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另面

戊戌变法的另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海建 著
图书标签:
  • 戊戌变法
  • 维新运动
  • 晚清历史
  • 政治改革
  • 历史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康有为
  • 梁启超
  • 历史事件
  • 改革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1958
商品编码:1123504144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茅海建 定  价:68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页  数:557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2551958 1.作为晚清史研究大家,茅海建先生从张之洞档案中发现了戊戌变法的另一面,告诉你一个前所未知的康、梁。
2.《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资料翔实,考据精深。
3.《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中的很多细节引人入神、故事性强:比如六君子被捕,张之洞为何独独营救杨锐一人?张之洞为何给青年梁启超开出了**的高薪?
封疆大吏如何搜集京城及重要口岸的政治情报?
同情变法的地方实力派为何不支持康、梁?
地方官员怎样维护京城人脉关系?
六等 自序
导论
一、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学报》
二、从陈庆年日记看张之洞及其派系的内情
三、《劝学篇》与《正学报》
四、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召京
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密信
一、李景铭与《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
二、张权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来信
三、张权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来信
四、张权光绪二十四年来信两残件
五、张检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二日来信
六、张彬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来信及光绪二十一年一残件
第二章张之洞与杨锐
一、杨锐是张之洞的“坐京”
二、光绪二十一年三月至二十二年正月杨锐给张之洞的密电及光绪二十二年正月给张之洞的密信
三、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的指令
四、光绪二十四年杨锐的两件密信: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作者应是杨锐
五、张之洞营救杨锐的行动
第三章187戊戌政变前后张之洞与京、津、沪的密电往来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政变后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著述,也成为后来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毫无疑问,康、梁是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他们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斗争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着诸多作伪。康、梁作为政治活动家,此类行动自有其合理性,但给今日历史学家留下了疑难,若信之,必有误,若不信,又从何处去找戊戌变法的可靠史料?本书作者茅海建从新近披露的张之洞档案中试图还原戊戌变法的另面。 茅海建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等。
    五、张之洞营救杨锐的行动
    戊戌政变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9月21日),从“张之洞档案”中可以看出,他于次日凌晨丑时(1-3时)即得知消息。由于与康有为之间的政见分歧,他对政变后的前景一开始并不是很悲观,反而对康的落难,有着几分暗喜。但听到杨锐被捕后,张的感受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杨锐很可能是八月初八日(9月23日)早上在家中被捕的。而在初九日的下午,张之洞就得到了消息。他于酉时(下午5-7时)分别发电给张权、黄绍箕:“急。京。立:叔峤奇灾骇绝,究因何故?尚有复文否,念甚。必已见明发,速摘要告。凡各处函电,务即付丙。即刻复。迂。佳。”“京。温州馆,黄仲韬侍讲:急。叔峤受累可骇。何以牵涉?有余波否。速复。拙。佳。”等
镜鉴千年:论中国古代律法演变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书籍信息: 书名: 镜鉴千年:论中国古代律法演变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古代或现代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学者笔名,例如:林远山) 出版社: 鸿儒文粹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卷首语:法制之维,维系王朝之命脉 自夏禹治水,权力与秩序的建构便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本书并非探讨近代以来某一特定政治改革的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古代史,深入剖析自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深植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内在逻辑。我们试图揭示:古代的“法”究竟是如何塑造了王朝的治理模式、维系了庞大的帝国结构,并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第一部分:源流溯古——先秦法制的奠基与分流 第一章 礼法之争:周代分封制下的“礼治”基石 本章将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和礼乐规范切入,探讨早期中国社会治理的“礼治”底色。礼,作为一套规范等级、血缘和行为的准则,如何先于成文的“法”而存在?我们详细考察了《周礼》《仪礼》中对刑罚、诉讼的隐晦规定,指出礼制如何在维护宗族权力结构中发挥了实质性的法律效用。这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初探,更是奠定后世“重刑轻赏、尊卑有序”法律观的文化土壤。 第二章 刑名之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转型 战国百家争鸣,深刻影响了法律思想的走向。本部分聚焦于法家思想的崛起,重点剖析了李悝的《法经》及其对后世秦律的影响。通过对比秦国严苛的“秦律”与东方六国在治理上的差异,我们论述了“依法治国”理念在早期中国是如何被实践和极端化的。同时,对儒家在此时期对法律的反思,如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无耻”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文献考证,以期理解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早期形态。 第二部分:集权之纲——秦汉至隋唐的帝国法典构建 第三章 权力的凝固:秦律的严酷与大一统的代价 秦朝虽亡,但其郡县制和统一的法律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本章细致梳理了《秦律十八种》的残存内容,着重分析了秦律中关于土地、徭役和户籍管理的严密规定,揭示了这些法律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有效运作。我们探讨了秦律的“厚今薄古”倾向,以及这种峻法在实际执行中如何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秦亡的重要推手之一。 第四章 兼容并蓄:汉律的成熟与地方自治的张力 汉代是法律制度走向成熟的阶段。本章深入探讨了汉代的“比附”制度,即如何在既有秦制基础上,吸收黄老思想和儒家伦理,形成独具特色的汉代法律体系。重点分析了《九章律》《晋律》的演变,以及在广袤的帝国疆域内,中央法律如何与地方惯例、民族习俗进行博弈与调和,展现出帝国治理的复杂性。 第五章 制度的典范:唐律疏议的法制高峰 《唐律疏议》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制的集大成者和典范。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唐律的结构体系——“十篇”的划分逻辑,并详述了“疏”与“议”在注释和解释法律条文中的作用。我们着重分析了唐律在人身、财产、婚姻家庭方面的精细化规定,以及其在维护“纲常名教”方面的思想深度,并对比了唐律对当时周边国家(如日本、新罗)的深远辐射效应。 第三部分:世俗与变局——宋元明清的法律调整与实用主义 第六章 商业的触角:宋代法律对经济生活的介入 宋代商业的繁荣对传统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研究了宋代在合同、钱财、知识产权(如印书版面权)等新兴经济领域出现的法律规范,分析了这些实用主义的法律调整如何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探讨了宋代“折杖法”的普及,指出其在减轻刑罚、侧重教化方面的进步意义,以及对司法实践的灵活影响。 第七章 法律的教化:元代法律的民族性与实用整合 元朝的统治带来了法律上的民族差异和整合挑战。本部分考察了元代蒙古法与汉地法(《大元大一统律》)的并存与冲突,重点分析了元朝在诉讼程序、宗教信仰和边疆管理方面采取的特殊法律措施,揭示了征服王朝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巩固其统治基础。 第八章 皇权对法律的再塑:明清律例的僵化与细密 明清时期,法律体系趋于定型,但同时也表现出严苛与僵化的倾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颁布,标志着皇权对法律解释权和裁量权的进一步收紧。我们重点分析了“律例”结合的特点,即律为常典,例为变通,这种组合如何使司法实践变得极其繁复。此外,本章还深入研究了清代在“会典”和“则例”的修订中,如何将皇帝的旨意直接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反映了“人治”对“法治”的持续渗透。 结语:律法背后的社会肌理 全书的最后部分,我们总结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三大不变主题:一是宗法血缘对刑罚适用始终具有的优先性;二是儒家伦理对法律精神的持续塑造;三是中央集权对司法独立性的长期压制。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理解古代法律制度如何如同支撑帝国大厦的看不见的梁柱,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也深刻地限定了社会变革的边界。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法条汇编,而是对支撑一个古老文明数千年运转的治理哲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挖掘。 --- (本书内容聚焦于先秦至清末的法律史、法制演变、治理思想、典章制度的构建与实践,未涉及近代以来的政治改革思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宏大的叙事。作者似乎对那些被历史洪流推着走的小人物抱有深切的同情与理解。我们常见的故事总是聚焦于那些登上舞台中央的帝王将相,但在这部作品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僚、受牵连的士绅,甚至是最底层的百姓,他们对于时代变迁的感知和反应,都被赋予了同等的重量。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由几个英雄人物单向驱动,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塑造的复杂有机体。每当读到某一个角色因时代错位而产生的悲剧性命运时,那种无力感和对命运的喟叹,穿透了数百年的时空,直达今日。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惊叹,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韵味。时而如清泉流淌,舒缓流畅,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时而又如疾风骤雨,文字铿锵有力,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场景时的那种画面感,仿佛每一个段落都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立体的影像。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涉及较为深奥的政治哲学探讨,作者也能用极富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将其阐释得通俗易懂,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枯燥。书中引用的那些典故和诗词,信手拈来,非但没有让人觉得晦涩,反而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打磨,值得反复玩味,从中咂摸出不同的滋味。

评分

这本书对后世影响的探讨,展现了一种高屋建瓴的历史观。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在事件发生的那一短暂时间段内,而是着力分析了其深远的回响,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后来的社会形态和思想走向。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而富有洞察力,他擅长从细微的历史残片中,推导出宏大的时代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那种冷静和超脱,不轻易下定论,而是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持,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判断的框架。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叙述,更像是一次开放式的思想交流。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历史连续性与断裂性的思考,让我明白了眼前的世界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无数次历史选择的累积结果。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拥有着一种精妙的内在逻辑和节奏感。开篇的铺垫极其克制,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高潮蓄力,但这种蓄力过程却丝毫不拖沓,反而充满了悬念,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不同阵营人物的观点和行动放在一起审视,使得历史的复杂性跃然纸上。随着情节的推进,信息量陡然增大,但作者却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简短有力的总结性段落,帮助读者重新理清思路,把握住核心的论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搏击,既满足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更折服于作者对全局的掌控能力,结构上的严谨性令人赞叹不已。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迷雾重重的历史画卷之中,每一个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它不像那些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讲述史实,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往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心理上的细腻,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彷徨、挣扎与抉择,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关键情节时,我甚至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书中的细节处理得极其考究,无论是对服饰、器皿的描述,还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刻画,都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场深入历史肌理的探险。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作者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视角的切入点,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思。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