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之前,我对李煜的词,更多的是停留在“悲情”的标签上。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位亡国之君词作中更为复杂的光谱。他的词,固然充满了凄楚悲凉,但其中也夹杂着他对过往繁华的回味,对故国山河的眷恋,以及那种身处囚笼却依然不灭的文人雅致。校注部分,对于这些多层次的情感表达,有着非常深刻的挖掘。它 not only 解释了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看懂李煜词作中那种“乐景写哀”的艺术手法,以及“以乐景衬哀情”的强大感染力。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他的词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国破家亡,更是因为他用最真挚、最尖锐的笔触,触及了人类情感中最普遍、最深刻的痛楚。这本书,无疑让我对李煜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文学成就,有了更为全面和 nuanced 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并没有将李璟和李煜的词打乱,而是将他们各自的作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并配以独立的校注。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先集中精力去理解某一位词人的风格和思想,然后再去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这种“分而治之”的学习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喜欢的是,校注中还会适当地引用一些其他史料或者文学评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这些旁征博引,就像是在为词作本身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注释,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让我对词作的理解顿时豁然开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朗,都让人感觉十分舒适,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知识殿堂。书中的校注部分,做得相当细致。我尝试着去对照几首耳熟能详的词作,发现那些看似寻常的字眼,在校注的注释下,往往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和历史渊源。例如,对某些词语的用法的解释,能够让我理解为何古人会那样表达,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他们的遣词造句“奇怪”。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对于真正想要深入理解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帮助我们扫清了阅读障碍,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我尤其欣赏的是,校注并没有止步于字词的解释,而是对一些意象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做了深入的剖析,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吸引了我——《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我一直对宋词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李璟和李煜这对君臣,他们的词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风格,总是让我唏嘘不已。李璟的词,虽然不如李煜那样声名赫赫,却有着“闲愁万种,欲说还休”的细腻,他的宫廷词风,带着一种皇家的落寞和对过往繁华的追忆,读来别有韵味。而李煜,这位亡国之君,他的词作则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之痛融为一体,那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凄凉,直击人心,仿佛能听到他在金陵宫阙中无尽的叹息。想到这套书能够将这两位词人的作品集合起来,并且进行“校注”,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校注二字,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作,更可能包含对文本的仔细考订,对字词的疏通,甚至对词作背景和艺术手法的深入解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词作的精妙之处,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文人创作所呈现出的独特光彩。
评分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李璟词的固有印象。以往,我总觉得李煜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忽视了同时代更早的李璟。但通过这本书的呈现,我才真正意识到,李璟的词作也并非泛泛之辈。他的词,虽然少了亡国之君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属于帝王家的“闲愁”。这种愁,并非源于家国破碎的绝望,而是来自于权力顶峰的孤独,来自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来自于对过往繁华一去不复返的怅惘。这种愁,更加内敛,更加深刻,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味。校注部分,对于这些细微的情感处理,都有着精到的解读,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李璟词的艺术价值。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平衡地呈现两位词人的成就,让读者得以全面地认识这段重要的词史。
评分首印只有不到两千册,预购从速
评分精装书,大气,还会再要的。
评分凑单凑单。其实可有可无的一本,后主的早基本背熟透了。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购买,可以珍藏!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内容都是繁体字,孩子有些不懂,买家注意
评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评分值得购买的书,只不过定价定的真高。
评分这套书其的很好,字体也大,就是很贵,这系列太多不想收齐了,家里也放不下,买几本喜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