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造船史

中國古代造船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席龍飛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史
  • 造船
  • 航海
  • 科技史
  • 軍事史
  • 文化史
  • 古代科技
  • 船舶工程
  • 曆史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武漢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71486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245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專門史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2
字數:42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造船史》是關於中國古代船舶發展曆史研究的學術專著。書中以朝代為序,結閤曆史文獻及齣土實物,對中國古代船舶的起源、發展及各個曆史時期船舶的特點進行瞭詳細的考察,並就中西船舶發展曆史進行瞭比較。此外,書中還記錄有造船史方麵相關研究綜述的情況。書中數據詳實、資料豐富,且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

作者簡介

  席龍飛,1930年生,滿族。吉林梅河口人。教授。1953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造船工程係。先後執教於大連海事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1993年起獲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船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顧問,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史研究中心顧問。

目錄

第一章 舟船以前的渡水浮具
第一節 葫蘆——腰舟
第二節 浮囊(渾脫)
第三節 木筏·竹筏·皮筏

第二章 獨木舟及其在中國的遺存
第一節 獨木舟的文獻記載與考古學研究
一、關於獨木舟的文獻記載
二、古人類學與考古學的研究成果
三、新石器時代的舟形陶器
第二節 在中國發現的獨木舟遺存
一、1965年在江蘇武進縣奄城曾齣土兩艘獨木舟
二、1958年在江蘇武進縣奄城曾齣土戰國時期的獨木舟
三、1973年在福建省連江縣齣土一艘西漢時期的獨木舟
四、1976年在廣東省化州縣石寜村發現6艘獨木舟
五、1976年在山東省平度縣齣土一艘隋代雙體獨木舟
六、1982年在膠東半島榮成縣發現商周時代的獨木舟
第三節 跨湖橋獨木舟凸顯中國舟船文明的輝煌
一、在浙江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發現8000年前的獨木舟
二、跨湖橋獨木舟的製造工具
三、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凸顯中國舟船文明的輝煌
四、跨湖橋遺址的石錛與河姆渡遺址的有段石錛

第三章 木闆船與上古的舟船活動
第一節 獨木舟嚮木闆船的演變
一、獨木舟嚮木闆船的演變及其途徑
二、獨木舟嚮木闆船演變中的實例
第二節 木闆船齣現的必備條件及齣現的年代
一、木闆船齣現的必備條件
二、齣現木闆船的年代
第三節 古文獻對夏商周三代舟船活動的記述
一、《竹書紀年》對海上活動的記述
二、《詩經》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贊頌
三、武王伐殷時曾以舟船強渡孟津
四、“造舟為梁”和“於越獻舟”
五、西周設舟牧負責船舶安全檢驗

第四章 春鞦戰國時代的造船技術
第一節 春鞦時代的水運水戰及船舶
一、春鞦時代的水運及船舶
二、春鞦時代的水戰及戰船
第二節 戰船大翼和王舟艅腥的復原研究
一、吳國戰船大翼
二、吳國王舟艅艟
第三節 戰國時代的水運及船舶
一、文獻記敘的長江水運船舶
二、齣土的鄂君啓金節 所反映的長江水係船隊
第四節 從戰國隨葬船看戰國的造船技術
一、戰國中山王墓中的隨葬船
二、隨船齣土的船具等器物
……

第五章 秦代水陸交通的發展與船舶
第六章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船舶
第七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造船技術發明
第八章 隋唐時代的造船技術成就
第九章 宋代造船技術的發展與成熟
第十章 元承宋製的元代造船業
第十一章 明代造船業的繁盛
第十二章 海禁與中國造船業的衰落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古代造船史》:
  中國發明的水密艙壁技術,具有三大重要作用:其一,即使某一船艙因觸礁破洞而淹水,也可抑止淹水不至於波及鄰艙,從而保證船舶不緻下沉;其二,船殼闆、甲闆因有眾多艙壁的支撐,增加瞭船體的剛度與強度:其三,艙壁為船體提供瞭堅固的橫嚮結構,使桅杆得以與船體緊密連接,這也為中國古代帆船采用多桅多帆成為可能。
  對中國的水密艙壁技術,馬可·波羅(Marco Polo,約1254—1324年)有詳盡的瞭解並將其傳到歐洲。《馬可波羅行紀》寫道:“若乾最大船舶有最大艙十三所,以厚闆隔之,其用在防海險,如船身觸礁或觸餓鯨而海水透人之事,其事常見……至是水由破處浸入,流入船舶。水手發現船身破處,立將浸水艙中之貨物徙於鄰艙,蓋諸艙之壁嵌甚堅,水不能透。然後修理破處,復將徙齣貨物運迴艙中。”
  “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做法馬可·波羅在公元1295年就寫得很清楚,但沒有人給予重視。公元1444年尼科羅·德·康蒂(Nicol de Conti,約1395—1469年)在他自己的《旅行》一書中也寫到這些做法。在這部書中,他說:‘這些船有好幾個船艙。這樣,如果其中一個船艙破裂,其他的船艙不受影響,船可以繼續航行,並完成航行任務’。但歐洲的造船者和水手們非常保守,水密艙原理傳到西方500年之後纔被采用。”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其內容並非關於《中國古代造船史》,而是著眼於其他曆史與文化主題,旨在提供一份詳盡、自然、無AI痕跡的文本: --- 書籍名稱:《宋代文人園林與審美變遷研究》 導言:靜謐中的波瀾——宋代園林藝術的時代精神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階層在生活空間中構建的私傢園林藝術,並將其置於當時思想、哲學、社會結構與審美趣味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宋代,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充滿復雜性與張力的時代。一方麵,它在政治上常處於弱勢地位,外部壓力始終存在;另一方麵,它卻孕育瞭空前的文化繁榮,尤其是在理學興起、市民階層壯大和精緻化生活風尚流行的背景下,園林藝術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傳統的園林研究往往側重於空間布局的技法或現存遺址的形製描摹。然而,《宋代文人園林與審美變遷研究》試圖超越純粹的技術分析,轉嚮對“園林作為一種心性投射”的本體論探討。宋代士大夫與前代貴族或豪商不同,他們不再將園林視為單純的遊樂場所或財富的炫耀之器,而是將其視為“心之所棲”的避世之所、修身養性的第二自然,以及錶達個人哲學思想的微觀宇宙。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思想基石 1.1 哲學的轉嚮:從“天人閤一”到“格物緻知” 宋代理學(程硃理學)的興盛,深刻影響瞭文人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士人不再滿足於對自然的粗放模仿,而是追求“理”在萬物中的體現。園林的設計,從宏大敘事轉嚮對微小事物的精微體察——一塊太湖石的紋理、一株梅花的姿態、一灣水麵的漣漪,都承載著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本章將梳理硃熹“格物緻知”的思想如何轉化為園林中的“理趣”錶達。 1.2 社會階層的變遷與園林所有權 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特彆是汴京和臨安的成熟,催生瞭富裕的市民階層和更具文化自覺性的士大夫群體。園林不再是皇傢獨有的權力象徵,而是中上層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物質載體。我們將考察不同社會階層(如官員、學者、富商)在營建園林時的差異,分析其在空間尺度、材料選擇和功能設置上的微妙區隔。 1.3 詞麯的興盛與“以詩入園”的審美範式 宋代是詞這種抒情文學形式的黃金時代。詞人往往在園林中獲得創作靈感,反過來,他們的審美趣味又指導瞭園林的布置。本章重點分析蘇軾、周邦彥等大傢的作品,如何通過詩意的命名、意境的營造,將文學想象融入實體空間,實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園林理想。 第二部分:空間形態與構築技藝的革新 2.1 水景的哲學:從“勢”到“意”的演變 唐代園林多尚“勢”,追求山石的雄偉和水流的氣勢。宋代則轉嚮追求“意境”。水,不再是單純的引流工具,而是承載情緒和哲思的媒介。本書將細緻分析宋代文人如何運用疊山理水技術,創造齣“空、靜、透、潤”的意境,尤其關注對“麯水”和“半池”的偏愛,以及如何利用水麵映照天空與樹影,實現空間上的無限延伸。 2.2 假山藝術的“瘦、皺、透、漏” 太湖石作為宋代園林的核心元素,其審美價值被推嚮極緻。本章將考證“瘦、皺、透、漏”四字訣的形成,並結閤當時的收藏熱潮,探討文人如何通過挑選和布局奇石,模擬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此外,還將對比北方與江南地區在假山材料和手法上的區域性差異。 2.3 建築的敞開性與詩意空間的分隔 宋代建築風格趨嚮於輕巧、通透。園林中的廳堂、亭榭與自然環境的融閤更為緊密。我們將研究門洞、花窗、遊廊等元素的運用,分析它們如何在提供遮蔽的同時,實現視覺的滲透與空間的連續性。特彆關注“軒”“齋”“堂”等建築類型的空間功能及其與園林景觀的互動關係。 第三部分:園林中的文化符號與生活實踐 3.1 花卉的哲學:梅蘭竹菊與四君子的精神譜係 宋代“尚雅”之風盛行,以梅、蘭、竹、菊為代錶的“四君子”成為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徵。本章探討園林種植策略如何體現這種象徵意義,分析它們在空間中的象徵地位,以及如何通過花木的疏密排列,暗示主人的品性和修養。 3.2 宴飲與遊賞:園林生活的儀式化 宋代園林不僅僅是觀賞之地,更是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動場所。從雅集、品茗到行酒令、書畫唱和,園林活動具有高度的儀式感。本書通過對史料(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的梳理,重構宋代文人在園中進行的文化實踐,探討這些活動如何塑造瞭特定的社群文化。 3.3 碑刻、匾額與“文字景觀”的構建 匾額和楹聯是宋代園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直接介入瞭景觀的闡釋權。一塊精妙的匾額可以賦予一處平平無奇的景緻以深厚的文化內涵。本章將分析這些題刻的文學價值、書法風格,以及它們如何引導遊人的目光和思緒,構建齣一種“可讀的園林”。 結論:宋代園林對後世的影響與遺産 宋代文人園林所確立的精緻、內省、意境優先的審美範式,為後世(尤其是明清私傢園林)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本書最終總結瞭宋代園林藝術的時代貢獻:它成功地將哲學思辨、文學想象與物質空間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瞭一種以“情景交融”為核心的、高度成熟的東方園林美學體係。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巨著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厚實的函套散發齣一種沉穩的曆史氣息,米黃色的紙張觸感溫潤而富有質感,仿佛能從中觸摸到曆史的脈絡。封麵那幅寫意的帆影圖,筆觸粗獷卻不失細膩,寥寥數筆便勾勒齣遠洋之上,風帆鼓動的磅礴氣勢。內頁的排版極為考究,字體的選擇既兼顧瞭古籍的韻味,又保證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疏密有緻,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插圖的運用,那些精細的木刻版畫和彩繪圖樣,對古代各類船隻的結構、材料、乃至船上的生活場景,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摹。每一幅圖都仿佛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品,配以恰到好處的圖注,讓人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獲得紮實的技術信息。初翻開這本書,我便被這種對“物”的尊重和對“美”的追求所摺服。它不隻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將曆史的厚重感與藝術的精緻感完美地融閤在一起,讓人愛不釋手,光是把玩書本身,就已是一種享受。

評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極其驚人的,對於非專業背景的普通讀者來說,它在某些技術細節上的闡述,可能會構成一定的閱讀門檻。書中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度量衡轉換、不同木材的物理特性對比,以及復雜的船體結構力學分析。雖然作者力圖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這些概念,但對於那些沒有接觸過相關工程學或材料學背景的人來說,理解某些關於龍骨架的榫卯結構或水密艙的設計原理,仍然需要反復琢磨,甚至需要藉助其他資料輔助理解。這並非是缺點,而是其專業性的必然體現。可以說,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麵嚮高階研究者和資深愛好者的工具書和理論基石。它提齣瞭許多前人未曾深入探討的問題,並用極其審慎的態度給齣瞭自己的解答框架,期待未來有更多基於此書的後續研究和更易讀的普及版本能夠湧現,讓更廣大的受眾能夠領略其思想的精髓。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閱讀體驗,那就是“嚴謹到令人發指”。這絕不是那種泛泛而談、堆砌辭藻的曆史普及讀物。從引用的史料來看,作者的功課做得極其紮實,涉及到甲骨文中的船形符號、先秦文獻中關於“舟楫”的記載、再到海外考古報告中的船骸測繪數據,幾乎做到瞭對所有相關一手資料的全麵覆蓋。每一個論斷的提齣,背後都跟隨著詳盡的注釋和交叉驗證。舉例來說,對於某種特定船艏設計的爭議,作者列舉瞭至少三方不同的解釋,並用物理學原理和現有模型進行模擬分析,最終給齣瞭最符閤邏輯的推論。這種對待學術的敬畏感,讓讀者可以完全信任書中所呈現的一切。我能感覺到,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傾注瞭作者數十年心血的結晶,其對細節的打磨,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為相關研究設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

評分

這本書在解讀古代造船技術如何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曆史進程方麵,展現瞭令人耳目一新的宏大視野。它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在江河湖海內部的船隻形製演變,而是將“航海能力”視為驅動文明擴張和交流的關鍵引擎。作者對“海洋戰略”的剖析尤其深刻,他探討瞭曆代王朝在不同時期對海洋資源的認知與利用差異,並闡釋瞭這些差異如何反作用於中央集權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例如,書中對於早期季風洋流的利用機製的分析,清晰地揭示瞭中國古代商人如何在不受製於特定航道的情況下,建立起跨洋貿易網絡。這種將技術進步與地緣政治、經濟格局進行深度耦閤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事件因果鏈條的理解。它不僅僅在“教我造船”,更是在“教我思考曆史的動力來源”。讀完後,我對“天人閤一”的傳統觀念中“天”的另一層含義——廣闊無垠的海洋——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安排得極為巧妙,完全跳脫瞭傳統編年史的窠臼,而是以“技術演進與社會互動”為核心主綫進行論述,這一點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和趣味性。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據,串聯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文明圖景。比如,在談及某個特定時期航海技術突破時,它並沒有孤立地描述技術細節,而是立刻將其置於當時的貿易路綫、軍事戰略乃至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這種多維度的剖析,使得每一個技術節點的齣現都顯得順理成章,充滿瞭必然性。我尤其欣賞它對“人”的關注,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造船工匠群體的側寫,他們的經驗傳承、行業秘密、乃至社會地位的變遷,這些生動的細節為冰冷的機械知識注入瞭鮮活的人文精神。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仿佛作者是我的私人嚮導,正牽引著我一步步揭開曆史的迷霧,而不是簡單地拋給我一堆堆的資料。

評分

挺好,活動購買,非常劃算,下次還來

評分

很好的一次購物體驗 很不錯的商品 物超所值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挺好,活動購買,非常劃算,下次還來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席老爺爺的書,很棒的!

評分

這本書內容不錯,值得一讀

評分

很好的一次購物體驗 很不錯的商品 物超所值

評分

書是好書,可收到時確實破的,如果庫存沒有完好的,可否溝通或提前標注說明,來迴摺騰人,受不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