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典藏:约翰·克利斯朵夫

文艺典藏:约翰·克利斯朵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罗曼·罗兰 著,傅雷 译
图书标签:
  • 文学
  • 经典
  • 传记
  • 克利斯朵夫
  • 法国文学
  • 现代主义
  • 心理小说
  • 文化
  • 艺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60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8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艺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激励了中外数代人的不朽经典,20世纪广为传颂的文学作品。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的传世译本,还原罗曼·罗兰汪洋恣肆的笔调,再现二十世纪文学史中的磅礴史诗。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与其无法掩盖的万丈光芒震动文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品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如罗曼·罗兰自己所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遗嘱”。


内容简介

  江声浩荡,钟声复起……罗曼·罗兰以汪洋恣肆的浩瀚篇章,谱写出了一部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磅礴史诗。《约翰·克利斯朵夫》以主人公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历程,描述了一颗坚毅的灵魂如何战胜自己内心的敌人,从幼稚走向成熟;描述了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如何反抗虚伪的社会,抵制病态的艺术。它不仅仅是克利斯朵夫个人精神的史诗,更是一部音乐的史诗,是千千万万心灵历程的写照,是激励了中外数代人的不朽经典。

  正如罗曼·罗兰自己所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遗嘱”。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

  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1903年,罗曼·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他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弥莱传》 《托尔斯泰传》 《甘地传》等作品。他的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等。1915年,为了表彰“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瑞典文学院授予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其中包括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丹纳等经典著作。译文信、达、雅三美兼擅,译作约五百万言。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理论,在音乐、美术、文学等诸多艺术领域均有高超的鉴赏力。

目录

译者献辞傅雷

译者弁言傅雷

献词罗曼·罗兰

原序罗曼·罗兰

卷一·黎明0001

第一部蒙蒙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0003

第二部天已大明,曙色仓皇飞遁0022

第三部日色曚昽微晦0055

卷二·清晨0085

第一部约翰·米希尔之死0087

第二部奥多0115

第三部弥娜0135

卷三·少年0173

第一部于莱之家0176

第二部萨皮纳0210

第三部阿达0248

卷四·反抗0293

卷四初版序0295

第一部松动的沙土0297

第二部陷落0362

第三部解脱0425

卷五·节场0501

卷五初版序0503

第一部0507

第二部0578

卷六·安多纳德0661

卷七·户内0733

卷七初版序0735

第一部0739

第二部0789

卷八·女朋友们0867

卷九·燃烧的荆棘0997

第一部0999

第二部1058

卷十·复旦1137

卷十初版序1139

第一部1142

第二部1172

第三部1222

第四部1248


精彩书摘

  《文艺典藏: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一部
  蒙蒙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神曲·炼狱》第十七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
  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
  初生的婴儿在摇篮里扭动。老人进来虽然把木靴脱在门外,走路的时候地板还是格格的响:孩子哼啊唁的哭了。母亲从床上探出身子抚慰他;祖父摸索着点起灯来,免得孩子在黑夜里害怕。灯光照出老约翰·米希尔红红的脸,粗硬的白须,忧郁易怒的表情,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走近摇篮,外套发出股潮气,脚下拖着双大蓝布鞋。鲁意莎做着手势叫他不要走近。
  她的淡黄头发差不多像白的;绵羊般和善的脸都打皱了,颇有些雀斑;没有血色的厚嘴唇不大容易合拢,笑起来非常胆怯;眼睛很蓝,迷迷惘惘的,眼珠只有极小的一点,可是挺温柔;——她不胜怜爱的瞅着孩子。
  孩子醒过来,哭了。惊慌的眼睛在那儿乱转。多可怕啊!无边的黑暗,剧烈的灯光,浑沌初凿的头脑里的幻觉,包围着他的那个闷人的、蠕动不已的黑夜,还有那深不可测的阴影中,好似耀眼的光线一般透出来的尖锐的刺激,痛苦,和幽灵,——使他莫名其妙的那些巨大的脸正对着他,眼睛瞪着他,直透到他心里去……他没有气力叫喊,吓得不能动弹,睁着眼睛,张着嘴,只在喉咙里喘气。带点虚肿的大胖脸扭做一堆,变成可笑而又可怜的怪样子;脸上与手上的皮肤是棕色的,暗红的,还有些黄黄的斑点。
  “天哪!他多丑!”老人语气很肯定的说。
  他把灯放在了桌上。
  鲁意莎撅着嘴,好似挨了骂的小姑娘,约翰·米希尔觑着她笑道:“你总不成要我说他好看吧?说了你也不会信。得了罢,这又不是你的错,小娃娃都是这样的。”孩子迷迷忽忽的,对着灯光和老人的目光愣住了,这时才醒过来,哭了。或许他觉得母亲眼中有些抚慰的意味,鼓励他诉苦。她把手臂伸过去,对老人说道:“递给我罢。”老人照例先发一套议论:“孩子哭就不该迁就。
  得让他叫去。”可是他仍旧走过来,抱起婴儿,嘀咕着:“从来没见过这么难看的。”鲁意莎双手滚热,接过孩子搂在怀里。她瞅着他,又惭愧又欢喜的笑了笑:“哦,我的小乖乖,你多难看,多难看,我多疼你!”约翰·米希尔回到壁炉前面,沉着脸拨了拨火;可是郁闷的脸上透着点笑意:“好媳妇,得了罢,别难过了,他还会变呢。反正丑也没关系。我们只希望他一件事,就是做个好人。”婴儿与温暖的母体接触之下,立刻安静了,只忙着唧唧咂咂的吃奶。约翰·米希尔在椅上微微一仰,又张大其词的说了一遍:“做个正人君子才是最美的事。”他停了一会,想着要不要把这意思再申说一番;但他再也找不到话,于是静默了半晌,又很生气的问:“怎么你丈夫还不回来?”“我想他在戏院里罢,”鲁意莎怯生生的回答。
  “他要参加预奏会。”“戏院的门都关了,我才走过。他又扯谎了。”“噢,别老是埋怨他!也许我听错了。他大概在学生家里上课罢。”“那也该回来啦,”老人不高兴的说。
  他踌躇了一会,很不好意思的放低了声音:“是不是他又?……”“噢,没有,父亲,他没有,”鲁意莎抢着回答。
  老人瞅着她,她把眼睛躲开了。
  “哼,你骗我。”她悄悄的哭了。
  “哎唷,天哪!”老人一边嚷一边望壁炉上踢了一脚。拨火棒大声掉在地下,把母子俩都吓了一跳。
  “父亲,得了吧,”鲁意莎说,“他要哭了。”婴儿愣了一愣,不知道还是哭好还是照常吃奶好;可是不能又哭又吃奶,他也就吃奶了。
  约翰·米希尔沉着嗓子,气冲冲的接着说:“我犯了什么天条,生下这个酒鬼的儿子?我这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真是够受了!……可是你,你,你难道不能阻止他么?该死!这是你的本分啊。要是你能把他留在家里的话!……”鲁意莎哭得更厉害了。
  “别埋怨我了,我已经这么伤心!我已经尽了我的力了。你真不知道我独自个儿在家的时候多害怕!好像老听见他上楼的脚声。我等着他开门,心里想着:天哪!不知他又是什么模样了?……想到这个我就难过死了。”她抽抽噎噎的在那儿哆嗦。老人看着慌了,走过来把抖散的被单给撩在她抽搐不已的肩膀上,用他的大手摩着她的头:“得啦,得啦,别怕,有我在这儿呢。”为了孩子,她静下来勉强笑着:“我不该跟您说那个话的。”老人望着她,摇了摇头:“可怜的小媳妇,是我难为了你。”“那只能怪我。他不该娶我的。他一定在那里后悔呢。”“后悔什么?”“您明白得很。当初您自己也因为我嫁了他很生气。”
  ……

前言/序言

  译者弁言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克利斯朵夫肆无忌惮的抨击前辈的宗师,抨击早已成为偶像的杰作,抉发德国民族的矫伪和感伤性,在他的小城里树立敌人,和大公爵冲突,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切物质上的依傍,终而至于亡命国外。(关于这些,尤其是克利斯朵夫对于某些大作的攻击,原作者在卷四的初版序文里就有简短的说明。)

  至于强烈犷野的力在胸中冲撞奔突的骚乱,尚未成形的艺术天才挣扎图求生长的苦闷,又是青年期的另外一支精神巨流。一年之中有几个月是阵雨的季节,同样,一生之中有些年龄特别富于电力……

  整个的人都很紧张。雷雨一天一天的酝酿着。白茫茫的天上布满着灼热的云。没有一丝风,凝集不动的空气在发酵,似乎沸腾了。大地寂静无声,麻痹了。头里在发烧,嗡嗡的响着;整个天地等着那愈积愈厚的力爆发,等着那重甸甸的高举着的锤子打在乌云上面。又大又热的阴影移过,一阵火辣辣的风吹过;神经像树叶般发抖……

  这样等待的时候自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炉里沸腾,像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千千万万的生与死的种子都在心中活动。结果会产生些什么来呢?……像一个孕妇似的,你的心不声不响的看着自己,焦急的听着脏腑的颤动,想道:“我会生下些什么来呢?”这不是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境界,而是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心灵在成长时期所共有的感觉。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成就,创造的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其余的尽是与生命无关而在地下飘浮的影子……

  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瞧,这不是贝多芬式的艺术论么?这不是柏格森派的人生观么?现代的西方人是从另一途径达到我们古谚所谓“物我同化”的境界的,译者所热诚期望读者在本书中有所领会的,也就是这个境界。

  “创造才是欢乐”,“创造是消灭死”,是罗曼·罗兰这阕大交响乐中的基调;他所说的不朽,永生,神明,都当作如是观。

  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地把《克利斯朵夫》单看做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的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的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最完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扑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

  

  然而单用上述几点笼统的观念还不足以概括本书的精神。译者在第一册卷首的献辞和这段弁言的前节里所说的,只是《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属于一般的、平泛的方面。换句话说,至此为止,我们的看法是对一幅肖像面的看法:所见到的虽然也有特殊的征象,但演绎出来的结果是对于人类的一般的、概括式的领会。可是本书还有另外一副更错杂的面目:无异一幅巨大的历史画,——不单是写实的而且是象征的,含有预言意味的。作者把整个十九世纪末期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这个新英雄的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而涉及人类永久的使命与性格以外,更具有反映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最显著的对比,在卷四与卷五中占着一大半篇幅的,是德法两个民族的比较研究。罗曼·罗兰使青年的主人翁先对德国作一极其严正的批判:他们耗费所有的精力,想把不可调和的事情加以调和。特别从德国战胜以后,他们更想来一套令人作恶的把戏,在新兴的力和旧有的原则之间觅取妥协……吃败仗的时候,大家说德国是爱护理想。现在把别人打败了,大家说德国就是人类的理想。看到别的国家强盛,他们就像莱辛一样的说:“爱国心不过是想做英雄的倾向,没有它也不妨事”,并且自称为“世界公民”。如今自己抬头了,他们便对于所谓“法国式”的理想不胜轻蔑,对什么世界和平,什么博爱,什么和衷共济的进步,什么人权,什么天然的平等,一律瞧不起;并且说最强的民族对别的民族可以有绝对的权利,而别的民族,就因为弱,所以对它绝对没有权利可言。它,它是活的上帝,是观念的化身,它的进步是用战争,暴行,压力,来完成的……(在此,读者当注意这段文字是在本世纪初期写的。)尽量分析德国民族以后,克利斯朵夫便转过来解剖法兰西了。卷五用的“节场”这个名称就是含有十足暴露性的。说起当时的巴黎乐坛时,作者认为“只是一味的温和,苍白,麻木,贫血,憔悴……”又说那时的音乐家“所缺少的是意志,是力;一切的天赋他们都齐备,——只少一样:就是强烈的生命”。克利斯朵夫对那些音乐界的俗物尤其感到恶心的,是他们的形式主义。他们之间只讨论形式一项。情操,性格,生命,都绝口不提!没有一个人想到真正的音乐家是生活在音响的宇宙中的,他的岁月就寄于音乐的浪潮。音乐是他呼吸的空气,是他生息的天地。他的心灵本身便是音乐;他所爱,所憎,所苦,所惧,所希望,又无一而非音乐……天才是要用生命力的强度来测量的,艺术这个残缺不全的工具也不过想唤引生命罢了。但法国有多少人想到这一点呢?对这个化学家式的民族,音乐似乎只是配合声音的艺术。它把字母当作书本……等到述及文坛、戏剧界的时候,作者所描写的又是一片颓废的气象,轻佻的癖习,金钱的臭味。诗歌与戏剧,在此拉丁文化的最后一个王朝里,却只是“娱乐的商品”。笼罩着知识阶级与上流社会的,只有一股沉沉的死气: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

  巴黎的作家都病了……但在这批人,一切都归结到贫瘠的享乐。贫瘠,贫瘠。这就是病根所在。滥用思想,滥用感官,而毫无果实……对此十九世纪的“世纪末”现象,作者不禁大声疾呼:可怜虫!艺术不是给下贱的人享用的下贱的刍秣。不用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但你只能用艰苦的奋斗去换来,等到“力”高歌胜利的时候才有资格得到艺术的桂冠……你们沾沾自喜的培养你们民族的病,培养他们的好逸恶劳,喜欢享受,喜欢色欲,喜欢虚幻的人道主义,和一切足以麻醉意志,使它萎靡不振的因素。你们简直是把民族带去上鸦片烟馆……巴黎的政界,妇女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却逃不出这腐化的氛围。然而作者并不因此悲观,并不以暴露为满足,他在苛刻的指摘和破坏后面早就潜伏着建设的热情。正如克利斯朵夫早年的剧烈抨击古代宗师,正是他后来另创新路的起点。破坏只是建设的准备。在此德法两民族的比较与解剖下面,隐伏着一个伟大的方案:就是以德意志的力救济法兰西的萎靡,以法兰西的自由救济德意志的柔顺服从,西方文化第二次的再生应当从这两个主要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发轫。所以罗曼·罗兰使书中的主人翁生为德国人,使他先天成为一个强者,力的代表(他的姓克拉夫脱(kraft)在德文中就是力的意思);秉受着古弗拉芒族的质朴的精神,具有贝多芬式的英雄意志,然后到莱茵彼岸去领受纤腻的、精炼的、自由的法国文化的洗礼。拉丁文化太衰老,日耳曼文化太粗犷,但是两者汇合融和之下,倒能产生一个理想的新文明。克利斯朵夫这个新人,就是新人类的代表。他的最后的旅程,是到拉斐尔的祖国去领会清明恬静的意境。从本能到智慧,从粗犷的力到精炼的艺术,是克利斯朵夫前期的生活趋向,是未来文化——就是从德国到法国——的第一个阶段。从血淋淋的战斗到平和的欢乐,从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到宇宙的认识,从扰攘骚乱到光明宁静,从多雾的北欧越过了阿尔卑斯,来到阳光绚烂的地中海,克利斯朵夫终于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触到了生命的本体,握住了宇宙的真如,这才是最后的解放,“与神明同寿”!意大利应当是心灵的归宿地。(卷五末所提到的葛拉齐亚便是意大利的化身。)

  尼采的查拉图斯脱拉现在已经具体成形,在人间降生了。他带来了鲜血淋漓的现实。托尔斯泰的福音主义的使徒只成为一个时代的幻影,烟雾似的消失了,比“超人”更富于人间性、世界性,永久性的新英雄克利斯朵夫,应当是人类以更大的苦难、更深的磨炼去追求的典型。  

  这部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据作者的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所以第一卷第一页第一句便是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

  对于一般的读者,这部头绪万端的迷宫式的作品,一时恐怕不容易把握它的真际,所以译者谦卑的写这篇说明作为引子,希望为一般探宝山的人做一个即使不高明、至少还算忠实的向导。  

  一九四○年


《文艺典藏:约翰·克利斯朵夫》 一部献给灵魂不屈者的史诗,一段追寻生命真谛的漫漫征途。 罗曼·罗兰的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艺术家的灵魂深处,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波诡云谲的社会图景。这部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洞察和不朽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世界文学的最高赞誉,成为无数读者心灵的灯塔,在迷茫与困顿之时给予力量与启迪。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个注定要不平凡的灵魂,降生在法国小镇的一户普通家庭。他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锦衣玉食的童年,但他的血液里却流淌着艺术家与叛逆者的激情。从孩童时期起,克利斯朵夫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他的指尖仿佛有魔力,能够奏响最动人的旋律。然而,他的天赋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生命注定要与孤独、抗争和自我怀疑为伴。 小说的叙事如同奔腾的河流,时而激昂澎湃,时而舒缓深沉。克利斯朵夫的成长轨迹,是一部充满痛苦与荣耀的交响乐。他渴望自由,却被狭隘的社会环境所束缚;他追求艺术的真谛,却屡屡遭受误解与打击。他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用他那颗炽热的心去拥抱生活,去挑战命运。 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罗曼·罗兰没有将克利斯朵夫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将他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他的脆弱、他的迷茫、他的嫉妒、他的愤怒,以及他那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克利斯朵夫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呐喊,都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他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普通人,只是他选择了以一种更为激烈的姿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与挑战。 小说的核心,是对“生命”与“艺术”这两个宏大命题的深刻探索。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就是一场永不妥协的艺术创作。他拒绝随波逐流,拒绝虚伪矫饰,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去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的音乐,是灵魂的呐喊,是生命激情的燃烧,是与宇宙对话的桥梁。他相信,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命最真挚的爱,源于对真理最执着的追求。 书中,克利斯朵夫经历了无数次的爱情,每一次都刻骨铭心,每一次都带给他成长与伤痛。他与年轻的歌女曼那娜的爱情,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燃烧了他的青春,也带来了幻灭的痛苦;他与寡妇奥丽芙的短暂交集,则让他体验到更为成熟的情感与责任。这些情感的纠葛,不仅仅是男女之爱,更是克利斯朵夫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寻求理解与慰藉的写照。他渴望爱,也渴望被爱,但他的艺术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常常让他与世俗的情感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他痛苦的根源。 然而,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之旅并非止步于个人的情感纠葛。随着故事的展开,他逐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他目睹了法国社会的虚伪与腐朽,他感受到了社会变革的阵痛,他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的音乐,也因此变得更加宏大、更加悲壮,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人类的呼唤。 《约翰·克利斯朵夫》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于它所传达的普世价值。罗曼·罗兰通过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真正的“伟大”。伟大并非意味着权力与财富,而是意味着一颗不屈的灵魂,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种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与命运搏斗的勇气。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就是一场与自我、与社会、与时代的抗争,而他在抗争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对真善美的永恒向往,正是这部作品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书中对音乐的描写,堪称一绝。罗曼·罗兰并非音乐家,但他却能用文字将音乐的灵魂具象化,让读者仿佛亲耳聆听那激昂的旋律,感受那深邃的和声。克利斯朵夫的每一次创作,每一次演奏,都伴随着作者详尽而富有感染力的描绘。那些音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跳动的生命,是情感的流淌,是思想的碰撞。读者可以通过文字,窥见音乐的奥秘,感受音乐的强大力量。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道。罗曼·罗兰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纯净而有力,时而细腻婉转,时而奔放激越。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深刻的思想融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他的句子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每一个词语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了艺术的美感。阅读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部作品的意义,还在于它对“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探讨。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人,他的音乐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世界公民。他渴望超越狭隘的民族界限,去拥抱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与价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这种超越国界的呼唤显得尤为珍贵。罗曼·罗兰希望通过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呼唤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呼唤一个更加和平、更加美好的世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追求。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寻找光明;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希望。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就像一颗恒星,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陨落与燃烧,但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文艺典藏: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以其史诗般的叙事、深刻的思想、鲜活的人物和卓越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重新认识自我。它是一曲献给不屈灵魂的赞歌,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阅读它,你将收获的不仅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艺术、关于理想的深刻启迪。它将陪伴你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你迷茫时给予方向,在你失落时给予力量,在你困顿时给予希望。这,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伟大之处,也是这部作品永恒的魅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绝不拖沓,却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人回味。有些章节的叙事如同疾风骤雨,信息量大,情感爆发力强,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而另一些地方,作者又会刻意放慢速度,用大段的景物描写或哲思片段来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靠岸稍作喘息的港湾。这种高低起伏的阅读体验,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美感,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容易产生的疲劳感。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同时也深知,正是这种精妙的节奏控制,才保证了故事的张力和最终的完整性。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它所探讨的主题具有极强的时代穿透力。它没有回避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那种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精神追求的渺小与伟大交织的复杂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客观性,没有明显的道德审判倾向,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肌理中,让他们自然地生长、碰撞。这使得作品超越了简单的个人传记,上升到了一种对人性、对时代精神的深度拷问,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进行一番自我反思。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典藏”类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谨慎,生怕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变成了束之高阁的装饰品。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艳,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矫饰,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潺潺溪流般的流畅,娓娓道来。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细腻入微,那种挣扎、那种渴望、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常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深刻的洞察所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那几句话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叙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领读者进入一种特定的心境,去体验和理解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这才是文学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我这次阅读体验中一个非常惊喜的部分。流畅且富有表现力,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如同本土写作一般自然。很多原本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显得隔阂的表达,都被译者巧妙地用符合中文语境的优美词汇所取代,既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特别是那些充满哲理性的独白和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绘,译者都处理得恰如其分,使得文字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让原本可能遥远的文学经典,以一种亲切而又高贵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浓郁的复古气息。米黄色的纸张带着轻微的油墨香,让人忍不住想捧着它,坐在一个洒满阳光的角落,慢慢翻阅。我特别喜欢那种字体选择的考究,每一笔每一画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读起来赏心悦目。尤其是在阅读一些重要的段落时,那种纸张的触感和视觉上的舒适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化氛围。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当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把玩这本书,都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感到无比的踏实和满足。

评分

书的质量挺好,拿回来挺满意的,客服服务也很好,回了好几个电话

评分

傅雷先生翻译的世界巨著,强强联合,绝对好看

评分

很不错的书,关注很久,物美价廉。

评分

这本书值得大家读一读。

评分

傅雷翻译的这个版本是经典,很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评分

不错,京东的速度真是没的说,书也挺不错,我会仔细阅读的,是正版的,放心购买吧!

评分

618的优惠真心不错,屯了好多的书,终于齐全了,京东自营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