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此为“季羡林散文新编”十种之一。这是季羡林先生1931—1934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两年间的日记,在作者九十高龄时,经过一番郑重思考,决定“一字不改”,“原文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看一看我写文章的另一面”。
与每个平凡的人一样,学者季羡林也有自己的青涩年华,日记里跃动着的是一颗鲜活生动的心,所有时下青年人的苦闷与热闹、狂狷与真情尽在其中,对枯燥的外语学习的的逃避也都一吐为快,读来感觉亲切有味。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
目录
引言 自序 日记第一册(1932.8.22—1932.10.28) 日记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日记 第三册(1933.11.1—1934.8.11) 后记
精彩书摘
十二日 菊田又来,同秋妹、四舅同游千佛山,山下正凿井,据说已经一年了,还没凿出水来。 山上风物如故,实在不见高明。济南山水的大缺点就是不幽不秀,千佛山尤其利害,孤零零一个馍首似的山,没有曲折,没有变化,不过因为多了几棵树,在济南就成了宝贝了。 晚上刚要睡觉,婶母忽大发病。呕吐不止,人事不知,冷汗遍体,状极危险。赶快往高都司巷跑,去请梅城姐,还好,她在家。 一宿没睡,孙跑侄颠地弄了一宿,只就高都司巷一处就不知跑了几次。 十四日 从今天以后,因了婶母的病,颇含有危险性的病,使我尝到了平生没曾尝过的滋味。一方面看着病人发急,一方面不能睡觉,又一方面还得出去张罗医生药料,还有一方面是不能吃东西——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活了七八天,我仿佛在大雾里似的,茫茫的看不见光明。 病人的症象是——睡着时也颇安静,一醒则大嚷头痛,胡言乱语,有时竞还唱。我一听她的唱,真比用刀子割我的心都痛。 正在感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接到长之的信,转据峻岑说中国家庭是免不了病人的。旨哉斯言。 十八日 打长途电话致叔父,催他回来。晚上病人竟大发其昏。私念,耥有好歹,我的责任可就难免了。不过,还好,第二天,叔父就回来了,同时又请了王兰斋。到了第二天(二十日)婶母的病就有转机了。 截止到这里,我的心情有了个大的变动——以前老是忧虑着病人的病,自己散出许多扑朔迷离的幻影,想到了许多不应当想的事情。这以后,是为自己,为自己的环境,为因叔父的到家而袭来韵意外之不痛快,而发躁。我给长之一封信上说:“我前途看不见光明,我渐渐发见自己是一只鸭子,正在被人填着,预备将来宰了吃肉。”其实,还不这样简单,这不过表示一时的whim。事实是这样:我对秋妹感到了十二分的不满,同时又听到,婶母的病是我气的。我听了,真是欲哭无泪啊。整个晚上,我焦思着,我织就了一纣烦闷的网,深深地陷在里面——我想到了故乡的母亲。
前言/序言
我从来没有认真地想写什么《自传》。可是也曾想到过:如果写的话,就把一生分为八段。《留德十年》是其中一段,《牛棚杂忆》是其中另一段。这都已写成出版了。如果再写的话,就是清华求学的四年,因为我自己的成长是与清华分不开的,但也只是想了想,并没有真正动笔,一直到了今天。 到了今天,想把已经出过二十四卷的《季羡林文集》继续编纂下去,准备先编四五本。我已经把《学海泛槎》(学术)交给了江西教育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吴明华先生,但此书只有十几万字,如编为一卷,显得太单薄。我于是想到了清华求学的四年。我原来是想动手写的,再写上十几万字,二者凑齐了,可得三十余万字,成为一卷,像个样子了。 我找出了“文革”抄家时抄走的后来又还回来的日记,把前四本拿了出来,仔细看了看,面生可疑,好像不是出于自己之手。大概七十多年前日记写出来后从未再看过。我虽然携它走遍了半个地球,却是携而不读。今天读起来,才知道,我记日记自1928年起,当时我十七岁,正值日寇占领了济南,我失学家居。到了次年,我考上了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日记就中止了。1930年,我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入清华大学。入学后前两年,也没有记日记。为什么写日记?我说不出。为什么又停写?我说不出。为什么又提笔开始写?我也说不出。好在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与国家大事无关的事情,就让它成为一笔糊涂账吧。 可是现在却成了问题。我要写回忆清华读书四年的经历,日记却缺了前两年的,成了一只无头的蜻蜓。虽然这两年的事情我还能回忆起来,而且自信还能相当准确,我还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可是时间的细节却无从回忆了。这是颇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我仔细读了读这两年的日记,觉得比我最近若干年写的日记要好得多。后者仿佛记流水账似的,刻板可厌,间有写自己的感情和感觉的地方,但不是太多。前者却写得丰满,比较生动,心中毫无顾忌,真正是畅所欲言。我有点喜欢上了这一些将近七十年前自己还是一个二十二三岁的毛头小伙子时写的东西。我当时已在全国第一流的文学杂志和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散文和书评之类的文章,颇获得几个文坛上名人的青睐。但是,那些东西是写给别人看的,难免在有意无意间有点忸怩作态,有点做作。日记却是写给自己看的,并没有像李越缦写日记时的那些想法。我写日记,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来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其趣。我爱上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东西。 这一爱不打紧,它动摇了我原来的想法。我原来是想用现在的笔,把清华四年求学的经历,连同感情和牢骚,有头有尾地,前后一贯地,精雕细琢地,像《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那样,写成一本十几万字的小册子,算是我的《自传》的又一段。现在我改变了主意,我不想再写了。我想就把我的日记原文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看一看我写文章的另一面。这样会更能加深读者对我的了解,对读者,甚至对我自己都是有好处的。我把我这个想法告诉了李玉洁和吴明华,他们也都表示同意。这更增强了我的信心。 但是,这里又来了问题。在过去,奉献日记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日记全文抄出,像别的书稿那样,交出版社排印出版。把原文中的错字、别字都加以改正,漏掉的则加以补充。换句话说,就是稍稍涂点脂抹点粉,穿着整齐,然后出台亮相。另一种做法是把原文照相影印,错别字无法改,漏掉的字无法填,这就等于赤条条地走上舞台,对作者是有些不利的。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采用后者,目的是向读者献上一份真诚。至于错别字,我写了一辈子文章,到了今天已经寿登耄耋,一不小心,还会出错,七十年前,写上几个错别字,有什么可怪呢?古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我想做一下“君子”。 可我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当年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简化字,写的都是繁体,今天的青年读起来恐怕有些困难。但是,我一向认为,今天的青年,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如果想做一点学问的话,则必须能认识繁体字。某人说的“识繁写简”一句话是极有道理的。因为,无论把简化字推广到什么程度,决不能把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都简体化了,那是无法想象的事。读点繁体字的书是事出必要理有固然的。我的日记在这方面对青年们或许有点帮助的。 以上就是我影印日记的根由。本日记同时出版影印版本。
季羡林散文新编:清华园日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比我想象中的厚了很多。
评分
☆☆☆☆☆
书本印刷很好,大家作品
评分
☆☆☆☆☆
很不错的闲书,看着玩儿。
评分
☆☆☆☆☆
这学期学了季羡林的采访录后,对季羡林的作品很感兴趣,这本清华园日记和季羡林的散文精选都在细细品读
评分
☆☆☆☆☆
还可以,从纸的质量和印刷,装订来看,应该是正版。书大概分了两眼,应该也不错。
评分
☆☆☆☆☆
我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开始写了日记,但我每天写的内容很多,季羡林写的太简短的我觉得
评分
☆☆☆☆☆
一直在京东购物,多快好省!
评分
☆☆☆☆☆
非常好,古朴的装帧,切合大师的身份,以后把这套买齐。
评分
☆☆☆☆☆
很薄的一本,正版,人文出版社的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