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

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再富,岩罕单,段其武 等 著
图书标签:
  • 傣语
  • 植物学
  • 云南西双版纳
  • 民族植物学
  • 植物名称
  • 傣族
  • 语言学
  • 植物分类
  • 地方知识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1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8401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滇南,与老挝、缅甸接壤,邻近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国家。该地区分布着近5000种高等植物而被誉为云南“植物王国”的“王冠”。傣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有史以来,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医药卫生、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与当地的热带雨林及其中生物资源的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两三千种植物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植物文化。
  《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收集、记录了1175种植物(和品种)的1395个傣名,并基本上弄清了95%以上傣名的含义。傣族对植物的命名,早就创造了与近代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命名植物相似的“双名法”;傣族采用了“求同”与“分异”的科学方法,对上千种的植物构建了一个实用的植物分类系统。此外,傣族对近代才有的“从地上长出的任何东西”这个具有高度综合的“植物”科学词汇,早就用“宏哦宾”即“从地上长出来的,具有生命的东西”作了清晰的定义,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没有的。

目录

第一部分 傣族的植物认知与命名
1 傣族植物知识的认知
1.1 实践出真知的植物知识
1.2 特殊环境下的植物知识
1.3 森林-植物概念的认知
2 傣族民间植物命名与分类
2.1 植物命名的“双名法”
2.2 民间的植物分类系统
2.3 命名与分类的实用性
3 植物傣名中的常用词汇
3.1 “属”名的常用词汇
3.2 “种”名的常用词汇
3.3 蕴含传说的植物傣名
3.4 植物傣名中“锅”的应用

第二部分 植物傣名释义
编写说明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蕨2 石松科LYCOPODIACEAE
蕨5 木贼科EQUISETACEAE
蕨11 莲座蕨科ANGIOPTERIDACEAE
蕨15 里白科GLEICHENLACEAE
蕨17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蕨19 蚌壳蕨科 DICKSONIACEAE
蕨20 桫椤科 CYATHEACEAE
蕨26 蕨科PTERIDIACEAE
蕨27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蕨30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
蕨31 铁线蕨科 ADIANTACEAE
蕨36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蕨56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蕨57 槲蕨科 DRYNARIACEAE
蕨61 萍科 MARSILEACEAE
蕨62 满江红科 AZOLLACEAE
裸子植物GYMMOSPERMAE
裸4 松科PINACEAE
裸3 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
裸1 苏铁科 CYCADACEAE
裸11 买麻藤科 GNETACEAE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EAE
被1 木兰科MAGNOLIACEAE
被3 五味子科 SCHIZANDRACEAE
被8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被11 樟科 LAURACEAE
被13 莲叶桐科 HERNANDIACEAE
被14 肉豆蔻科 MYRISTICACEAE
被15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被18 睡莲科 NYMPHAEACEAE
被18a 莲科 NELUMBONACEAE
被19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被23 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被24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被28 胡椒科 PIPERACEAE
被29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
被30 金粟兰科 CHLORANTHACEAE
被32 罂粟科 PAPAVERACEAE
被36 山柑科 CAPPARIDACEAE
被39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被42 远志科 POLYGALACEAE
被42a 黄叶树科 XANTHOPHYLLACEAE
被45 景天科 CRASSULACEAE
被53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被56 马齿苋科 PORTULACEAE
被57 蓼科 POLYGONACEAE
被61 藜科 CHENOPODIACEAE
被63 苋科 AMARANTHACAE
被64 落葵科 BASELLACEAE
被68 酢浆草科 OXALIDACEAE
被71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被72 千屈菜科 LYTHRACEAE
被74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被75 安石榴科 PUNICACEAE
被77a 菱科HYDROCARYACEAE
被83 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
被84 山龙眼科 PROTEACEAE
被85 五桠果科 DILLENIACEAE
被91 红木科 BIXACEAE
被93 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被94 天料木科 SAMYDACEAE
被101 西番莲科 PASSIFLORACEAE
被103 葫芦科CUCURBITACEAE
被104 秋海棠科BEGONIACEAE
被105a 四数木科TETRAMELACEAE
被106 番木瓜科 CARICACEAE
被108 茶科THEACEAE
被112a 肋果茶科 SLADENIACEAE
被116 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
被118 桃金娘科 MYRTACEAE
被120 野牡丹科 MELASTOMACEAE
被121 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
被123 金丝桃科 HYPERICACEAE
被126 藤黄科 GUTTIFERAE
被128 椴树科TITIACEAE
被130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被131 木棉科 BOMBACEAE
被132 锦葵科 MALVACEAE
被133 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
被136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被142 八仙花科HYDRANGIACEAE
被143 蔷薇科 ROSACEAE
被146 含羞草科 MIMOSACEAE
被147 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
被148 蝶形花科 PAPILIONACCEAE
被156 杨柳科 SALICACEAE
被161 桦木科 BETULACEAE
被163 壳斗科 FAGACEAE
被165 榆科 ULMACEAE
被167 桑科 MORACEAE
被169 荨麻科 URTICACEAE
被170 大麻科 CANNABINACEAE
被171 冬青科AQUIFOLIACEAE
被173 卫茅科 CELASTRACEAE
被179 茶茱萸科 ICACINACEAE
被185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被186 檀香科 SANTALACEAE
被189 蛇菰科 BALANOPHORACEAE
被190 鼠李科 RHAMNACEAE
被191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被193 葡萄科 VITACEAE
被194 芸香科RUTACEAE
被195 苦木科 SIMARUBACEAE
被196 橄榄科 BURSERACEAE
被197 楝科 MELIACEAE
被198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被204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被205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被207 胡桃科JUGLANDACEAE
被210 八角枫科 ALANGIACEAE
被211 蓝果树科 NYSSACEAE
被212 五加科 ARALIACEAE
被213 伞形科 UMBELLIEFERAE
被216 越桔科 VACCINIACEAE
被221 柿树科 EBENACEAE
被222 山榄科 SAPOTACEAE
被223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被225 山矾科SYMPLOCACEAE
被228 马钱科 LOGANIACEAE
被229 木犀科 OLEACEAE
被230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被231 萝摩科ASCLEPIADACEAE
被232 茜草科RUBIACEAE
被233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被238 菊科 COMPOSITAE
被240 报春花科 PRINULACEAE
被241 蓝雪科 PLUMBAGINACEAE
被242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被243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被244 半边莲科 LOBELIACEAE
被248 田基麻科HYDROPHYLLACEAE
被249 紫草科 BORAGINACEAE
被250 茄科 SOLANACEAE
被251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被251 菟丝子科 CUSCUTACEAE
被252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被256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被257 紫葳科 BIGNONIACEAE
被258 胡麻科 PEDALIACEAE
被259 爵床科ACANTHACEAE
被263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被264 唇形科 LABIATAE
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EAE
被280 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
被286 凤梨科 BROMELIACEAE
被287 芭蕉科 MUSACEAE
被290 姜科 ZINGIBERACEAE
被291 美人蕉科 CANNACEAE
被292 竹芋科 MARANTACEAE
被293 百合科 LILIACEAE
被295 延龄草科TRILIACEAE
被296 雨久花科 PONTEDERIACEAE
被297 菝葜科 SMILACACEAE
被302 天南星科 ARACEAE
被306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被307 鸢尾科 IRIDACEAE
被310 百部科 STEMONACEAE
被311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被313 龙舌兰科AGAVACEAE
被314 棕榈科 PALMAE
被315 露兜树科PANDANACEAE
被318 仙茅科 HYPOXIDACEAE
被321 箭根薯科 TACCACEAE
被326 兰科 ORCHIDACEAE
被331 莎草科CYPERACEAE
被332 禾本科 GRAMINEAE
被332a 竹亚科 BANBUSOIDEAE
被332b 禾亚科AGROSTIDOIDEAE
参考文献
中文科名索引
拉丁科属名索引
傣名索引
编后语
Contents
Chapter One: Plant Knowledge Recognized by the Dai
1 Recognized Plant Knowledge of the Dai
1.1 Real knowledge of plant cones from Dai practices
1.2 Plant knowledge from unique environments
1.3 Conception of forest plants
2 Dai Methods for Naming Plants
2.1 “Bi-nomenclature”
2.2 Folk classif

精彩书摘

  《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
  第一部分 傣族的植物认知与命名
  1 傣族植物知识的认知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傣族是主体民族,他们聚居在海拔900~1000 m以下的“坝区”和低山山地,那里主要分布着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其他民族如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等则主要居住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山地,那里主要分布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山地雨林。所以,自古以来,热带、亚热带森林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一直成为傣族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文化。其中,他们从热带森林中利用了上千种的植物资源。而在长期的植物资源利用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植物知识,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利用方式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植物文化(许再富等,1998;2011)。
  1.1 实践出真知的植物知识
  远古时,生活在森林,“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傣族先民,与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样,他们完全依赖于挖草根、摘树叶、采野果,以及围猎与捕鱼等充饥。热带森林中众多的植物虽然为傣族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但不是什么都可以食用,这正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冒险尝试的。通过生活的实践,由感官识别了一种又一种的食用植物,如在傣族的古歌谣中就有对植物的“闻一闻, 送进咀,嚼嚼瞧”,对各种果子感知“有甜的,有酸的”,看到“有红的,有绿的;有大的,有小的”等的描绘(岩温扁和岩峰,1989)。对于药用植物的发现,傣族中有很多有趣的传说。例如,他们的药业祖师龚麻腊别,有一天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一头野猪吃了毒菌后便跑到箐沟旁边喝水,打滚和不断哼叫,最后朝草丛中跑去,用鼻子嗅了嗅,就开始啃拱和嚼食一种植物的鳞茎,不一会儿便安然地走了。有心的龚麻腊别回家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后来被傣族称为“吻尚海”的植物[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在食物解毒上有神效。又如,有一位老猎人观察到一头跌断了腿的小鹿,它趴在地上吃附近一种名为黑皮跌打(Fissistigma polyanthum)的植物,数天后就能从地上爬起来,走进了森林,由此老猎人称它为“光冒呆”,意为“马鹿不会死”。用于对人的医治后,发现它是一种治疗外科骨折的良药。再如,在远古时,有一位住在森林里的男人,因腹痛、腹泻不止,无力出门找食物,只好就近采食窝棚边的植物“埋修”[白花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的花朵、嫩枝叶和植物“罗木”[白檀木(Symplocos paniculata)]的花朵充饥。两三天后,那位男人的腹痛、腹泻就全好了,它们也就成为医治肠胃病的特效药。凡此种种,傣族的经书《埋乃罗》对其传统医药的起源就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远古时,傣族的先民通过吃草根、树皮和植物的叶、花、果充饥,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感受了各种植物及其不同部位对人体的各种作用,产生了不同的生理效果,从而学到了医药学的知识”(林芳艳等,2003)。这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传说是相似的。
  根据多方的考证得知,大约在3000年前,傣族的先民先后学会了驯化短狗、水牛、大象和栽培瓜果等而离开森林,进入农耕与狩猎并存的社会发展阶段(许再富等,2011)。即使农业发展至今,傣族的生活、生产过程仍旧离不开森林,以及森林中的生物资源,并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从森林中引种驯化和栽培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和经济植物。其中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如野生稻(Oryza spp.)和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我国已发现的疣粒野生稻(O. grantlata)、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和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3种都在西双版纳有分布。傣族历史上栽培的稻谷是否由上述的野生稻驯化而来,尚不得而知。不过傣族的歌谣及《谷子的来历》的传说倒生动地描述了其先民发现“雀屎谷”及栽培它们的过程(岩温扁和岩峰,1989)。傣族也通过历史上与中原、本区内外其他民族,以及邻近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频繁交流,先后引进、驯化、栽培了众多的农作物、经济植物和园艺植物等。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材料,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栽培了315种植物,其中来自当地的野生植物有67种,占21%,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进的有248种,占79%(禹平华等,1982)。这既促进了西双版纳农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傣族对植物知识的积累。
  1.2 特殊环境下的植物知识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生一方文化。文化多样性,尤其民族生态文化是人类适应社会发展,以及适应迥然各异的自然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西双版纳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分布地带,特殊的生态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热带雨林生态文化,他们的衣食住行、生产活动、医药卫生、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均与当地的热带雨林,以及其中的生物资源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许再富等,1998;2011)。
  以食用植物而言,傣族自古以来食用了五六百种植物,其中不少是中原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种类,所以,他们“喜食异物”的习俗便多见于我国一些古代书籍中(刀永明,1989)。这一习俗至今还保留的有“喜食树叶”,被傣家人食用的树叶来自二三十种植物,如树头菜(Crataeva uniloculeris)、臭菜(Acacia pennata),以及多种榕树(Ficus spp.)的嫩枝叶,它们很多也成为宴请宾客的佳肴。“喜食花朵”多达数十种,如芭蕉花(Musa sapientum)、白羊花蹄甲、火烧花(Mayodendron igneum)和云南石梓(Gmelina arborea)等。云南石梓的花经晒干、研细后,和以米浆,做成年糕“毫罗索”,色香俱全,年糕久放不会变质,是傣族历年“泼水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喜食青苔”,青苔来自江河急流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p.)和水绵(Spirogyra spp.),以及河边的念珠藻(Nostoc spp.)(方利英等,2006)。傣家人用青苔做成的“糯米饭包青苔”、“油炸青苔片”、“青苔炖鸡蛋”等成为有名的小吃(刀国栋,1996)。
  对人类的嗜好“烟、茶、酒”而言,傣家人也有特殊的习俗,并与当地的植物密切相关。对“吸烟”而言,在过去,傣族吸的是一种“牙冬”,“牙”是烟,“冬”是数种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多年生植物,如尖苞柊叶(Phrynium placentarium)、穗花柊叶(P. sinensis)等的叶片。以前,傣族都有自种土烟以供自己消费,烟叶晒干后切成粗丝备用,卷烟时掺上一些削细的烟杆和假烟叶树(Solanum verbacifolium)树干。卷烟是用采自雨林的嫩柊叶,经烘烤压平而成,卷成的烟长约20cm,呈漏斗状,一天只吸一两支烟,吸剩的“牙冬”便插进一个大小适中的小竹筒中,自行灭火而留着下一次吸用。对傣族而言,“喝茶”既是嗜好,又是“药膳同功”饮食文化的体现。他们既喝普洱茶(称为“腊龙”),又喝来自热带雨林和田边地角的100多种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各具特殊的风味(潘玉梅等,2006)。对于“饮酒”,具有特色的是,酒师会从热带雨林中采集一二十种,多至七八十种的植物制成酒药。传说中有酒师用桢桐(Clerodendron japonicum)、红花丹(Plumbago indica)和红光树(Knema furfuracea)等9种开红花、淌红浆的植物制成“亮档告”(意为9种红色)的酒药,不仅风味好,而且具有固齿、黑发、红颜的保健功效,可惜如今已失传。
  在特殊生态环境中,傣族通过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所获得的植物知识和对植物资源的独特利用方法不胜枚举。它们所形成的民族植物文化已成为雨林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植物傣名中,很多也被打上了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环境的印记。
  1.3 森林-植物概念的认知
  正如上述,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及其中的植物资源与西双版纳傣族的生活、生产等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统称森林为“巴埋”,即生长着树木的地方,并只对村社和部落(勐)所建的“神山”(即?o山)的森林称为“巴肖”,而对于其他的森林类型不再细分。这也许与他们把森林视为“父亲”,是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也是“森林-水-农田-粮食-人”关系的第一要素的理念有关。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森林需要的是保护和崇敬,而不是砍伐、破坏,因而,对其类型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人类意识的发展与其对自然界间断的识别密切相关,所以,世界上各民族对于他们周围的各种植物多有他们本民族的名字。但由于缺乏高度的概括,很多民族都没有较抽象的“植物”这个专用名词(Robbings et al.,1916;Berlin,1973;Martin,1995)。而在西双版纳的考察中,作者了解到,傣族民间对于“植物”概念的间接表达有两组词汇。一组是“弄拔歪(nong-ba-wai)”即“风吹摆动”的东西就是“植物”,并与“韩怪棍”(han-guai-gun)即“尾巴摆动”的“动物”相区别,这与世界上的一些民族通常把植物与动物相互对照而命名的情况一样(Martin,1995)。而另一组词也许更准确些,它是用一个复合词“宏哦宾(hong-e-bin)”,“宏”是“物质”的总称,“哦”是“出,长出”之意;“宾”是指“活的,有生命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从地上长出来的、有生命的东西就是“植物”。这不仅与现代科学上所定义的“具根叶,生长在地上”的东西就是“植物”异曲同工,而且所下的定义远早于近代科学所下的定义。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具备的,可见傣族对“植物”概念理解的深刻和所具的科学性。
  在历史上,傣族由仅靠森林中的植物采、挖发展到栽培作物的农耕,它们又把植物是否由人工栽培分为“宏低腾(hong-di-teng),“低”是“在”之意,“腾”是“山”,即生长在山上的“野生植物”,这在植物的傣名中有较多的应用,以及“宏布边(hong-bu-bian),“布边”是“栽培”之意,即“栽培植物”[这在植物的傣名中常用“曼(村寨)”字]两大类。此外,通过植物傣名的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对于植物已有了“埋(mai)”——树木、“芽(ya)”——草本、“嘿(hei)”——藤本、“蛮(man)”或“贺(he)”——块根和鳞茎植物等不同生活型的区分知识,也有了“麻(ma)”——果子、“帕(pa)”——蔬菜、“毫(hao)”——五谷尤指禾谷类作物、“托(tuo)”——豆子和豆荚、“雅(ya)”——药用植物、“罗(luo)”——花朵和花卉等的植物经济类型或利用器官划分知识。
  由于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泐文,植物的知识和植物的名字,不仅通过生活、生产实践和口传,而且较多也通过手抄的佛教经书、医药书籍和文学作品等加以传播、传承。
  2 傣族民间植物命名与分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民间分类学的研究逐步增多,无论是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还是植物分类学家,他们都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试图给民间植物分类以科学的解释(Berlin,1973;Martin,1995)。有的学者研究整理了民间生物等级系统和命名法,通过对大量证据比较认为,民间分类是建立在对自然界中存在的、明显的间断和相似性的识别,以及对当地动植物的形态和行为、特征观察的基础上的。它有着自己的阶层结构,其命名法就反映了这种结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生物分类系统相关(Conklin,1954;Berlin et al.,1966;Berlin,1973)。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便开始关注和收集西双版纳植物傣名,通过分析研究,曾于1991年发表了《傣族民间植物命名与分类系统》一文(许再富等,1991),认为在对植物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傣族远早于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用相似的“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命名植物,并采用“同中分异、异中求同”的科学方法对众多的植物进行分类,建立了一个实用的植物分类系统。至今,作者把收集的植物傣名增至1175种,其中有95%已基本上弄清了它们的含义,其结果也与1991年的结论基本相同,只是对分类系统进行调整,去掉了“亚科”的层次。
  ……

前言/序言


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 一本深入探索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植物知识与语言文化的图典 本书致力于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语(傣文)中对本土植物的命名体系、词源、文化内涵及其与当地生态、医药、习俗的紧密联系。西双版纳,这片热带雨林富集之地,不仅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孕育了独特而深厚的傣族传统知识体系。植物,作为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傣族名称并非简单的标签,而是凝结了世代观察、实践与信仰的文化密码。 本书突破了传统植物志的纯粹分类学描述范畴,强调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的视角,力求构建一座连接植物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与地域文化的桥梁。我们相信,理解一个物种的傣族名字,就是打开一扇通往傣族人民生活世界、世界观与宇宙观的窗口。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兼顾学术深度与普及性,旨在为植物学研究者、语言人类学家、民族志工作者以及对西双版纳文化和自然环境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权威且详实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绪论——西双版纳的自然人文背景与傣族植物知识体系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北回归线穿越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绝佳的舞台。随后,重点介绍傣族(特别是傣仂语区)的语言特征、文字系统及其在记录自然界中的作用。 西双版纳的生态格局: 简述热带雨林、季雨林、阔叶林等主要植被类型,点明其物种丰富度的基础。 傣族语言与命名逻辑: 探讨傣语的构词方式,分析复音节词、合成词在植物命名中的运用特点,揭示傣族如何运用观察到的植物形态、功能或生长习性来构造名称。 传统知识的载体: 讨论傣族传统医药典籍、口述史诗以及日常生产生活如何保存和传承这些植物知识。 第二部分:傣族植物名词的系统解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采取“一词一议”的详细释义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或独特命名意义的植物进行深入剖析。每一个植物条目都遵循以下结构: 1. 植物学信息: 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学名(Genus species)、中文名、科属,并附上详细的植物形态学描述插图(或高清照片)。 2. 傣族名称(傣文与音译): 提供规范的傣文书写及其标准的罗马字母转写(IPA或权威转写方案)。 3. 词源学与语义分析: 这是本书的独特价值所在。深入探讨该傣族名称的构词来源。例如,一个名称是源于其叶片的形状(如“象耳叶”),还是源于其用途(如“治疗跌打药”),或是基于神话传说或民间信仰。解析名称中各个语素的含义,还原其原始指代意义。 4. 文化与生态关联: 详细记录该植物在傣族社会中的具体用途: 药用价值: 记录其在传统傣医药中的具体应用,所治病症,以及炮制方法。 食用价值: 介绍其作为食物、调味品或饮料的使用方式。 建筑与工艺: 作为建材、染色剂或制作工具的用途。 宗教与习俗: 在祭祀、婚礼、葬礼等仪式中扮演的角色。 示例: 并非本书中具体内容,仅作结构示范——若解析“檬果”(Mangifera indica)的傣族名称,将探讨该名称如何体现其果实的甜美或其树荫的庇护功能,并结合傣族关于丰收和家庭和睦的文化表达。 第三部分:植物知识的变迁与保护 本部分将视角从对传统知识的记录转向对其现代处境的关注。 语言变迁对命名准确性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傣名面临失传或被简化、误用的风险。本书记录的正是这些亟待保护的精确表达。 科学与传统的对话: 探讨如何将傣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尚未被现代科学证实的植物知识进行梳理和验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交叉研究。 保护西双版纳的植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强调保护本土植物物种与传承其相关的语言文化同等重要。 撰写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撰写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同时采用生动详实的案例,确保专业性和可读性。 学术严谨性: 所有植物学信息均与现代分类学核对,傣语部分力求精准还原音韵和书写,避免主观臆测。我们采用了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辅以对资深傣族植物知识传承人(如民间郎中、村寨长者)的深度访谈记录。 语言的深度挖掘: 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这个词的意思是X”,而是深入到“这个词的结构A+B的组合,反映了傣族人对这种植物的A属性(如颜色)和B属性(如气味)的综合认知”。这种词源学和语义学的深入剖析,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田野工作基础: 本书的每一条释义背后,都凝聚着多年来在西双版纳各县市(如景洪、勐海、勐腊)不同生态区域(山寨、河谷、雨林深处)的实地考察成果,确保了描述的地域性和真实性。 文化维度: 通过植物名称,读者可以间接窥见傣族人民的生态智慧、审美情趣乃至他们的宇宙观——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性,皆有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和用途。 结语: 《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不仅仅是一部植物工具书,它是一份献给西双版纳生态遗产的文化档案。它以严谨的语言学和民族学方法,为我们保存并解读了一套关于“生活在此地”的独特知识系统。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得以穿越语言的表层,触摸到热带雨林深处那份古老而鲜活的生命智慧。它呼吁人们珍视每一个地域语言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到物种的名称,往往比其拉丁学名,更能讲述物种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质朴而引人入胜的力量。当我第一次看到“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时,我的思绪立刻飞到了那片如诗如画的土地。西双版纳,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热带风情和生态的神秘感,而“植物”与“傣名”的结合,则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民族如何观察、认知、并用他们独特的语言来命名身边的植物。我尤其对“释义”这两个字感到好奇。一个植物的名字,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信息?是关于它的形状,它的气味,它的用途,还是它与当地神话传说的联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答案。我想象着,每一个植物的傣名,都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扇通往傣族人民生活智慧的大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更是关于文化、历史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探索。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到那些在丛林深处默默生长的植物,以及它们在傣族人民眼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将语言学、植物学与民俗学巧妙结合的学术视角,让我感到非常着迷,也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的,因为它涉及到“植物”、“傣名”、“释义”这些我平时接触得不多但又充满神秘感的词汇。尤其点明了“云南西双版纳”这个地域,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片神奇的土地——我想象着古老森林的幽深,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香,还有隐藏在其中的,世代相传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古朴而隽永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对于“傣名”的解读。一个植物的“名”究竟承载了怎样的信息?是它形态的直观描述,还是其功用的提炼,抑或是与当地文化、神话传说息息相关?“释义”的部分,我猜想一定是对这些傣名背后含义的深入挖掘,可能是从语言学角度,也可能是从民俗学、植物学相结合的角度。我想象着,当我读到每一个植物的傣名及其释义时,仿佛就能窥见当地居民眼中,大自然被赋予的独特生命力与意义。西双版纳,这个以生物多样性闻名的地方,孕育了无数的植物,而每一个植物,又有一个属于当地民族的名字,这种联系是如此的微妙而深刻。我非常好奇,这些名字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与当地气候、土壤、生态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书的标题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分散在文字里的植物精灵,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并为它们赋予生命的温度与故事。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关于原始森林、民族风情以及古老智慧的画面。书名精准地指向了“云南西双版纳”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并结合了“植物”、“傣名”、“释义”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关键词,无疑极大地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对植物的命名,往往是他们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而“傣名”二字,更是让我联想到了那些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而智慧的傣族人民。他们是如何认识和区分如此繁多的植物?他们又为这些植物赋予了怎样的名字?“释义”部分,我更加期待的是,能够通过作者的解读,去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传说,甚至是与当地生活习俗、医药知识相关的线索。这不仅仅是对植物的一种认知,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对自然生命的尊重。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罗列植物名称和解释,更会包含一些关于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在傣族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详细描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这片神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独特而迷人的傣族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民族志。我一直对那些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植物傣名及其释义(云南西双版纳)”这样一个标题,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好奇。西双版纳,这片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土地,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生命秘密。而“傣名”,则意味着这些生命在这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下,被赋予了怎样的独特称谓和意义。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傣名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功能性用途,亦或是与当地的传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释义”部分,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为我们揭开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不仅仅是认识一个植物的名字,更能理解它在傣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这不仅仅是对植物的命名学研究,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的解读。我设想着,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植物,以及它们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否会展现傣族人民如何利用这些植物,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处,这种知识的传承又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图鉴,更是一扇能够窥探傣族文化深邃内涵的窗口,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知识的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可能是一本相当硬核的学术著作,毕竟“植物”、“傣名”、“释义”这些字眼,总让人联想到严谨的考证和专业的术语。然而,当我仔细端详它的封面和书名时,却又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亲切感,仿佛它并不只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打开通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我尤其对“释义”这个部分充满了期待。在我看来,一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个浓缩的文化符号。而植物的傣名,我想象着,它们一定蕴含着傣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或许,某个植物的傣名,是因为它的叶子像某种动物的耳朵,或许是因为它的花朵散发出某种独特的香气,又或许是因为它在某个重要的祭祀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探寻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生命密码。我猜测,作者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西双版纳的土地上,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交流,实地考察,才得以收集并整理出如此丰富的内容。这种深入的田野调查所带来的信息,往往比任何二手资料都来得真实和动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的西双版纳,一个不仅仅是风光旖旎,更充满着人文精神和自然智慧的宝藏之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