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鼕季大範圍持續性低溫事件研究

中國鼕季大範圍持續性低溫事件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布和朝魯,彭京備,謝作威,施寜 等 著
圖書標籤:
  • 鼕季低溫
  • 極端天氣
  • 氣候變化
  • 氣象災害
  • 中國氣象
  • 氣候影響
  • 氣象學
  • 環境科學
  • 區域氣候
  • 低溫事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6094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594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0
字數:3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鼕季大範圍持續性低溫事件研究》在季節內尺度上係統總結瞭中國鼕季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及其關鍵環流特徵。書中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鼕季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與寒潮過程的關係和差異;其關鍵環流係統與阻塞高壓、切斷低渦活動和極渦活動的關係;其對流層和平流層前兆信號;中國南方鼕季極端降水事件與副熱帶環流係統(南支槽、MJO等)和中高緯環流係統的關係以及與鼕季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的對應關係;極渦活動和北極濤動(AO)與中國氣溫變化的關係;中國鼕季低溫氣候特徵及其外強迫特徵。

目錄

前言

第1章 引論
1.1 鼕季風研究迴顧
1.2 寒潮研究
1.3 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及降水事件
1.4 本書研究的若乾問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鼕季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的界定
2.1 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定義及分類
2.2 EPECE與寒潮過程的異同
2.3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的對流層環流特徵
3.1 EPECE對流層環流特徵
3.2 關鍵影響環流係統及其演變特徵
3.3 烏拉爾山阻塞與北極濤動
參考文獻

第4章 大範圍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的平流層環流特徵
4.1 EPECE與平流層環流異常的關係
4.2 EPECE平流層信號的提取
4.3 全國型持續性低溫事件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前兆信號
4.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東北地區鼕季持續性極端低溫事件
5.1 東北極端低溫事件的界定
5.2 東北極端低溫事件關鍵環流係統
5.3 關鍵環流係統的維持和演變過程
5.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鼕季中國南方極端降水事件
6.1 極端降水事件的定義
6.2 極端降水天氣發生的環流背景和類型
6.3 極端降水天氣形成的過程
6.4 極端降水事件與低頻羅斯貝波活動的關係
6.5 極端降水事件與周期振蕩(MJO)活動的關係
6.6 2013年12月極端降水天氣個例分析與討論
6.7 小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極渦活動和北極濤動及其對我國鼕季氣溫的影響
7.1 北半球極渦演變的新特徵及其對我國鼕季氣溫的影響
7.2 不同類型北極濤動事件的特徵及其對我國鼕季氣溫的影響
7.3 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鼕季低溫氣候及其背景
8.1 鼕季中國氣溫異常特徵
8.2 中國不同類型的區域性低溫事件形成機理
8.3 小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結語和討論

前言/序言


冰雪之下:探尋全球極端低溫事件的深層機製與影響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區域或特定時期的鼕季氣候現象,而是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深入的視角,審視全球範圍內極端低溫事件的普遍規律、驅動因素及其對自然係統與人類社會産生的復雜影響。我們試圖超越季節性或地域性的簡單描述,深入挖掘驅動這些極端氣候現象的全球大氣環流、海洋熱力學過程以及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反饋機製。 第一部分:極端低溫事件的全球譜係與分類 本部分將構建一個全球尺度的極端低溫事件的分類框架。我們摒棄傳統的氣象學中對“冷鼕”的模糊定義,轉而采用更精細的統計學和動力學指標來識彆和界定事件的嚴重性。 第一章:極端低溫事件的全球分布與頻率變化 本章將利用衛星遙感數據、地麵觀測站記錄以及再分析資料,繪製齣一幅全球極端低溫事件的“熱點”地圖。我們關注的重點包括: 1. 半球差異與緯度帶特徵: 深入分析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如西伯利亞、北美內陸)與南半球(如南極高原、巴塔哥尼亞)在極端低溫事件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上的根本差異。 2. 海洋對氣候的影響: 探討北大西洋濤動(NAO)、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等海洋-大氣耦閤模態在全球熱量再分配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改變大氣環流模式,間接誘發特定區域的極端寒潮。 3. 長期趨勢的識彆: 通過對過去百年氣象記錄的分析,探討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低溫事件的頻率是否呈現齣普遍下降的趨勢,或者在某些區域錶現齣“反常增多”的復雜現象。 第二章:觸發機製的動力學解析 極端低溫的形成往往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復雜動力學過程的協同錶現。本章將重點解析驅動這些事件的核心物理機製: 1. 極地渦鏇的擾動與裂解: 詳細探討平流層極地渦鏇的強度變化(特彆是準平流層擾動QBOs)如何影響對流層頂部的急流,導緻高緯度冷空氣大規模南下(即“極地渦鏇下沉”現象)。我們將利用PV(位渦)和地轉平衡理論來量化這種能量傳輸。 2. 阻塞高壓的形成與維持: 分析中緯度地區行星波的傳播與破碎如何形成準靜止的阻塞高壓係統,這些係統如同氣候“路障”,將冷空氣源(如極地大陸)與其下方的暖空氣隔離開來,是持續性低溫事件的關鍵結構性特徵。 3. 下沉強迫與輻射冷卻: 在晴朗、無風的夜間,強烈的地麵淨輻射冷卻效應是造成局部極端低溫(如霜凍或冰凍事件)的重要近地麵機製。本章將結閤邊界層物理模型,模擬輻射冷卻的效率與強度。 第二部分:低溫事件對自然係統的衝擊與反饋 極端低溫不僅僅是氣象現象,它會以多種復雜方式滲透到生態、水文和地質係統中,並可能通過反饋迴路加劇自身的持續性。 第三章:冰凍圈的響應與能量收支變化 低溫事件直接影響地球的冰雪覆蓋狀況,進而改變地錶的能量平衡。 1. 積雪的保溫與反照率效應: 分析大範圍、深厚積雪覆蓋對地錶熱量散失的阻隔作用(保溫效應)以及高反照率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反射作用。我們將探討積雪持續時間如何決定瞭區域地溫和土壤溫度的恢復速度。 2. 永久凍土的演變動力學: 探討突發性的極端低溫是否能短暫地使活躍層停止融化,甚至促進其凍結深度增加,及其對基礎設施和碳循環的短期影響。 3. 冰麵過程與大氣相互作用: 考察在大型水體或海洋結冰過程中,冰的生成與融化如何釋放或吸收潛熱,影響近地層大氣的穩定性,從而對局地天氣係統産生拖曳作用。 第四章:水文循環與生態係統的抗逆性 低溫事件對水資源的可用性和生物多樣性構成瞭嚴峻考驗。 1. 河流徑流與冰封: 研究極端低溫如何導緻河流大麵積結冰,阻礙水流,增加冰壩洪水風險。同時,探討積雪融化延遲對春季水資源補給模式的長期改變。 2. 生物休眠與脅迫: 審視植物、昆蟲和某些動物如何通過生理適應(如抗凍蛋白生成、深度休眠)來應對突發的深度凍結。重點分析暖期過長後,生物體對突發性強寒流的“準備不足”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3.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節性洗牌: 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經曆深凍後,其群落結構、酶活性和碳礦化速率的變化規律。 第三部分:極端低溫事件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與適應策略 本捲聚焦於人類社會如何感知、應對和管理極端低溫帶來的風險,並探討跨區域的治理挑戰。 第五章:基礎設施的韌性與能源係統的壓力測試 極端低溫對現代社會運行的依賴性基礎設施構成瞭係統性挑戰。 1. 電網與輸氣管道的失效風險: 詳細分析低溫導緻的材料脆化、絕緣性能下降以及燃料輸送效率降低(如天然氣管道結冰)如何引發大規模停電和取暖危機。我們將引入“溫度-負荷”耦閤模型來預測峰值壓力。 2. 交通係統的中斷與物流鏈條: 考察低溫、大雪和結冰對航空、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的連鎖反應,特彆是在全球化供應鏈中,局部低溫事件如何嚮上傳導,造成區域性物資短缺。 3. 城市規劃與建築抗凍設計: 評估現有城市排水係統、供水管道的抗凍標準與實際極端事件的差距,並提齣基於氣候情景的韌性建築設計參數建議。 第六章:跨區域氣候風險管理與政策框架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如何從宏觀政策層麵提升社會對低溫風險的整體應對能力。 1. 風險指標的統一與預警係統優化: 提齣建立一個超越傳統氣象預警的、綜閤瞭社會脆弱性指數(SVI)和氣候暴露度(CE)的“綜閤低溫風險指數”(CTRI),以指導更精準的預警發布和資源調配。 2. 能源供應的多樣化與彈性: 探討如何通過發展分布式能源、優化能源儲備策略以及實施需求側管理(DSM)來平抑極端低溫天氣對單一能源結構帶來的衝擊。 3. 國際閤作與知識共享: 鑒於極端天氣事件的跨國界性,本章將討論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寒潮監測、經驗交流和技術轉讓方麵的潛在閤作模式,以構建一個全球性的低溫風險應對網絡。 通過對全球極端低溫事件在物理機製、自然反饋和社會影響三個維度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為氣候科學傢、政策製定者、工程師以及城市規劃師提供一個全麵、跨學科的參考框架,以期更好地理解並適應一個充滿氣候極端性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吸引的,那種深邃的藍色和銀色的雪花圖案,給人一種靜謐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當我翻開這本書,纔發現它的內容比封麵更加震撼。我一直以為鼕季的寒冷是個相對獨立的天氣現象,但這本書卻將它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深入探討瞭氣候係統內部的復雜反饋機製,例如海冰的變化如何影響北極地區的溫度,進而影響西伯利亞高壓的強度,最終又牽引著我國的鼕季氣溫。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書中還提及瞭一些前沿的數值模擬技術,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作者的解釋讓我大緻瞭解瞭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計算機模型來預測未來的氣候趨勢的。這讓我對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我們看到的那些天氣預報,背後凝聚瞭如此多的智慧和努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低溫事件,更像是一本關於地球係統科學的入門指南,它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評分

閱讀《中國鼕季大範圍持續性低溫事件研究》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智力上的冒險。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煽情的敘述,隻有紮實的科學分析和嚴謹的數據支撐。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問題的深入挖掘,他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不斷追問“為什麼”,直至觸及到最根本的成因。書中對於各種大氣環流指數的介紹,雖然初聽起來有些晦澀,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明白瞭它們在整個氣候係統中的作用。作者用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方式,將這些看似獨立的指數串聯起來,揭示它們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導緻瞭中國鼕季大範圍的持續性低溫。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臨界點”的討論,即氣候係統可能存在的某種“觸發點”,一旦跨越,就會引發劇烈的變化。這讓我對氣候變化的不可預測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對於任何一個對我們生存環境感到好奇的人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十分專業,但實際上,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我一直以為鼕季的寒冷是理所當然的,最多就是多穿幾件衣服。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每一次大範圍的持續性低溫,都是一場精妙絕倫的“大氣舞蹈”,背後隱藏著無數變量的精密配閤。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通過大量的圖錶和案例分析,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直觀易懂。比如,書中關於“阻塞形勢”的講解,通過生動的比喻,讓我理解瞭高壓係統如何像一塊巨大的“路障”,阻止冷空氣的正常流動,從而導緻其滯留和加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曆史低溫事件的迴顧,那些曾經給我們的祖輩帶來巨大睏難的嚴寒,在作者的筆下,化作瞭一串串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數據點。這讓我深刻感受到,科學的力量在於能夠洞察過去,理解現在,並為未來提供預警。這本書讓我對“研究”二字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不僅僅是收集和分析,更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的體現。

評分

哇,我最近讀完瞭一本叫《中國鼕季大範圍持續性低溫事件研究》的書,真是太驚艷瞭!這本書與其說是關於天氣,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地球氣候演變之旅。作者用極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剝洋蔥般一層一層地揭示瞭鼕季低溫事件背後錯綜復雜的成因。不僅僅是簡單的“冷空氣南下”,書中深入剖析瞭大氣環流的細微變化,比如北極濤動、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等宏觀指標如何聯動影響著我國的鼕季氣溫。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極地渦鏇”的章節,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數據和模擬模型,將這個我們平時隻在新聞裏聽到的名詞具象化,讓我們看到瞭它如何如同一個巨大的冷空氣“蓄水池”,一旦失穩,就會釋放齣驚人的寒意。書中還探討瞭這些低溫事件的長期趨勢,是不是說我們未來會經曆更頻繁、更劇烈的寒潮?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齣更環保的選擇。這本書的文字雖然充滿瞭科學的嚴謹,但作者的敘述方式卻並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仿佛在引導讀者一起去解開地球的秘密。讀完之後,我對鼕季的寒冷多瞭一份敬畏,也多瞭一份理解。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茅塞頓開的書!我之前對鼕季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冷”這個字上,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在描述“冷”,更在探究“為什麼會這麼冷”以及“這種冷將持續多久”。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邏輯,將一些看似無關的自然現象聯係起來,比如海洋的溫度變化、季風的強弱、甚至是遙遠地區的火山活動,都可能對我國鼕季的低溫産生微妙的影響。書中關於“冷暖交替”的分析尤為精彩,它並非是簡單的直綫下降,而是在一個大的趨勢下,存在著許多波摺和反復。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曆史數據的運用,通過迴顧過去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低溫事件,作者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看到瞭氣候變化的規律性。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手錶,將時間、空間、以及各種自然因素巧妙地組閤在一起,呈現齣一幅幅生動的氣候畫麵。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從一個隻看到局部景象的觀察者,變成瞭一個能夠理解整體運行規律的“氣候偵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