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崔瑞德(DenisTwitchett)编中国 著
图书标签:
  • 隋唐史
  • 中国历史
  • 剑桥中国史
  • 历史学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9世纪前中国史
  • 隋朝
  • 唐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05610
商品编码:1030931555
出版时间:1990-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 译 著作 定  价:76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年12月01日 页  数:731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0405610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简介 一部权威、严谨、深入的隋唐帝国盛衰史诗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充满活力与矛盾的转型时期——隋朝的统一及其唐朝的前两百余年,时间跨度为公元589年至906年。它不仅是一部描述政治权力的更迭、疆域扩张与收缩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重塑和思想变迁进行全面考察的史学巨著。 本书的写作团队汇集了海内外顶尖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摒弃了传统史学中过分依赖正史记载的局限,采用了多元化的史料来源,包括考古发现、地方志、文学作品、宗教文献乃至出土的法律文书,力求构建一个更为立体和复杂的历史图景。 一、帝国的重建与制度的创新:隋朝的短暂辉煌(589-618) 本书伊始,详细梳理了隋朝如何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重新统一的复杂过程。重点分析了隋文帝杨坚在制度设计上的高瞻远瞩与潜在的隐患。 中央集权制的强化与官僚体系的重塑: 详细阐述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形态及其运作机制,探讨了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对传统士族政治的冲击,以及这种新兴选官制度如何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人才基础。 经济与军事策略: 考察了隋朝在水利工程(尤其是大运河的修建)方面的巨大投入及其对南北经济联系的深远影响。同时,分析了府兵制在初期的效能及其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 速亡的深层原因: 尽管隋朝完成了历史性的统一,但其迅速崩溃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作者深入剖析了过度军事动员、对新征服地区的文化同化压力、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高句丽战争带来的巨大民生负担,如何共同引爆了王朝的覆灭。 二、唐朝的巩固与黄金时代(618-755) 本书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描绘唐帝国从建立到鼎盛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顶峰,本书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其成功的秘诀。 政治文化的融合与开放性: 探讨了唐初统治者如何巧妙地平衡关陇贵族集团与山东士族的力量,以及其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如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书中对李世民的治国方略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分析了其在军事威慑与内政改革之间的微妙平衡。 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均田制的极限: 详细分析了唐代前期土地分配制度的运作情况,以及在人口增长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压力下,该制度从完善走向衰退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城市经济(如长安和洛阳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的兴盛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思想与宗教的多元共存: 这是一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书中专门辟章讨论了佛教的鼎盛、道教的复兴,以及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与唐太宗时期对《五经》的重视密不可分。 三、由盛转衰的结构性危机:安史之乱及其后果(755-906) 本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议题是探究唐帝国如何从其辉煌的顶点跌落,直至最终瓦解。作者强调,安史之乱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藩镇割据的兴起与中央集权的削弱: 详细分析了“节度使”制度的演变,解释了唐玄宗晚期对军事重臣权力过度授予的后果,以及河北、河东等地地方军事长官如何逐渐脱离中央控制,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经济与财政的重大转型: 重点分析了“两税法”的实施及其对国家财政收入和土地制度的重构作用。这标志着从均田制向更依赖货币和土地流转的财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士大夫群体的崛起与政治环境的恶化: 考察了中晚唐时期,通过科举入仕的新兴文官集团与传统勋旧势力的权力斗争,以及宦官集团在政治决策中权力的急剧膨胀,如何架空了皇帝的权威,使朝廷陷入周期性的动荡。 帝国的最终崩溃: 对黄巢起义的爆发、唐室的无力回天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的终点定格在906年,即朱温篡唐前夕,唐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埋下了伏笔。 史学价值与特点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宏大的跨学科视野和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它不仅关注帝王的功过,更着力于历史的“底层逻辑”——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模式、地方精英的利益诉求。通过对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入考察,本书为理解隋唐盛世的建立逻辑和衰亡机制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微和富有洞察力的框架,是研究中国古代制度变迁和帝国治理模式的必读之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笔触,重塑了我们对这一伟大时代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描绘栩栩如生。比如,书中对隋朝开国时期社会矛盾的剖析,那种深入骨髓的细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它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战争场面,反而聚焦于社会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对他们衣食住行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个王朝兴衰的侧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隋朝初期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叙述。特别是对于大运河修建背后涉及的劳工生活和地方经济的联动,作者的考证相当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旁证,使得论述既有学理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和历史温度的佳作,非常适合对早期唐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史料汇编,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其中对初唐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那种微妙的言外之意和心照不宣的政治手腕,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几位重要人物的心理侧写相当到位,比如某位开国功臣在权力巅峰时期的焦虑与挣扎,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此外,作者对宗教和思想史的穿插也做得恰到好处,唐初佛教的兴盛与道教的复兴,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统治阶层的施政方针,这一点常常被其他作品忽略,但在这本书里却得到了充分的探讨。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但作者的叙述又极其细腻,使得这些遥远的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日,这种代入感是极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索引做得非常专业,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学术规范上的用心。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历史节点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他清晰地列举了不同的史学观点,然后基于自己的深入研究给出了审慎的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比如,对于唐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处理,书中展现了一种超越了简单“恩威并施”的复杂互动模式,强调了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的长期性。这种现代史观的引入,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更加丰满和真实。总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可读性的佳作,它不是让你被动接受结论,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历史发生的真正动力,读完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中世纪转型期感兴趣的同好们。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巧思,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了主题切入的方式,这一点非常出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社会阶层权力变迁时的那种冷静而犀利的笔触。比如,关于关陇集团的权力继承逻辑,作者用近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其中复杂的血缘和地缘政治的纠葛。与以往我读过的相关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对“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之间张力的处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没有简单地将地方势力视为反叛力量,而是将其视为帝国肌体的一部分,探讨了中央如何吸纳、平衡并最终驯服这些地方力量的过程。行文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克制但又不失力量的文风,论证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读起来酣畅淋漓,每每都能在不经意间获得新的启发,绝对称得上是史学研究的精品。

评分

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这本书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程度。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讨论早期科举制度演变的部分,他不仅梳理了考试内容的变迁,更深入探究了这种制度对士人群体阶层流动的实际影响,以及它在不同地域推行的阻力和效果。这种“微观史”的视角,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可触摸、可感悟。而且,这本书在讨论军事制度,特别是府兵制的瓦解与重组时,避免了过于技术性的描述,而是着重分析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这套军事体系的根基。读后感是,作者对历史的理解是立体的、多维度的,他没有将政治、经济、文化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对于那些想跳出传统“英雄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

评分

很漂亮的书,摆到书柜都是一种高大尚,哈哈。

评分

此书非常好

评分

书本不错哦!

评分

书本不错哦!

评分

书本不错哦!

评分

很漂亮的书,摆到书柜都是一种高大尚,哈哈。

评分

此书非常好

评分

很漂亮的书,摆到书柜都是一种高大尚,哈哈。

评分

书本不错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