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對甘南藏區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蔔楞寺進行瞭三年的實地考察的成果,是國內外公認為通過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而撰寫的有關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傑作”。該書在介紹藏族文化背景與曆史概況的基礎上,著重介紹藏族在信仰佛教以前的信仰和早期佛教;格魯派——革新或當權的佛教;格魯派寺院——拉卡楞寺。這部著作雖然是半個世紀以前的舊作,但它是我國對藏傳佛教進行實地考察的一個開端,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學術水平。
李安宅(1900-1985),人類學傢和藏學傢。河北省遷安縣人。字仁齋,筆名任責。1926年燕京大學社會學係畢業,後赴美國深造。1938年赴甘肅拉蔔楞寺對藏傳佛教進行實地調查,後任教於成都華西大學。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從事研究工作。1950年進藏任教。1963年任教於四川師範學院。1985年逝世。一生專治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藏學的研究,頗有成績。宗教方麵的專著有《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拉蔔楞----李安宅的調查報告》、《宗教與邊疆建設》等。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素雅的米白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標題文字,散發齣一種沉穩而又典雅的氣息。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學術結晶。內頁的字體排版清晰工整,字號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細節之處更能體現齣版者的用心,比如書脊的處理,不僅堅固耐用,而且在書架上陳列時也顯得十分大氣。這樣的書籍,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足以提升整個閱讀空間的格調。對於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實體感和設計美學無疑是加分項,它提供瞭一種儀式感,仿佛在邀請讀者進入一個需要敬畏和專注的知識殿堂。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老辣而細膩,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宏大敘事的磅礴氣勢,又不乏對細微之處的深入挖掘。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似乎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不動聲色地拋齣關鍵性的論點,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語言組織上,沒有過多的冗餘和矯飾,每一個句子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精準地傳達瞭作者想要錶達的觀點。這種高質量的文字輸齣,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樂趣,讓人在跟隨作者思緒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感。與一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相比,這本書的流暢性令人稱贊,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
評分本書的結構安排邏輯性極強,層次分明,猶如一座精巧設計的迷宮,引導著讀者層層深入,但又不至於迷失方嚮。從宏觀的背景梳理到具體的個案剖析,過渡自然流暢,每部分的銜接都顯得水到渠成。作者似乎深諳“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在展開核心論述之前,總是會紮實地奠定理論和曆史基礎,這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讀者進入該領域的門檻。這種清晰的脈絡梳理,不僅方便瞭初次接觸該領域的讀者建立起係統的知識框架,也為資深研究者提供瞭重新審視和梳理已有認知的機會。整個閱讀過程,就像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下,有條不紊地探索一片廣袤而復雜的領域。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廣度的驚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單一維度的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多學科交叉融閤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從曆史文獻的考據,到社會人類學的田野觀察,再到哲學和宗教學義理的闡釋,作者展現瞭跨越多個學科壁壘的能力。這種跨界視野使得對研究對象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拓寬瞭我原有的認知邊界,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看似孤立的文化現象背後,都蘊含著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和精神力量的相互作用。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促使讀者跳齣狹隘的專業限製,以更全麵的視角去審視人類文明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冷靜的客觀性。麵對涉及敏感和多元觀點的領域,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耐心地鋪陳各種史料、理論基礎以及田野考察所得的證據。這種不偏不倚的立場,使得全書的論證過程顯得尤為有力且令人信服。它不是在推銷某一種單一的意識形態,而是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理解框架,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去消化。這種尊重曆史真相和多元聲音的治學精神,在當今浮躁的學術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誠實地映照齣研究對象原本的麵貌,而非作者希望它成為的樣子。
評分經典作品,原創性的研究,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書很好,對瞭解藏族宗教有幫助。
評分商物齣版社的書,質量沒的說。
評分經典作品,原創性的研究,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閱讀大師經典,嚮大師緻敬!
評分書很好,對瞭解藏族宗教有幫助。
評分藏傳佛教的必讀書籍,很喜歡。
評分物美價廉,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經典作品,原創性的研究,非常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