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民国系列之二:帝国尽头是民国

闲话民国系列之二:帝国尽头是民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国涌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历史
  • 近代史
  • 社会文化
  • 历史人物
  • 政治
  • 文化
  • 历史研究
  • 传记
  • 旧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531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07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闲话民国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锐、章诒和、张鸣鼎力推荐
  继《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后
  对民国精神的又一次深入解读与追寻
  一部故事体民国微历史
  民国,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别样世界
  配作者收藏民国老照片数十幅,领略更真实的民国图景
  “民国形象”,我的理解是从容的、个性的、坦荡的、阳光的、常常跨越了恐惧的,即使面对死亡也没有那样那么猥琐和苟且,这份从容首先来自王纲解纽、千年皇权被打破后的一种释放感,也是晚清以来与世界接轨、呼吸到外部世界带来的开放感,同时也是仍然保持着古老文化传统、没有断裂的一种自信与淡定,那是一个人活在至少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流血的时代里,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生命状态。

内容简介

  帝国尽头是民国,老旧帝国难以为继,初生的民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民国诞生曾给古老民族带来的欢欣与激动,却迅速消逝在称帝、复辟和一次次厮杀之中。不同的人寻找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道路,在一个速变、大变、剧变的转型时代里,人们渴望找到方向,不仅重新安顿个人的身心,也是为家国求出路,赋予这个变动中的中国以全新的意义。《闲话民国系列之二:帝国尽头是民国》是既《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后,作者对民国精神的又一次深入挖掘与追寻,在尘封的老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希望、奋争与热血,是新时代大幕开启的曙光。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精彩书评

  ★傅国涌的历史随笔,是严谨的工笔画,细节上见功夫,他为此付出的功夫,无人能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我生于1917年,傅国涌生于1967年,年龄正好相差半个世纪。社会上有“代沟”的说法,但读了他的著作,我感到心灵是相通的,对理想的追求并不因岁月而隔膜。他以充满激情的笔墨,讲述了许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的人和事,让我蓦然回首,也禁不住生出许多感慨。
  ——《庐山会议实录》作者李锐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
  ——《往事并不如烟》作者章诒和

目录

前言
记录历史:从史官到史民
民国前夜
香港给中国的灵感
“万木森森一草堂”
“覆巢几见能完卵”
“乾坤泡幻局如棋”
戊戌年的伤痛并未过去
摩登人物的登场
慈禧后悔杀记者
中国土地上的日俄战争
“立宪上谕从天而降”
齐白石眼中的蔡锷和黄兴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立国之本?
不能小看的晚清咨议局
端方存牍中的晚清危机
中国报业的少年时代
莫理循的眼睛
百年前的西部中国
辛亥前夜:另一个流产的“共进会”
谁救了汪精卫?
包天笑记忆中的知识分子
爱好天文的摄政王
民国创立
雨与帝国的命运
共和百年,中国仍在进步途中
殊途同归
殉清男儿有几人?
到底谁指使刺杀吴禄贞?
辛亥革命中的老师
扬眉吐气梨园行
唐绍仪:未完成的“二十二条”
萨镇冰出走
临时总统府的秘书们
退位诏书下达之后
剪辫
易服
共和要多久——袁世凯的疑问
“梁财神”亲历孙、袁会谈
两部小说支配南北人情
五色旗下
袁世凯的无奈
莫理循的证物
“少年中国学会”的名单
“五四”青年的记忆
三“W”主义
知识分子与人力车夫
“胡老板”不愿登台
“联省自治”曾是共识
呜呼,三月十八日
徐谦的“基督救国主义”
铁肩辣手殉《京报》
军阀的雅量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生事业在名山”
无语江山对夕阳
青天白日
几个1893年生人
胡适何曾被国民党逮捕过
不入国民党的黄郛
杨度感叹蒋介石不称帝
丁文江:“假如我是蒋介石”
“民国以来第一清官”
尿裤子和打赌
“永远不要期望平步青云”
赤都娱乐中的个人生活
段祺瑞庐山谈国事
黄郛: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
庐山上的邮电检查
一个1893年人的“三原则”
吴忠信难忘两株紫薇
权力主导的“新生活运动”
蒋介石少了一个“弘”字
陈布雷日记中的浙大学潮
“这与你无涉”
鲁迅与顾颉刚到底有何过节
《大公报》评价鲁迅起风波
“老鼠食牛”
抗战前夕的渐进民主论
胡政之与张学良
寇深国危
军人和报人的心有灵犀
“为匹夫匹妇复仇”
张季鸾驳斥希特勒
退还“红包”的艺术
“丘八诗人”冯玉祥的谦虚
重庆不仅是历史
蒋介石逐一了解民盟发起人
“最后一课”
在场的历史记录
建都北方的民间声音
访英归来两演讲
1943年:一叶落而知秋
1945年:左舜生的延安见闻
浪花淘尽
民国宪法中的教育经费
“没有我们这几十万条破枪”
“中间势力”并不空洞
民国的党
蒋介石回天无力
许君远的民国气味
深水静流
陈果夫无钱出国治病
“沈氏三姐妹”
毛彦文晚年评吴宓
殷海光因思想而受难
孙立人将军的毕业纪念册
大时代同学不同路
司徒雷登葬哪里都已不重要
后记













前言/序言


闲话民国系列之一:旧日风华与时代洪流 作者:佚名 正文: 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个特定时期的跌宕起伏,亦非着墨于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它更像是一部私人日记的片段集锦,一幅用斑驳的旧照片和褪色的信件拼贴而成的画卷,试图捕捉“民国”这一称谓下,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而过的日常光影与人性微光。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年代,但侧重点,在于那些不常被正史提及的细节。例如,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十字路口,一位南方小城的富商如何在新式教育与传统家族责任之间挣扎;又或者,一个在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如何在理想主义的激情与现实生活的琐碎中,逐渐磨平棱角。 本书开篇,将我们带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北方一座因战争而萧条的古镇。这里的居民依然固守着清末遗留的生活习惯,但窗外传来的汽笛声、时而响起的电报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一个旧时代的帷幕正在缓缓落下。我们详细描绘了镇上一个老裁缝铺的日常:学徒们如何小心翼翼地模仿着师傅手中的剪刀轨迹,如何利用仅有的几张从上海寄来的时尚杂志图样,揣摩着“新式旗袍”的轮廓。这些关于技艺传承、关于手工温度的叙述,旨在展现那个工业化浪潮冲击前,手工业者们坚守的匠心与朴素的荣耀。 转入第二部分,视角转向了新兴的都市生活,但我们避开了政治中心的喧嚣,而是深入探访了当时的文化沙龙与知识分子的小圈子。这不是关于文坛论战,而是关于“生活方式的革命”。我们将通过几位在上海或北平居住的知识女性的视角,来探讨“摩登”的代价与乐趣。她们学习跳交谊舞、尝试使用新式化妆品、追求思想独立,但同时,她们也面临着家庭、婚姻与社会舆论的重重压力。书中细致描绘了她们在咖啡馆里关于文学、电影的零星讨论,那些关于“自由恋爱”的试探性言语,以及在夜深人静时,面对镜子时流露出的迷茫。 例如,我们刻画了一位热爱诗歌的女教师,她白天在女子师范教授新文化课程,晚上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偷偷阅读那些被视为“禁书”的译著。她的日记片段揭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传统礼教的疏离,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些描写,力求真实还原那个“半新不旧”的过渡状态。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笔触伸向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我们避开了对革命英雄的歌颂,转而关注那些构成社会基底的人群。比如,一个在长江边码头搬运货物的脚夫,他的一天是如何从黎明前的雾气中开始,又是如何与那些从海外运来的新奇货物(如瑞士手表、法国香水)产生短暂而又疏离的接触。他的世界,依旧围绕着生计、米价和家庭的温饱,但他的生存空间,正被来自上海的商船和外国银行的介入所挤压。 我们还深入描写了那个时期的地方美食与风俗。并非精致的官府菜,而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城隍庙口的油条摊主如何应对面粉价格的波动;乡间戏班子如何为了一个小型演出,辗转千里,在简陋的后台里为戏服做着最后的修补。这些场景,是构成“民国”这个概念的真正肌理。 在叙事手法上,本书尝试使用多重叙事视角,但所有线索都围绕着“日常的惰性”与“时代的惯性”展开。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缓慢的、难以察觉的改变。一个家庭可能在一夜之间接受了电灯,但他们依然用老旧的灶台做饭;一个年轻人可能学会了用英文写信,但面对祖母的唠叨时,他仍然会下意识地用方言作答。 本书的终极目的,是展现“民国”的复杂性与模糊性。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概念,而是无数微小、私密、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的集合。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中被忽略的、关于爱、关于失落、关于妥协的细微情感,构成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感知。它描绘的,是帝国的远方,是新时代的序曲尚未完全奏响时,人们在旧秩序的余晖下,努力保持生活完整性的那份韧劲与无奈。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生活是如何在宏大的叙事之外,继续以它自己的节奏向前推进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本呈现方式非常具有实验性,它没有采用传统历史著作那种严谨的线性叙事结构,反而更像是一部散文化的、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手稿集。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提供一个明确的结论或道德评判,而是更倾向于提供一系列观察的视角和思考的切入点。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初读之下或许会让人有些许费解,但一旦适应了作者设定的“场域”,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密度。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筛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深刻反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场景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它们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空维度。阅读它,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灵魂的对话。这种文学性和思辨性的高度融合,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更接近于一种对时代精神的哲学探讨。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记录”的固有认知,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作者对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呈现,没有那种刻板的教科书式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部由许多闪烁着人性光辉与挣扎的碎片拼凑而成的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时代风云变幻中个体命运时的细腻笔触。比如,书中对某个小人物在乱世中如何坚守信念,或是如何被迫妥协的描写,都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并非仅仅通过堆砌史料来体现,而是通过那些鲜活的人物对话、细微的情感波动,以及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精准捕捉而自然流露出来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身处那个特定年代的街头巷尾,耳边是新旧思想交锋的喧嚣,眼前是风起云涌的政治博弈。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既有历史的深度,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让复杂的历史背景变得清晰易懂,读起来非常过瘾,完全没有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帝王的更迭和条约的签订,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轨迹的交织与沉浮。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观点之新颖,视角之刁钻,是让我感到最惊喜的部分。作者似乎有一种独特的“去魅”能力,能够剥开历史长期以来被附加的各种光环和神话,直抵事件本身的肌理。它不是在重复众所周知的故事,而是在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解释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因为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而感到震撼,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其背后的逻辑和史料支撑。这种思辨的深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探险之旅,引导读者主动去参与到历史的解读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作者的洞察力体现在他对权力运作逻辑的犀利剖析上,以及对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社会最细微之处的描绘上。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理解当下的全新框架和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平衡了“大历史观”与“微观切片”之间的关系。很多历史作品往往在宏大叙事中迷失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的侧写和插叙,将冰冷的政治事件拉回到具体的人间烟火之中。比如,书中关于某个知识分子家庭日常琐事的描写,或是对某个小镇上商铺变迁的记录,这些“微观”的细节,非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像是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了时代巨变的巨大能量。这种叙事策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既有对时代脉络的清晰把握,又不乏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它迫使读者跳出“英雄史观”,去关注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却依然构成时代底色的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和无奈选择。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如同一个多线程的叙事迷宫,每一条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失序的世界中重建意义。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逝去荣光”与“未来迷茫”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它不是那种一味渲染悲壮或歌颂光明的单向叙事,而是充满了克制的张力与微妙的讽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古典油画的场景——光影对比强烈,人物表情复杂难言。这种氛围的构建,得益于作者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比如对当时服饰、器物、甚至是日常用语的考究,都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历史人物塑造成扁平化的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多维度的性格,让他们在历史洪流面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脆弱。这种真实感,使得我们作为现代的读者,在审视过去时,也能找到某种关于自身处境的映照。它让人思考,在宏大叙事的背后,个体所能承载的重量究竟几何。这本书的气质是深沉而内敛的,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回味悠长。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好东西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足不出户看天下,有京东商城!!!

评分

足不出户看天下,有京东商城!!!

评分

这次活动相当给力,这书关注特别久了,这次有券一起拿下,京东真没得说

评分

非常喜欢的书,好书。支持京东!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傅国涌的历史随笔,是严谨的工笔画,细节上见功夫,他为此付出的功夫,无人能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