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肆 套装上中下册)

肩水金关汉简(肆 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 等 编
图书标签:
  • 汉简
  • 金关汉简
  • 肩水金关
  • 历史文献
  • 考古
  • 古代文字
  • 出土文物
  • 学术研究
  • 秦汉历史
  • 集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80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1936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1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肩水金关汉简(肆 套装上中下册)》收录肩水金关出土汉简2500枚,分彩色图版、红外线图版和释文共三册,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上册 彩色图版
肩水金关T33
肩水金关T34
肩水金关T35
肩水金关T37
肩水金关H1
肩水金关H2
肩水金关F1

下册 释文
肩水金关T33
肩水金关T34
肩水金关T35
肩水金关T37
肩水金关H1
肩水金关H2
肩水金关F1

中册 红外线图版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关于《肩水金关汉简(肆 套装上中下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汉唐墓葬考古与文明变迁 作者: 王建新 出版社: 考古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ISBN: 978-7-5481-3209-5 书籍简介: 本书是对汉唐时期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重要墓葬群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计三卷,详尽记录了自西汉早期至唐代中晚期,跨越近千年历史时段的数百座重要墓葬的发掘报告、文物整理与断代分析。 第一卷:西汉至新莽时期的地域性丧葬制度研究 本卷聚焦于西汉早期至新莽这段社会结构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作者团队在陕北、山西南部及河南西部进行的大规模田野工作,揭示了地方豪强与中央贵族在丧葬习俗上的复杂互动。重点剖析了墓葬形制(如崖洞墓、竖穴墓道墓)的演变及其与墓主社会地位、地方经济水平的对应关系。特别关注了壁画墓的发掘成果,通过对墓室内“五行”思想的图解和“羽化升仙”主题的图像学解读,重构了彼时对死后世界的信仰体系。其中,对一座新莽时期大型土坑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的详细复原和研究,为理解汉代丧葬礼制的极端化倾向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此外,对出土陶俑、铜器和漆器的铭文分析,也为探讨关中地区区域经济的独立性和对外联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第二卷:东汉中晚期墓葬的社会分层与物质文化 本书的第二卷深入探讨了东汉“光武中兴”后社会阶层的固化与丧葬制度的世俗化趋势。重点选取了长江中游流域(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和山东半岛的东汉墓葬群。研究发现,在东汉中晚期,随着士族阶层的崛起,墓葬的规模和陪葬品种类日益复杂化,反映出严格的“礼制”对物质文化的影响。书中详细呈现了画像石墓与画像砖墓的图像学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孝道”主题和“宴饮”场景的图像叙事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这是儒家伦理在地方精英文化中内化的重要载体。对于随葬的明器,如陶楼、陶俑群的制作工艺和区域风格差异,进行了严谨的分类和对比,明确指出北方简朴的风格与南方繁复的建筑模拟之间的地域分野。对出土的东汉铁器、农具的金属成分分析,也间接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第三卷: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文化融合与丧葬转型 第三卷关注的是一个充满动荡与融合的时代。作者团队将研究焦点置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存时期(如北魏、北齐、隋代)以及初唐时期。本书着重分析了胡汉文化在丧葬习俗上的交融现象。例如,对北魏洛阳及周边地区墓葬中发现的骆驼、胡人俑的形制演变,以及与汉族风格陶俑的并置现象,揭示了文化适应与抵抗的复杂过程。对于隋唐之际,特别是唐代早期皇室及高级官员墓葬的考古新发现,本书进行了独家披露,重点分析了三彩器的兴起及其在丧葬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地宫布局和券顶结构的精细测量,论证了佛教对唐代丧葬观念的渗透,以及传统“事死如事生”观念如何与新兴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丧葬文化景观。 本书对材料的整理达到了极高的学术标准,配有大量的现场测绘图、高清考古照片以及详尽的文物清单和统计表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宗教史和物质文化史的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 《宋辽金元时期北方边疆的城市规划与聚落形态》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历史地理研究社 出版时间: 2023年5月 ISBN: 978-7-80112-987-0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多个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和交替的宋、辽、金、元四个世纪,特别是对北方边疆地区城市聚落形态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地理学与考古学分析。全书旨在揭示在多民族交流、战争与和平的背景下,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规划理念、防御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一部分:辽代燕云十六州与河北道的城市结构重塑 本部分以辽代占据的幽州(今北京地区)及周边重镇为核心案例。作者通过对现存辽代城墙遗址的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分析,结合传世文献,重建了辽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与唐代坊市制相比,辽代城市展现出明显的军事防御优先级和功能混合性。书中详细论述了“衙署区”与“蕃汉居坊”的并存现象,指出辽代统治者在保留汉族传统城市元素的同时,融入了契丹民族游牧文化的空间组织逻辑。重点考察了辽上京和中京的布局,特别是其独特的坛庙系统,并与同期宋代开封的城市格局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分析,强调了民族认同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投射。 第二部分:金代中都的“大一统”规划理念 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研究金代迁都燕京(中都)的规划实践。李明远教授认为,金中都的规划是金朝统治者试图通过模仿前代盛世(尤其是唐代长安和北宋开封)的城市典范,来确立其“华夏正统性”的政治宣言。书中利用考古勘探数据,细致复原了金中都的里坊、街道网络和宫城布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金中都水利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金代为满足庞大城市人口和宫廷需求而修建的引水工程,揭示了金朝在继承汉地工程技术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同时,也分析了金中都作为边疆都城,其商业区和手工业作坊的分布,如何体现了其作为枢纽城市的复杂经济功能。 第三部分:元大都:超越传统的新帝国城市范式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元大都(今北京)的规划艺术。元大都的修建是中外建筑理念结合的典范。作者强调了郭守敬在水利和天文测量方面的贡献,指出元大都的规划严格遵循了中国古代“择中建都”的理念,体现了极致的几何对称性和秩序感。书中详细比较了元大都与传统汉地都城(如唐长安)在里坊制度上的区别,指出元大都的街道更为宽阔、笔直,且坊墙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得以在街道两旁自由展开,为明清北京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城内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和色目人聚居区的分布研究,反映了元代帝国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宋代边疆城市与防御体系的演变 此部分考察了宋代在与辽、金、西夏对峙背景下,其边境重镇(如太原、杭州、开封外围防御带)的城市建设。研究发现,宋代城市更侧重于商业繁荣和防御工事的精细化升级,而非宏大的空间展示。重点分析了宋代“城中城”或“内城/外城”的防御结构变化,以及防御工事中火药武器(如霹雳炮、震天雷)相关设施的布局。 本书为历史地理学、城市考古学以及区域发展史研究者提供了详尽的实证材料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那种沉稳大气的风格,让人一见倾心。我特别喜欢那种手工装订的感觉,翻起来很有仪式感。内容上,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涉及到基层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记录。通过这些汉简的文字,我得以一窥当时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柴米油盐,这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有烟火气。作者们对这些零散信息的梳理和串联,功不可没。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文献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字里行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含义。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它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一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从装帧设计到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我一直对汉代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尤其偏爱那些能带我穿越回那个时代的实物资料。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非常专业,即便是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书中那些古朴的文字和独特的书法风格,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仿佛能触摸到汉代士人的智慧与情怀。它不仅仅是文献的汇编,更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窗户。我对其中对于一些特定材料的考证尤其欣赏,可以看出作者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考据严谨,逻辑清晰。读完之后,我对汉代简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非常推荐给所有对汉代考古和文献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对于长期研究古代文献的人来说,找到一套权威且系统整理的资料是多么重要。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无论是原件的影印质量,还是文字的转录校勘,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部分所做的努力,很多复杂的历史概念和地名,都在脚注中得到了清晰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文字的作者在写下这些内容时,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这种与古人思想的碰撞,是阅读任何现代著作都无法比拟的体验。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一份关于汉代赋税制度的报告,急需一些一手资料作为佐证。朋友推荐了这套书,我简直是如获至宝。里面的内容涉及了很多地方行政的细节,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鲜活和具体得多。这本书的体例划分非常清晰,查找特定内容也十分方便。我尤其佩服那些能够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竹简中,梳理出完整脉络的学者们。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这是一套值得在书架上占据重要位置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套书的,当时主要关注的是汉代法律文献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文字的解读和比对,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收录了珍贵的材料,更在于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参考平台。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理解角度。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学术魅力,让人欲罢不能。我甚至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书中的图版,试图去模仿那些古人的书写方式,从中体会那种在竹简上刻字的艰辛与乐趣。这本书的价值,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肩水金关第四册,准备收齐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肩水金关第四册,准备收齐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