直流稳定电源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6.2 直流稳定电源的使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焊接工艺技术
4.1 焊接基础知识
4.1.1 焊接概念
4.1.2 焊接分类
4.2 锡焊
4.2.1 锡焊机理
4.2.2 锡焊的工艺要素
4.3 焊接材料
4.3.1 焊接材料的概念
4.3.2 手工锡焊常用钎料——焊锡
4.3.3 焊剂
4.4 焊接工具
4.4.1 电工常用工具的使用
4.4.2 电子产品装配常用五金工具
4.4.3 常用五金工具的使用练习
4.4.4 手工焊接工具——电烙铁
4.5 手工焊接技术
4.5.1 手工焊接的操作方法
4.5.2 手工锡焊操作要领
4.5.3 导线和接线端子的焊接
4.5.4 印制电路板上的焊接
4.6 拆焊与重焊
4.7 虚焊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8 焊接的质量要求
4.9 焊接质量的检查
……
第5章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第6章 调试工艺、整机检验和防护
第8章 ProtelDXP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
第9章 电子小制作附录
附录A常用电子元器件规格型号及性能参数
附录B 常用集成电路引脚排列
附录C 常用74LS系列集成电路封装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 言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小型电子产品的装配、焊接、调试为教学载体,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主要考虑教学实践和工程实际的要求,结合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创新特点,兼顾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规模生产与研制开发,机械化、自动化与手工操作等方面。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安全用电部分引用电气专业知识,加强用电安全,从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分析了人体的触电方式及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增加了触电急救常识、电气防火防爆防雷常识,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电子设备生产与使用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2.电子元器件部分增加了新型元器件的实物图和常用元器件的检测方法。
3.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部分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说明。
4.焊接工艺技术部分引用金属工艺学的相关焊接专业知识,增加了电工常用工具的使用,电子产品装配常用五金工具的使用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工程经验。
5.印制电路板( PCB)的设计与制作部分增加了PCB的几种常用制作方法。
6.调试工艺、整机检验和防护部分从整机调试的准备工作、工艺流程、静态和动态调试及故障检测、整机维护等方面做了详尽描述。
7.电子产品技术文件部分增加了IS0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的介绍。
8.Protel DXP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和电子小制作部分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电子小产品制作案例方便初学者学习。
9.附录部分添加了创新实践设计中常用的元器件规格型号、性能参数及集成电路引脚图,列举了常用74LS系列集成电路的封装,方便电子设计制作中查找所需功能的集成电路。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引用和参考了许多网络资源,大部分都在书后文献资料中列出,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本书由陕西理工学院郭云玲和重庆大学颜芳主编,第1章、第6章、第7章和附录部分由陕西理工学院马永翔编写,第2章由重庆大学颜芳编写,第5章、第8章和第9章由武汉理工大学张清勇编写,第3章、第4章由郭云玲编写,郭云玲制定编写方案并统稿全书。
非常感谢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曾孝平教授和浙江大学姚缨英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的审阅,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让人敬佩,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探索未知:一段关于创造、挑战与成长的旅程 这是一段不曾被提及的冒险,一场关于发掘内在潜能、应对未知挑战、并最终实现蜕变的非凡旅程。它不是发生在遥远的国度,也不是发生在虚构的次元,而是悄然潜藏在每一颗渴望突破的心灵之中。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处从未涉足的领域边缘。眼前是一片迷雾,无法看清前方的道路,也无法预知将遇到的障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令人兴奋又略带不安的气息,那是未知所独有的魅力,也是潜藏无限可能的信号。你可能曾习惯于循规蹈矩,遵循既定的路线,但内心的某个角落却在低语,呼唤着一种更深层的探索。 这次旅程的起点,并非某个具体的地点或事件,而是源于一种内驱力——一种对事物运作原理的好奇,一种对创造新事物的渴望,一种想要将脑海中的模糊想法变为 tangible 现实的冲动。这种冲动可能源于一次偶然的观察,一个突发的灵感,或是在面对某个既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你心中浮现出的另一种可能性。 旅程的第一个阶段,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观察与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探究。你会开始留意身边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巧妙设计的物品。例如,你可能会对家里的灯如何被点亮感到好奇,对遥控器如何传递指令感到着迷,对一部手机如何承载如此多的功能感到惊叹。这些观察并非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培养一种“提问”的能力,一种“分解”问题的能力。你会尝试将复杂的系统拆解成更小的组成部分,去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这个阶段,知识的获取是分散的,是零散的。你可能需要翻阅各种资料,或许是关于物理学的原理,或许是关于电路的基本构成,又或许是关于材料的特性。但这些信息并非为了形成一个现成的“教程”,而是为了构建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能够帮助你理解那些“为什么”和“如何做”的工具箱。你会发现,有时候,最深刻的理解并非来自书本上的定义,而是来自亲手尝试,来自错误中摸索。 接着,你将进入“构思”与“设计”的阶段。你可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一个想要实现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一个小巧的装置,一个能解决日常小麻烦的工具,或是一个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设计的创意。这个阶段,想象力是你的翅膀,但同时,你也需要理性来引导它。你会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形态,思考它的功能,规划它的实现路径。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反复的迭代。你可能会在脑海中尝试无数种方案,排除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refinement 那些有潜力的构思。你会开始考虑材料的选择,组件的搭配,以及它们之间如何连接。这需要一种空间思维能力,一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蓝图的能力。你或许会画草图,或许会在脑海中进行模拟,每一次的构思都是一次对未知边界的试探。 当初步的构思成型后,你将踏入“实践”的领域。这是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者。你将需要获取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可能是随处可见的,也可能是需要专门定制的。工具的选择,也同样重要,它们是实现你构思的得力助手。 在实践中,你会遇到无数的“意外”。原以为简单的连接,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失败。精心设计的方案,可能因为材料的限制而需要大幅度修改。这些意外并非终点,而是旅程中必不可少的“考验”。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你会学会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尝试新的方法去解决。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击垮,而是从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进。 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方法论”。或许是关于如何精准地切割材料,或许是关于如何安全地连接电路,或许是关于如何调试一个复杂的系统。但这些方法论并非束缚你的枷锁,而是帮助你更高效、更安全地实现目标的工具。你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甚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技巧。 “调试”是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你将所有组件组合在一起,期待着它的完美运作时,现实往往会给你一个“惊喜”。你需要像侦探一样,耐心地追踪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哪个连接松动了?是哪个参数设置错误了?是哪个组件出现了故障?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细致的观察,以及一种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你会学习到,真正的“完成”,是当你成功地让它按照你的设想运转起来的那一刻。 然而,旅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这段探索未知、克服挑战的过程中,你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潜藏的创造力,原来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你会发掘出自己解决问题的韧性,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坚持下去。你会体验到将想法变为现实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任何外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学习”本身。你不再害怕未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你明白了,知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实践和探索不断积累和拓展的。你培养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盲目依赖他人的指引,而是能够自己去分析、去判断、去决策。 最终,当你站在自己亲手创造的作品面前,看着它在你手中焕发生机,你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满足。这不仅仅是一个物件的诞生,更是你个人成长和蜕变的见证。这段旅程,教会你的是一种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种勇敢面对未知、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它的收获,却足以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为你未来的每一次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段旅程,是你与自己的一次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创造、挑战与成长的非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