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彼得·W.丹尼尔斯、(新加坡)何康中、(加拿 大)托马斯·A.赫顿主编的《亚洲城市的新经济空间( 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远眺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 典译丛》研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城市(包括东 京、首尔、上海、北京、深圳、新加坡的案例研究) 在加速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的进化空 间,进一步探讨这些亚洲主要城市如何在这个过渡时 期继续从文化产业中获益,并形成有见地的案例讨论 。
具体地说,通过正在重构城市空间和地域 (place)的新产业、新制度和新劳动力进行表述,其 中包括由技术、文化和地域属性(attribute of place)审慎交集所形成的“重组”产业,这种现象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西方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中大 显身手,并有伦敦、巴黎、米兰、巴塞罗那、纽约和 旧金山等城市的**实例为佐证。而且,这些新兴产 业的发展轨迹还产生了大量有关“新经济”、“文化 经济”和“创意经济”的增长潜力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的研究文献(并充满激烈争议)。
与新的文化产业经济相关的理论和规范性问题是 本书的的主题,而案例研究提出了发展的相互依赖性 和示范效应,事实上每个案例都是一则令人回味的故 事。
总序
撰稿人
序言
致谢
1.亚洲城市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的具体背景
**部分 处于文化转型中的亚洲城市
2.变化中的服务业景观和亚洲城市的转型
3.亚洲的文化转型和城市发展
4.文化经济和城市空间的再分层
第二部分 新文化经济和亚洲城市空间的重建
5.亚洲城市的电影节
6.手工艺和创意:京都的新经济空间
7.新产业创新模式的多样性:“酷日本”的案例
8.新经济空间、政策和社会参与者:江南地区从城市边缘向新经济和关系治理中心的发展
9.首尔弘大地区的蓝图:不稳定的新经济空间?
10.从“东方的巴黎”到“亚洲的纽约”?上海金融中心的(再)发展
11.新经济空间,新社会关系:M50和打造中的上海新艺术界
12.以艺术营销地域:北京798艺术区的创建
13.深圳的城市规划:从白手起家到创意型、后工业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城的演变
14.发展型**的文化经济:新加坡中国城和小印度区的比较
15.文化遗产的打造与营销:东南亚的中国城
16.结束语:理论、政策和规划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标题,初次映入眼帘,便立刻勾起了我对亚洲城市发展脉络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亚洲的城市,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历史、文化、经济相互交织的生动载体。尤其是在当今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经济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而“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这一副标题,更是点亮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设想着,作者定会深入剖析亚洲各大城市,如何巧妙地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转化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或许是新加坡对城市设计的艺术化考量,又或者是首尔在韩流文化输出上的成功经验,亦或是东京在动漫、时尚产业的独特魅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文化元素是如何被提炼、包装,最终融入到商业运作中,催生出新的业态和就业机会。同时,我也想知道,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是政府的政策引导,还是资本的投入,抑或是人才的培养?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亚洲城市“灵魂”与“经济”融合的深度探索,为我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东方大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个邀请,邀请我走进亚洲城市那些新兴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空间。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曾经的老工业区,如何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找到新的生命力。而“新经济空间”这一词汇,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心中所想。我联想到,或许书中会探讨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统产业,例如制造业、轻工业,如何通过注入文化创意元素,实现“涅槃重生”。比如,一个老旧的纺织厂,能否改造成集设计、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能否通过活化利用,成为集聚艺术工作室、独立书店、特色餐饮的文化地标?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空间改造、业态创新的具体路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如何成为连接产业升级与城市活力的桥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看到城市发展中那些被忽视的可能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在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亚洲城市在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浪潮。我一直认为,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累积,更是一种文化气质的塑造和生活方式的革新。“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这句话,仿佛为我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和创新活力的图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亚洲城市,是如何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的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催生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新经济空间”。也许,书中会介绍一些城市,如何通过发展体验式旅游、文化艺术展览、设计创新等产业,吸引全球的目光,并为本地居民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城市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如何在追求商业效益的同时,守护住城市的灵魂和记忆。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对亚洲城市在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新时代下,一种全新的探索和注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充满活力的城市。
评分当我看到《亚洲城市的新经济空间(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远眺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典译丛》这个书名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尤其“新经济空间”和“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这些关键词,触动了我对当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我总觉得,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必然来自于创新和附加值的提升。而文化,恰恰是蕴含着巨大附加值的宝藏。我设想,书中会深入解析亚洲各城市,是如何将本土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传统工艺、民俗风情,乃至现代流行文化,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某个城市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设计和传播方式,打造成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IP?又或者,某个城市如何整合其在影视、音乐、游戏等领域的创意人才,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文化创意生态系统?我渴望从书中获得关于“文化+”模式的深刻洞见,了解亚洲城市在这条道路上是如何探索、实践,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远眺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典译丛”的定位所吸引。这让我有一种触及行业前沿、汲取全球智慧的预感。我一直关注着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深知其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的重要性。这本书将视角聚焦于亚洲城市,我猜想,它或许会以一种全新的、非西方中心的视角来审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欧洲和北美在这方面的发展模式我们耳熟能详,但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在过去几十年里,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活力,而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亚洲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的独特性,例如,是否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是否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上有所突破?亦或是,是否能够创造出更为普惠、更能触及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创意如何转化为价值”的深入论述,并希望这些论述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有扎实的案例支撑,能够让我对亚洲城市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