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散文
  • 清华园
  • 日记
  • 文学
  • 文化
  • 回忆录
  • 随笔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名家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3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3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季羡林散文新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此为“季羡林散文新编”十种之一。这是季羡林先生1931—1934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两年间的日记,在作者九十高龄时,经过一番郑重思考,决定“一字不改”,“原文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看一看我写文章的另一面”。
  与每个平凡的人一样,学者季羡林也有自己的青涩年华,日记里跃动着的是一颗鲜活生动的心,所有时下青年人的苦闷与热闹、狂狷与真情尽在其中,对枯燥的外语学习的的逃避也都一吐为快,读来感觉亲切有味。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

目录

引言 自序 日记第一册(1932.8.22—1932.10.28) 日记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日记 第三册(1933.11.1—1934.8.11) 后记

精彩书摘

  十二日  菊田又来,同秋妹、四舅同游千佛山,山下正凿井,据说已经一年了,还没凿出水来。  山上风物如故,实在不见高明。济南山水的大缺点就是不幽不秀,千佛山尤其利害,孤零零一个馍首似的山,没有曲折,没有变化,不过因为多了几棵树,在济南就成了宝贝了。  晚上刚要睡觉,婶母忽大发病。呕吐不止,人事不知,冷汗遍体,状极危险。赶快往高都司巷跑,去请梅城姐,还好,她在家。  一宿没睡,孙跑侄颠地弄了一宿,只就高都司巷一处就不知跑了几次。  十四日  从今天以后,因了婶母的病,颇含有危险性的病,使我尝到了平生没曾尝过的滋味。一方面看着病人发急,一方面不能睡觉,又一方面还得出去张罗医生药料,还有一方面是不能吃东西——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活了七八天,我仿佛在大雾里似的,茫茫的看不见光明。  病人的症象是——睡着时也颇安静,一醒则大嚷头痛,胡言乱语,有时竞还唱。我一听她的唱,真比用刀子割我的心都痛。  正在感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接到长之的信,转据峻岑说中国家庭是免不了病人的。旨哉斯言。  十八日  打长途电话致叔父,催他回来。晚上病人竟大发其昏。私念,耥有好歹,我的责任可就难免了。不过,还好,第二天,叔父就回来了,同时又请了王兰斋。到了第二天(二十日)婶母的病就有转机了。  截止到这里,我的心情有了个大的变动——以前老是忧虑着病人的病,自己散出许多扑朔迷离的幻影,想到了许多不应当想的事情。这以后,是为自己,为自己的环境,为因叔父的到家而袭来韵意外之不痛快,而发躁。我给长之一封信上说:“我前途看不见光明,我渐渐发见自己是一只鸭子,正在被人填着,预备将来宰了吃肉。”其实,还不这样简单,这不过表示一时的whim。事实是这样:我对秋妹感到了十二分的不满,同时又听到,婶母的病是我气的。我听了,真是欲哭无泪啊。整个晚上,我焦思着,我织就了一纣烦闷的网,深深地陷在里面——我想到了故乡的母亲。

前言/序言

  我从来没有认真地想写什么《自传》。可是也曾想到过:如果写的话,就把一生分为八段。《留德十年》是其中一段,《牛棚杂忆》是其中另一段。这都已写成出版了。如果再写的话,就是清华求学的四年,因为我自己的成长是与清华分不开的,但也只是想了想,并没有真正动笔,一直到了今天。  到了今天,想把已经出过二十四卷的《季羡林文集》继续编纂下去,准备先编四五本。我已经把《学海泛槎》(学术)交给了江西教育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吴明华先生,但此书只有十几万字,如编为一卷,显得太单薄。我于是想到了清华求学的四年。我原来是想动手写的,再写上十几万字,二者凑齐了,可得三十余万字,成为一卷,像个样子了。  我找出了“文革”抄家时抄走的后来又还回来的日记,把前四本拿了出来,仔细看了看,面生可疑,好像不是出于自己之手。大概七十多年前日记写出来后从未再看过。我虽然携它走遍了半个地球,却是携而不读。今天读起来,才知道,我记日记自1928年起,当时我十七岁,正值日寇占领了济南,我失学家居。到了次年,我考上了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日记就中止了。1930年,我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入清华大学。入学后前两年,也没有记日记。为什么写日记?我说不出。为什么又停写?我说不出。为什么又提笔开始写?我也说不出。好在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与国家大事无关的事情,就让它成为一笔糊涂账吧。  可是现在却成了问题。我要写回忆清华读书四年的经历,日记却缺了前两年的,成了一只无头的蜻蜓。虽然这两年的事情我还能回忆起来,而且自信还能相当准确,我还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可是时间的细节却无从回忆了。这是颇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我仔细读了读这两年的日记,觉得比我最近若干年写的日记要好得多。后者仿佛记流水账似的,刻板可厌,间有写自己的感情和感觉的地方,但不是太多。前者却写得丰满,比较生动,心中毫无顾忌,真正是畅所欲言。我有点喜欢上了这一些将近七十年前自己还是一个二十二三岁的毛头小伙子时写的东西。我当时已在全国第一流的文学杂志和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散文和书评之类的文章,颇获得几个文坛上名人的青睐。但是,那些东西是写给别人看的,难免在有意无意间有点忸怩作态,有点做作。日记却是写给自己看的,并没有像李越缦写日记时的那些想法。我写日记,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来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其趣。我爱上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东西。  这一爱不打紧,它动摇了我原来的想法。我原来是想用现在的笔,把清华四年求学的经历,连同感情和牢骚,有头有尾地,前后一贯地,精雕细琢地,像《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那样,写成一本十几万字的小册子,算是我的《自传》的又一段。现在我改变了主意,我不想再写了。我想就把我的日记原文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看一看我写文章的另一面。这样会更能加深读者对我的了解,对读者,甚至对我自己都是有好处的。我把我这个想法告诉了李玉洁和吴明华,他们也都表示同意。这更增强了我的信心。  但是,这里又来了问题。在过去,奉献日记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日记全文抄出,像别的书稿那样,交出版社排印出版。把原文中的错字、别字都加以改正,漏掉的则加以补充。换句话说,就是稍稍涂点脂抹点粉,穿着整齐,然后出台亮相。另一种做法是把原文照相影印,错别字无法改,漏掉的字无法填,这就等于赤条条地走上舞台,对作者是有些不利的。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采用后者,目的是向读者献上一份真诚。至于错别字,我写了一辈子文章,到了今天已经寿登耄耋,一不小心,还会出错,七十年前,写上几个错别字,有什么可怪呢?古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我想做一下“君子”。  可我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当年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简化字,写的都是繁体,今天的青年读起来恐怕有些困难。但是,我一向认为,今天的青年,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如果想做一点学问的话,则必须能认识繁体字。某人说的“识繁写简”一句话是极有道理的。因为,无论把简化字推广到什么程度,决不能把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都简体化了,那是无法想象的事。读点繁体字的书是事出必要理有固然的。我的日记在这方面对青年们或许有点帮助的。  以上就是我影印日记的根由。本日记同时出版影印版本。

《清华园日记》作为季羡林先生晚年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散文集,以其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勾勒出了这位学界巨匠在清华园中悠然自得的晚年生活图景。本书并非一本流水账式的日记,而是在日常琐事中折射出作者对人生、历史、文化、自然乃至宇宙的独特感悟。它以一种近乎絮语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世界,让人在轻松阅读中体会到学者的风骨与人性的光辉。 书名中的“清华园”是作者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坐标。季羡林先生曾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并在此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清华园日记》便是他晚年居住在清华园中,将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并加以思考、抒发感慨而成。这片熟悉的校园,对他而言,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与情感。他笔下的清华园,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构筑的教学楼宇,而是被赋予了生命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无论是春夏秋冬的更迭,还是校园里一草一木的变化,在他的眼中都别有深意。 正如其书名所示,《清华园日记》的核心内容在于“日记”的记录方式。然而,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叙述,而是作者随感随想的集合。他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人物、事件、景物,乃至一些偶发的念头,都化为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或长或短,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呈现出一种自由灵动的文体风格。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睿智的长者身边,听他娓娓道来,分享他对世事的看法,品味他对生活的理解。 在《清华园日记》中,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字里行间。他时常会引经据典,但绝非卖弄学问,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信手拈来,与现实生活中的感悟巧妙地结合。比如,他可能会在描绘一株老树时,联想到古人的诗句;在谈论人际交往时,引用儒家或道家的思想。这种将古典与现代、学问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使得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趣味。 作者对历史的洞察力也是《清华园日记》的一大亮点。他身历中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在书中的一些篇章里,他会借着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回顾历史的某个片段,并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解读。他的历史观并非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饱含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清华园日记》超越了一般的散文集,具有了更强的思想启迪意义。 《清华园日记》更是关于“人”的思考。作者对人性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昔日故友、同事、学生,还是生活中偶遇的陌生人,都栩栩如生。他以一种宽容而理解的态度,去描绘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对人性的洞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是本书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他常常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淳朴人性的赞美。 自然,也是《清华园日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身处清华园的宁静环境中,作者对自然有着特别的亲近感。他会细致地描绘四季的变换,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繁茂,秋天的金黄,冬天的肃穆。他笔下的自然,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他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慰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抒发着自己对生命的赞美,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语言风格方面,《清华园日记》以其“季氏风格”而闻名。他的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却又生动形象,富有韵味。他擅长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清晰而深刻。读他的文字,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反而会有一种亲切感,仿佛在与一位长者促膝而谈。这种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语言艺术,正是其人格魅力在文字上的体现。 《清华园日记》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还在于其所蕴含的“生活哲学”。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讲道理,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和感悟,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超然的生活态度。他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这种平和,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理解了生活的复杂后,依然选择以一种积极而从容的方式去面对。书中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意义。 总而言之,《清华园日记》是一部散文的杰作,它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晚年生活的记录,更是他人生智慧、文化情怀、人格魅力的集中展现。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引领读者走进一位伟大的人格世界,从中汲取力量,感悟人生。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记录下日常琐碎并将其升华为艺术的,才是真正的大师。季老这本《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恰恰展现了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不是在写流水账,而是在用细腻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提炼出生活中的“真”。那些关于植物的细微变化,关于季节更替的微妙感受,关于人情世故的洞察,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他的文字,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留意身边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他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藏着不平凡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情感的方式,那种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不张扬,不煽情,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一段,你会觉得心中有某种东西被轻轻触动,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抚慰过。

评分

《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学者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质朴而充满情趣。他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只是用一种淡淡的、自然的语调,记录下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那些关于美食的描写,虽然简单,却让人垂涎欲滴;那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片段,让人心生向往。他写自己养的猫,写院子里的花草,写与邻居的日常寒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这种从细微处见真章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他卓越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味一杯用岁月熬煮的茶,清淡却回味无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

读《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老宅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温润的、带着书卷气的时光味道。季老的文字,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并不觉惊艳,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甘冽,回味悠长。我尤其喜欢他写校园生活的部分,那些发生在清华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晨昏的景色,还是与师友的交往,都被他用一种极为朴素却又充满深情的笔触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知识的虔诚,对学术的热爱,以及对学生时代那份纯粹情谊的珍视。他笔下的“我”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学问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求知者,会为一缕阳光而雀跃,会为一次失败而沮丧,会为一句古语而沉思。这种真实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青春活力与学术氛围的年代,与季老一同经历那些难忘的时光。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让人在阅读《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时,不仅是欣赏文字本身,更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豁达的人生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他笔下的许多事件,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却依然能够引发当代读者的强烈共鸣。他对于文化传承的关注,对于民族命运的忧思,对于人性善恶的考量,都通过日常的叙事巧妙地流露出来,引人深思。我常常觉得,读他的书,就像在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涤荡掉浮躁,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从容。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是许多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体验。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中,以一种宠辱不惊的态度,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点滴。即便身处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思考。他笔下的清华园,不只是一个校园,更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他对人生的洞察,对文化的理解,都融入在了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悟”的描写,那种在不经意间获得的顿悟,那种对生活真谛的了然,都让人觉得豁然开朗。读他的文字,不会有压迫感,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启迪和力量。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深刻的心灵触动。

评分

还没看,但是可以看出是正版!比在书店买要便宜一些,

评分

不错,真性情的文字,谁都有个年轻时

评分

挺好的,正在看。

评分

感受大师生活中的点滴

评分

光阴沉淀的文章。。。。。。

评分

感受大师生活中的点滴

评分

伟人的成功真的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