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十国春秋(套装1-4册)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十国春秋(套装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任臣<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学
  • 十国春秋
  • 五代史
  • 历史
  • 史料
  • 古籍
  • 套装
  • 史学
  • 文献
  • 纪事本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731
版次:2
商品编码:1174367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9
套装数量:4
字数:10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十国春秋(套装1-4册)》是清代吴任臣编撰的记录五代时期十国史事的纪传体史书。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十国春秋(套装1-4册)》共114卷,计吴14卷,前蜀13卷,南唐20卷,后蜀10卷,南汉9卷,楚10卷,吴越13卷,闽10卷,荆南4卷,北汉5卷,另有十国纪元表、十国世系表、十国地理表、十国藩镇表、十国百官表等。吴书充分吸收了清以前有关十国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广采博取,是十国史研究的基本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吴一
太祖世家楊行密

卷二 吴二
烈祖世家楊渥
高祖世家楊隆演

卷三 吴三
睿帝本纪楊溥

卷四 吴四 列傳
太祖太妃史氏
夫人朱氏
太后王氏
睿帝讓皇后王氏
太祖子臨川王濛
新安公潯
德化王澈
高祖子南陽王玢
睿帝子太子琏
江夏王璘
宜春王谬
從子建安王珙
宜陽王璪
太子妃李氏
睿帝女上饒公主

卷五 吴五 列傳
……

前言/序言


《十国春秋》是南宋史学家欧阳修所撰写的一部重要史学著作,它以编年体的方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息,但也孕育着新的统一力量。 一、《十国春秋》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复杂的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南方及河东等地也涌现出多个割据政权,如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北汉、荆南(南平)、闽、楚等,史称“十国”。这些政权林林总总,错综复杂,使得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 《十国春秋》的出现,填补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在此之前,虽然有《旧五代史》等史书对五代有所记载,但对十国的描述却相对零散且不够系统。欧阳修以其卓越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态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制度沿革等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记述,为后人研究五代十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 《十国春秋》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填补史料空白,系统梳理历史脉络: 欧阳修通过细致的考证和梳理,将分散在各处的史料汇集一处,清晰地勾勒出了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之间的错综关系、战争冲突、政治博弈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这种系统性的梳理,使得这一复杂混乱的时代得以被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史学批判: 欧阳修在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他不仅记录了诸位君主、大臣的功过是非,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史论,对其行为进行评价和批判。这种带有作者主观判断的史学视角,使得《十国春秋》不仅仅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记录,更具有深刻的史学意义和思想价值。例如,对于一些昏庸的君主,欧阳修的笔触常常带着批判的色彩,而对于一些有作为的君主或忠臣,则给予了肯定。 3.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十国春秋》的成书,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编纂体例、叙事方式和史学观点,都成为后代史书借鉴的范本。尤其是在研究宋代以前的断代史方面,《十国春秋》的地位不可撼动。 二、《十国春秋》的内容梗概 《十国春秋》全书共计多少卷,其具体内容是如何划分的,这一点需要根据不同的版本和学术研究进行细致考察。但总体而言,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五代诸朝的兴衰: 欧阳修详细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兴起、发展和灭亡过程。这包括各个朝代的建立过程、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统治者的更替、重大政策的出台与废止,以及各朝代覆灭的原因。书中对各朝代的君主、重要大臣的生平事迹、治国方略、以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有细致的描述。 2. 十国的独立与并存: 除了五代之外,《十国春秋》也重点记述了南方及河东等地的十个割据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在名义上可能臣服于五代中的某个朝代,但实际上拥有独立的统治权。欧阳修对这些国家的建立、疆域、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以及与其他政权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例如,南唐的繁荣与衰落、吴越的保境安民、前蜀后蜀的蜀地统治、南汉的奢靡残暴等等,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3. 频繁的战争与冲突: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争频仍的时代。各政权之间为了争夺地盘、权力,展开了无数次的战争。《十国春秋》对这些战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时代的残酷性与动荡性。 4. 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 欧阳修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是注重人物的塑造。《十国春秋》中塑造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形象,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如后唐的李存勖、后周的郭威;有权臣奸相,如后梁的朱温、后唐的冯道(其评价在历史上亦有争议);也有忠贞不屈的将士,也有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普通民众。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的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沉浮。 5. 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 除了军事和政治斗争,《十国春秋》也触及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其侧重点可能在于政治军事,但对这些方面的记述,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三、《十国春秋》的史学研究价值 《十国春秋》作为一部史学典籍,其研究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1. 五代十国断代史研究的基石: 凡是对五代十国时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几乎都无法绕过《十国春秋》。它是了解这一时期历史最核心、最权威的文献之一。 2. 宋代史学史的范例: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十国春秋》的编纂,体现了北宋史学严谨求实、注重考证的特点,是宋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例证。 3. 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军事史、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十国春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规律、地方割据的成因与后果、战争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政权下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 4. 文学与史学的结合: 欧阳修本身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笔流畅,叙事生动。《十国春秋》在保持史学严谨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能够吸引读者深入其中。 四、结语 《十国春秋》以其宏大的叙事、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批判,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五代十国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窗口。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去探索和解读。通过阅读《十国春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中华民族在历经分裂与动荡后,最终走向统一的伟大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其中收录的《十国春秋》。我一直对五代十国那段历史充满了好奇,那个分裂动荡的时代,群雄逐鹿,风云变幻,总觉得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十国春秋》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户。拿到这套书,首先就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厚重实在,一看就知道是精心编纂的。翻开书页,清晰的文字和考究的注释,让人感受到研究者的严谨态度。我特别喜欢它的编排方式,按国别来梳理,逻辑清晰,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每个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兴起、发展、灭亡的过程,以及重要的君主、官员和事件。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那分散在南方各地的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等政权的命运起伏。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们的政治手腕、军事策略、生活方式,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除了正史的严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野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使得历史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让人在了解宏大历史叙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气息。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宝贵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全面、深入地梳理五代十国这一特殊时期历史的权威著作。《十国春秋》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景式的画卷。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尤其对书中对于各个割据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以及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书中对于各政权的军事制度、财政状况、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吴越国在稳定统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南汉政权在政治制度上的激进与局限。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辨析,也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作者在引用史料时,能够辨别真伪,去伪存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历史视角。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更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度,它为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集权瓦解与重建的历史进程,提供了 invaluable 的参考。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阅读这套《十国春秋》,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奇幻的时代。书中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不同于一般史书的干涩枯燥,它充满了文学色彩,仿佛在读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小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每一个君主、每一个将领,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权力斗争,都写得扣人心弦。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到唏嘘不已。除了人物,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十分精彩,那些金戈铁马的厮杀,策略的运用,士卒的英勇,都仿佛呈现在眼前,让人热血沸腾。当然,它不仅仅是故事,在引人入胜的情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洞察。例如,书中对后唐庄宗李存勖从辉煌走向衰败的描绘,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政治腐败、奢侈浪费的缩影。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件的解读,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也体会到了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独特的,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让我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和兴趣,这绝对是一次让我沉醉其中的阅读之旅。

评分

对于我这种追求考据严谨、内容详实的读者而言,《十国春秋》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根基在于扎实的文献基础,而这套书正是建立在大量一手史料之上,经过严谨的梳理和分析而成的。书中的考证部分尤为令人称道,作者在处理史料矛盾、辨析真伪史事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某些重要事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论述,例如,书中对后晋建立与灭亡的分析,就详细引证了当时各种政治势力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比一般的史书更加深入和透彻。读到这些部分,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精益求精。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不少珍贵的文献资料的辑录和整理,这对于其他研究者来说,无疑大大节省了搜集史料的时间和精力。这套书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历史叙述,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即以史料为基石,以严谨的态度去探求历史的真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本学术严谨、内容扎实的著作面世,对于历史研究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非常赞赏作者的这份付出。

评分

这套《十国春秋》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五代十国的书,但总觉得碎片化,或者过于侧重某一方面。而这套书的出现,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宏观、更整体的层面去理解那个时代。书中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将各个政权的史实简单罗列,而是试图勾勒出整个时期内各政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演变的网络。我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个政权时,常常会回溯其前身,或者预示其后来的走向,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个政权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非政治层面的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比如,关于南唐的词赋,吴越的佛教艺术,这些都为我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五代十国。它不再仅仅是权力斗争和军事征伐的舞台,而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那个混乱背后蕴含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各个政权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独特成就,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多样性,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

评分

印刷精美,字迹清淅,内容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特别好的一套书,慢慢看吧,收藏了。

评分

清吴任臣撷取五代、宋时各史书、笔记等史料而成。书局把以前的再次付印,没有重新排版,所以字体不似如今锐利,但清晰是没有问题的。

评分

清吴任臣撷取五代、宋时各史书、笔记等史料而成。书局把以前的再次付印,没有重新排版,所以字体不似如今锐利,但清晰是没有问题的。

评分

十国春秋》是清代吴任臣编撰的记录五代时期十国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114卷,计吴14卷,前蜀13卷,南唐20卷,后蜀10卷,南汉9卷,楚10卷,吴越13卷,闽10卷,荆南4卷,北汉5卷,另有十国纪元表、十国世系表、十国地理表、十国藩镇表、十国百官表等。吴书充分吸收了清以前有关十国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广采博取,是十国史研究的基本参考书。

评分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十国春秋(套装1-4册)》共114卷,计吴14卷,前蜀13卷,南唐20卷,后蜀10卷,南汉9卷,楚10卷,吴越13卷,闽10卷,荆南4卷,北汉5卷,另有十国纪元表、十国世系表、十国地理表、十国藩镇表、十国百官表等。吴书充分吸收了清以前有关十国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广采博取,是十国史研究的基本参考书。好书,好书。

评分

按照赵匡胤说的,这些都在旁边酣酣大睡的。

评分

199-100买下的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快速,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