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唐] 李璟,[南唐] 李煜 著,詹安泰 注
图书标签:
  • 李璟
  • 李煜
  • 校注
  • 古典文学
  • 宋词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化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6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13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以《晨风阁丛书》刻王国维校补南唐二主词本为底本,博参南宋以来各种版本,兼取有关二主词的专集、选本、词话、笔记等,互相比勘,精审以求,乃二主词难得的一种校注本。李保民副编审为之新增辑评,内容更为充实。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四十六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收录《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李璟词
应天长一鈎初月临妆镜
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鈎
又 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词
浣溪沙红日已高二丈透
一斛珠晓妆初过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笠口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又 蓬莱院闭天台女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
喜迁莺晓月堕
采桑子皇刚春逐红英尽
长相思云一绢
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
又 一櫂春风一叶舟
捣练子令深院静
谢新恩金窗力困起还慵
又 秦楼不见吹箫女
又 樱花落矗阶前月
又 庭空客散人归後
又 樱花落尽春将困
又 冉冉秋光留不住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街山
清平乐别来春半
采桑子辘幢金井梧桐晚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临江仙樱桃落盎春归去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望江梅闲梦逮
望江南多少恨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叶何时了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璟李煜词补遗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又 一曲新词酒一杯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更漏子金雀钗
又 柳丝长
长相思一重山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後庭花破子玉树後庭前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
捣练子云鬓乱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开元乐心事数茎白发
后记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 引言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在这璀璨的星河中,唐五代词,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而李璟、李煜,这对父子,无疑是这片星河中最耀眼的存在,他们以其婉转深情的笔触,为词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旨在深入梳理、严谨校勘、细致注释李璟、李煜二人的词作,力求还原其原作风貌,发掘其艺术价值,使其在当下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中重焕光彩。 作者简介 李璟(916年—961年),南唐中主,既是君王,又是词人。他以天子之尊,却未能抵挡时代洪流的侵蚀,其词作,往往流露出对江山的留恋、对往昔的追忆,以及身不由己的悲凉。其词风,早期尚有绮靡之态,后期则渐趋沉郁,显示出其复杂的人生轨迹与内心世界。 李煜(约937年—978年),南唐后主,也是中国词史上的“词帝”。他才情横溢,风流倜傥,精通音律,更擅长填词。然而,这位风流天子,在国破家亡之后,其词风陡变,从昔日的“江南第一才子”的绮丽繁华,转变为亡国后的“词中之帝”的凄楚哀怨。他的词,以血泪写就,字字锥心,句句泣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悲歌。 本书特色与内容要点 本书的编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古典文学的热忱为出发点,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权威、详实、易读的李璟、李煜词校注本。具体而言,本书的特色与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严谨的校勘体系: 词本的校勘,是理解和研究作者作品的基础。本书在校勘过程中,广泛搜集了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各种重要词集、文集、笔记、史书等文献资料,对李璟、李煜的词作进行细致的比对。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版本溯源: 考订各版本之间的源流关系,辨析其讹谬,力求找到最接近原作的版本作为底本。 文字辨析: 对可能存在歧义、讹误的字词进行深入考证,参考古音、古义,结合上下文语境,提出合理的解释或校正意见。 句读校正: 依据语法、词义、情感表达等,对原有的句读进行审慎校订,使诗句的意境更加清晰明了。 异文存疑: 对于无法确定的异文,本书会予以保留,并详细注明出处,供学者进一步研究。 二、 详实的注释体系: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词作的内涵,体味其艺术魅力。本书的注释力求做到: 字词解释: 对生僻字、古字、词语进行详细解释,尤其是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或特殊含义的词汇。 典故出处: 梳理词中引用的典故、用事,追溯其出处,阐明其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用典析义: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剖析词中用典的用意,揭示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意境解读: 对词作的意境进行深入解读,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情感的抒发来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 修辞手法分析: 指出词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如何增强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时代背景考量: 结合南唐的历史状况、政治斗争、社会风貌,以及李璟、李煜的个人经历,对词作进行时代性的解读,理解其创作的深层动因。 三、 篇章结构的安排: 本书的篇章结构将以作者为单位,分别编录李璟和李煜的词作。 李璟部分: 搜集李璟现存的词作,按照创作时间或题材进行梳理(具体以校勘结论为准),并逐篇进行校注。 李煜部分: 搜集李煜现存的词作,同样按照严谨的校勘和注释体系进行处理。 四、 深入的学术探讨: 除了对词作本身的校注,本书还将力求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拓展读者的阅读视野: 词风演变: 分析李璟、李煜父子词风的异同,探讨他们词风演变的轨迹,以及这种演变与时代、个人命运的关系。 艺术贡献: 总结李璟、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艺术贡献,评价他们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词人的影响。 情感世界: 深入挖掘李璟、李煜词作背后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从君臣之义、家国之痛、个人情怀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文化意蕴: 阐释李璟、李煜词作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对自然的描绘、对人生的感悟、对情感的表达等,揭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文献考证: 对于某些词作的真伪、创作年代、流传过程等,本书将进行必要的文献考证,力求廓清疑点。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填补学术空白: 尽管关于李璟、李煜的词作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一部系统、权威、全面的校注本,仍是学界所期盼的。本书的出版,将为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促进学术研究: 严谨的校勘和详实的注释,能够为学者提供可靠的研究文本,有助于推动对李璟、李煜词作的深入研究,发掘其新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普及古典文学: 本书的注释力求浅显易懂,旨在让更多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直接、深入地欣赏李璟、李煜的词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承中华文化: 李璟、李煜的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他们词作的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供文学范本: 李璟、李煜的词,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范本,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李璟、李煜的词,如同一面折射出时代风云、个人命运、情感悲欢的镜子,映照出南唐王朝的兴衰,也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与低语。本书《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正是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连接作者与读者,让这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体味那份跨越千年的深情与哀愁。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李璟、李煜词作的艺术之美,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之前,我对李煜的词,更多的是停留在“悲情”的标签上。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位亡国之君词作中更为复杂的光谱。他的词,固然充满了凄楚悲凉,但其中也夹杂着他对过往繁华的回味,对故国山河的眷恋,以及那种身处囚笼却依然不灭的文人雅致。校注部分,对于这些多层次的情感表达,有着非常深刻的挖掘。它 not only 解释了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看懂李煜词作中那种“乐景写哀”的艺术手法,以及“以乐景衬哀情”的强大感染力。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他的词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国破家亡,更是因为他用最真挚、最尖锐的笔触,触及了人类情感中最普遍、最深刻的痛楚。这本书,无疑让我对李煜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文学成就,有了更为全面和 nuanced 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并没有将李璟和李煜的词打乱,而是将他们各自的作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并配以独立的校注。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先集中精力去理解某一位词人的风格和思想,然后再去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这种“分而治之”的学习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喜欢的是,校注中还会适当地引用一些其他史料或者文学评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这些旁征博引,就像是在为词作本身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注释,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让我对词作的理解顿时豁然开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朗,都让人感觉十分舒适,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知识殿堂。书中的校注部分,做得相当细致。我尝试着去对照几首耳熟能详的词作,发现那些看似寻常的字眼,在校注的注释下,往往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和历史渊源。例如,对某些词语的用法的解释,能够让我理解为何古人会那样表达,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他们的遣词造句“奇怪”。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对于真正想要深入理解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帮助我们扫清了阅读障碍,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我尤其欣赏的是,校注并没有止步于字词的解释,而是对一些意象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做了深入的剖析,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吸引了我——《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我一直对宋词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李璟和李煜这对君臣,他们的词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风格,总是让我唏嘘不已。李璟的词,虽然不如李煜那样声名赫赫,却有着“闲愁万种,欲说还休”的细腻,他的宫廷词风,带着一种皇家的落寞和对过往繁华的追忆,读来别有韵味。而李煜,这位亡国之君,他的词作则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之痛融为一体,那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凄凉,直击人心,仿佛能听到他在金陵宫阙中无尽的叹息。想到这套书能够将这两位词人的作品集合起来,并且进行“校注”,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校注二字,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作,更可能包含对文本的仔细考订,对字词的疏通,甚至对词作背景和艺术手法的深入解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词作的精妙之处,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文人创作所呈现出的独特光彩。

评分

读《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璟李煜词校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李璟词的固有印象。以往,我总觉得李煜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忽视了同时代更早的李璟。但通过这本书的呈现,我才真正意识到,李璟的词作也并非泛泛之辈。他的词,虽然少了亡国之君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属于帝王家的“闲愁”。这种愁,并非源于家国破碎的绝望,而是来自于权力顶峰的孤独,来自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来自于对过往繁华一去不复返的怅惘。这种愁,更加内敛,更加深刻,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味。校注部分,对于这些细微的情感处理,都有着精到的解读,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李璟词的艺术价值。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平衡地呈现两位词人的成就,让读者得以全面地认识这段重要的词史。

评分

首印只有不到两千册,预购从速

评分

精装书,大气,还会再要的。

评分

凑单凑单。其实可有可无的一本,后主的早基本背熟透了。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购买,可以珍藏!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内容都是繁体字,孩子有些不懂,买家注意

评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评分

值得购买的书,只不过定价定的真高。

评分

这套书其的很好,字体也大,就是很贵,这系列太多不想收齐了,家里也放不下,买几本喜欢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