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

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辉明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地质
  • 斜坡地质灾害
  • 地质灾害预测
  • 地质灾害防治
  • 边坡稳定性
  • 地质工程
  • 灾害防治
  • 地质风险评估
  • 工程地质勘察
  • 山区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2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95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7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地质、水利、矿山、土木、环境、交通等系统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973项目(2011CB710600)研究成果,该成果获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书共分六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开展了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第一篇论述了斜坡地质灾害易发地层(巴东组地层、侏罗系层状岩体与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岩体结构特征与工程地质性质。第二篇主要论述恩施地区环境地质条件、滑坡分布规律与滑坡成生规律。第三篇主要研究斜坡稳定性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包括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滑坡勘察与评价方法,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与岩体参数概率模型,岩体等效水力学参数研究、渗透压力作用下复合层状岩体变形模型研究。第四篇重点论述斜坡稳定性预测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方法与指标体系、岩体边坡运动学与块体理论分析、滑坡变形参数反演与流变数值模拟方法、基于降雨的滑坡危险性预警、基于集对论和模糊马尔可夫链的滑坡变形预测、基于应力场的斜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动力放大系数的斜坡拟静力评价方法。第五篇论述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机理与优化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与优化设计、格构梁双参数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桩锚结构的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预应力锚索的优化设计、岩质高边坡复合支挡体系研究与抗滑工程防治效果研究。第六篇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恩施典型区滑坡危险性空间预测、基于NMR的赵树龄滑坡稳定性评价、保扎滑坡稳定性评价、马堡营滑坡稳定性评价、红石包滑坡稳定性评价、金鼓村高速远程滑坡地质特征与形成机理与典型滑坡抗滑桩治理工程实例分析。

目录

第一篇斜坡地质灾害易发地层工程地质特性
第一章巴东组地层工程地质性质
1.1概述
1.2巴东组红层工程地质性质
1.2.1岩石的微观性质
1.2.2物理、水理性质
1.2.3红层力学性质
1.3巴东组泥灰岩工程地质性质
1.3.1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
1.3.2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1.3.3岩体力学性质参数估算
1.3.4岩体力学计算参数建议值
第二章侏罗系层状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2.1侏罗系地层沉积特征与岩层物理力学性质
2.2侏罗系地层边坡分类与破坏机制
2.2.1侏罗系地层岩体边坡分类
2.2.2侏罗系地层边坡破坏机制
第三章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
3.1区域概况
3.2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模型
3.2.1结构面优势产状确定
3.2.2优势结构面几何参数概率分布特征
3.2.3砂岩岩体结构模型
3.3志留系裂隙砂岩变形参数一般规律
3.4志留系裂隙砂岩抗剪强度参数估算
3.4.1层状砂岩抗剪强度参数
3.4.2双组贯通裂隙砂岩抗剪强度参数
3.4.3耦合随机分布裂隙砂岩抗剪强度参数
3.5志留系裂隙砂岩破坏模式研究
3.5.1层状砂岩破坏模式
3.5.2双组贯通裂隙砂岩破坏模式
3.5.3耦合随机分布裂隙砂岩破坏模式
第二篇斜坡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
第四章恩施地区环境地质条件
4.1地理环境特征
4.1.1地理位置
4.1.2气象与水文条件特征
4.1.3地形地貌特征
4.2恩施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4.2.1地质建造
4.2.2地层岩性
4.2.3地质构造
4.3区域地质演化规律
4.3.1晋宁期
4.3.2加里东海西期
4.3.3印支期
4.3.4燕山期
4.3.5喜马拉雅期
4.4新构造运动特征
4.4.1地壳隆升运动
4.4.2断裂活动性及地震
4.4.3现今构造应力场
4.5水文地质特征
4.5.1基岩裂隙水
4.5.2岩溶水
4.5.3松散介质孔隙水
第五章恩施地区滑坡分布规律
5.1概述
5.2区域滑坡基本特征
5.2.1区域滑坡类型特征
5.2.2区域滑坡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5.2.3区域滑坡时间分布基本特征
第六章恩施地区滑坡成生规律
6.1区域滑坡成生规律的地层分析
6.1.1地层岩性对滑坡成生的影响
6.1.2滑坡成生与层序地层关系
6.2区域滑坡成生规律的地质构造分析
6.2.1新构造运动对滑坡的影响
6.2.2褶皱对滑坡的影响
6.2.3构造结构面对滑坡的影响
6.3区域滑坡成生规律的地貌分析
6.3.1滑坡成生与高程的关系
6.3.2滑坡成生与沟谷的关系
6.4区域滑坡成生规律的地理条件分析
6.4.1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
6.4.2滑坡成生与年降雨量关系
6.4.3滑坡成生与月降雨量关系
6.4.4滑坡成生与降雨类型的关系
6.4.5滑坡成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三篇斜坡稳定性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
第七章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滑坡勘察与评价方法
7.1核磁共振技术原理
7.1.1核磁共振研究地下水特征方法原理
7.1.2地面核磁感应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特点
7.2滑坡稳定性分析有关参数的获取
7.3基于SNMR滑坡建模与评价方法
7.4岩土体渗流—应力耦合场数学模型建立及稳定性评价
7.4.1岩土体渗流—应力耦合场数学模型
7.4.2渗流应力耦合场有限元方程
7.4.3耦合场有限元方程的求解
第八章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与岩体参数概率模型
8.1结构面参数的概率统计模型
8.1.1结构面的形态
8.1.2结构面的产状及其概率分布
8.1.3结构面的规模及其概率模型
8.1.4结构面的密度及其概率分布
8.1.5结构面的张开度及其概率分布
8.2结构面间距的模拟方法的改进
8.2.1结构面间距模拟方法改进的原理
8.2.2均一化处理
8.2.3坐标系旋转
8.3结构面分组方法的改进
8.3.1结构面分组的聚拢度等密度图法
8.3.2结构面动态聚类分组
8.4随机性与确定性结构面耦合模拟
8.4.1结构面采样
8.4.2结构面概率模型构建和随机三维模拟
8.4.3确定性结构面端点坐标的处理
8.4.4确定性结构面规模和中心点的确定
8.5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
8.5.1模拟步骤
8.5.2绘制结构面网络图
第九章岩体等效水力学参数研究
9.1单一裂隙的水力耦合参数
9.1.1假设条件
9.1.2简化公式
9.2规则裂隙岩体的水力耦合参数
9.2.1研究对象描述
9.2.2初始条件下规则裂隙岩体的等效水力学参数
9.2.3规则裂隙岩体受荷载作用时渗透性能的改变
9.2.4耦合条件下规则裂隙岩体等效渗透性参数的张量特性
9.3不规则裂隙岩体水力耦合参数的确定
9.3.1分析步骤
9.3.2计算机程序的编制
9.3.3程序的检验
9.4不规则裂隙岩体REVc的确定
9.5耦合条件下岩体等效渗透性能的变化规律
第十章渗透压力作用下复合层状岩体变形模量研究
10.1复合岩体变形模量基础理论
10.2裂隙岩体渗流基础理论
10.2.1渗流的基本定律
10.2.2裂隙岩体的渗透特征
10.3离散元程序裂隙岩体渗流基本原理
10.4渗透压力作用下复合层状岩体变形的数值分析
10.4.1模型的建立与确定
10.4.2对比分析
第四篇斜坡稳定性预测理论与方法
第十一章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方法与指标体系
11.1概述
11.2空间预测的数学模型
11.2.1物元模型
11.2.2概率—粗集模型
11.2.3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1.2.4信息模型
11.2.5Logistic回归模型
11.3空间预测指标体系
11.3.1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结构层次
11.3.2危险性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11.3.3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十二章岩体边坡的运动学分析
12.1概述
12.2单临空面边坡最大开挖边坡角的确定
12.2.1平面滑动
12.2.2楔形体滑动
12.2.3倾倒破坏
12.3双(多)临空面边坡最大安全边坡角的确定
12.3.1双临空面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12.3.2双临空面边坡破坏模式与最大安全边坡角的确定
第十三章滑坡流变参数反演与流变数值模拟方法
13.1试样来源与常规土工试验
13.2滑带土的蠕变试验
13.2.1加载方式
13.2.2试验仪器
13.2.3试验步骤
13.3定常蠕变参数的辨识计算
13.3.1参数拟合
13.3.2目标函数
13.3.3参数的优化程序
13.3.4试验数据分析与成果
第十四章基于降雨的滑坡危险性预警
14.1基于降雨的滑坡危险性预警模型
14.1.1Pietro Aleotti降雨强度时间模型
14.1.2区域地质—气象信息耦合模型
14.1.3有效降雨量阈值模型
14.1.4预警等级划分含义
14.2基于降雨的恩施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预警
14.2.1有效降雨阈值模型的建立
14.2.2模型实例验证
第十五章基于集对论和模糊马尔可夫链的滑坡变形预测
15.1基于SPA的滑坡变形预测模型
15.1.1SPA的基本原理
15.1.2滑坡变形SPA预测模型
15.1.3最大同一度的推导和位移势的提出
15,1.4基于SPA和AHP的滑坡变形动态预测模型
15.2基于SPA—Fuzzy—Markov的滑坡变形预测模型
15.2.1不确定系数的取值问题研究思路
15.2.2不确定系数的Fuzzy—Markov模型。
15.2.3基于相关系数法的拟合效果检验
15.2.4基于特征值的拟合效果检验
15.3基于SPA的水库蓄水与滑坡变形动态分析模型
15.3.1理论依据
15.3.2水库蓄水与滑坡变形动态定量分析模型
15.4实例研究
15.4.1刘家沱滑坡概况
15.4.2刘家沱滑坡变形预测
15.4.3刘家沱滑坡变形与蓄水过程相关性动态分析
第十六章基于应力场的斜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
16.1斜坡稳定系数的三类定义
16.1.1基本定义
16.1.2滑动面应力积分定义
16.1.3强度折减定义
16.1.4关于稳定系数定义的讨论
16.2基于FLAC3D应力场的稳定系数求解方法
16.2.1FLAC3D中应力的规定
16.2.2基于FLAC3D的斜坡静应力场求解
16.2.3基于FLAC3D的斜坡动应力场求解
16.2.4稳定系数表达式
16.3非圆弧临界滑动面搜索的并行微粒群算法
16.3.1滑动面搜索的PSO算法
16.3.2滑动面的随机生成
16.3.3滑动面随机生成的优势
16.3.4滑动面搜索的多层次PSO算法
16.3.5多层次PSO算法的并行实现
16.4EXIC算例静力稳定性分析
16.4.1临界滑动面搜索
16.4.2与强度折减计算结果的对比
16.5EXIC算例动力稳定性分析
16.5.1瞬时稳定系数的频率特性分析
16.5.2瞬时临界滑动面分析
16.5.3加速度和速度监测分析
第十七章地震作用下块状岩体斜坡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17.1目前主要计算方法的评价
17.2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
17.3基于永久位移比的岩体斜坡动力稳定性计算方法
17.3.1永久位移比理论
17.3.2地震烈度对岩体斜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
17.3.3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17.4考虑结构面退化的岩体斜坡动力稳定性计算方法
17.4.1考虑结构面退化的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
17.4.2岩体斜坡动力稳定性系数的求取步骤
17.4.3地震烈度对岩体斜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
17.4.4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第五篇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机理与优化设计
第六篇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附图

前言/序言


现代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抗震设计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建筑、桥梁、基础设施抗震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全书系统梳理了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从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分析入手,逐步过渡到多自由度体系的模态分析、谱分析及随机振动理论。重点阐述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预测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此外,书中详尽介绍了先进的隔震、减震及主动控制技术,并结合大量工程案例,分析了复杂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动态行为与失效模式,旨在为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工具箱。 --- 第一章 绪论:工程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脉络 本章首先界定了结构动力学的研究范畴,阐明了其在土木、机械、航空航天等工程学科中的核心地位。介绍了静力学分析的局限性,强调了时变荷载(如风、爆炸、地震)对结构安全性和服务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1.1 动力分析的必要性 讨论了结构对动态激励的响应特性,包括固有频率、阻尼比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结构振动特性的控制作用。对比了准静态分析与动力分析在工程判断上的差异。 1.2 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模型与假设 详细阐述了工程结构在动力分析中常用的离散化模型,包括质量、刚度、阻尼三矩阵的构建。讨论了连续体离散化为集中质量-弹簧-阻尼系统的理论基础与适用范围。 1.3 动力荷载的分类与特征 系统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动态荷载类型,包括周期性荷载(风振)、瞬态冲击荷载(爆炸)以及最关键的随机非平稳荷载——地震动。着重分析了地震动的时间历程曲线、反应谱的物理意义及其在结构动力响应计算中的地位。 --- 第二章 单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 单自由度体系(SDOF)是理解所有复杂结构动力行为的基础模型。本章将从最简化的角度入手,建立严谨的数学模型。 2.1 自由振动分析 推导了SDOF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求解齐次方程,确定系统的自然频率 ($omega_n$) 和周期 ($T_n$)。深入分析了无阻尼和粘滞阻尼情况下的振动衰减规律。 2.2 强迫振动与共振现象 分析了外部周期性激励下的非齐次运动方程的求解。重点讨论了共振现象的产生机理、危害性,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来避免共振。 2.3 瞬态响应与冲击作用 研究了脉冲荷载(如冲击或突然加载)对SDOF体系的影响,引入了冲击系数的概念,并分析了滞后刚度对峰值响应的贡献。 2.4 能量法与刚度中心 引入能量守恒原理在动力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了通过概念性的“刚度中心”来简化复杂结构动力特性的初步思路。 --- 第三章 多自由度体系的模态分析与反应谱理论 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实际工程中更普遍的多自由度体系(MDOF),引入模态理论这一核心工具。 3.1 MDOF体系的运动方程与自由振动 推导了具有 $N$ 个自由度的线弹性体系的矩阵形式运动方程。利用特征值问题求解广义特征方程,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模态)。 3.2 模态解耦与模态叠加法 详细阐述模态正交性原理,通过坐标变换将耦合的运动方程解耦为一组独立的单自由度方程。系统介绍了模态叠加法的基本步骤、适用条件及误差控制。 3.3 反应谱理论的建立与应用 深入解析地震反应谱的物理内涵,包括平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的构建方法。重点讲解了模态反应谱分析法(SRSS法、绝对值加和法CQC等)在结构地震内力计算中的应用细节与规范要求。 3.4 阻尼的建模与影响 讨论了结构阻尼的物理来源(材料内部摩擦、节点耗能等)与数学模型(粘滞阻尼、瑞利阻尼)。分析了不同阻尼模型对多自由度体系模态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四章 结构抗震设计的先进方法与性能化设计 本章关注如何将动力学理论转化为可靠的抗震设计实践,尤其是现代性能化抗震设计理念。 4.1 非线性动力分析基础 讨论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材料进入塑性阶段的非线性行为。介绍了纤维模型、集中塑性铰模型等非线性分析单元的建立。 4.2 时程分析与人工地震波的生成 详细介绍直接积分法(如Newmark-$eta$法)进行时程分析的原理。探讨了人工地震波的合成方法,确保模拟的地震动在峰值、持时和反应谱特性上符合设计要求。 4.3 性能化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系统介绍PBSD的核心思想:确定不同地震危险性水平下结构需要达到的性能目标(如:正常使用、即刻使用、人员安全、防止倒塌)。对比了基于力的设计方法与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的差异。 4.4 结构抗力评估与承载力校核 讲解如何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评估结构构件的损伤状态,并进行基于性能的抗力校核。 --- 第五章 动力控制与减隔震技术 有效控制结构的动力响应是提高其抗震性能的关键手段。本章集中介绍被动、主动和半主动控制技术。 5.1 基础隔震技术 深入分析隔震层的设计原理,包括铅芯橡胶支座(LRB)、高阻尼橡胶支座(HDRB)的力学性能。讲解如何通过增加结构基底柔性来增大结构周期,从而有效避开地震动的主导频率范围。 5.2 粘滞阻尼器与粘滞屈服阻尼器的应用 介绍线性粘滞阻尼器和非线性粘滞屈服阻尼器在结构内部耗能中的作用。通过动力分析模型,量化这些附加阻尼装置对降低峰值位移和加速度的贡献。 5.3 主动与半主动控制系统 概述了主动质量阻尼器(AMD)和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STMD)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半主动控制系统中,如何根据实时反馈的结构状态,动态调整阻尼器的耗能特性,实现最优控制效果。 --- 第六章 工程案例分析与规范应用 本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检验和应用前述的动力学理论和抗震设计方法。 6.1 高层建筑抗震分析实例 选取一座超高层建筑,进行多工况(风振、规范反应谱地震、拟真时程地震)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重点关注扭转效应的控制与局部构件的动力超强要求。 6.2 复杂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 分析长跨径悬索桥或斜拉桥在行波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讨论桥墩-桩基-土体相互作用(SSI)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6.3 规范解读与设计参数选取 对照国际主流抗震规范(如Eurocode 8, ASCE/SEI 7等),对比不同规范在动力分析输入参数(如阻尼值、阻尼如何影响设计反应谱)上的取值差异和背后的工程哲学。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结构动力学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的完整链条,强调了先进计算方法在现代抗震设计中的不可替代性。展望未来,本书将动力学研究拓展至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结合的结构健康监测(SHM)与快速评估领域,以期实现更智能、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 --- 主要参考与图表: 本书包含数百幅详细的力学模型图、振型图、反应谱曲线及非线性滞回曲线。 附录提供了求解特征值问题的数值方法详解。 全书内容严格基于线弹性理论和工程塑性理论,不涉及岩土体动力响应的细致耦合分析,专注于上部结构的动力行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选择偏向哑光,既能很好地展现那些复杂的彩色地质图谱,又有效避免了强光下的反光,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查阅的技术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关键概念回顾与思考题”部分,这强迫读者在读完一段复杂的理论后必须停下来内化吸收,有效地避免了“读了等于没读”的现象。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学术严谨,措辞精准到位,几乎找不到可以产生歧义的表达。尽管内容本身难度不低,但得益于这种清晰的结构和极高的专业水准,它真正做到了“高屋建瓴”却又不失“脚踏实地”。它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化了那些以往模糊不清的地质现象,让“经验判断”真正步入了“科学预测”的轨道。对于希望系统性提升自身在该领域专业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值得收藏的精品。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汇编,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学家,带着你深入到西南山区那些鬼斧神工的岩石构造中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徒步考察”。书中对于特定区域性灾害模式的归纳总结,简直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作者没有满足于套用全球通用的地质模型,而是深入挖掘了地方性的气候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微妙互动。比如,书中对季节性冻融循环对高陡边坡潜在失稳面的影响分析,细致到连土壤颗粒间的孔隙水压力的细微变化都做了量化处理,这一点让我这个长期在山区工作的技术人员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层层递进的,从宏观的地质背景过渡到微观的土体结构,最后落脚到实际的监测预警技术,逻辑链条异常清晰,简直可以作为一本高级工程地质学的案例教学范本。读完后,我对那些“突发性”的滑坡和崩塌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它们绝非随机事件,而是复杂系统长时间累积演化的必然结果。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沉稳而专业的学究气。我得承认,我最初是被它这个看似有些硬核的标题吸引的——“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手绘的地质剖面图和实地勘察的照片,这些图件的精度和信息量非常惊人,绝非那种敷衍了事的教科书插图可比。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在野外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上。尤其是前几章对特定岩土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响应描述,引用了大量前沿的试验数据和统计分析,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但那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学术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直插工程实践的核心,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参数的选取背后,都似乎蕴含着血与汗凝结成的经验教训。对于真正想钻研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工程师和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宝典”。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处理方式,将概率论和模糊集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的极限平衡法中,使得预测结果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严谨的理论体系,更在于它对“防治”二字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指导意义。很多关于地质灾害的书籍,要么只谈预测,要么只谈加固,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闭环的管理体系。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主动监测与被动防御措施的论述,比如,对于不同失稳阶段的边坡,作者推荐了哪些具体的支护结构和导流方案,这些方案都有详细的力学计算依据和经济性分析对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因”在灾害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这一点在技术导向的文献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探讨了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决策过程的偏差等非工程因素如何影响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这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是单纯的力学计算书,而是一部融入了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的综合性工程科学著作。对于负责项目决策和现场管理的同行来说,这部分内容比那些复杂的微分方程更有价值。

评分

这部书的引用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知识宝库。我粗略翻了一下,发现它不仅涵盖了国内顶尖学府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广泛征引了国际上近二十年的权威期刊文献,这显示出作者在学术视野上的开阔性与前沿性。这种扎实的文献基础,保证了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极大地增强了其可信度和说服力。与市面上许多互相抄袭、缺乏原创见解的“拼盘式”书籍不同,这部作品明显注入了作者团队多年积累的独家数据和创新方法论,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岩体滑坡动力学模型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对于推动整个领域的理论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补强和校准,原本对一些复杂地质现象的困惑,都在书中找到了清晰、有力的解答。这绝对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业著作,它将成为未来几年内,该领域研究和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基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