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赢了,世界会变成怎样?
在这部小说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纳粹德国的胜利告终。二十年后,一桩发生在柏林郊外湖边的命案引起了刑警马栩的注意。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是一个针对纳粹高官的连环谋杀行动。随着马栩抽丝剥茧,追踪至事件核心,却发现在这些精心布置的案件背后,隐藏着足以动摇整个腐朽帝国的惊人真相……
罗伯特·哈里斯,是《祖国》《谜》《大天使》《庞贝》《帝国》《影子写手》和《权谋之业》等国际畅销书的作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七种语言。从剑桥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他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全视野”和“新闻夜”节目的记者、《观察家报》政治编辑、《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
★强而有力、令人胆寒的故事,重写历史的巨作。情节细腻令人信服,角色深具可信度。
——英国《每日电讯报》
★《祖国》呈现的是从未发生过的历史,并能使我们信服……一部毋庸置疑的杰出作品。
——美国《波士顿周日先锋报》
厚重的云层彻夜笼罩柏林,此时晨光正勉为其难地露出。在城市的西边外围,轻盈的雨水恍如烟雾般飘荡在哈维尔湖的湖面。
天水合为灰茫茫的一片,直到对岸才刻划出一条黑色的界线。那里静悄悄的。没有任何灯火。
札菲尔 马栩,柏林刑事警察队——简称刑警——的重案调查员,从他的大众牌国民车爬出来,对着雨水偏了偏头。他是这种雨的鉴识专家。他知道它的滋味和气味。这是从北方过来的波罗的海雨水,冷冽,包含海洋的味道,而且带着浓烈的盐分。一霎时,他好像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在U潜艇的潜望塔中,熄灭灯光,从威廉港出航,滑进一片黑暗。
他看看手表。才刚过早上七点钟。
他前方的路边停了三辆车。其中两辆的乘客在驾驶座上睡觉。第三辆是一辆普通警察——即一般德国人所称的“普警”——的巡逻车。车里空无一人。从打开的车窗里,传出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无线电通话杂音,在潮湿的空气里十分刺耳。车顶上的旋转警灯照亮了路旁的树林:闪烁一阵又一阵的蓝黑,蓝黑,蓝黑。
马栩放眼寻找普警巡逻人员,看见他们站在湖边一棵湿答答的桦树下避雨。他们脚下的泥巴里隐约有个苍白的东西。旁边一条木头上,坐了一名穿着黑色田径运动服的年轻人,胸口袋上有一个党卫军的SS徽章。他俯背向前,两只手肘靠在膝盖上,双手抱着头的两侧——一副苦恼的模样。
马栩吸下最后一口香烟,将烟蒂一掷。烟蒂在湿漉的路面上嘶一声熄灭。
他走过去,一名警员举起手臂敬礼。
“希特勒万岁!”
马栩没理会他,一脚深一脚浅地走下泥泞的湖岸去查看尸体。
那是一具老人的尸体——冰冷、肥胖、光秃,而且惊人的白皙。从一段距离以外看去,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抛弃在泥巴里的一具雪花石膏雕像。沾了泥土的尸体,面朝上,半身横陈在水面外,两臂大张,头歪向一边。一只眼睛闭得死紧,另一只半张半阖地睥睨着混沌的天空。
“你叫什么名字,下士?”马栩有一口轻柔的声音。他眼睛没有离开尸体,问那名行举手礼的普警。
“拉特卡,少校阁下。”
“少校”是党卫军的一个头衔,和德意志国防军的少校军阶相当,那个拉特卡——虽然疲惫不堪而且浑身湿透——似乎迫不及待要展现他的敬意。马栩不用仔细观察,也知道他是哪种类型的人:三度申请转入刑警队,全部被拒绝;有一个为元首生产了一足球队儿女的尽职妻子;一个月薪水二百马克;一种怀抱着希望的生活。
“嗯,拉特卡,”马栩又用那轻柔的声音说,“他是在什么时间被发现的?”
“才一个钟头以前,长官。我们在尼克拉的巡逻正要收班时接到呼叫。第一优先事件。不到五分钟就赶到。”
“是谁发现他的?”
拉特卡举起大拇指对肩畔的方向指了指。
穿田径服的年轻人站起来。他看起来不超过十八岁。头发修剪得非常短贴,淡棕色的轻薄发根下,露出粉红色的头皮。马栩注意到他刻意避过尸体。
“你叫什么名字?”
“党卫军一等兵赫曼?约斯特,长官。”他讲话有撒克逊口音——态度紧张、心神不定、急于取悦,“就读于席拉希坦的瑟普?戴特利希训练学院。”马栩知道这个学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起来的水泥兼柏油畸形建筑,位于哈维尔湖的南边。“我大多数早晨都在这一带跑步。天色还很昏暗。起初我以为是一只天鹅,”他无助地补上一句。
拉特卡哼了一声,脸上露出不屑。一个党卫军军校的学生,竟然害怕一个已经死了的老头子!难怪乌拉尔山战役拖拖拉拉永远打不完。
“有没有看到其他什么人,约斯特?”马栩用叔叔一般慈蔼的口气对他讲话。
“没有,长官。半公里外的野餐区有一个电话亭。我打了电话,然后回到这里等,直到警察抵达。路上都没有看到任何人影。”
马栩又看看尸体。非常肥胖。可能有一百一十公斤。
“我们把他从水里拉出来吧。”他转向马路的方向,“该是把那些睡美人叫起来的时候了。”瓦特卡在倾盆大雨中将身体的重心从一脚移到另一脚,咧嘴而笑。
此时雨下得很大,哈维尔湖靠科拉道那一边根本完全看不见。雨水拍打着树叶,也在车顶上敲锣打鼓。周围有一股浓重的腐朽湿气:肥沃的土壤和腐烂的植物掺杂一处。马栩的头发黏在额头上,雨水顺着他的颈背潺潺流下,他丝毫没有留意。对马栩来说,每一个案件,无论多么琐碎平常——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都隐含着冒险的可能。
他四十二岁,身材瘦削,有着与天色吻合的一头灰发和一双灰色的眸子。大战的时候,宣传部曾经给U潜艇的人员发明了一个绰号——“灰狼”——就某种意义来说,这可以算是适用于马栩的一个好称号,因为他是一名意志坚决的警探。但是他并非天性属狼,因为他不习惯群体行动,而且向来凭靠脑力多于蛮力,所以他的同事给他取了一个“狐狸”的昵称。
U潜艇的天气!
他猛然打开白色斯科达汽车的车门,一股车内暖气的陈腐热风迎面袭来。
“早安,史匹铎!”他摇了摇警方摄影师瘦骨嶙峋的肩膀,“该起来淋淋雨了。”史匹铎震醒过来。他对马栩瞪了一眼。
马栩才靠过去,另一辆斯科达汽车驾驶座的车窗已经摇了下来。“来了,马栩,来了。”那是党卫军军医奥古斯特?艾斯勒,是刑警队的验尸官,一副尊严被冒犯了的尖锐口气,“把你那当兵的幽默留给懂欣赏的人吧!”
除了艾斯勒医生,他们全聚集在水岸边缘,前者站得远远的,躲在一把他无意与人分享的老旧黑雨伞底下。史匹铎把一只闪光灯泡扭进照相机,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右脚在一坨泥巴上踩稳了。湖水浸渍了他的鞋子,他咒骂一声。
“狗屎!”
闪光灯一亮,将景物在瞬间冻结:苍白的脸孔,银线般的雨丝,黑暗的树林。一只天鹅从附近的芦苇中疾游出来张望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开始在数米之外的地方盘旋。
“它在保护鸟巢。”年轻的党卫军军校生说。
“我要这边再拍一张。”马栩指了指,“还有这里一张。”
史匹铎又咒了一声,把他浸水的脚从泥巴里抽出来。照相机又闪了两次。
马栩弯下身去,从腋下抬起尸体。那身肌肉硬邦邦的,像冰冷的橡胶,而且滑溜。
“帮个忙。”
两个普警每人抓住一边手臂,气喘吁吁地,合力将尸体拖出湖水拉过泥泞的岸边,来到湿漉漉的草地。就在挺直身子的同时,马栩逮到约斯特脸上的表情。
左脚不见了。
这下铁板钉钉了,马栩想。这下子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将会是一场冒险,跑不掉了。
“医生阁下。请说说你的意见。”
艾斯勒不耐烦地叹了一口气,优雅地走向前来,脱下一只手的手套。尸体的一条腿在小腿末端截断。一手仍然撑着雨伞的艾斯勒僵硬地弯下身子,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在截断处摸索。
“螺旋桨打断的吗?”马栩问。他看过从繁忙的水运路线捞出来的那种尸体——从柏林的泰格勒湖和施普雷河,还有从汉堡的阿尔斯特河——看起来都是一副被屠夫劈斩过的样子。
“不是。”艾斯勒把手缩回来,“是旧的截肢。事实上,手术相当优良。”他用拳头用力压尸体的胸部。带泥的污水从嘴巴里溢出来,鼻孔也冒出水泡。“尸体相当僵硬。死了十二小时了。或者不到。”他重新戴上手套。
从他们身后的树丛某处,传来一辆柴油车的引擎声。
“救护车,”拉特卡说,“可真是慢条斯理。”
马栩向史匹铎示意:“再拍一张照片。”
马栩俯视着尸体,同时点起一根香烟。然后他弯腰蹲下来,凝视着那一只睁开的眼睛。他维持那个姿势许久。照相机又闪了一次。天鹅一旋背,拍扑着翅膀,往湖中心飞过去觅食。
……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种浓郁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仿佛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引领我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游。文字的节奏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时而又像澎湃的江河般激昂,每一次起伏都恰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写,实际上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季节光影变化的描绘,寥寥数语,却能让人瞬间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情绪。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对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温度的作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极大地充盈了。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拥有能看透世间百态的“上帝视角”,但行文的语气却又是那么谦逊和充满同理心。书中对人物内心挣扎和情感波动的刻画,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角色的脉搏。我甚至好几次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代入其中,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展现复杂人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底色,即使面对困境和挫折,也总能从中提炼出希望和坚韧的力量。这种兼具深刻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在当下的阅读市场中是相当稀缺的。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持保留态度,总怕会落入矫情或主观的陷阱。然而,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个人的情怀与普世的情感经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的笔触极其老辣,他对历史的梳理和对时代的观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洞察力。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精妙的伏笔所折服,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功力。整本书的气韵非常连贯,从开头的铺陈到结尾的收束,都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拖沓。它不是一本可以抱着娱乐心态去读的书,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用心地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每一份情感和思考。读罢,心中涌起的敬意,远超过了单纯的赞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在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无穷。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稍微高那么一点点,因为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投入度去慢慢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而是需要你停下来,时常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克制与张力并存的美感。他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精准有力,直击要害。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字风格,反而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文学,追求精神滋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不会给你简单的答案,但会给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激发你独立思考的欲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可能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但又完全不显得生硬刻板,反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论述都有据可查,引用得体,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一些宏大命题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接地气、非常个人化的切入点,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议题,变得亲切而引人深思。那种将个体命运与宏大背景巧妙融合的笔法,极其高明。读完后,我立刻推荐给了好几位朋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人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邃的思想。
评分还没开始看,包装不错,看完回来补充品论
评分昨天下单,今天上午就到,京东买书就是快,方便。?????
评分硬皮精装的,很好
评分还没开始看,包装不错,看完回来补充品论
评分好看哦
评分很好看,值得购买
评分孩子喜欢,不错。
评分书很好看,包装精美,我很喜欢
评分二战题材 小说,假设纳粹德国战胜了,苏联游击队、美国援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