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编著的《土耳其通史》叙述了自突厥人西迁至奥斯曼帝国崛起和征服的历史,分析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论述了自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土耳其共和国诞生至21世纪正义与发展党执政的土耳其现当代历史的发展。本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贯穿古今、全面系统的土耳其通史。
哈全安,吉林省吉林市人,1961年生,回族。1978-1991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伊朗德黑兰大学文学院进修,主要著作包括《古典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和《中东**的现代化历程》,在《历电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西亚非洲》、《史学集刊》、《东北师大学报》和《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东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层次,丰讲“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选**精品课程,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序言
**章 安纳托利亚的古代历史
一、赫梯文明
二、吕底亚、弗里吉亚与乌拉尔图
三、地中海世界古典文化的遗存
四、君士坦丁堡与拜占庭帝国
作者点评
第二章 突厥人的西迁
一、伊斯兰教传入中亚
二、塞尔柱突厥人称雄西亚
三、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
作者点评
第三章 征战中崛起的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的兴起
二、对基督教世界的圣战
三、伊斯兰世界的征服
作者点评
第四章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制度
一、苏丹与宫廷
二、御前会议与桑贾克
三、奴隶政治
四、西帕希和耶尼切里
五、宗教与神权
作者点评
第五章 奥斯曼帝国的社会与经济
一、疆域与人口
二、米勒特制度
三、封邑制度
四、农业与农民
五、城市与行会
六、商业与商人
作者点评
第六章 奥斯曼帝国的文化成就
一、奥斯曼帝国文化的演进氛围和历史地位
二、文学
三、史学
四、哲学
五、建筑艺术
六、科学技术
作者点评
第七章 奥斯曼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
一、苏丹权力的式微
二、包税制的兴起
三、商路转移与价格革命
四、对外战争的败绩
作者点评
第八章 自上而下的新政举措与宪政运动
一、塞里姆三世与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举措
二、花厅御诏与坦泽马特时代的改革
三、宪政运动
作者点评
第九章 传统经济社会秩序的衰落
一、西方列强的贸易扩张
二、市场化进程的启动
三、智力的觉醒
作者点评
第十章 从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到奥斯曼帝国的灭亡
一、巴尔干起义
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三、奥斯曼帝国的灭亡
作者点评
第十一章 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
一、从伊斯坦布尔到安卡拉
二、从《色佛尔条约》到《洛桑条约》
三、从大国民议会到1924年宪法
四、凯末尔时代的威权体制
作者点评
第十二章 凯末尔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从奥斯曼帝国的意识形态到凯末尔时代的民族主义
二、共和主义与民众主义
三、世俗主义
四、**主义
五、凯末尔主义的时代特征
作者点评
第十三章 威权政治的终结
一、伊斯梅特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二、一党制时代的结束
三、1950年大选
作者点评
第十四章 民主化进程的艰难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民主党的执政历程
二、1960年军事政变与1961年宪法
三、20世纪60年代的民主政治实践
四、1971年军事政变与70年代的议会选举
五、多元化的政党政治
六、暗流涌动的伊斯兰主义
作者点评
第十五章 民主制框架下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的消长
一、1980年军事政变与1982年宪法
二、祖国党执政:文官政治的重建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伊斯兰政党的崛起:从繁荣党到贤德党
四、政党政治与民众参与
作者点评
第十六章 异军突起的政坛奇葩一正义与发展党
一、埃尔多安与正义与发展党的建立
二、2002年大选
三、正义与发展党的施政举措
四、2007年大选
五、2007年大选后的政治走向
作者点评
第十七章 凯末尔时代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人口的变迁
二、从温和到激进的经济政策
三、工业的缓慢进步
四、农业的发展与土地改革的初步举措
作者点评
第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共和国的经济发展
与社会变迁
一、农业的进步
二、乡村社会的变革
三、产业结构的转变
四、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政策
六、城市化进程
作者点评
第十九章 土耳其共和国的文化成就
一、传统与现代——土耳其共和国文化的主题
二、语言文字
三、教育改革
四、宗教思想
五、艺术成就
六、文学成就
作者点评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奥斯曼王朝苏丹世系表
后记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稍显不足,那可能是在近现代民族主义兴起那一段的处理上,略显保守和审慎。当然,理解历史的敏感性是必要的,但对于土耳其共和国建立过程中,凯末尔改革的激进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阵痛,我期待能读到更多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目前的阐述虽然客观,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其内在的意识形态冲突张力。比如,关于世俗化进程中,传统精英与新兴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我觉得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其社会基础和经济动因。不过,瑕不掩瑜,这种谨慎的态度也保证了全书在处理近百年复杂地缘政治问题时的平衡性。总体而言,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布局了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历史的关键节点,即便是复杂难解的现代转型期,也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框架。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文化与宗教交融的探讨部分印象最为深刻。土耳其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前沿阵地,其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张力之中。这本书没有将伊斯兰化视为一个单向度的过程,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希腊化传统、基督教信仰与后来的奥斯曼伊斯兰教义之间微妙的相互渗透与在地化过程。书中对于苏菲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奥斯曼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得非常透彻,语言平实而富含洞察力,让人理解到,帝国的心灵世界远比其疆域扩张更为丰富和深刻。这种不带偏见的、多角度的文化史梳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使得我们对“土耳其”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民族或政治实体,而是一个流动的、多层次的文明熔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烫金的书名,初见时便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重要历史节点的配图和地图处理得极为精妙。那些古老的遗址照片,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清晰可见,仿佛能穿透时空,触摸到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沧桑。而那些手工绘制的疆域变迁图,线条流畅,注释详尽,即便是初涉土耳其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掌握其复杂的地理政治演变脉络。排版上,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阅读体验极佳。整体来看,出版方在书籍的实体呈现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这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极具仪式感的入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为高明,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记录,而是巧妙地采用了“主题切片”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没有陷入纯粹的考古细节考据,也避免了过于泛化的历史总结。例如,在描述拜占庭帝国衰亡那一段时,作者没有一味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其内部的宗教纷争和经济结构性矛盾,将历史的因果链条梳理得丝丝入扣,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读到那些关于苏丹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描写时,其跌宕起伏的程度丝毫不逊于任何一部优秀的政治惊悚小说,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而鲜明,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对历史人物的复杂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将宏大历史背景与微观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库。它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重要的专有名词、历史人物的背景,乃至一些争议性史料的出处,都在脚注中标明,极大地便利了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一特定领域的读者。书后附带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清单之详尽,足以看出作者在成书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我尤其欣赏它提供的多语言史料的整合能力,这使得对于土耳其历史的研究不再是孤立于西方或东方视角的单一叙述。对于那些希望从宏观视角把握土耳其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独特地位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结构严谨、论证充分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通史”,更像是一部导览图,指引我们在浩瀚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评分好书
评分这本书也不像是正品 纸张不行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这本书也不像是正品 纸张不行
评分这本书也不像是正品 纸张不行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这本书也不像是正品 纸张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