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心理学史上伟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2.知名美籍华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黄天中先生对《自由学习》(第3版)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倾力向广大读者推荐。
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伍新春老师认真审校,并鼎力推荐。
5.《自由学习》(第3版)全面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研究成果。时至今日都对全球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 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自由学习》第1版成书于1969年,时年卡尔·罗杰斯先生67岁。14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罗杰斯先生又对这部重要著作进行了修订,这就是1983年出版的《自由学习》第2版。在罗杰斯女儿的组织下,致力于教育理论和实践变革的杰罗姆·弗赖伯格教授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再次修订,于1994年出版了《自由学习》第3版。本书译自这个版本。
《自由学习(第3版)》是作者将“来访者中心”的心理咨询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经典著作,全面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研究成果。书中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实践及成果,时至今日都对全球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从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学习途径、教学设计、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目标、教育资源和教育改革等方面,运用详实的案例、研究的事实和诠释的理论,论述了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以及实施自由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带领我们分享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对象、不同职位、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教育工作者的成功和感人故事。
在《自由学习(第3版)》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与读者直接对话,营造了一种个人化的交流氛围,仿佛在与读者面对面地分享感受、交流思想和探讨问题,让读者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倾听和对话的过程。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美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在教育、咨询、心理治疗、冲突解决以及和平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以严谨的研究、16本著作和200多篇专业论文,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工作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无数的嘉奖与表彰,包括首届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杰出贡献奖,以及数年后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杰出专业贡献奖。1987年2月4日,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伍新春,心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暨学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国内合作课题4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译著和科普著作40余部。
王烨晖,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主持参与了教育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多项课题。
★罗杰斯先生“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推动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与道德专业角色,期望教学活动因激发个体潜能而更加积极;师生关系因平等、尊重而相互信赖;实际的学校效果因跨越表层记忆而走向深度理解。……今天的人们仍需要享用他的学术贡献,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情趣、更自由舒展,对人的生命更有健康、道德和审美的意义。
——朱小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自由学习》是我20年从教生涯中反复研读的一本书,也是我向广大教师和校长经常推荐的一本书。我认为,无论您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者,还是关注儿童发展的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伍新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自由学习》读起来生动有趣,令人兴奋……但也令人不安!读完《自由学习》,你所重视的学校教育内容或许会受到挑战。弗赖伯格堪称完美地将教育新案例与罗杰斯的个案工作严密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自由学习》一书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当今的现实。
——弗洛拉·罗巴克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
导言
第一编 困难和机遇
第1章 为什么孩子热爱学校
第2章 当今教学面临的挑战
第3章 身为教师能展示真实的自己吗
第二编 课堂上负责任的自由
第4章 一位六年级教师的实验
第5章 一位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法语教师
第6章 管理者如何成为促进者
第7章 其他的自由促进者
第三编 为了教师
第8章 促进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第9章 成为学习促进者
第11章 教育的政治学
第12章 "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有纪律可言吗
第13章 对教育中以人为中心问题的研究
第四编 哲学和价值分歧
第14章 关于评价过程的一种现代观点
第15章 自由与承诺
第16章 目标:功能完善的人
第五编 暂停学校教育
第17章 改变学校: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第六编 已经开始的征程
第18章 一些反思
附 录
尾 注
参考文献
编辑后记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位亲密的朋友在分享他多年摸索出的宝贵经验。它成功地将“学习”从一个略显枯燥的任务,转化成了一种充满探索欲和成就感的冒险旅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建立“反馈回路”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给出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帮助学习者建立一个持续自我修正的环境。比如,如何有效地利用同行评审、如何设计测试来揭示知识盲区,而不是仅仅检验已知。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它让我重新点燃了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并赋予了我系统性地去追逐这些好奇心的能力。对我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习指南,不如说是一份点燃终身学习热情的“启动器”,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类“自我提升”类的书籍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大都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缺乏实质性的干货。然而,这部作品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失败”的重新定义。作者没有鼓吹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极其坦诚地分析了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倦怠和瓶颈,并且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进行“建设性的自我反思”,而不是陷入无谓的自我谴责。这种务实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稳健可靠。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心流体验”的章节,它不是空泛地描述那种美妙感觉,而是详细拆解了进入心流状态所需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准备,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时候学习会感觉时间飞逝,而另一些时候却度日如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告诉你如何驾驭风浪,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海的尽头在哪里。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我正在经历一段学习的平台期,感觉无论怎么努力,进步都微乎其微,心情非常烦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急需的清晰度和方向感。它对“目标设定”的讲解非常精妙,不同于传统的SMART原则,它引入了“价值驱动”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探寻学习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内在的动力。我过去常常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现在开始思考是为了什么而学习,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巨大的。此外,书中对不同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区分和对应的策略建议,也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发现自己过去主要依赖的阅读方式,其实只是我能力的一部分,书中推荐的结合动手实践和口头表达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习渠道。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做得很好,图表清晰,结构逻辑严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学习模式的认知。它的核心理念是“为自己而学”,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在驱动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构建的那个“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罗列技巧,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教你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合现实,尤其是在处理信息过载和保持学习动能方面,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且不落俗套的建议。比如,它不只是简单地说要“做笔记”,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知识的存储和检索机制,让我意识到之前的方法效率有多低。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如何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深度。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不失深度,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每读完一章,都需要停下来仔细回味,因为它触及的都是学习方法论的底层逻辑,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落入常见的“成功学”的俗套,反而深入挖掘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成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大脑是如何进行信息编码和长期记忆的。这种基于科学实证的论证,让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显得掷地有声,而不是基于主观臆断。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复杂技能的学习上,作者提出的“分块学习”和“间隔重复”策略,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来佐证其有效性,让我对如何攻克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硬核知识点,重拾了信心。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市面上所有的学习方法,鼓励读者成为自己学习过程的“首席科学家”,通过不断地实验和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黄金路径。这本书不是让你照单全收,而是教你如何独立思考和设计学习方案。
评分贵,正版,不容怀疑。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内容很详细,有大量例子
评分人本主义教育著作,慢慢学习
评分罗杰斯的经典…一定认真读一读
评分朋友推荐。
评分相当不错的书,大家经典之作,值得细细研读,京东送货快,服务好,值得称赞。强烈推荐!!!
评分便宜实惠,用起来顺手
评分包装完好,发货快,比较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