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

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超 著
图书标签:
  • 过渡金属催化
  • 偶联反应
  • 烷基卤代物
  • 有机金属化学
  • 催化剂
  • 合成方法学
  • 化学反应
  • 配体
  • 过渡金属
  • 烷基化反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48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9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中偶联反应是构建C-C键、C-X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偶联反应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Csp2(芳基和烯基)卤化物作为亲电试剂,而烷基卤代物(Csp3)作为一类重要的亲电试剂却很少用于偶联反应。《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首先综述了偶联反应的发展概况,并重点介绍了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发展现状。研究工作针对活泼烷基卤代物开展Pd或Ni催化的偶联反应。实现了一系列新颖的交叉偶联反应。

作者简介

  刘超,男,201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评2013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工作。研究兴趣为自由基反应以及有机小分子材料化学。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概述
1.1.1 配体的配位和解离
1.1.2 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
1.1.3 插入和消除(反插入)反应
1.1.4 与金属配位的配体的反应
1.2 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概述
1.3 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机理概述
1.3.1 氧化加成
1.3.2 金属交换
1.3.3 还原消除
1.3.4 β-H消除
1.4 过渡金属催化烷基卤代物(Csp3-x)参与的偶联反应简述
1.4.1 Csp3-Csp
1.4.2 Csp3-Csp2
1.4.3 Csp3-Csp2
1.5 小结
1.6 工作基础
1.7 参考文献

2 α-羰基烷基氯代物与钯氧化加成配合物结构研究:反应、活性及分解机理
2.1 引言
2.2 本章研究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部分
2.3.1 钯配合物68分解的发现
2.3.2 钯配合物68的表征
2.3.3 稳定碳钯键配合物的合成
2.3.4 阳离子钯配合物的合成
2.3.5 钯配合物68分解机理研究
2.4 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和试剂
2.5.2 实验具体操作
2.6 化合物核磁数据表征
2.7 参考文献
2.8 本章附图

3 钯催化α-羰基二级烷基氯代物参与的Csp3-Csp2偶联反应:2,3-二芳基-1,4-二酮化合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部分
3.3.1 底物合成
3.3.2 钯催化desylChloride衍生物还原偶联底物扩展
3.3.3 对于仅一氯代酮还原偶联机理的探讨
3.3.4 交叉偶联反应合成非对称2,3-二芳基-1,4-二酮化合物
3.4 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和试剂
3.5.2 实验具体操作
3.6 化合物核磁数据表征
3.7 参考文献
3.8 本章附图

4 镍催化α-羰基二级烷基卤代物参与的Csp3-Csp2偶联反应:α-芳基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d催化剂的筛选
4.3.2 Ni催化剂的发现
4.3.3 底物扩展
4.3.4 反应机理讨论
4.4 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仪器及试剂
4.5.2 实验步骤
4.6 化合物核磁数据表征
4.7 参考文献
4.8 本章附图

5 镍催化α-羰基二级/三级烷基溴代物参与的HeCk型Csp3-Csp2偶联反应:α-烯基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5.1 引言
5.2 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初期探索
5.3.2 反应机理探讨
5.3.3 1,1一二芳基乙烯类底物扩展
5.3.4 中等电性苯乙烯类化合物底物扩展
5.4 小结
5.5 实验部分
5.5.1 仪器和试剂
5.5.2 底物合成
5.5.3 HeCk反应的具体操作
5.6 化合物核磁数据表征
5.7 参考文献
5.8 本章附图

6 钯催化苄氯作为氧化剂的醛、醇氧化反应研究:选择性合成酯
6.1 引言
6.2 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苄氯选择性氧化酯化以及desvlChloride氧化成醛的底物考察
6.3.2 控制反应选择性因素的研究
6.3.3 两个不同醇之间交叉成酯的尝试
6.3.4 醛醇交叉成酯反应的研究
6.3.5 苄氯氧化酯化反应体系无溶剂条件的尝试
6.3.6 分子氧作氧化剂的Pd催化氧化酯化反应研究
6.4 小结
6.5 实验部分
6.5.1 仪器与试剂
6.5.2 实验具体操作
6.6 化合物核磁数据表征
6.7 参考文献
6.8 本章附图
7 总结论
致谢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且不提及本书的任何具体研究方向或内容: --- 图书简介 名称: 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化学合成领域中,以过渡金属为核心催化剂,驱动特定类型有机分子偶联反应的原理、机理与应用潜力。本书旨在为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的研究人员和高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和实验参考框架,聚焦于构建碳-碳键及碳-杂原子键的精确、高效合成策略。 结构与内容概述: 本书的篇幅组织严谨,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逻辑线索,旨在构建一个关于该主题的完整知识体系。全书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第一部分:反应基础与催化体系的构建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偶联反应在现代有机合成中的战略地位,并详细梳理了过渡金属催化体系的基本概念。 催化剂的演进: 系统回顾了有机金属化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钯、镍、铜等关键过渡金属及其常见氧化态的电子结构特性。详细阐述了催化剂前体(如预催化剂)的性质、活化过程以及在不同溶剂环境下的稳定性。 配体化学的核心作用: 深入分析了配体(Ligands)在调控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中的决定性作用。书中不仅涵盖了经典的膦配体(如三芳基膦、烷基膦),还对氮杂环卡宾(NHCs)、氧/氮供体配体以及新型手性配体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性质比较。讨论了配体空间位阻和电子效应如何影响催化循环中的关键步骤,如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 反应介质的选择与优化: 探讨了溶剂(极性、非极性、非质子性)对反应速率、副产物生成和催化剂寿命的影响。此外,也涉及了对非传统反应介质(如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在提高反应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方面的潜力评估。 第二部分:反应机理的深入剖析 本部分是本书理论深度的体现,专注于阐明催化循环中各个步骤的分子层面事件。 催化循环的通用模型: 详细解析了以金属中心为核心的氧化加成/转金属化/还原消除这一基本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对不同金属和底物组合下,这些步骤的能垒、反应级数和过渡态结构进行了理论预测和实验验证的梳理。 特殊机理的探讨: 针对某些特定的反应体系,探讨了涉及自由基路径、单电子转移(SET)过程或非经典转金属化(如氢化消除/插入)的替代性机理。通过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对反应的决速步进行了精确制图。 副反应的控制: 分析了导致催化剂失活(如金属聚集、配体氧化)和目标产物选择性降低(如均偶联、β-氢消除)的内在因素,并提出了基于反应工程和化学调控的抑制策略。 第三部分:合成策略与应用拓展 本部分着眼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合成工具,展示了偶联反应在复杂分子构建中的强大威力。 底物普适性的边界探索: 考察了各种官能团耐受性问题,包括对酸/碱敏感基团、氧化/还原敏感基团的兼容性。讨论了如何通过精细的催化剂设计来拓宽可接受的底物范围。 立体化学的精准控制: 深入研究了在不对称合成背景下,如何利用手性催化剂实现高对映选择性的键合。重点分析了立体诱导机制,包括手性催化剂口袋对手性信息传递的影响。 新型官能团化的开发: 概述了在合成方法学前沿,利用偶联反应构建高度官能化分子砌块的方法。这包括对传统偶联对象(如芳基/烯基卤化物)的替代性前体的探索,以及对构建具有高张力或特殊电子性质键合的挑战性案例的解决思路。 面向读者: 本书适合于具有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特别是熟悉过渡金属催化原理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工业界从事新药研发、精细化学品合成的化学家。它不仅是理解现代催化反应的必备参考,更是激发未来合成方法学创新的思想源泉。本书强调理论深度与实验可操作性的紧密结合,力求成为该交叉领域的权威性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有机合成尤其是金属催化反应领域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析复杂反应机理、并提供实用合成策略的经典著作。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这本书时,我的眼睛瞬间亮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中,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厚重与前沿。 首先,我被其研究的“活泼烷基卤代物”这一核心课题所吸引。在许多经典的偶联反应中,芳基卤代物或烯基卤代物因其较高的反应活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活泼烷基卤代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定官能团或立体构型的烷基卤代物,其偶联反应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例如副反应多、选择性不易控制等。这本书似乎直接切入了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它所聚焦的“过渡金属催化”这一现代有机合成的基石,更是让我期待。过渡金属催化剂,如钯、镍、铜等,以其卓越的催化性能和多样化的反应模式,彻底改变了有机合成的面貌。这本书无疑将深入探讨不同过渡金属在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催化剂的设计与选择,以及配体的调控如何影响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再者,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的“偶联反应”的广泛应用。偶联反应是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强大工具,在药物分子、功能材料、天然产物全合成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如何把这些基础的偶联反应与活泼烷基卤代物结合,并探索其在实际合成中的应用前景,这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 总而言之,《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这本书,从其书名所涵盖的关键词来看,足以表明其内容的前沿性和重要性。它很可能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专著,为有机合成化学家们提供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灵感来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学习其中蕴含的科学智慧,并将其应用于我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从它的名字《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有机合成领域发展动态的科研人员,我对于能够系统性地了解某一类关键反应的研究进展抱有极大的热情。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并且聚焦在了“活泼烷基卤代物”这一相对而言更具挑战性的底物类型上。 我尤其欣赏本书在“过渡金属催化”这一核心概念上的深入挖掘。在当今的有机合成化学中,过渡金属催化剂已经成为构建复杂分子不可或缺的工具。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种类的过渡金属(例如钯、镍、铜、钴等)在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反应中扮演的角色,包括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针对不同烷基卤代物底物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体系的策略。此外,对于配体设计与选择如何精细调控反应活性、选择性(包括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我也充满了期待。 “活泼烷基卤代物”的定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样性,这使得它们的偶联反应可能比芳基或烯基卤代物更具挑战性。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活泼”的定义进行清晰的界定,并可能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活泼烷基卤代物(例如α-卤代羰基化合物、α-卤代酯、α-卤代胺、甚至是有一定立体化学信息的二级或三级烷基卤代物)在偶联反应中的表现。同时,书中对这些反应的“研究”性描述,预示着它不仅仅是罗列反应式,更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反应机理,可能包括自由基机理、金属有机机理等,以及如何通过机理研究来指导反应的优化和新反应的开发。 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特定领域的绝佳机会。我希望它能够为我解答在实际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关于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反应的疑问,并为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籍,并在我的科研生涯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分

看到《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其所涵盖的三个关键概念所吸引:有机合成的核心技术“过渡金属催化”,广泛应用的分子构建基石“偶联反应”,以及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底物类别“活泼烷基卤代物”。作为一名致力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的研究生,我深知开发高效、通用的方法学对于推动化学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尤其令我兴奋的是,这本书关注的是“活泼烷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在经典的偶联反应研究中,芳基卤代物和烯基卤代物由于其相对易于活化的特点,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然而,活泼烷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由于其特殊的电子和空间效应,往往更加困难,并且容易产生多种副产物,例如消除、歧化等。因此,能够系统地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书籍,必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书中对“过渡金属催化”的强调,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不同过渡金属(如钯、镍、铜、钴等)在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机理、催化剂的设计、以及配体调控策略。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选择合适的金属中心和配体,以实现高效率、高选择性的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反应。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催化体系,能够克服烷基卤代物本身较低的反应活性? “偶联反应研究”的表述,表明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反应,而是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对反应机理的详细讨论,例如氧化加成、转金属化、还原消除等关键步骤在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中的独特之处。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一些突破性的偶联反应类型,以及这些方法学在合成复杂有机分子(如药物、天然产物)中的应用实例。 总而言之,《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其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它有望成为一本集理论指导、方法学开发与应用探索于一体的宝贵参考书,为我以及广大有机合成化学工作者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其内容,但仅仅是书名《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就足以勾起我对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作为一名刚接触有机合成领域的初学者,我深知掌握核心概念和关键反应的重要性,而偶联反应无疑是构建复杂有机分子骨架的基石之一。 我对“活泼烷基卤代物”这一概念感到特别好奇。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是芳基或烯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它们通常因为π电子体系的存在而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反应活性。而烷基卤代物,特别是那些并非直接连接在sp2杂化碳上的,其反应性的调控似乎更加微妙和复杂。这本书能够专门聚焦于这一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策略。 “过渡金属催化”更是现代有机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钯催化的Suzuki、Heck反应,到镍催化的Kumada、Negishi反应,再到铜催化的Ullmann反应,这些金属催化剂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构建化学键的能力。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过渡金属在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机制,包括氧化加成、转金属化、还原消除等关键步骤,并探讨催化剂的负载、配体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如何影响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 “偶联反应研究”的字样则表明了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反应,而是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最新的研究进展,介绍一些突破性的偶联反应类型,并可能提供一些关于反应机理的深入分析,甚至是一些理论计算的佐证。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乎是一本能够为我打开有机合成新视野的宝藏。我计划在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后,投入大量时间来细细品读这本书,从中汲取知识,提升我的合成技能,并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研究的灵感。

评分

当我看到《过渡金属催化活泼烷基卤代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研究》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作为一名化学系的学生,我知道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的重要性,它们是构建复杂有机分子骨架的关键步骤。而这本书专注于“活泼烷基卤代物”这一特定的底物类型,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可能触及了许多其他文献中较少被深入探讨的领域。 “过渡金属催化”是现代有机合成的标志性技术,它极大地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不同过渡金属(例如钯、镍、铜等)在活泼烷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机制。是氧化加成、还原消除的经典循环,还是存在一些特殊的催化路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配体对反应性能的影响,比如如何通过配体来控制区域选择性或立体选择性?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 “活泼烷基卤代物”这一概念本身就充满挑战。不同于芳基卤代物,烷基卤代物由于缺乏共轭体系,其反应活性通常较低,并且容易发生消除等副反应。因此,能够成功地实现活泼烷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需要精巧的催化剂设计和反应条件的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策略,例如使用更活泼的金属催化剂、设计新型的配体,或者采用特殊的反应条件来克服这些挑战。 “偶联反应研究”这个词组也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反应手册,更可能包含对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梳理和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前沿的偶联反应类型,并可能对这些反应的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能涉及一些理论计算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这本书看起来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为一体的重量级著作。它非常有潜力帮助我理解和掌握活泼烷基卤代物偶联反应的精髓,为我的有机合成学习和未来研究提供宝贵的指导。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