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柱 著,毕明良 注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经典解读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国学
  • 哲学史
  • 历史文化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8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74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诸子概论》与《子二十六论》合刊,是陈柱通论先秦诸子的代表性作品,以明各家之源流本末。
  基于普及古典学术之需要,校注者对《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中出现的当今普通文科生感到陌生的字词、人物、地名、事件以及典章制度作了简明注释。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收录陈柱通论先秦诸子的著作两种:《诸子概论》和《子二十六论》。两书皆注重于诸子学说的政治、教育方面,折射出作者深切的现实关怀。《诸子概论》分论儒、道、阴阳、法、名、墨六家,述及各家之源流、代表人物、学说著述、历来研究成果和各家异同。《子二十六论》首先总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次分论十家之起源、流派演变及学说,最后以儒、道、墨、法四家学说之异同得失为殿。

作者简介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所著经史子集之属,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明源流本末,辨义理辞章,且多能与现代思想相发明,阐发宏深,实开国学之新境界。一生撰述宏富,其中以《子二十六论》、《公羊家哲学》、《老子集训》、《文心雕龙增注》、《墨学十论》、《中国散文史》等书最为精辟。
  
  毕明良,1976年生,江西省彭泽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先后求学于兰州大学哲学系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2012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藏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儒家政治哲学、宋明理学研究。

目录

校注前言
诸子概论
凡例
第一编 儒家
第一章 儒家总论(孔子)
第二章 晏子
第三章 孟子
第四章 荀子
第二编 道家
第一章 道家总论
第二章 老子
第三章 庄子
第三编 阴阳家
第一章 阴阳家总论(驺衍)
第四编 法家
第一章 法家总论
第二章 韩非子
第五编 名家
第一章 名家总论
第二章 公孙龙子
第三章 惠子
第六编 墨家
第一章 墨家总论
第二章 墨子

子二十六论
冯叙
王序
自叙
卷一
厡诸子上
厡诸子下
厡儒上
厡儒下
阐孟
阐荀
卷二
厡道
阐管
阐老上
阐老下
阐庄上
阐庄中
阐庄下
卷三
厡阴阳
厡法
阐商
阐韩
厡名
卷四
厡墨
阐墨上
阐墨下
厡从衡
厡杂
厡农
厡小说
子要

精彩书摘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
  
  《漢書·藝文志》云: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此言儒家之遠原也。《尚書·堯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司徒之官,以掌教為職,故儒家以教育為職志。堯、舜以司徒敷教,而教在五教。五教者,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五種倫理關係)也。故儒家之教,又以明倫為職志。孔子亟(qì,屢次)稱堯、舜,刪書斷自唐、虞(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其意在此。
  《淮南子·要略》云:
  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輔翼成王,懼爭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折枹(fú,鼓槌),搢(jín,插)笏(hù,朝笏,也稱“手板”)而朝,以寧靜王室,鎮撫諸侯,移風易俗。孔子修成、康(指西周成王、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論,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此言儒家之近原也。儒家之教,以五倫為基本,而其教之工具,則最重禮樂。周公制禮作樂,千古莫與比隆,故儒家之業,莫盛於周公。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語出《論語·述而》)蓋歎己不能如周公之制作也。
  儒家之學,實大成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云: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迹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語出《論語·八佾》)觀夏、殷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語出《論語·為政》)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語出《論語·八佾》)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孔子語魯太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合,聚,和順)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語出《論語·八佾》)“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語出《論語·子罕》)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連綴竹簡的皮繩)三絕(斷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參《論語·述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願受業者甚眾。……因《史記》(指魯國史書,非司馬遷所著《史記》)而作《春秋》,上至隱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周親魯,約其文辭而指博。
  此可見孔子集大成之學之大概矣。《漢書·藝文志》以《六藝略》冠《諸子略》,不以孔子入諸子,蓋一者在漢武尊孔之後,二者以孔子為儒家所自出,而儒家不足以盡孔子。故其言曰:
  儒家者流,……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蓋以孔子之於儒家,猶堯、舜之於儒家矣。是說也,今人張爾田頗與之同。其說曰:
  孔子之道,君人南面之術也。儒家雖傳於孔子,而不足以盡孔子。……孔子弟子皆儒家也。《史微內篇》卷三《原儒》
  三者以《六藝》為諸子之淵源,故於《諸子略》之後言之曰: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其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然謂孔子未刪之《六藝》為諸子之淵源則可,謂孔子之《六經》為諸子之淵源夫豈可乎?然孔子未刪之《六藝》不可得見矣。孔子之《六經》未嘗無《六藝》之一部分,則亦未嘗不頗足以見諸子之淵源也。
  ……

前言/序言

  陳柱先生是民國年間著名的國學學者,尤精子學,子學著作有《墨學十論》、《老學八篇》、《莊子內篇學》、《諸子概論》、《子二十六論》、《公孫龍子集解》等。此次《陳柱集》的整理出版工作,將陳柱先生通論先秦諸子的《諸子概論》與《子二十六論》合刊於一冊。
  《諸子概論》一書分為六編,分別論述先秦儒、道、陰陽、法、名、墨六家。各編首章為總論,論述各家之源頭與流派、命名、歷來之評議及著述情況。次則選擇各家之代表人物分別論述,每人一章,內容包括此人之傳略、著述情況、研究此人可供參考之歷來相關研究成果及此人之學說,其中尤以論述此人學說為重點。《諸子概論》論述先秦諸子之學說,特別注重於闡述諸子之基本觀念及其學說之政治、教育兩方面,以及諸子各家之異同。
  《子二十六論》一書分為四卷,以《厡諸子》與《子要》兩篇爲全書之首尾,中間則分別論述先秦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之起源、流派演變及諸子之學說。《厡諸子》分為上下篇,論述先秦諸子分別流派情況及流派之起源。《子要》論述先秦最要之儒、道、墨、法四家學說之異同得失。
  《諸子概論》與《子二十六論》兩書論述各家諸子之學說,皆注重於其學說的政治與教育兩方面。這一方面反映了陳柱先生對先秦各家諸子學說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先生著述的深切現實關懷。先生在《子二十六論·自敍》中說道:“每相見未嘗不論學,未嘗不論國事也。每論國事,又未嘗不同悲國亡之無日也。每相與講論救國之方,則余大氐先重乎人治……余每曰:國事之壞在於官邪,欲官不邪,必有人焉,以身作則而後可……余每曰:人心雖壞,然教育之,其可也……每酒酣耳熱,或太息欲泣下,以謂國無人,莫我知也。或相與大笑樂,以為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先生治學、著述之現實關懷與儒者之精神不躍然於紙上乎?先生之弟子王蘧常在爲《子二十六論》所撰的序中說道:“今儒亦澌(sī,盡)滅盡矣,而先生諄諄論之。先生儒者也,而獨論百家之學,其有無涯之痛乎?……此先生所以叚(同假)老、莊之說以風今之薄世乎?……此先生蒿目時囏(同艱),所以叚墨說以勵今之薄世乎?……先生不能自伸其言而叚儒、道、墨之言以為諷為勵,吾知先生之心尤苦矣。”正如王蘧常所言“先生儒者也”,儒者則有“舍我其誰”的擔當,其著述正是其“不得見諸行事”而“載之空言”的擔當。先生友人馮振在爲《子二十六論》所撰的敘中也說道:“近又成《子二十六論》,於九流十家揚搉得失,直湊單微,益以通博。其宗旨明,其義理顯,一一皆可措諸實行以致乎康盛,不特深契諸子務治之旨,而審其取去,陶鎔百氏,成一家言,實亦一子也……今以柱尊之才,鬱其所懷抱,久不得見諸行事,積其發憤,不得已而自著書。”先生治學為何尤重子學,從《子二十六論》結尾處或可窺見一二。先生曰:“嗚呼!四家學術之盛衰,其關係於吾國民族強弱如此哉!”
  王雲五主編的《萬有文庫》第一集一千種、第一二集簡編五百種及《百科小叢書》均將《諸子概論》一書收入其中。本次校注,《諸子概論》一書選用1930年10月初版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為底本,1939年12月簡編印行本、1932年11月初版商務印書館百科小叢書本為校本。《子二十六論》成書於1934年,1935年以木刻朱砂本印行,初印數不過百餘冊,1937年八一三事變,刻板毀於日寇炮火。本次校注《子二十六論》一書即以1935年初版木刻朱印本為底本。
  《諸子概論》與《子二十六論》民國版均為繁體豎排,此次整理調整為繁體橫排。《諸子概論》民國版有標點,《子二十六論》則未標點。此次整理對《諸子概論》標點做了些許調整,而《子二十六論》則加了標點。兩書段落安排上也做了些許調整,採用夾注與腳注並用的方式。正文用宋體五號字,文中作者原注用小五號字,小括弧內為校注者所加注釋。爲便於閱讀,文中部分引文改用了獨立引文格式,採用仿宋體五號字。文中明顯的文字錯訛及引文之誤,在腳注中進行校勘說明。因陳柱先生引書所據版本已不可考,引文缺漏及與通行本異者,均保持原貌,並以腳注形式進行說明。少數疑為誤刻、避諱缺筆或《漢語大字典》未收之字,則在腳注中將原字字形標明。為保持民國本原貌,原書中出現的俗體字、異體字一依其舊。民國版《諸子概論》與《子二十六論》目錄與正文標題間有些微出入。如:《諸子概論》正文標題為“儒家總論”、“陰陽家總論”,目錄則為“儒家總論(孔子)”、“陰陽家總論(鄒衍)”;《子二十六論》正文標題為“子二十六論卷弟一”,而目錄則為“卷一”等。此類情況,均一仍其舊。
  畢明良
  癸巳年癸亥月戊子日於咸陽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 一、 概论:诸子思想的璀璨星河 中国传统思想的源流,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中最闪耀的支流无疑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这群在春秋战国时期洞察世事、激扬文字的先哲们,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正是致力于梳理、阐释和理解这一波澜壮阔的思想图景,旨在勾勒出诸子概论的全貌,探究其核心精神,并展现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诸子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认识框架。我们将首先考察诸子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即那个风云变幻、社会变革激烈的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坠,动荡的局势催生了思想的活跃,各路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之道,构筑理想社会之蓝图。儒、道、墨、法、名、兵、阴阳、农、杂等主要学派,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共同点亮了中国思想史的夜空。 在对大背景进行铺垫后,本书将深入剖析诸子学说的精髓。我们会分别探讨儒家仁爱、礼义、德政的理想;道家的“道”的玄妙、无为而治的境界、返璞归真的追求;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功的务实主张;法家的强大国家、严刑峻法的统治术;名家的名实关系辩证;兵家的战争智慧与战略部署;阴阳家的宇宙观与天人感应;农家的经济民生关注;以及杂家的兼容并蓄、融汇贯通。每一种学说,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和治世方略,它们之间既有尖锐的对立,也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和相互启发。 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经典与解释”的视角。诸子百家的思想,最终凝聚在各自的经典著作之中,如《论语》、《道德经》、《墨子》、《韩非子》等。这些经典既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后世解读和阐释的起点。我们将审视这些经典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理解、被传承、被重塑的,探讨历代学者对诸子思想的不同解读方式及其产生的时代印记。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梳理和对历代注疏的深入考察,本书力求还原诸子思想的原貌,并揭示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力。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诸子学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尽管诸子之间存在激烈的辩论和思想碰撞,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也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共生。儒法结合、儒道互补等现象,都充分说明了诸子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石。 “外一种”的处理,暗示了本书在主旨之外,可能包含有对某个特定诸子学派的更深入、更细致的专题探讨,或者是一种与诸子概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姊妹篇。这种“外一种”的设置,使得本书在系统性讲解诸子概论的同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阅读体验,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求知需求。它可能是对某一重要诸子文本的精读,也可能是对某个被忽视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派的补充说明,亦或是对诸子思想在某个特定领域(如政治、伦理、艺术)应用的专门论述。无论具体内容为何,它都将与诸子概论形成一种有机的关联,共同构筑起对中国传统经典思想的全面理解。 二、 诸子时代的精神风貌: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周天子的权威日渐衰落,“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动荡。在这种背景下,旧有的思想体系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的根源,探寻国家富强的途径,以及个体安身立命的价值。 正是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他们不再局限于狭窄的贵族范围,而是游走于各国之间,以其智慧和才能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形成了各自的学派,公开辩论,相互批评,展现出一种蓬勃的、充满活力的思想解放精神。 诸子们提出的思想,直接回应了时代提出的根本性问题。他们关注的不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触及了人性的本质、道德的规范、社会伦理的重建,乃至宇宙的奥秘。他们的思考,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也有对理想社会的宏大构想。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与“礼”,提倡“德政”,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恢复“礼乐文明”的辉煌。他们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道德的修养。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则转向对自然规律的体悟,提出“道”的哲学,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干预和人为的矫饰只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他们追求的是个体精神的自由和与自然的融合。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则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现实,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功”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互助,反对战争和浪费。 法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则认为人性本恶,社会秩序的建立必须依靠严明的法律和强大的国家机器。他们主张“以法治国”,强化君权,富国强兵。 除此之外,名家对语言逻辑的辨析,兵家对战争策略的研究,阴阳家对宇宙变化的解释,农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杂家融合各家之长的广博,共同构成了诸子思想的丰富光谱。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通过梳理其代表性著作,揭示其思想的逻辑脉络和时代意义。我们将尝试理解,为何在那个时代,会有如此多元的思想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为何这些思想至今仍能触动我们,引发思考。 三、 经典的力量:传承与解释的历程 诸子百家的思想,最终凝结成一部部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这些经典,既是先哲智慧的结晶,也是后世解读和阐释的起点。本书将重点关注“经典与解释”这一维度,深入探讨这些经典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接受、被理解、被发展的。 经典文本的形成与流传: 我们将简要考察这些经典著作的成书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文本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增损变化,都将是解读的初步关注点。 历代学者的解读与阐释: 诸子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学者解读,展现出丰富的面貌。汉代的“独尊儒术”,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朴学,以及近现代的各种新解读,都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诸子思想的认识。本书将选取一些重要的解读流派,分析其解读的特点、方法和理论贡献。例如,汉代学者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融入政治统治;宋明理学家如何从“道”与“理”的角度重新阐释儒道;清代学者如何通过考据来辨别文本真伪。 “外一种”的解读意义: “外一种”的设计,预示着本书在对诸子经典进行普遍性概论之后,可能对某个特定经典或某个特定学派的思想进行更具深度的“微观”解读,或者是一种对经典解释方法的专题研究。它可能是对某个被低估的学派进行“拨乱反正”式的重新解读,也可能是对某个主流学派的经典进行全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这种“外一种”的设置,能够让读者在宏观视野之外,获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可以是对《庄子》某一章节的精细解析,或是对《韩非子》“权谋”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借鉴意义的探讨,亦或是对墨家“逻辑学”思想的现代性解读。它将是对“解释”环节的重点深化,展现出经典思想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解释的时代性与普遍性: 我们将探讨,诸子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在不同时代引发共鸣,在于其思想中蕴含着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任何解释都带有其时代的印记。理解历代解释者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诸子思想的丰富内涵,并从中汲取适合当下的智慧。 四、 诸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不竭的精神源泉 尽管诸子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蕴含的智慧和对人生的启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展现诸子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如何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指引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伦理道德的重塑: 儒家的仁爱、诚信,墨家的兼爱、互助,道家的平和、自然,都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道德的定力,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诸子思想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人生哲学的启迪: 道家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儒家对个人修养的强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生存智慧。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如何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充实,诸子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政治治理的借鉴: 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德政理念,以及其他学派的治国方略,都为我们思考现代治理提供了历史的维度。如何在法治与德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构建更加公正、高效的社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文化认同的根脉: 诸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理解诸子思想,就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它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诸子概论(外一种)》正是希望通过梳理、阐释和深入的解读,将这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它们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再次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成为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 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是一场与先哲的对话,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度探寻。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您将能够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瑰宝——诸子百家,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实际感受来说,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先秦思想的理解深度,并改变了我过去的一些既有认知。原以为自己对某些学派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很多理解都停留在表面化的概念记忆上。作者通过对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揭示了隐藏在流派标签之下的复杂动态关系。例如,它对某一学派内部不同阶段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让我明白了“流变”比“固定”更能代表思想的生命力。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持续深入探索的方法和视角。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非常强烈,它成功地在我心中种下了对这个领域持续探索的渴望,这对于一本学术入门读物而言,是最高的赞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封面设计以水墨晕染的抽象手法勾勒出古代哲人的意象,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邃,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快餐文化时代里难得的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在灯光下低调地闪耀着,彰显出一种不张扬的品味。书页的裁切也十分精细,侧边略带书香的微黄,仿佛时间本身被封存在了这几百页之中。毫不夸张地说,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也更愿意沉下心来研读其中的智慧。

评分

我这次阅读的体验是,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且富有张力,绝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但又远远超出了通俗讲解的肤浅层面。它成功地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读到一些关键的哲学论断时,作者的阐释常常能一语中的,直抵思想内核,仿佛一下子点亮了此前模糊不清的认知盲区。这种写作能力非常难得,它要求作者不仅要精通原文,更要拥有将古人思想“翻译”成当代人可以理解的,同时又不失原意的能力。我甚至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某一段话的妙处,那种文字的穿透力,真的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阅读过程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探险。

评分

此书在引用和注释方面的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完全符合我对一部严肃学术著作的期待。它并非仅仅罗列出引文出处,更在关键的考证点上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有时甚至会就某个版本的差异或历代注家的不同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这种对文本源流的尊重和深挖,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真正想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导论的价值远超其导论的定位,它本身就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研究起点和可靠的参考系。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较大的理论点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不急于下定论,而是清晰地呈现不同学者的论据,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且求实的态度,是对传统思想最好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编排得极为清晰,脉络分明,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逻辑框架,发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思想家的生平或观点,而是采取了一种高度提炼和结构化的方式来梳理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体系。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层次结构,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设计的台阶,引导我们逐步深入。尤其是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时,那种精妙的对比和参照,让人豁然开朗,避免了以往阅读相关著作时容易陷入的碎片化认知。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工作,无疑为初学者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同时也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了重新审视和串联知识点的契机。这种对“体系”的执着构建,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能够比拟的。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陈柱集一种,可惜横排,注释体例不今不古有点遗憾

评分

陳柱的經子功底不昰今天的XX心得XX智慧之流可比的,讀經子類著作,一看原著(包括歷代注本)校勘,二看這類真正有含金量的學術著作,沒必要浪費精力給那些所謂的“白話本”和“通俗讀物”

评分

陳柱的經子功底不昰今天的XX心得XX智慧之流可比的,讀經子類著作,一看原著(包括歷代注本)校勘,二看這類真正有含金量的學術著作,沒必要浪費精力給那些所謂的“白話本”和“通俗讀物”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包装精美,印刷很好

评分

陳柱的經子功底不昰今天的XX心得XX智慧之流可比的,讀經子類著作,一看原著(包括歷代注本)校勘,二看這類真正有含金量的學術著作,沒必要浪費精力給那些所謂的“白話本”和“通俗讀物”

评分

陈柱集一种,可惜横排,注释体例不今不古有点遗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