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执业药师考试用书药师考试辅导用书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十版)

2016执业药师考试用书药师考试辅导用书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维骐,卢元明 编
图书标签:
  • 执业药师
  • 药师考试
  • 中药学
  • 综合知识
  • 技能
  • 教材
  • 辅导书
  • 2016年
  • 第十版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80841
版次:10
商品编码:118644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辅导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16年“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辅导用书”系列之一,由多年从事执业药师考前辅导的专家围绕新版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南精心编写而成。
  本书具有超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参加2016年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考生的必备用书。

内容简介

  书中开篇介绍了新版考试大纲的特点和变化,以及应对变化的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帮助考生理顺复习思路,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分章节设置“考纲实录”“记忆宝”及“难点要点提示”等版块,以“图表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凝炼归纳考试要点,全面覆盖新考纲的考点,帮助考生巧记、速记,高效复习。

作者简介

  马维骐,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教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网络评审专家,四川省中医、民族医医师资格认定考试命题专家,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专业)命题组专家。长期从事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培训辅导工作,编辑出版相关辅导用书近10部,教学经验丰富,授课内容详尽,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实用性强。

目录

导 言 复习指导与应试技巧 / 1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 6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6
第二节 阴阳学说…………………………………………………………………………… 7
第三节 五行学说…………………………………………………………………………… 9
第四节 藏象………………………………………………………………………………… 12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5
第六节 经络………………………………………………………………………………… 18
第七节 体质………………………………………………………………………………… 21
第八节 病因………………………………………………………………………………… 22
第九节 发病与病机………………………………………………………………………… 25
第十节 预防与康复………………………………………………………………………… 28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 29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 29
第二节 四诊………………………………………………………………………………… 30
第三节 辨证………………………………………………………………………………… 44
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 56
第一节 治则与治法………………………………………………………………………… 56
第二节 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58
第三节 中医外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71
第四节 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75
第五节 中医儿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79
第六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81
2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 84
第一节 藏医药基础知识…………………………………………………………………… 84
第二节 蒙医药基础知识…………………………………………………………………… 86
第三节 维吾尔医药基础知识……………………………………………………………… 87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 90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90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92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 96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 97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99
第六节 血液生化检查…………………………………………………………………… 100
第七节 糖、脂代谢检查………………………………………………………………… 101
第八节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103
第六章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 106
第一节 中医药信息……………………………………………………………………… 106
第二节 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 109
第七章 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 112
第一节 中药处方………………………………………………………………………… 112
第二节 处方审核………………………………………………………………………… 114
第三节 处方调剂与复核………………………………………………………………… 119
第四节 发药……………………………………………………………………………… 123
第五节 中药汤剂………………………………………………………………………… 125
第六节 特殊中药处方的调剂…………………………………………………………… 127
第八章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 132
第一节 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 132
第二节 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 134
第三节 中药贮藏………………………………………………………………………… 137
第四节 中药养护………………………………………………………………………… 140
第九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 143
第一节 合理用药概述…………………………………………………………………… 143
第二节 中成药的联合应用……………………………………………………………… 145
第三节 中西药的联合使用……………………………………………………………… 148
3
第十章 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 / 157
第一节 老年人的中药应用……………………………………………………………… 157
第二节 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 160
第三节 婴幼儿患者的中药应用………………………………………………………… 161
第四节 肾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 163
第五节 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 165
第十一章 中药不良反应 / 167
第一节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 167
第二节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168
第三节 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170
第四节 常见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 173
第五节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182

前言/序言


《中华本草》:集历代药学智慧,融现代科学研究,开启本草药学新篇章 本书是中国历代本草学经典的集大成之作,汇集了数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它不仅是一部记录药物的典籍,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悠久文化传统和严谨科学精神的巨著。 收录全面,内容详实,科学严谨 《中华本草》收录了历代本草著作以及国内外大量关于中药的文献资料,对每味药材都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其内容涵盖了药材的来源、采收、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附方、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毒副作用等方方面面。 药材来源与采收: 详细介绍了每味药材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植物形态(或动物、矿物特征)、以及最佳的采收季节和方法,确保药材的质量和道地性。 炮制工艺: 深入阐述了各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炒制、蒸制、煮制、煅制、发酵等,并解释了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功效和作用的影响,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药物炮制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这是中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中华本草》准确、系统地归纳了每味药材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归经(如肺经、肝经、脾经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临床上的主要功效(如解表、清热、祛风湿、益气养血等)和针对的具体病症(如感冒、发热、痹证、虚劳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用法用量与附方: 提供了药物的常用剂型、临床上的常用剂量以及经典的古代和现代临床经验方,方便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参考和借鉴。 鉴别: 详尽地介绍了真伪药材的鉴别方法,包括植物形态学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高效液相色谱鉴别等,确保了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引入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每味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体内外所表现出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等,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进一步揭示了中药神奇疗效的内在机制。 临床应用: 结合大量临床案例,介绍了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实际应用,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中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毒副作用: 科学、客观地列出了部分药材可能存在的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解救方法,强调了“是药三分毒”,确保用药的安全。 编纂精良,体例科学,阅读便捷 《中华本草》在编纂体例上力求科学、规范、系统,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 分类清晰: 药物的分类依照传统本草的体例,并结合现代植物分类学、动物学等,条理清晰,易于检索。 图文并茂: 大部分药材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图,直观地展示了药材的形态特征,极大地提高了辨识的准确性,便于读者学习和记忆。 术语规范: 使用规范、统一的医学术语,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索引详尽: 附有多种检索索引,如汉语拼音索引、笔画索引、功效索引等,方便读者根据不同需求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传承经典,引领发展,价值非凡 《中华本草》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宝贵医药遗产的系统整理和科学总结,更是对中医药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 传承价值: 它保存了大量濒临失传的传统药学知识和经验,为后人研究和学习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科学价值: 融合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床价值: 为广大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权威、可靠的用药参考,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价值: 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中药学的权威教材和必备参考书,也是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更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中华本草》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本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内容、科学的体例和深远的意义,成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也是全球了解和研究中医药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无论是对于中医药的传承者、研究者,还是实践者,本书都将是其案头不可或缺的宝贵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晦涩,很多专业术语的解释不够清晰,甚至有些地方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我是一名刚刚接触中药学的学生,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扎实的基础,但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实在太高了。例如,在描述某些药物的功效时,使用了大量古奥的词汇,并且没有提供现代医学的解释,这让我很难理解其作用机制。我期待的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的书籍,能够引导我一步步领略中医药的魅力,而不是让我望而却步。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一些不足。虽然涵盖了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但对于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临床应用方向的介绍则相对匮乏。作为一名希望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读者,我期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更多关于中药现代化、药理机制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从而拓展我的视野。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考点梳理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重要的考试知识点被一带而过,或者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呈现,导致我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备考,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精准把握考试重点的书籍,帮助我高效复习。然而,这本书对于一些常考的中药配伍、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阐述不够深入,缺乏足够的案例分析和习题巩固,这让我对备考的信心有些动摇。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更新方面似乎有些滞后,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并未被及时收录。在快速发展的医药领域,一本优质的考试用书应该及时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和临床实践标准。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掌握最新知识的教材,而不是一本可能已经过时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排版显得有些杂乱,插图的清晰度不高,与文字内容的对应关系有时也不够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我期望的是一本视觉上美观,能够辅助理解的教材,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似乎并没有过多考虑读者的感受。例如,一些关键的中药形态图,色彩暗淡,细节模糊,让我很难从中准确辨识出药材的特征。

评分

这本书的售后服务和读者互动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希望能通过官方渠道获得解答,但似乎并没有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有优质的内容,还应该关注读者的学习体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让我感到有些生疏,仿佛在阅读一篇古代的医书,缺乏现代医学应有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对于我这样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一门科学的读者来说,这种晦涩的表达方式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阻碍了我对知识的有效吸收。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有些困惑,很多章节的标题和内容关联度不高,似乎是为了凑篇幅而强行组合。我期望的是一本能够引导我逐步深入理解中药学的书籍,但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堆砌,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提炼。举个例子,在讲到“辨证论治”这个核心概念时,书中给出了很多理论性的阐述,但对于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处方开具,指导性并不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列出一些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思路,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我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真是差强人意,纸张泛黄,墨迹也有些模糊不清,特别是那些精细的化学结构式和药材图谱,看起来费了好大的力气辨认。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能助我系统梳理中药知识的宝典,结果翻开的第一页就让我有些失望。章节的逻辑划分感觉有些跳跃,一些重要概念的引入显得突兀,前后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介绍某种重要中药的药性时,突然插入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引用,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并没有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进行有效衔接。

评分

我感觉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过于理论化,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意义。虽然书中列举了一些临床案例,但对于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和处方思路的阐述不够详细,未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贴近实际临床情况的病例,以及对这些病例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帮助我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可以,压烂了。

评分

多次购买,跟书店一样的

评分

不好,感觉像是盗版的,而且还被人用过!壳子有明显的折痕,底页还有脚印!

评分

不错,希望能够一次性过!

评分

还可以,速度很快,希望会有帮助。

评分

…………………………………………

评分

买了妈妈说挺好的呀

评分

不错,希望能够一次性过!

评分

嗯,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