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是《古汉语词汇纲要》出版25年后,作者对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而写成的。此书的内容、观点、研究方法和《古汉语词汇纲要》有较大的不同,较多地吸取了现代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力图和汉语历史词汇的实际紧密结合,用以分析和解决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问题。书中结合概念化和词化的理论来讨论词义问题,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用概念场的理论来分析词汇系统及其演变,对词义和词义演变,以及词汇和语音、词义和句法的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词义的扩大、缩小,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词汇和文化等以往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促进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和发展。
蒋绍愚,194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作有《古汉语词汇纲要》《唐诗语言研究》《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汉语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等,负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统稿工作。
我听说这本书在学界引起了一些讨论,尤其是在关于某个时间节点上词义转变的定性问题上,似乎存在不同的声音。作为读者,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是否能够旁征博引,给出令人信服的例证。好的学术著作,不仅在于提供结论,更在于展示推导结论的过程和依据。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展示其研究方法和一手资料的选取标准,那它就具备了更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我更看重的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史料的尊重,而不是仅仅接受某种既定的“标准答案”。希望它能激发我更多的思考和质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古典,但内文的排版略显紧凑,这对于需要做大量笔记的读者来说可能不太友好。我个人习惯在阅读时随手勾画或做批注,如果页边距能更宽敞一些,或者行间距能稍微放松一些,阅读体验会大幅提升。当然,这或许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承载信息量,可以理解。不过,从长时间阅读的角度来看,过于密集的文字排布,特别是涉及大量引文和注脚时,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希望作者在正文的论述过程中,能穿插一些图表或案例分析来调剂一下,让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和单调,保持读者的注意力集中。
评分我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作者在学术界的声誉去的。我之前读过他的一些相关文章,发现他对词汇演变的洞察力非常深刻,总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历史的脉络。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宏大,涵盖了“汉语历史词汇学”这样一个广阔的领域,这让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梳理这个复杂的学科。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词汇的变迁,而是能深入探讨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如果作者能将深奥的理论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专业层面,对于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我对这种跨越时间维度的语言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上深沉的底色,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看到它的,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虽然我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确实很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内页纸张的选用也挺舒服,印刷清晰,装帧牢固,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是成功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学术的氛围,让人愿意翻开它去探索里面的内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外观和触感来说,它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认真阅读的著作。
评分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目录的编排逻辑清晰明了,从基础的概念界定到具体的历史阶段划分,再到专题研究,层次感很强,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特别是看到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词汇激增原因的分析章节,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正是我在思考的那个问题。不过,目录的标题有些过于学术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导读才能把握全貌。总体而言,目录的结构为我规划了阅读的路径,让我对全书的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感觉内容深度应该非常可观。
评分蒋先生的书语言朴实,论述清晰,见解深刻,值得细读。
评分很好的书,专业必备~
评分蒋绍愚先生近乎总结性的思考,有深度
评分高端,不是我买的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大家之作,作用很大。运送快速,大可放心。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还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书还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