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祖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伯特·哈里斯 著
图书标签:
  • 爱国主义
  • 中国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民族
  • 教育
  • 当代中国
  • 红色主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0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679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希特勒赢了,世界会变成怎样?

  在这部小说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纳粹德国的胜利告终。二十年后,一桩发生在柏林郊外湖边的命案引起了刑警马栩的注意。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是一个针对纳粹高官的连环谋杀行动。随着马栩抽丝剥茧,追踪至事件核心,却发现在这些精心布置的案件背后,隐藏着足以动摇整个腐朽帝国的惊人真相……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里斯,是《祖国》《谜》《大天使》《庞贝》《帝国》《影子写手》和《权谋之业》等国际畅销书的作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七种语言。从剑桥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他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全视野”和“新闻夜”节目的记者、《观察家报》政治编辑、《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

精彩书评

  ★强而有力、令人胆寒的故事,重写历史的巨作。情节细腻令人信服,角色深具可信度。

  ——英国《每日电讯报》

  ★《祖国》呈现的是从未发生过的历史,并能使我们信服……一部毋庸置疑的杰出作品。

  ——美国《波士顿周日先锋报》

精彩书摘

  厚重的云层彻夜笼罩柏林,此时晨光正勉为其难地露出。在城市的西边外围,轻盈的雨水恍如烟雾般飘荡在哈维尔湖的湖面。

  天水合为灰茫茫的一片,直到对岸才刻划出一条黑色的界线。那里静悄悄的。没有任何灯火。

  札菲尔 马栩,柏林刑事警察队——简称刑警——的重案调查员,从他的大众牌国民车爬出来,对着雨水偏了偏头。他是这种雨的鉴识专家。他知道它的滋味和气味。这是从北方过来的波罗的海雨水,冷冽,包含海洋的味道,而且带着浓烈的盐分。一霎时,他好像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在U潜艇的潜望塔中,熄灭灯光,从威廉港出航,滑进一片黑暗。

  他看看手表。才刚过早上七点钟。

  他前方的路边停了三辆车。其中两辆的乘客在驾驶座上睡觉。第三辆是一辆普通警察——即一般德国人所称的“普警”——的巡逻车。车里空无一人。从打开的车窗里,传出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无线电通话杂音,在潮湿的空气里十分刺耳。车顶上的旋转警灯照亮了路旁的树林:闪烁一阵又一阵的蓝黑,蓝黑,蓝黑。

  马栩放眼寻找普警巡逻人员,看见他们站在湖边一棵湿答答的桦树下避雨。他们脚下的泥巴里隐约有个苍白的东西。旁边一条木头上,坐了一名穿着黑色田径运动服的年轻人,胸口袋上有一个党卫军的SS徽章。他俯背向前,两只手肘靠在膝盖上,双手抱着头的两侧——一副苦恼的模样。

  马栩吸下最后一口香烟,将烟蒂一掷。烟蒂在湿漉的路面上嘶一声熄灭。

  他走过去,一名警员举起手臂敬礼。

  “希特勒万岁!”

  马栩没理会他,一脚深一脚浅地走下泥泞的湖岸去查看尸体。

  那是一具老人的尸体——冰冷、肥胖、光秃,而且惊人的白皙。从一段距离以外看去,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抛弃在泥巴里的一具雪花石膏雕像。沾了泥土的尸体,面朝上,半身横陈在水面外,两臂大张,头歪向一边。一只眼睛闭得死紧,另一只半张半阖地睥睨着混沌的天空。

  “你叫什么名字,下士?”马栩有一口轻柔的声音。他眼睛没有离开尸体,问那名行举手礼的普警。

  “拉特卡,少校阁下。”

  “少校”是党卫军的一个头衔,和德意志国防军的少校军阶相当,那个拉特卡——虽然疲惫不堪而且浑身湿透——似乎迫不及待要展现他的敬意。马栩不用仔细观察,也知道他是哪种类型的人:三度申请转入刑警队,全部被拒绝;有一个为元首生产了一足球队儿女的尽职妻子;一个月薪水二百马克;一种怀抱着希望的生活。

  “嗯,拉特卡,”马栩又用那轻柔的声音说,“他是在什么时间被发现的?”

  “才一个钟头以前,长官。我们在尼克拉的巡逻正要收班时接到呼叫。第一优先事件。不到五分钟就赶到。”

  “是谁发现他的?”

  拉特卡举起大拇指对肩畔的方向指了指。

  穿田径服的年轻人站起来。他看起来不超过十八岁。头发修剪得非常短贴,淡棕色的轻薄发根下,露出粉红色的头皮。马栩注意到他刻意避过尸体。

  “你叫什么名字?”

  “党卫军一等兵赫曼?约斯特,长官。”他讲话有撒克逊口音——态度紧张、心神不定、急于取悦,“就读于席拉希坦的瑟普?戴特利希训练学院。”马栩知道这个学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起来的水泥兼柏油畸形建筑,位于哈维尔湖的南边。“我大多数早晨都在这一带跑步。天色还很昏暗。起初我以为是一只天鹅,”他无助地补上一句。

  拉特卡哼了一声,脸上露出不屑。一个党卫军军校的学生,竟然害怕一个已经死了的老头子!难怪乌拉尔山战役拖拖拉拉永远打不完。

  “有没有看到其他什么人,约斯特?”马栩用叔叔一般慈蔼的口气对他讲话。

  “没有,长官。半公里外的野餐区有一个电话亭。我打了电话,然后回到这里等,直到警察抵达。路上都没有看到任何人影。”

  马栩又看看尸体。非常肥胖。可能有一百一十公斤。

  “我们把他从水里拉出来吧。”他转向马路的方向,“该是把那些睡美人叫起来的时候了。”瓦特卡在倾盆大雨中将身体的重心从一脚移到另一脚,咧嘴而笑。

  此时雨下得很大,哈维尔湖靠科拉道那一边根本完全看不见。雨水拍打着树叶,也在车顶上敲锣打鼓。周围有一股浓重的腐朽湿气:肥沃的土壤和腐烂的植物掺杂一处。马栩的头发黏在额头上,雨水顺着他的颈背潺潺流下,他丝毫没有留意。对马栩来说,每一个案件,无论多么琐碎平常——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都隐含着冒险的可能。

  他四十二岁,身材瘦削,有着与天色吻合的一头灰发和一双灰色的眸子。大战的时候,宣传部曾经给U潜艇的人员发明了一个绰号——“灰狼”——就某种意义来说,这可以算是适用于马栩的一个好称号,因为他是一名意志坚决的警探。但是他并非天性属狼,因为他不习惯群体行动,而且向来凭靠脑力多于蛮力,所以他的同事给他取了一个“狐狸”的昵称。

  U潜艇的天气!

  他猛然打开白色斯科达汽车的车门,一股车内暖气的陈腐热风迎面袭来。

  “早安,史匹铎!”他摇了摇警方摄影师瘦骨嶙峋的肩膀,“该起来淋淋雨了。”史匹铎震醒过来。他对马栩瞪了一眼。

  马栩才靠过去,另一辆斯科达汽车驾驶座的车窗已经摇了下来。“来了,马栩,来了。”那是党卫军军医奥古斯特?艾斯勒,是刑警队的验尸官,一副尊严被冒犯了的尖锐口气,“把你那当兵的幽默留给懂欣赏的人吧!”

  除了艾斯勒医生,他们全聚集在水岸边缘,前者站得远远的,躲在一把他无意与人分享的老旧黑雨伞底下。史匹铎把一只闪光灯泡扭进照相机,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右脚在一坨泥巴上踩稳了。湖水浸渍了他的鞋子,他咒骂一声。

  “狗屎!”

  闪光灯一亮,将景物在瞬间冻结:苍白的脸孔,银线般的雨丝,黑暗的树林。一只天鹅从附近的芦苇中疾游出来张望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开始在数米之外的地方盘旋。

  “它在保护鸟巢。”年轻的党卫军军校生说。

  “我要这边再拍一张。”马栩指了指,“还有这里一张。”

  史匹铎又咒了一声,把他浸水的脚从泥巴里抽出来。照相机又闪了两次。

  马栩弯下身去,从腋下抬起尸体。那身肌肉硬邦邦的,像冰冷的橡胶,而且滑溜。

  “帮个忙。”

  两个普警每人抓住一边手臂,气喘吁吁地,合力将尸体拖出湖水拉过泥泞的岸边,来到湿漉漉的草地。就在挺直身子的同时,马栩逮到约斯特脸上的表情。

  左脚不见了。

  这下铁板钉钉了,马栩想。这下子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将会是一场冒险,跑不掉了。

  “医生阁下。请说说你的意见。”

  艾斯勒不耐烦地叹了一口气,优雅地走向前来,脱下一只手的手套。尸体的一条腿在小腿末端截断。一手仍然撑着雨伞的艾斯勒僵硬地弯下身子,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在截断处摸索。

  “螺旋桨打断的吗?”马栩问。他看过从繁忙的水运路线捞出来的那种尸体——从柏林的泰格勒湖和施普雷河,还有从汉堡的阿尔斯特河——看起来都是一副被屠夫劈斩过的样子。

  “不是。”艾斯勒把手缩回来,“是旧的截肢。事实上,手术相当优良。”他用拳头用力压尸体的胸部。带泥的污水从嘴巴里溢出来,鼻孔也冒出水泡。“尸体相当僵硬。死了十二小时了。或者不到。”他重新戴上手套。

  从他们身后的树丛某处,传来一辆柴油车的引擎声。

  “救护车,”拉特卡说,“可真是慢条斯理。”

  马栩向史匹铎示意:“再拍一张照片。”

  马栩俯视着尸体,同时点起一根香烟。然后他弯腰蹲下来,凝视着那一只睁开的眼睛。他维持那个姿势许久。照相机又闪了一次。天鹅一旋背,拍扑着翅膀,往湖中心飞过去觅食。

  ……

前言/序言



《归乡》 序章:尘封的记忆 夜色如墨,寂寥的星光穿透稀疏的窗棂,在布满灰尘的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坐在老旧的摇椅里,指尖摩挲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封面上,遒劲的“归乡”二字,如同烙印般深刻。这本日记,是父亲留下的,记录了他人生中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而我,也正是被这本日记,以及其中那些零碎却又充满力量的片段,牵引着,踏上了寻找他“归乡”之路。 父亲在我童年时期便离开了,关于他的记忆,模糊而遥远。我只依稀记得他宽厚的手掌,以及他偶尔低语的、带着乡音的念语。母亲从未向我提及父亲的过去,只是在他离世后,将这本日记交给了我,眼中噙着我无法理解的悲伤。“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她只是这样说。 years passed, the diary remained a mystery, tucked away in a corner of my heart, a silent question mark. But recently, a series of inexplicable dreams began to plague me. Dreams of a vast, windswept plain, of a familiar yet strange melody, and of a woman with eyes like the deepest sea. These dreams, coupled with a growing sense of unease about my own life, a gnawing feeling of incompleteness, spurred me to finally confront the legacy my father left behind. Thus, with the diary as my compass and a heart full of trepidation and anticipation, I embarked on a journey to unravel the enigma of my father's “归乡.” This is not a tale of grand adventures or heroic deeds, but rather a quiet exploration of memory, identity, and the enduring threads that bind us to our origins. It is a journey into the heart of a man I barely knew, and, in doing so, a journey into the depths of myself. 第一章:陌生的故土 日记的字迹,起初是潦草而急促的,仿佛在逃避着什么。他提及了一个名为“月牙湾”的地方,那里有着连绵的山峦,和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他写下对家乡景色的描绘,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山是青黛色的,水是碧玉般的,村庄依山傍水,炊烟袅袅。他还写到了童年时期的嬉戏,在田埂上奔跑,在河边捉鱼,那些细小的快乐,如同散落的珍珠,闪耀着温润的光泽。 然而,随着翻阅的深入,字迹逐渐变得沉重。他开始描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场席卷了整个村庄的风暴。他用充满痛苦的词语,描绘了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的场景。我能感受到他文字中的绝望,那种失去一切,如同被拔起树根的无助。他只用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破败的景象,仿佛一切美好的都瞬间崩塌。 其中,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阿玲”。日记中,关于阿玲的篇幅最多,也最温柔。他描述她如同月牙湾中最明亮的星辰,她的笑容能融化冰雪,她的声音如山间的清泉。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梦想,他的日记里充斥着对她深深的依恋和爱慕。他写下他们初次相遇的情景,在某个夏日的午后,她穿着一身素雅的衣裳,手中拿着一束野花,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然而,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关于阿玲的笔触,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痛苦。他提及了一次分别,一次仓促的离别,仿佛命运的齿轮,无情地将他们分开。他写下他试图寻找她的努力,写下他一次次的失望,最终,他被迫离开了月牙湾,踏上了未知的远方。 我对照着日记中的地名,开始在地图上搜寻“月牙湾”。搜索结果寥寥无几,大多数指向一些不知名的小渔村,或者已经消失的地名。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父亲所提及的月牙湾,或许早已不复存在,又或许,它只是一个承载着他过多情感的,精神的故土。 我决定前往父亲曾经生活过,或者他所提及过的,最有可能的地点。我的旅程,就这样,带着一丝茫然,一丝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父亲过去的深深眷恋,展开了。 第二章:迷失的痕迹 我的第一站,是父亲日记中提及过的,离月牙湾最近的一个较大的城镇。这里人声鼎沸,鳞次栉比的建筑,早已掩盖了曾经的淳朴。我拿着父亲日记中描绘的景物,在人群中穿梭,试图寻找一丝熟悉的气息。我询问了许多老人,描述了父亲日记中的一些细节,例如那条据说“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及那座“依山而建”的村庄。 然而,大多数人只是摇头,表示从未听闻过“月牙湾”这个地方。少数年纪较大的老人,虽然对曾经的地理变迁有些模糊的记忆,但对于我所描述的那个宁静祥和的村庄,也毫无印象。他们告诉我,这个地区在几十年前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许多古老的村庄都因此消失或迁移。 我感到一丝沮丧,但并没有放弃。父亲的日记就像一盏微弱的灯火,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偏远的山区,父亲的日记中,偶尔会提及一些“山区深处的隐秘之处”。我开始翻阅地方志,查阅古籍,试图找到一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线索。 在一家尘封的旧书店里,我偶然发现了一本地名录,上面记载了许多早已废弃的村庄。其中,“月牙溪”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地名录上记载,“月牙溪,曾是山脚下的一处村落,因上游水系改变,逐渐荒废,后并入邻近乡镇。” 我兴奋异常,立刻根据地名录上的信息,前往“月牙溪”的旧址。那里已经是一片荒芜,只有几棵孤独的老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悲伤。我沿着干涸的河床,艰难地前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 我找到了一些残垣断壁,一些被藤蔓覆盖的石墙,这些是曾经村庄存在的唯一证明。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在附近放羊的老人。他衣衫褴褛,眼神浑浊,但当我提起“月牙溪”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他告诉我,在他小时候,月牙溪确实是一个存在的小村庄,但是,在一次山洪爆发后,整个村庄都被冲毁了,幸存下来的人们,也早已迁移到别处。他断断续续地回忆起,村庄里曾经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常年在外,女主人温柔贤淑,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叫做阿玲。 听到“阿玲”这个名字,我的心猛地一跳。这与父亲日记中的描述,竟然如此吻合。老人告诉我,在灾难发生后,他曾经看到阿玲被她的家人带走,前往一个遥远的地方,具体是哪里,他也记不清了。 虽然“月牙溪”的村庄早已消失,但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记忆中那片故土的轮廓,也看到了阿玲曾经的身影。我知道,我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第三章:被掩埋的真相 从月牙溪的旧址回来后,我将所有的线索汇集起来。父亲的日记,老人的回忆,以及零星的地理信息,构成了一幅模糊的画卷。我知道,我必须找到阿玲,或者,找到关于她的更多信息,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归乡”之意。 我开始在老人提及的那个“遥远的地方”展开调查。通过多方打听,我得知,在几十年前,许多从月牙溪逃难出来的人,曾经前往过一个位于边疆地区的安置点。我立刻启程,前往那个传说中的安置点。 那是一个曾经繁荣,如今却略显萧条的小镇。我在镇上的档案室,翻阅着陈旧的人口登记表。在无数陌生的名字中,我终于看到了“阿玲”的名字,以及她的家庭信息。原来,阿玲的家人在逃难后,在这里安顿了下来。 我根据档案上的地址,找到了阿玲家曾经居住过的老宅。院子里杂草丛生,老宅也已破败不堪,仿佛被岁月遗忘。我敲响了隔壁邻居的门,一位年迈的阿姨告诉我,阿玲一家早在很多年前就搬走了,具体去了哪里,她也不清楚,只知道阿玲后来嫁给了一个军人,搬去了北方。 “军人?”我的脑海中闪过父亲日记中,那些关于他曾经短暂参军的零星提及。难道,父亲和阿玲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交错? 我根据这个新的线索,继续追寻。这次,我的调查方向更加明确。我来到了北方的一个城市,一个曾是我父亲服役过的部队的驻地附近。我尝试着联系一些部队的老兵,希望能从他们口中获得一些信息。 过程异常艰难,许多老兵早已退休,联系方式早已丢失。我如同大海捞针般,在茫茫人海中搜寻。终于,我找到了一位曾经与我父亲有过短暂交集的老兵。他回忆起,年轻时,他确实认识一位名叫“阿玲”的女子,她是一位温柔善良的老师,和一位名叫“李明”的军人结了婚。 “李明……”我低语着这个名字,脑海中闪过父亲日记中,除了“阿玲”之外,另一个模糊出现的名字。我将日记中关于父亲的一些描述,以及他的名字,告诉了老兵。 老兵沉思了片刻,然后震惊地说:“李明?你说的李明,是你的父亲吗?他……他当年也认识阿玲?” 老兵的反应,让我心生疑窦。他告诉我,父亲(李明)当年和阿玲的丈夫,关系似乎不错,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两人之间的联系就少了。他隐约记得,阿玲的丈夫,似乎是在一次边境冲突中牺牲了。 我的心如坠冰窖。父亲的日记,阿玲的遭遇,以及老兵的回忆,瞬间在我脑海中交织,形成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第四章:选择与释然 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日记中“归乡”的真正含义。那并非是对地理意义上故土的回归,而是对内心深处,对一段无法忘怀的感情,对一份未能实现的承诺的追寻。 在老兵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阿玲的家人。阿玲已经年过七旬,头发花白,但眼神依旧明亮。当我拿出父亲的日记,并向她讲述了我的来意时,她沉默了许久。 最终,她缓缓地讲述了当年的故事。原来,在月牙溪灾难后,她和父母一起逃难,在安置点遇到了我父亲。父亲当时也在部队,他们有过短暂的相遇,互相倾诉着失去家园的痛苦。父亲对我母亲一见钟情,并表达了爱慕之情,而阿玲,则对他心存感激。 然而,命运弄人。阿玲后来嫁给了我父亲的战友,一位正直勇敢的军人。她的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阿玲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 她告诉我,在我父亲离开后,曾经写过几封信给她,询问她的近况,表达了他深深的思念,但他收到回复时,阿玲已经结婚,并且经历了丧夫之痛。父亲的信,充满了遗憾和祝福,也让我母亲,在那个时候,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挣扎。 “他从未忘记过你,从未忘记过故乡。”我看着阿玲,轻声说道。 阿玲的眼角泛起了泪光。她告诉我,她也从未忘记过父亲。那段短暂的相遇,在她人生最艰难的时刻,给了她温暖和力量。她也知道,父亲最终选择了另一段人生,与我的母亲组建了家庭,并有了我。 “归乡”,是父亲心中对过去的释然,是对曾经未能实现的感情,一种无声的告别。他用日记记录下这一切,或许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能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纠葛,能够完成他未竟的心愿。 我与阿玲坐了很久,讲述了我母亲的故事,讲述了我成长的点滴。我向她保证,我会照顾好我母亲,也会将父亲的这份情谊,永远珍藏在心中。 离开阿玲家的时候,夕阳染红了天空,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我知道,我完成了父亲的“归乡”,也找到了我自己的归宿。 终章:新的开始 我回到了家,将我所经历的一切,原原本本告诉了母亲。她静静地听着,眼中有泪水滑落,也有释然的光芒。她告诉我,父亲在她选择嫁给他时,曾对她坦诚过他内心深处的一段过往,一段未能圆满的情感。母亲虽然痛苦,但她理解父亲。她也知道,父亲最终选择了她,选择了我们这个家。 翻开父亲的日记,我再读那些字迹,已不再感到沉重和困惑,而是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敬意。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的“归乡”,并非逃避,而是放下,是对过去最好的告别,也是对未来最大的期许。 如今,我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我明白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归乡”之地,那里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选择。或许,真正的“归乡”,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过去,走向未来。 我的手中,握着父亲的日记,也握着属于我自己的,关于“归乡”的,新的篇章。它不再是关于一个遥远的地方,而是关于一颗真挚的心,一次深刻的理解,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的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种浓郁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仿佛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引领我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游。文字的节奏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时而又像澎湃的江河般激昂,每一次起伏都恰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写,实际上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季节光影变化的描绘,寥寥数语,却能让人瞬间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情绪。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对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温度的作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极大地充盈了。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拥有能看透世间百态的“上帝视角”,但行文的语气却又是那么谦逊和充满同理心。书中对人物内心挣扎和情感波动的刻画,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角色的脉搏。我甚至好几次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代入其中,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展现复杂人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底色,即使面对困境和挫折,也总能从中提炼出希望和坚韧的力量。这种兼具深刻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在当下的阅读市场中是相当稀缺的。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持保留态度,总怕会落入矫情或主观的陷阱。然而,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个人的情怀与普世的情感经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的笔触极其老辣,他对历史的梳理和对时代的观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洞察力。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精妙的伏笔所折服,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功力。整本书的气韵非常连贯,从开头的铺陈到结尾的收束,都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拖沓。它不是一本可以抱着娱乐心态去读的书,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用心地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每一份情感和思考。读罢,心中涌起的敬意,远超过了单纯的赞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在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无穷。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稍微高那么一点点,因为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投入度去慢慢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而是需要你停下来,时常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克制与张力并存的美感。他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精准有力,直击要害。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字风格,反而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文学,追求精神滋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不会给你简单的答案,但会给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激发你独立思考的欲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可能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但又完全不显得生硬刻板,反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论述都有据可查,引用得体,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一些宏大命题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接地气、非常个人化的切入点,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议题,变得亲切而引人深思。那种将个体命运与宏大背景巧妙融合的笔法,极其高明。读完后,我立刻推荐给了好几位朋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人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邃的思想。

评分

还没开始看,包装不错,看完回来补充品论

评分

昨天下单,今天上午就到,京东买书就是快,方便。?????

评分

硬皮精装的,很好

评分

还没开始看,包装不错,看完回来补充品论

评分

好看哦

评分

很好看,值得购买

评分

孩子喜欢,不错。

评分

书很好看,包装精美,我很喜欢

评分

二战题材 小说,假设纳粹德国战胜了,苏联游击队、美国援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