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编排科学、新颖、实用,且易于携带,检索方便。
*标注法条关键词:既简化了考生对复杂法条的繁琐记忆,又能帮助考生迅速把握法规的脉络,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
*标注高频考点和重难点法条提示:以【难点注释】、【对比记忆】等方式讲解说明,帮助考生有选择地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和高频考点。
*标注相关法条和历年真题:针对部分法条编排【真题演练】和【出题点自测】,帮助考生学练结合。
*法规实时更新和免费增补:全面收录了截至目前司法考试中刑法部分所需的法律法规。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掌握新出台的与司法考试相关的法律规定,本书讲以电子版的形式增补,届时请读者登陆中国法制出版社网站http://www.zgfzs.com资源下载频道免费下载。
*附赠微信服务:每日更新司法考试相关的考试资讯,及时更新新书推介以及附赠法规增补资料,敬请关注微信公共服务平台“飞跃考试”。
内容简介
《2016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 刑法(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修订 飞跃版)》全面收录了目前复习司法考试必读的刑法科目的法律法规。编排上采取关键标注、考频提示、考点对照、关联索引、对比注释、真题演练、出题点自测的方式进行合理编排。同时,本书对司法考试中重要的涉及修订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也及时做了更新。
作者简介
飞跃司考辅导中心,是隶属于中国法制出版社的司法考试图书出版部门。目前专职从事司法考试命题及复习方略的研究,并研究出版司法考试相关辅导用书。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年8月29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25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1998年12月29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2009年8月27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2009年8月27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2002年8月29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2002年12月2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2005年12月29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2005年12月29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1月1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2000年12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4月6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2009年3月20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2010年12月22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1月17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2011年4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12月30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3年12月18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2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4年9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4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11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5月2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12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11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12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4年3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8月12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12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1年1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5月12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2013年10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6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2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22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油气、破坏油气设备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1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3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11月1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5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7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5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年5月1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0年8月3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利用赌博机开设赌场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4年3月26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6月17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22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9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0年2月2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国(边)境管理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12月12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4月29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7年7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12月26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12年12月7日)附录:
Ⅰ刑法分则单位犯罪罪名一览表
Ⅱ法定量刑情节一览表
精彩书摘
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3/2/909/2/609/4/二07/2/60]
[真题演练]《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对于本规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3/2/9] 答案:D。
A无论是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实施了犯罪,还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都能适用该款前段的规定
B该款规定意味着教唆犯也可能是从犯
C唆使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因而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时,也应适用该款后段的规定
D该款中的“犯罪”并无限定,既包括一般犯罪,也包括特殊身份的犯罪,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过失犯罪
……
第六十五条【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根据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原条文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相关法条:本法第74条、第81条第2款】[15/2/10 11/2/9
10/2/8 09/2/10 07/2/56 05/2/55 05/2/64 04/2/13]
……
前言/序言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 宪法学精讲与案例精析 本书特色: 紧贴考纲,深入精讲: 紧密围绕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对宪法学的要求,对宪法基本原理、国家机构的产生与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 案例驱动,以惑释疑: 针对宪法学中理论性强、易混淆的难点,精选历年及模拟考试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和争议性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阐释法律条文背后的精神与适用规则。 专题突破,应对难点: 设置“宪法解释难题”、“违宪审查制度比较”等专题,对考试中常考且迷惑性强的理论前沿和前瞻性问题进行专门梳理和提炼,帮助考生建立宏观的宪法思维体系。 结构清晰,便于记忆: 采用“理论阐述—条文对照—案例分析—易错点提示”的模块化结构,逻辑清晰,便于考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吸收和记忆复杂的宪法学知识体系。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宪法基本原理的巩固与深化 本部分旨在为考生夯实宪法学基础,确保对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宪法的特征、宪法的发展脉络有准确的把握。 第一章 宪法与宪政: 详细阐述宪法的概念、本质及其规范体系。重点解析了宪法规范的分类(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效力等级。同时,引入了对“宪政”理念的哲学思辨,探讨了法治国家与宪政的关系,为理解权力制约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体系: 系统梳理了我国1949年以来的历部宪法及其历史地位。重点剖析了1982年宪法(历次修正版)的核心精神和结构框架。特别对宪法修正案(特别是涉及国家主席任期、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的部分)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及深远影响进行了详尽解读,确保考生理解最新修宪对国家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 根本制度与国家结构形式: 这是考试的重中之重。详细区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机构部分,对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职权范围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区分,强调了权限交叉点和界限。 第二部分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本部分注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分析,并结合人权保障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讲解。 第四章 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系与特征: 深入分析了公民权利的特征(天赋性、普遍性、不可剥夺性)。详细解读了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的行使限制与界限。对于社会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结合具体法律(如劳动法、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阐述了其在我国由国家通过立法逐步保障的渐进性特征。 第五章 权利的保障与救济: 重点分析了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途径。系统梳理了信访制度在权利救济中的角色,以及对“一府两院”制约的制度设计。特别强调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控告、检举权,及其在实践中如何操作。 第三部分 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机制: 针对司法实践中对宪法规范的理解和适用冲突,本部分是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结合的关键所在。 第六章 宪法解释制度: 详细阐述了我国宪法解释的层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国务院制定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其效力层级。通过对比分析域外成熟的违宪审查模式(如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德国的违宪审查庭),帮助考生理解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第七章 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构建: 虽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违宪审查机构,但本书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对法律、法规合宪性进行实质性审查的案例,探讨了“消极性合宪性审查”在我国的实践空间。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前沿的探讨,是区分高分考生的重要知识点。 案例精析模块示例(节选): 案例一:关于言论自由的界限——“网络公共意见”的法律规制。 分析涉及网络言论可能触犯刑法(如寻衅滋事罪、诽谤罪)与宪法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点,阐明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 案例二:国家机构职权冲突——“一府两院”间职权争议的解决路径。 模拟涉及地方人大常委会与本级“一府两院”在特定事项上权限不清的场景,依据宪法和相关组织法进行裁定分析。 目标读者: 参加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的法律专业学生、法律工作者以及所有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宪法理论的读者。本书旨在帮助考生彻底掌握宪法学的理论框架,以应对考试中对基本原理、制度运行和最新修法精神的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