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金融战略

中国海洋金融战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东民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经济
  • 海洋金融
  • 金融战略
  • 中国经济
  • 蓝色经济
  • 金融发展
  • 区域经济
  • 产业升级
  • 海洋资源
  • 国家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518204984
商品编码:11998011552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国海洋金融战略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作者:刘东民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 页数:196 印次: 1
ISBN号:978751820498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潮汐涌动:全球航运业的演变与未来图景》 本书聚焦于席卷全球的航运业,深入剖析其复杂的技术革新、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在绿色转型浪潮下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 第一章:蓝色脉搏——全球贸易的生命线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当代全球贸易的宏大图景,指出航运业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基石,其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我们首先审视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集装箱化如何彻底重塑了国际物流的格局,将遥远的港口编织成一个紧密的全球网络。 1.1 集装箱革命的深层影响: 我们不仅仅探讨了集装箱尺寸的标准化过程,更深入分析了这种标准化对国际分工、产业布局乃至国家间经济依赖性的结构性影响。从亚洲的“世界工厂”地位形成,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增加,集装箱的出现是这场经济地理重塑的核心驱动力。 1.2 航道博弈与战略要地: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以及马六甲海峡,这些天然的咽喉要道,是全球航运的生命线。本书详述了这些关键节点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各国对航道控制权和通行权的地缘政治角力。从历史上的殖民争夺到当代的军事投射与经济影响力渗透,航道安全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特别分析了近期的封锁事件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揭示了“黑天鹅”事件对高度优化的物流系统的脆弱性。 1.3 运价的波动与经济周期: 航运指数(如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是解读全球经济冷暖的重要晴雨表。本章系统梳理了影响运价的核心要素:船舶供给(新船订单与拆船量)、需求侧(全球GDP增速、库存周期)以及突发事件(疫情、战争)。通过对过去二十年三次主要运价周期的深入案例研究,读者将能理解资本在航运业中的逐利逻辑如何与宏观经济周期相互作用。 --- 第二章:钢铁巨兽的进化——船舶工程与数字化转型 现代船舶已不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而是集成了尖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的复杂移动平台。本章聚焦于船舶工业的技术前沿与数字化浪潮。 2.1 超大型船舶(ULCV)的规模经济极限: 从“马士基·三宝颜”到更大的24000TEU级船舶,运力的持续扩张是航运业降低单位成本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规模的增长带来了港口基础设施升级的压力、船舶适航性设计的新挑战,以及在特定水道(如巴拿马运河的限制)下的运营瓶颈。我们探讨了船舶设计如何平衡载货量、燃油效率和港口适应性。 2.2 智能船舶与自主导航的黎明: 本书详细介绍了传感器技术、物联网(IoT)在船舶上的应用,以及数据分析如何优化航线规划(天气路由、避碰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进展,特别是“无人船”概念的商业化路径,被置于严格的国际海事法规框架下进行审视。这不仅关乎技术可行性,更触及了船员培训体系的颠覆性变革。 2.3 港口效率与自动化: 船舶越变越大,对港口处理速度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本章分析了全球领先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如鹿特丹、新加坡)的运作模式,探讨了自动化堆场管理系统、岸桥的远程控制技术如何提升吞吐量,并讨论了自动化对港口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冲击。 --- 第三章:脱碳的必然——航运业的绿色革命 气候变化压力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脱碳路线图”,正迫使航运业进行一场颠覆性的能源结构转型。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深入分析了这场耗资巨大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 3.1 燃料之战:从重油到替代能源: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过渡燃料的优势与局限性被详细剖析。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探讨了零碳燃料——甲醇、氨(Ammonia)和氢——的商业化前景。每种燃料的能量密度、基础设施要求(加注、储存)、毒性风险以及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估(Well-to-Wake),构成了一幅复杂的能源路线图。 3.2 船舶设计的新范式:空气动力学与船体优化: 除了更换燃料,降低现有船队的能耗同样关键。我们考察了诸如翼帆(Flettner Rotors)、船体涂层技术(减少生物附着带来的阻力)以及减速航行(Slow Steaming)策略的经济学可行性。这些技术如何与船队管理软件结合,以实现即时能效优化,是本章的另一核心内容。 3.3 碳定价与全球法规的挑战: IMO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EEXI、CII评级体系)正在实质性地影响船东的资产价值和运营决策。欧盟的“ETS”(排放交易体系)已将航运业纳入碳市场,本书分析了碳排放成本如何内化到运费中,以及这是否会催生“碳逃避”现象,即船舶为了规避监管而调整挂靠港口。 --- 第四章:风险的重构——金融、保险与地缘政治的新动态 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全球风险的集中体现。本章探讨了围绕航运业的金融结构、保险机制的演变,以及新兴地缘政治格局下的安全挑战。 4.1 航运金融的演变:从银行贷款到资本市场: 船舶投资的巨大资金需求催生了复杂的融资模式。本书回顾了传统银行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航运业信贷的收紧,以及租赁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如何填补了融资缺口。对船舶资产证券化和“绿色债券”在航运融资中的作用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4.2 海事保险与风险定价: 战争险、船体与机械险(H&M)、保赔协会(P&I Clubs)构成了海事保险的三角结构。近年来,网络安全风险和日益复杂的政治风险(如红海危机)如何改变了风险评估模型,以及保险业如何应对巨型船舶一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的潜在索赔,是本章的关注点。 4.3 区域冲突与贸易通道的重塑: 本书分析了特定地缘冲突(如乌克兰危机对黑海航运的影响)如何迫使全球贸易流向发生永久性改变。同时,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去风险化”趋势,区域化、近岸化(Near-shoring)的趋势对远洋干线航运的需求产生了长期性影响。这不仅仅是运输距离的变化,更是对全球航运网络拓扑结构的根本性挑战。 --- 结语:航运业的未来:韧性、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总结道,航运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技术革命、环境压力和地缘政治碎片化,共同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运营环境。未来的成功者,将是那些能够平衡规模经济、技术集成,并果断投入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参与者。航运业的未来,不再是追求速度或绝对的低成本,而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全球贸易动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近期有幸品读《中国海洋金融战略》一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海洋发展的新窗口。我一直认为,金融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这本书恰恰是将金融与国家最宏大的战略之一——海洋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金融在推动一个国家走向海洋强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对于海洋经济的各个细分领域,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科技创新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来支持和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的论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在广阔而复杂的海洋环境中,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规避风险,同时抓住机遇。从海洋保险到蓝色融资,从海洋基金到海洋信托,书中对各种金融工具的介绍,让我对金融服务海洋经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深度,读起来引人入胜,让我对中国海洋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评价三 读完《中国海洋金融战略》一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对中国海洋经济版图的深度扫描,而且是通过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金融。作者的笔法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将枯燥的金融概念与波澜壮阔的海洋事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金融体系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金融产品设计、市场机制构建、以及监管政策的调整等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洋金融创新”的部分感到兴奋,作者列举了许多生动案例,展示了金融如何赋能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通过绿色金融支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科技金融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又或者通过跨境金融打通国际海洋合作的通道。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海洋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而金融,则是开启这片蓝海的关键钥匙。作者在分析中也展现了对国际海洋金融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并提出了中国如何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这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海洋金融战略》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深刻揭示了金融在驱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详细阐述了国家在海洋金融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来促进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蓝色金融体系构建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发展蓝色经济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撑,而蓝色金融不仅是资金的供给,更包含了风险管理、产业引导、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书中对海洋保险、海洋信托、海洋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深入分析,让我对金融在海洋产业中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发展海洋金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严谨和全面。读完此书,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海洋发展绝不仅仅是依靠自然资源的索取,更是依靠智慧的金融战略来驱动,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体现。

评分

评价四 《中国海洋金融战略》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是一幅令人振奋的画卷。它让我看到了金融力量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海洋经济这个充满未知与机遇的领域。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到微观的金融产品设计,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金融赋能海洋发展”这一核心观点的深入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更是通过金融的杠杆作用,撬动资源,优化配置,驱动创新,分散风险。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海洋金融体系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作者不仅提出了理论框架,还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和落地。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中国的海洋未来,需要依靠金融的智慧和力量去开辟,去建设,去繁荣。这本书为我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实践领域,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新的思考和动力。

评分

评价一 最近我被一本叫做《中国海洋金融战略》的书吸引住了,虽说我并非金融专业人士,但作者的笔触却非常平易近人,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书中对于中国广阔的海洋资源的描述,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金融资本,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蓝图。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黄海、东海、南海的波涛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而金融,就像是连接这些财富与国家发展的桥梁。作者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从渔业、旅游业到深海开发、海上能源,每一个领域都被赋予了金融赋能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风险管理的分析,面对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构建稳健的金融体系,作者给出了很多极具启发性的思考。此外,书中还描绘了中国在全球海洋金融格局中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经济中的话语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金融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恢弘篇章,它让我对中国的海洋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