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虽然发掘工作尚未完成,但已出土的珍贵文物品级之高已经令人们震惊,相关发现或可为我们考察当时历史开启一扇新的视窗。2016年2月27日,首都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作为展览的一部分,本书将在展览期间正式与读者见面。本书分为墓园、主墓、出土文物等几部分,公布了一系列关于西汉海昏侯墓的珍贵图片,不少现场及文物图片都是首次公开,具有上佳的研究价值。
海昏侯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极好、结构极完整、功能布局清晰、拥有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自2011年开始发掘至2015年底,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近2万件,数量已经远超了著名汉墓长沙马王堆。
汉赋有云“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句中所形容的“金、铜、玉、漆、木”等五器皆耀眼绚烂至极的景象今日再现,引人惊叹。《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从海昏侯国遗址万余件(套)出土珍贵文物中,精挑细选300余幅精美图片分墓园、主墓、出土文物等部分,介绍了近400件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
徐长青,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百越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持发掘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获得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研究课题入选国家指南针计划,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二等奖。国内知名考古学专家,近些年来组织、参与了江西省多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考古活动。主要有: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江西省靖安县老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西铜鼓县先秦手工作坊遗址群、江西省泰和县白口城(古庐陵城)遗址。
目录:序一 ………………………………………
序二 ………………………………………
海昏侯国考古魅力无穷 …………………
海昏侯墓考古硕果累累 …………………
墓园 ………………………………………
车马坑 ……………………………………
祔葬墓 ……………………………………
主墓 ………………………………………
出土文物 …………………………………
【序一】
历史哲学之父维科在提出人类社会存在普遍规律(民族共同性)的观点时,列举了至今难以证伪的论据,即新旧大陆各民族不约而同地遵守三种共同的习俗:某种宗教、婚庆和葬礼。同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不只是基于我国古人对死者尊重(孝道)的传统,而且是基于“普适的”某种宗教寄托,希冀或相信死者在冥世永生,永续阳世的生活。
这种习俗产生的准确时间难以推考,但可大体推测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安灵崇拜。因为至少十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已经在死者遗体旁放置打制石器——他们立命安身的基本工具,作为陪葬物品。随着定居农业的出现,农耕、家畜饲养业、游牧业和手工业产能与技艺的提高,城市和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社会的剩余产品显著增多,陪葬物的数量与质量也大为改观。例如世界各地先期进入文明的地区和民族,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印度两河流域的达罗彼荼人、雅利安人,中国两河流域的炎黄子孙,哪怕是贩夫走卒,只要有条件,都或多或少地奉行陪葬的葬俗。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富人,特别是皇室或王室家族,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豪门显贵,不仅厚葬成风,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实行人殉。说两汉时期厚葬登峰造极,那是没有认真进行纵向比较,满城汉墓或南越王墓难道比明清帝王陵墓还要shechi?如果再横向比较国外,那汉代的厚葬比起古埃及的厚葬,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可见,只要掌握权力与钱财,能够调动国家财力物力人力,法老、国王、元首、皇帝、贵族都会尽量为自己创造死后的幸福。即使小国寡民的曾侯乙或波斯帝国的卡利亚总督摩索卢斯,也能为自己建造辉煌的陵墓。尤其是后者的大理石墓,高约45米,四面装饰著名希腊雕塑家的作品,在古代地中海世界被誉为七大奇迹之一。
所以,在南昌的考古发现,即对汉代海昏侯国的王室墓园抢救性发掘所揭示的厚葬现象,与其说是历史特例,不如说是通例。
厚葬本身并不奇怪,但厚葬的文物对今人认识古代史的价值却绝不可低估。须知,我国历史上有500多位帝王,依附于帝王的后妃和高官显贵又是帝王数量的百倍以上,如果再加上各地的勋伐豪门,具有丰厚陪葬品的陵墓总数大概不少于10万。但迄今为止的发现却极其有限。比如汉代先后有诸侯国110多个,设若平均每个诸侯国有4或5代国王,则王侯陵墓应在400座以上。然而,包括海昏侯王陵在内的两汉王陵只发现了40余座,还大多被盗。因此,每一座逃过历史劫难的汉代王陵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可为两汉4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至关重要的一手物证、书证和人证,填补成文史的不足乃至空白。
以海昏侯王陵出土文物为例,虽然考古报告远未完成,但根据目前发布的信息以及在首都博物馆上展的部分文物,已能感到这是一次近年来颇为少见的重大发现。例如过去未曾见过的青铜器具,大量汉简,载有zui早的孔子图像的屏风,为数可观的精美漆器和形态各异的玉器;整个王室墓园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zui好、结构zui完整、功能布局zui清晰、拥有zui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江西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zui多,种类zui丰富,工艺水平zui高的墓葬”(见媒体载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定)。对这一发现的整理与保护,斯事体大,非朝夕可完成。对于每件文物所蕴含信息的解读,对考古发现的整体分析与概括,更是大有文章可作,任重而道远。
在这种背景下,由江西省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承办、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承办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便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展览。难得在于这是海昏侯王室墓园出土文物首次在江西省外的展示,且是与发掘与整理工作几近同步的展示,使得首都观众在第1时间有幸目睹zui新考古成果,观赏五色炫曜的众多古物,领略朴拙精妙的汉代工艺,结识厚重幽远的汉代历史。
这里应感谢江西省领导与文博同仁的慷慨,感谢两省市文物局对首都博物馆的信任,感谢策划和实施展览方案的双方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这是两地文博人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记两年前视察首博时所做的重要指示的体现。总书记提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文物自身当然不会说话,总书记实际是在对博物馆人提出要求,要求我们合理地利用文物,更好地解读文物。我们这个展览在内容设计与呈现方式上是否符合总书记的指示,观众是zui好的评判者。是为序。
首都博物馆馆长 郭小凌
2016年2月22日
【序二】
历经五年的海昏侯墓园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在国家文物局、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推动和精心组织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现场指导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的要求,坚持预案方案先行,始终将文物的现场保护和现场安全摆在首位,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并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五年来,江西考古人员通过对紫金城——铁河汉墓群以及周边文化遗存的调查和勘探,经过对墎墩山墓园的发掘,结合文献记载和地理位置分析,基本可以确认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紫金城——铁河汉墓群其实就是2000多年前汉代海昏侯国的都邑遗址。即紫金城城址应为海昏侯国都城,城址西面和南面的高等级墓园即为历代海昏侯墓园、高等级贵族墓地和平民墓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遗址单元。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zui大、保存zui好、内涵zui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这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wei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这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室的典型标本,迄今已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自2015年主墓发掘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海昏侯墓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工作。作为发掘现场的组织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zui开放的态度欢迎全国的专家来参与工作。从发掘开始,文物保护专家就融入到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第1 时间介入,zui大可能地保护了文物、获取了文物信息。正是基于这种良好的文物保护基础,在主墓开启的第二个月,就精选了120件文物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一个月时间,共接待了18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创造了江西博物馆展览的记录。
新年伊始,中国文物网发起,新体视讯、人民网、凤凰网等共同参与的“2015年度中国十大文物事件网络评选”活动,海昏侯墓考古赫然位居第1。我们深知:公众需要了解考古,社会需要文物知识。当大众越来越关注文物、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时,我们的工作才具有普遍意义;而当神秘的考古学可以成为公众日常交流的谈资时,我们房前屋后的一棵古树、一拱石桥、一座古墓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到那时,埋藏在田间地头的文物才会真正地活起来。
我们精心挑选了400件青铜、金银、陶瓷、玉器文物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展览。这是在吸取了江西省博物馆展览经验基础上的更大规模的展览。在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认可后,我们组织了文物保护专家对文物进行了先期保护性处理,确保展览期间的文物安全;同时,针对一些容易糟朽、可能产生病变的文物,也进行了预防性保护,展览期间还要进行更加细心的观察和保护。我们希望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在北京的展览能够获得更多的观众支持,并参与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之列。
首都博物馆拥有国内一流的展览条件,还拥有一支服务意识好,专业能力强,能够把握世界博物馆展览前沿动态的专业博物馆队伍。我们相信在两地文博人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展览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是为序。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徐长青
2016年2月22日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海昏侯国在西汉早期历史格局中的定位分析,提供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我们挖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回答了“这些发现告诉我们汉代社会是怎样运作的”。例如,书中对墓葬中大量使用的金箔和丝织品残片的分析,间接揭示了当时地方封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与中央朝廷在某些方面形成抗衡的态势,对理解“郡国并行”的权力制衡机制提供了实物证据。这种将考古发现与宏大历史叙事紧密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促使我重新审视教科书上关于西汉的诸多定论,让人在惊叹于物质文明的辉煌之余,更能思考权力、财富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动轨迹。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汉代历史和南方考古学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五色炫曜的质感,仿佛一下子就能把我拉回到那个金戈铁马、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的鼎盛时期。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预示着里头的内容绝非泛泛之谈。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大开本的图文并茂,让那些考古成果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特别是那些高精度的三维复原图,简直让人叹为观止,那些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在高清的图片下,每一道纹饰都仿佛有了生命。我特意找了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慢慢翻阅,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阅读其他学术著作时很难找到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考古报告的汇总,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成功地架起了我们与那个遥远历史时期沟通的桥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降低了理解复杂考古学知识的门槛,让那些深埋地下的秘密,以一种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美学的追求,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我必须赞扬一下书中关于“汉代漆器保护与修复”部分的论述。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全书的亮点之一。海昏侯墓出土的竹木漆器,在地下埋藏两千年后,其脆弱程度可想而知。书中详尽展示了从提取、脱水、加固到最终稳定化的全套科技流程,那些复杂的化学名称和操作步骤,以前只在专业期刊上瞥见过,没想到能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大众读物中。这种对现代科技赋能传统考古的展示,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那些散佚的竹简如何通过数字化扫描重构完整篇章的介绍,简直是工程学的奇迹。这本书成功地证明了,考古学绝非仅仅是“挖土和捡宝”,而是一门融合了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的综合性尖端学科。这种对“硬核”技术的坦诚展示,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重量和可信度,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文物保护工作的精妙与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多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策略,既有宏观的考古发掘过程记录,也有微观到每一件陶片、每一段朽木的纤维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它能同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对于专业人士,他们可以精确地追踪到发掘技术的演进和年代测定的依据;而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则可以跟随考古队员的脚步,感受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心情。书中对墓葬被盗情况的描述尤其精彩,那种紧张的氛围和对盗墓痕迹的细致辨识,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部精彩的悬疑探秘小说。它忠实地记录了考古工作者面对巨大挑战时的智慧与毅力,体现了文物保护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这种“亲历感”,是其他官方报告中往往缺失的,它让冰冷的学术成果带上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让人对考古工作者肃然起敬。
评分我一直对汉代的礼制和丧葬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对海昏侯墓葬中那些象征意义非凡的器物群落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土文物清单,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件器物背后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比如,对那些马蹄金和麟趾金的精细分类和数量统计,不仅仅是财富的展示,更是对侯国政治地位的侧面印证。作者群的考证功力深厚,引用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使得整个论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黄肠题凑”结构和“寝殿”布局的重建分析,那份严谨到毫米级的测量和推演,让人不得不对古代工匠的智慧产生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冰冷的遗址数据,转化为了鲜活的历史叙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位汉代贵族生前死后的仪式与尊严。读完后,我对汉代诸侯王室的日常生活图景,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史书片段。
评分绝对正版,支持正版。
评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评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评分绝对正版,支持正版。
评分绝对正版,支持正版。
评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评分绝对正版,支持正版。
评分绝对正版,支持正版。
评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