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廉·多伊尔 著,张弛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大革命
  • 欧洲历史
  • 法国历史
  • 18世纪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启蒙运动
  • 革命史
  • 历史研究
  • 贵族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574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396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字数:2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世界历史感兴趣者

简明 透彻,译文可读性强。法国大革命研究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经典*作。
  威廉·多伊尔*先总结了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然后提供了他自己的解读。他分析了旧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法国政府遭遇到的财政危机、政府治理系统的失灵、反对派力量的壮大以及政府*后的改革努力的失败,这一切都使得法国不可避免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后,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初期的权力之争,贵族、有产者、农民、巴黎市民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作者由此讨论了选举制度、经济危机、土地革命对大革命发生的催化作用。

作者简介

  威廉·多伊尔,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张弛,浙江湖州人,历史学博士,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方向为18世纪法国史。

目录

导论/1

第一部分 1939年以来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论著/3
第一章 经典解释/5
第二章 修正派/10
第三章 后修正派/40

第二部分 旧制度的瓦解/49
第四章 财政危机/51
第五章 政府体系/62
第六章 反对者/75
第七章 公共舆论/88
第八章 改革及其失败,1787—1788年/106

第三部 分权力之争/123
第九章 贵族/125
第十章 有产者/136
第十一章 选举之战,1788年9月至1789年5月/146
第十二章 经济危机/164
第十三章 三级会议,1789年5月至6月/173
第十四章 巴黎的民众/181
第十五章 农民/193
第十六章 结论:新制度及其原则/204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译文修订说明


前言/序言

序言
  我关于这一主题的所有想法,能够说得这样清楚,离不开将近一代的学生多年来的帮助。有许多的同事和朋友都曾帮过我。尤其要感谢的是Norman Hampson,他认真地通读了全书,并提出了批评指正和无数的改进建议。Ted Royle于百忙中抽出时间阅读了关键一章,并给出了建议。Christine不吝相助,一如既往提出严肃的批评。

威廉?多伊尔
1979年9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法兰西的黎明:启蒙之光与旧制度的黄昏》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绘法国大革命前夕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思想图景,但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特定内容。 --- 《法兰西的黎明:启蒙之光与旧制度的黄昏》 一部关于启蒙运动如何重塑欧洲核心的史诗 引言:变革的前夜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大陆上,法国,这个被誉为“欧洲之王”的国度,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巨大十字路口。路易十四留下的绝对君权的光辉正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危机。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而是一场积蓄已久、由思想、经济、社会结构和宫廷奢靡共同催生的“慢火煎熬”。《法兰西的黎明:启蒙之光与旧制度的黄昏》深入挖掘了促成这场伟大变革的复杂动因,勾勒出从凡尔赛宫的镀金辉煌到巴黎沙龙的智识激荡,再到广袤乡村的经济困顿与不满情绪的全景图。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法国大革命并非单纯的饥饿暴动或某个哲学家的即兴之作,而是启蒙思想对僵化的旧制度(Ancien Régime)进行系统性解构的必然产物。我们试图重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贵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层的心态与诉求,展示当理性之光照亮专制与特权的阴影时,社会肌理是如何被撕裂的。 第一部分:思想的熔炉——启蒙时代的精神塑造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其最持久的遗产无疑是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所提供的全新政治语言和道德框架。本卷聚焦于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及狄德罗等巨匠的思想路径,剖析他们如何从自然法、社会契约论和三权分立的理念中,构建起对“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颠覆性主张。 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是如何跨越沙龙和咖啡馆的界限,进入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和部分自由派贵族的视野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分析了《百科全书》在普及理性、挑战教会权威和推翻传统观念方面的巨大作用。它不仅是一部知识汇编,更是一场针对整个思维范式的革命。我们详述了“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形成,即市民如何通过阅读、讨论和通信,形成超越官方意志的舆论力量,这为日后政治动员提供了文化土壤。 第二部分:摇摇欲坠的结构——旧制度的内在矛盾 法国的社会结构,建立在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等级划分之上,已无法适应十八世纪的经济现实。本书详细剖析了“三个等级”的运作机制及其固有的不公。 贵族与特权: 尽管经济影响力逐渐被新兴的商业阶层超越,但法国的贵族依然垄断着政府、军队和教会的最高职位,并享受着免税的特权。我们考察了“佩剑贵族”与“穿袍贵族”之间的微妙张力,以及他们对王室财政改革的顽固抵制。特权阶层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更在政治上成为了任何实质性改革的铁幕。 教士与教会的财富: 描绘了教会庞大的地产和免税地位,以及教士阶层内部的巨大贫富差距——从富有的主教到赤贫的教区神父。教会不仅是精神支柱,更是国家机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保守性使其成为变革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第三等级的崛起与压抑: 重点分析了资产阶级(Bourgeoisie)的复杂性。他们拥有财富、受过良好教育,却被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他们的不满是结构性的——他们渴望的是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政治承认和社会尊重。同时,我们没有忽视底层农民的困境,他们承担着沉重的地租、什一税和国家税负,是社会动荡最直接的燃料。 第三部分:财政的崩溃与君主制的困境 路易十四时代的战争遗留、路易十五的宫廷开支,以及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干预,将波旁王朝的财政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本卷聚焦于王室的无能和改革的失败。 财政改革的屡战屡败: 我们详细追踪了杜尔哥(Turgot)、内克尔(Necker)等财政大臣试图引入普遍税制和限制支出的努力。每一次改革的尝试,都遭遇了特权集团——特别是高等法院(Parlements)的激烈抵抗。高等法院声称代表“国家之声”,但其本质是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王权的衰落: 路易十六的个人特质——优柔寡断和对改革的犹豫不决——在关键时刻放大了制度的缺陷。我们分析了王室形象如何在民间通过流言蜚语和政治讽刺漫画中被逐渐侵蚀,从“人民之父”沦为“财政的败家子”。凡尔赛宫的奢华与国库的空虚形成了刺目的对比,加剧了民众的心理落差。 第四部分:经济的阴影与社会动荡的引信 十八世纪末,一系列的农业灾害为政治危机投下了经济的阴影。本书细致考察了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模式和粮食市场波动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饥饿的政治化: 详细描述了1788年至1789年间极端恶劣的收成,导致面包价格飙升至普通工人收入的一半以上。面包不再仅仅是食物,它成为衡量政府合法性的试金石。我们展示了饥饿是如何将抽象的政治不满转化为具体的、愤怒的街头行动的催化剂。 商业与工业的焦虑: 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新兴的工商业面临的障碍——内部关税、行会制度的僵化,以及与英国工业品的竞争带来的失业恐慌。资产阶级和城市工匠在经济上的共同脆弱性,使他们更容易被政治动员所吸引。 结论:不可避免的转向 《法兰西的黎明》总结道,法国大革命并非单一事件引发的,而是思想进步、社会结构僵化、财政无力支撑以及经济危机多重因素叠加的产物。启蒙运动提供了“应该是什么”的蓝图,而旧制度的内在矛盾则提供了“为什么必须改变”的残酷现实。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浪漫化和去宿命论的视角,理解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在自身重量下缓慢但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读者将看到,革命的种子早在路易十四的荣光中,便已悄然埋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史诗般的叙事,作者对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剖析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路易十六朝廷的奢靡与底层民众日益加剧的饥荒之间所构建的强烈对比。那种无声的、缓慢积累的社会张力,被细腻地捕捉并铺陈开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焦躁与绝望。书中对启蒙思想在不同阶层中的传播路径和接受程度的梳理,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几个哲学家思想的罗列,而是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沙龙、咖啡馆乃至普通家庭的日常对话中,最终演变成颠覆性的政治诉求。我原以为对这个主题的探讨已经相当成熟了,但这本书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和对一手资料的驾驭能力,完全超越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关于财政危机的部分,那种从腐败的税收体系到王室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被描绘得如同精密复杂的机械故障,每一个齿轮的卡顿都预示着最终的全面崩溃。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结构性因素”与“偶发事件”之间复杂作用力的深度挖掘。很多历史著作倾向于在宏大叙事中淹没细节,但本书却能巧妙地将结构性的经济压力、社会分层固化等长期因素,与具体的政治失误——比如国王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内阁的频繁更迭——编织在一起。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为随机噪音,而是将其置于结构性矛盾的放大镜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了这些“小错误”是如何在紧绷的政治环境中被不成比例地放大,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对“临界点”的捕捉能力,使得前夜的历史不再是平铺直叙的枯燥陈述,而是一部充满悬念的、步步紧逼的悲剧。对于历史系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佳的教材范本,展示了如何进行严谨而富于洞察力的历史解释。

评分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深刻体验,是关于“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全新理解。作者并未给我们一个简单线性的解释,即“经济崩溃导致革命”。相反,他展示了一系列相互竞争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驱动力是如何在特定时空点汇聚的。例如,作者对农业周期、国际战争债务和宫廷开支这三条时间线的并行处理,清晰地表明了财政危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社会期望和政治惯性共同塑造的结果。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不同历史学家观点时的审慎态度,他引述了多种流派的解释,并非为了堆砌文献,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解释框架,承认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拒绝单一因果论的诱惑。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瑞士手表,每一个零件——无论是经济、社会、文化还是政治的——都必须准确无误地咬合在一起,才能解释这场巨变的最终到来。

评分

对于任何对革命爆发前的“思想气候”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地图集。作者对于“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概念的运用非常巧妙,清晰地勾勒出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新的媒介,构建了一个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舆论空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如何区分不同群体对“自由”和“平等”的理解差异:贵族精英可能追求的是限制王权以保障既有自由,而城市小资产阶级则渴望的是社会地位的流动性。这种对动机的细致分辨,避免了将整个革命前的社会简化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二元对立,使得分析更加 nuanced。书中对报刊、小册子以及“密谋性文学”的引用,展现了信息传播在那个时代所蕴含的巨大颠覆性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思想的传播速度和深度,远超我们今天基于现代媒体习惯的想象。这是一个关于观念如何孕育出行动的,精彩的案例研究。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体验是相当引人入胜的,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法国大革命前夜的刻板印象——即认为那只是一场由少数激进分子策划的突发事件。恰恰相反,作者通过对地方行政机构运作的考察,揭示了一场“自下而上”的、长达数十年的体制性僵化过程。这种僵化不仅体现在贵族对特权的固守,更体现在效率低下的官僚体系对任何改革尝试的无意识抵制。书中关于“司法贵族”和“行政特权”之间复杂博弈的论述尤其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是最良性的改革意图,在付诸实践时也会寸步难行。章节间的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时而聚焦于凡尔赛宫廷内部的权力倾轧,时而又迅速切换到布列塔尼某个小镇的农民对新作物歉收的抱怨,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立体感和厚重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更理解了“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必然”的复杂历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经典著作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书很好,希望京东别再把自营产品配送外包到其他快递了,不能退纸盒真的很不环保!

评分

挺好的书。值得买。。。

评分

法国有意思的国家。

评分

书很好,希望京东别再把自营产品配送外包到其他快递了,不能退纸盒真的很不环保!

评分

挺好的书。值得买。。。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