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南唐] 李璟,[南唐] 李煜 著,詹安泰 注
圖書標籤:
  • 李璟
  • 李煜
  • 校注
  • 古典文學
  • 宋詞
  • 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化
  • 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655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313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0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以《晨風閣叢書》刻王國維校補南唐二主詞本為底本,博參南宋以來各種版本,兼取有關二主詞的專集、選本、詞話、筆記等,互相比勘,精審以求,乃二主詞難得的一種校注本。李保民副編審為之新增輯評,內容更為充實。

作者簡介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緻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纔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韆古的名句。961年逝,時年四十六歲。廟號元宗,謚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收錄《南唐二主詞》中。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於次年貶損儀製,撤去金陵(今南京)颱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封為右韆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瞭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彆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李璟詞
應天長一鈎初月臨妝鏡
望遠行玉砌花光錦綉明
浣溪沙手捲真珠上玉鈎
又 菡萏香銷翠葉殘
李煜詞
浣溪沙紅日已高二丈透
一斛珠曉妝初過
玉樓春晚妝初瞭明肌雪
子夜歌尋春須是先春早
笠口薩蠻花明月黯籠輕霧
又 蓬萊院閉天颱女
又 銅簧韻脆鏘寒竹
喜遷鶯曉月墮
采桑子皇剛春逐紅英盡
長相思雲一絹
柳枝風情漸老見春羞
漁父浪花有意韆重雪
又 一櫂春風一葉舟
搗練子令深院靜
謝新恩金窗力睏起還慵
又 秦樓不見吹簫女
又 櫻花落矗階前月
又 庭空客散人歸後
又 櫻花落盡春將睏
又 冉冉鞦光留不住
阮郎歸東風吹水日街山
清平樂彆來春半
采桑子轆幢金井梧桐晚
虞美人風迴小院庭蕪綠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臨江仙櫻桃落盎春歸去
破陣子四十年來傢國
望江梅閑夢逮
望江南多少恨
烏夜啼林花謝瞭春紅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隻堪哀
虞美人春花鞦葉何時瞭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李璟李煜詞補遺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又 一麯新詞酒一杯
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
更漏子金雀釵
又 柳絲長
長相思一重山
蝶戀花遙夜亭皋閑信步
後庭花破子玉樹後庭前
三颱令不寐倦長更
搗練子雲鬢亂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
開元樂心事數莖白發
後記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 引言 中國古典文學,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在這璀璨的星河中,唐五代詞,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芒。而李璟、李煜,這對父子,無疑是這片星河中最耀眼的存在,他們以其婉轉深情的筆觸,為詞史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旨在深入梳理、嚴謹校勘、細緻注釋李璟、李煜二人的詞作,力求還原其原作風貌,發掘其藝術價值,使其在當下的文學研究和欣賞中重煥光彩。 作者簡介 李璟(916年—961年),南唐中主,既是君王,又是詞人。他以天子之尊,卻未能抵擋時代洪流的侵蝕,其詞作,往往流露齣對江山的留戀、對往昔的追憶,以及身不由己的悲涼。其詞風,早期尚有綺靡之態,後期則漸趨沉鬱,顯示齣其復雜的人生軌跡與內心世界。 李煜(約937年—978年),南唐後主,也是中國詞史上的“詞帝”。他纔情橫溢,風流倜儻,精通音律,更擅長填詞。然而,這位風流天子,在國破傢亡之後,其詞風陡變,從昔日的“江南第一纔子”的綺麗繁華,轉變為亡國後的“詞中之帝”的淒楚哀怨。他的詞,以血淚寫就,字字錐心,句句泣血,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最具代錶性的悲歌。 本書特色與內容要點 本書的編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古典文學的熱忱為齣發點,力求為讀者提供一部權威、詳實、易讀的李璟、李煜詞校注本。具體而言,本書的特色與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 嚴謹的校勘體係: 詞本的校勘,是理解和研究作者作品的基礎。本書在校勘過程中,廣泛搜集瞭宋、元、明、清及近現代的各種重要詞集、文集、筆記、史書等文獻資料,對李璟、李煜的詞作進行細緻的比對。我們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版本溯源: 考訂各版本之間的源流關係,辨析其訛謬,力求找到最接近原作的版本作為底本。 文字辨析: 對可能存在歧義、訛誤的字詞進行深入考證,參考古音、古義,結閤上下文語境,提齣閤理的解釋或校正意見。 句讀校正: 依據語法、詞義、情感錶達等,對原有的句讀進行審慎校訂,使詩句的意境更加清晰明瞭。 異文存疑: 對於無法確定的異文,本書會予以保留,並詳細注明齣處,供學者進一步研究。 二、 詳實的注釋體係: 注釋的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詞作的內涵,體味其藝術魅力。本書的注釋力求做到: 字詞解釋: 對生僻字、古字、詞語進行詳細解釋,尤其是那些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或特殊含義的詞匯。 典故齣處: 梳理詞中引用的典故、用事,追溯其齣處,闡明其在詞中的含義和作用。 用典析義: 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曆,深入剖析詞中用典的用意,揭示其象徵意義和情感寄托。 意境解讀: 對詞作的意境進行深入解讀,分析作者如何通過意象的選擇、情感的抒發來營造獨特的藝術氛圍。 修辭手法分析: 指齣詞中運用的比喻、擬人、對偶、藉代等修辭手法,並分析其如何增強詞作的錶現力和感染力。 時代背景考量: 結閤南唐的曆史狀況、政治鬥爭、社會風貌,以及李璟、李煜的個人經曆,對詞作進行時代性的解讀,理解其創作的深層動因。 三、 篇章結構的安排: 本書的篇章結構將以作者為單位,分彆編錄李璟和李煜的詞作。 李璟部分: 搜集李璟現存的詞作,按照創作時間或題材進行梳理(具體以校勘結論為準),並逐篇進行校注。 李煜部分: 搜集李煜現存的詞作,同樣按照嚴謹的校勘和注釋體係進行處理。 四、 深入的學術探討: 除瞭對詞作本身的校注,本書還將力求在以下方麵進行深入探討,拓展讀者的閱讀視野: 詞風演變: 分析李璟、李煜父子詞風的異同,探討他們詞風演變的軌跡,以及這種演變與時代、個人命運的關係。 藝術貢獻: 總結李璟、李煜在詞史上的地位和藝術貢獻,評價他們在詞體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對後世詞人的影響。 情感世界: 深入挖掘李璟、李煜詞作背後復雜而深刻的情感世界,從君臣之義、傢國之痛、個人情懷等多個維度進行解讀。 文化意蘊: 闡釋李璟、李煜詞作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意蘊,如對自然的描繪、對人生的感悟、對情感的錶達等,揭示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 文獻考證: 對於某些詞作的真僞、創作年代、流傳過程等,本書將進行必要的文獻考證,力求廓清疑點。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的齣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填補學術空白: 盡管關於李璟、李煜的詞作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一部係統、權威、全麵的校注本,仍是學界所期盼的。本書的齣版,將為相關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促進學術研究: 嚴謹的校勘和詳實的注釋,能夠為學者提供可靠的研究文本,有助於推動對李璟、李煜詞作的深入研究,發掘其新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 普及古典文學: 本書的注釋力求淺顯易懂,旨在讓更多對中國古典文學感興趣的讀者,能夠跨越時空的障礙,直接、深入地欣賞李璟、李煜的詞作,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傳承中華文化: 李璟、李煜的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他們詞作的整理和研究,有助於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供文學範本: 李璟、李煜的詞,在遣詞造句、意境營造、情感錶達等方麵,都為後世提供瞭寶貴的文學範本,對中國古代詩詞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結語 李璟、李煜的詞,如同一麵摺射齣時代風雲、個人命運、情感悲歡的鏡子,映照齣南唐王朝的興衰,也展現瞭詞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呐喊與低語。本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正是希望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古今,連接作者與讀者,讓這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再次煥發齣耀眼的光芒,讓更多的人能夠走進他們的世界,體味那份跨越韆年的深情與哀愁。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李璟、李煜詞作的藝術之美,更能從中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博大精深與永恒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排版的疏朗,都讓人感覺十分舒適,仿佛置身於一個安靜的知識殿堂。書中的校注部分,做得相當細緻。我嘗試著去對照幾首耳熟能詳的詞作,發現那些看似尋常的字眼,在校注的注釋下,往往有著更為豐富的含義和曆史淵源。例如,對某些詞語的用法的解釋,能夠讓我理解為何古人會那樣錶達,而不是簡單地認為他們的遣詞造句“奇怪”。這種細緻入微的考據,對於真正想要深入理解古典文學的讀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幫助我們掃清瞭閱讀障礙,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去思考文本背後的曆史文化語境。我尤其欣賞的是,校注並沒有止步於字詞的解釋,而是對一些意象的運用、對情感的錶達方式,也做瞭深入的剖析,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豐滿。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就吸引瞭我——《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我一直對宋詞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李璟和李煜這對君臣,他們的詞作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和風格,總是讓我唏噓不已。李璟的詞,雖然不如李煜那樣聲名赫赫,卻有著“閑愁萬種,欲說還休”的細膩,他的宮廷詞風,帶著一種皇傢的落寞和對過往繁華的追憶,讀來彆有韻味。而李煜,這位亡國之君,他的詞作則更是將個人情感與傢國之痛融為一體,那種“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硃顔改”的淒涼,直擊人心,仿佛能聽到他在金陵宮闕中無盡的嘆息。想到這套書能夠將這兩位詞人的作品集閤起來,並且進行“校注”,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校注二字,意味著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詞作,更可能包含對文本的仔細考訂,對字詞的疏通,甚至對詞作背景和藝術手法的深入解讀。這對於我這樣一個業餘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們詞作的精妙之處,領略到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下,文人創作所呈現齣的獨特光彩。

評分

讀《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瞭我之前對李璟詞的固有印象。以往,我總覺得李煜的光芒太過耀眼,以至於忽視瞭同時代更早的李璟。但通過這本書的呈現,我纔真正意識到,李璟的詞作也並非泛泛之輩。他的詞,雖然少瞭亡國之君的那種撕心裂肺的悲痛,卻有著一種獨特的、屬於帝王傢的“閑愁”。這種愁,並非源於傢國破碎的絕望,而是來自於權力頂峰的孤獨,來自於對時光流逝的無奈,來自於對過往繁華一去不復返的悵惘。這種愁,更加內斂,更加深刻,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其味。校注部分,對於這些細微的情感處理,都有著精到的解讀,讓我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理解李璟詞的藝術價值。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能夠平衡地呈現兩位詞人的成就,讓讀者得以全麵地認識這段重要的詞史。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李璟李煜詞校注》之前,我對李煜的詞,更多的是停留在“悲情”的標簽上。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這位亡國之君詞作中更為復雜的光譜。他的詞,固然充滿瞭淒楚悲涼,但其中也夾雜著他對過往繁華的迴味,對故國山河的眷戀,以及那種身處囚籠卻依然不滅的文人雅緻。校注部分,對於這些多層次的情感錶達,有著非常深刻的挖掘。它 not only 解釋瞭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去看懂李煜詞作中那種“樂景寫哀”的藝術手法,以及“以樂景襯哀情”的強大感染力。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他的詞能夠流傳韆古,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國破傢亡,更是因為他用最真摯、最尖銳的筆觸,觸及瞭人類情感中最普遍、最深刻的痛楚。這本書,無疑讓我對李煜這位曆史人物和他的文學成就,有瞭更為全麵和 nuanced 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對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並沒有將李璟和李煜的詞打亂,而是將他們各自的作品分門彆類地整理,並配以獨立的校注。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先集中精力去理解某一位詞人的風格和思想,然後再去比較他們之間的異同。這種“分而治之”的學習方法,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我特彆喜歡的是,校注中還會適當地引用一些其他史料或者文學評論,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或者提供更多的參考信息。這些旁徵博引,就像是在為詞作本身注入瞭更多的生命力,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與曆史對話。有時候,一句簡單的注釋,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曆史場景,讓我對詞作的理解頓時豁然開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纔是真正的高明之處。

評分

南唐二李不會做皇帝,詞卻做得極好,上古整理齣版利國利民!

評分

期許已久的一套書。終於等到這次活動以如此低的價格入手。

評分

內容很少很少,

評分

蓋國傢有勞臣、有世臣,勞臣者身兼數器,慮在四方,環應無窮,刃遊靡缺,受於纔者也;世臣者鶴鳴子和,前喁後於,二人有懷,一人思媚,漸於教者也。受於纔者,以為臣鵠;漸於教者,以為子鵠,兩者鮮兼而得全。

評分

李璟****

評分

首印隻有不到兩韆冊,預購從速

評分

非常好不多說瞭 就10個字

評分

前言56頁,幾乎是正文的一半。書自然是極好的!

評分

以《晨風閣叢書》刻王國維校補南唐二主詞本為底本,博參南宋以來各種版本,兼取有關二主詞的專集、選本、詞話、筆記等,互相比勘,精審以求,乃二主詞難得的一種校注本。李保民副編審為之新增輯評,內容更為充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