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中的哲學傢》是關於康吉蘭,薩特,福柯,阿爾都塞,德勒茲,德裏達——六位不同形態的思想傢,指嚮同一種激情四射的後資本主義批判立場!
《風暴中的哲學傢》是一部盧迪奈斯科嚮康吉蘭、薩特、福柯、阿爾都塞、德勒茲和德裏達這六位法國當代重要哲學傢的緻敬之作。他們之間雖充斥著分歧、爭論,卻都以批判的方式麵對這政治參與問題和對弗洛伊德“無意識”概念的領會,以如作者所言的“穿越風暴”為代價,拒絕成為人之標準化的僕人,拒絕臣服於野蠻的意識形態。作者通過選取這具有代錶性的六位哲學傢,描繪瞭二十世紀後半葉法國知識分子的生存圖景,錶明隻有對優良遺産的批判性接受纔能使我們進行自己思考,並創造齣未來的思想、黃金時代的思想以及不屈從的思想。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盧迪奈斯科(Élisabeth Roudinesco , 1944- ),法國曆史學傢、精神分析學傢。雅剋·拉康和西濛德·弗洛伊德的傳記作者,著有《法國精神分析史》等著作,並被翻譯為多種語言。1996年獲得法國醫學史學會“著作奬”,2014年獲得“法國文學奬上奬”(Prix des prix littéraires)。
譯者簡介:
湯明潔:哲學博士,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引言為瞭批判思想 /1
第一章喬治·康吉蘭:英雄主義哲學 /11
第二章讓·保羅·薩特:多瑙河綠蔭堤岸上的精神分析 /79
第三章米歇爾·福柯:《瘋狂史》的多種解讀 /143
第四章路易·阿爾都塞:殺人場景 /209
第五章吉爾·德勒茲:反俄底浦斯式變奏 /279
第六章雅剋·德裏達:死亡瞬間 /301
注記 /326
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奇怪的時代。人們從未停止紀念那些偉大的事件、人物、思想和美德:“蘭波年”、“雨果年”或者“儒勒·凡爾納年”。然而,人們卻從不去修整各個學科、學說,以及沒有得到相應重視的那些解放性探險的基礎。人們粗暴地拒絕瞭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和精神分析,宣稱弗洛伊德、馬剋思或尼采已死,可這樣做的理由,與任何形式規範批判所使用的理由是一樣的。人們隻談論清查或評估的權利,就好像各種智識活動的必然差彆可以概略為對人和事——更或是對那些變成物的人——進行的一個龐大簿記。
我並不隻是指那些已經被曆史學傢共同體所拋棄,但仍繼續潛在發揮作用的否定主義,我想到的更是那些平庸的小修正主義者,比如,他們試圖以必要的英雄主義相對化為名,以與叛亂思想決裂的意誌為名,將“維希”與“抵抗運動”(la Résistance)相提並論;他們還通過某個對文本的巧妙歪麯,在揭露社會主義世界曆史之所謂奠基性神話的語境下,將薩爾瓦多·阿連德當作種族主義者、反猶分子和優生主義者。
至於哲學領域,那些視哲學無用、過時、太希臘或太德國、無法評估或無法囊括在科學主義範疇裏——總之,太過顛覆性——的人,他們越是威脅哲學在學校或大學裏的教學,在國傢機構之外“進行哲學”或“學習獨立思考”的需求就越是旺盛:柏拉圖、蘇格拉底、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唯物主義者、拉丁人、現代人、後現代人、古代人、新現代人、或新或舊的反動分子興盛起來。在學院主義者加強官方教學在哲學上的迴歸與要求“鮮活”和超越學院教育的大眾之間,正在形成一道鴻溝。因為人們害怕丟失自己的身份、界限和民族性,被這種恐懼所俘虜的世界正在不斷加深著這道鴻溝。
新聞界構建的檔案大多緻力於災難性宣告:曆史的終結,意識形態的終結,大師的終結,思想的終結,人的終結,一切的終結。支持還是反對讓·保羅·薩特?支持還是反對雷濛·阿隆?你更傾嚮於認為其中之一有道理而其他的沒道理,或者相反?要燒掉那些從此被認為不堪卒讀、精英主義、危險而又反民主的“五月風暴”思想、思想傢及著作嗎?這些風俗和精神革命的積極參與者[現在]方括號內容為譯者根據上下文添加,下同。是否已經成為資産階級、資本傢和既無信仰又無法則、貪享小樂趣的人瞭呢?
那些假裝錶現“新文明病”的相同問題和相同答案到處都是。父親消失瞭,那麼為什麼母親沒有消失?母親難道最終不也是父親,而父親最終則是母親?為什麼年輕人不思考?為什麼孩子不可忍受?是因為弗朗索瓦茲·多爾托、電視、色情書刊或卡通?思想大師們都變成瞭什麼?他們死瞭,還是在孕育、在鼕眠或是在通嚮最終滅絕的路上?
而女人,她們是否有能力以男人們所擁有的同樣名義,來指導人類,來像男人那樣思考,來成為哲學傢?她們是否有同樣的神經、神經元、情感和犯罪衝動?耶穌是否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情人,而基督教是否是一個性彆化、兩極化(被遮蔽女性和統治性男性)的宗教?
法國是否進入瞭衰退?你是支持還是反對斯賓諾莎、達爾文或者伽利略?你喜歡美國嗎?海德格爾隻不過是個納粹?米歇爾·福柯是本·拉登的先兆?吉爾·德勒茲有毒物癖?雅剋·德裏達是解構的精神領袖?拿破侖與希特勒真的如此不同嗎?說說這些相似性,說說你的想法,升級你的知識,以你自己的名義說話吧。
誰是你的最愛,誰是最渺小的,誰是最偉大的,誰是最平庸的,誰是最故弄玄虛的,誰又是罪大惡極的?分門、彆類、計算、衡量、鑒定和標準化。這就是當代追問的零度,它以假麵舞會式的現代性之名,不斷質疑所有建立在人和事物之復雜性分析上的批判智慧。
性從未如此自由,科學從未在身體和神經探索中如此進步。然而,心靈的痛苦也從未如此鮮活:孤獨、嗑藥、無聊、疲憊、減肥、肥胖,以及將生命的每時每刻都醫療化。20世紀通過高昂的鬥爭所獲得的、如此必要的自我自由,現在似乎已經轉變為某種清教徒式的拘束要求。至於社會苦痛,在青年失業基數和悲慘遷移基數的持續推進之中,比它看上去還要不可承受。
性從道德枷鎖中解放齣來,但不再是與欲望相關的經曆,而成為隻能走嚮至死方休的器官性能、鍛煉和保健。如何高潮?如何使人高潮?陰道的理想尺寸是什麼,陰莖的最佳長度是什麼?[性生活的]時間需要多長?在人的一生中,在一個星期內,在一天中,在一分鍾裏,需要多少個性夥伴?調節心理學與性錯亂或性夥伴交換心理學,從未像今天這樣令人感到觸目驚心。人們正好處在各種抱怨的擴張之中,因為越是有人承諾幸福和安逸,不幸就越是揮之不去,風險就越是巨大,就會有更多因承諾未兌現而受害的人起來反抗那些背叛他們的人。
這個對存在所進行的神奇的心理化進程贏得瞭整個社會,並為加強社會的去政治化程度做著貢獻。在這個心理化進程之中,怎能不看到福柯和德勒茲所說的那種“平庸的小法西斯主義”?這種“平庸的小法西斯主義”是私密的,那些本身既是其主導者又是其受害者的人欲求它、需要它、接納它,並頌揚它。小法西斯主義當然與那些龐大的法西斯體係不可同日而語,因為這個法西斯主義滑嚮每個個體,滑嚮這些個體的無知,這個法西斯主義從不質疑人權、人道主義和民主權利的神聖原則。
我選擇嚮六位法國哲學傢緻敬——康吉蘭、薩特、福柯、阿爾都塞、德勒茲和德裏達,他們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為人所知並廣受評議。撇開他們的分歧、爭議和同謀式衝擊不論,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以批判的方式,不僅麵對著政治參與問題(即麵對自由哲學),還麵對著對弗洛伊德“無意識”概念的領會(即麵對結構哲學)。他們都是語言的風格大師,充滿著藝術和文學激情。
將他們齊聚在此,正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和生活中共同包含著這種麵對。以我所說的“穿越風暴”為代價,他們都拒絕成為人之標準化的僕人——而這個人之標準化,在其最為實驗性的版本中,隻不過是一種臣服於野蠻的意識形態。他們都是在電視和大媒體還沒有在知識傳播上占據重要地位之前發錶瞭自己的著作,德勒茲和德裏達還為重新反思現代媒介論(médiologie)提供瞭基石。
可以說,這遠遠不是要去紀念他們過去的輝煌,或者懷著鄉愁去對他們的著作進行簡單的重新解讀。通過讓他們的思想彼此映照,通過強調20世紀後半葉法國知識分子生活曆史中閃亮的幾個時刻,我試圖錶明,隻有對遺産的批判性接收,纔能讓我們進行自己的思考,並創造齣未來的思想、黃金時代的思想以及不屈從的思想,而這個思想,必然是不忠誠的。
我必須承認,最初接觸這本書時,被它龐大而略顯晦澀的開篇震懾住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快速迴報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去構建理解的框架。然而,一旦跨過瞭最初的門檻,你會發現,裏麵蘊藏的知識密度和思想深度是驚人的。作者似乎嫻熟地融閤瞭多種學科的視角,將哲學思辨、曆史脈絡乃至科學原理,巧妙地編織進瞭人物的日常行動和內心獨白之中。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信息,不如說是一場主動的智力探險。每當以為自己掌握瞭某種“規律”時,作者總能立刻提供一個反例,將既有的認知結構徹底顛覆。這種不斷挑戰讀者既有觀念的做法,正是其魅力所在。它強迫你跳齣舒適區,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實在令人驚嘆,它像一條蜿蜒流淌的長河,時而平靜舒緩,時而波濤洶湧。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捕捉到角色內心最細微的情感波動。我尤其欣賞那種在看似日常的對話中,不動聲色地埋下伏筆的功力。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那些初讀時被忽略的細節,在後續的閱讀中,如同散落在棋盤上的棋子,最終構建齣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圖景。故事情節的推進張弛有度,絕不拖泥帶水,卻又在最關鍵的節點上留足瞭懸念,讓人欲罷不能。那種在平靜中醞釀的巨大能量,最終以一種無可阻擋的氣勢爆發齣來,讀起來酣暢淋灕,過癮至極。敘事者與故事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既不至於冷漠疏離,也不會過度乾預,讓讀者能夠沉浸其中,自行體會角色的掙紮與選擇。這種平衡的藝術,在這部作品中展現得淋灕盡緻,堪稱一絕。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鬼斧神工,它像是一個精密的萬花筒,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個核心主題,每一次鏇轉,都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圖案,但其底層的幾何邏輯始終一緻。我很少看到有哪部作品能如此自如地在宏大敘事和微觀敘事之間進行切換。上一章可能還在描繪一場波及整個時代的動蕩,下一章卻聚焦於一個角色在清晨擦拭咖啡杯的細微動作,而正是這個動作,影射瞭前一章中討論的某種宏大主題的個體宿命。這種“一沙一世界”的寫作技巧,極大地豐富瞭作品的層次感。它不急於給齣明確的結論,而是提供瞭一係列相互印證、相互矛盾的視角,讓讀者自己去拼湊和建構意義,這種留白和互動性,是閱讀體驗中最令人享受的部分。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是,它成功地捕捉到瞭一種時代性的焦慮感,並將其升華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悲愴美學。角色們的命運仿佛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推搡著,他們在曆史的洪流中掙紮,試圖抓住一些可以依憑的東西——愛、信仰、理性,但往往最終發現,這些錨點本身也在不斷地移動和瓦解。作者對“失落”和“不確定性”的描摹入木三分,它不是那種廉價的、情緒化的抱怨,而是一種基於深刻洞察的冷靜哀嘆。讀完之後,縈繞心頭的不是巨大的悲傷,而是一種對存在本身復雜性的敬畏。你會開始思考,在一切都被時間磨平、被變故顛覆的世界裏,真正的堅守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種關於存在本質的探討,使得這本書具有瞭持久的生命力,值得反復品味和思索。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像是在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它沒有使用太多華麗辭藻的堆砌,但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精準到位,仿佛是經過韆錘百煉的寶石,閃爍著內斂而堅韌的光芒。我特彆喜歡它對環境和氛圍的描寫,那種筆墨所至,景物便躍然紙上的魔力,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特有的氣味,感受到皮膚上拂過的微風。這種感官上的沉浸體驗,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說服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描繪復雜的人性時,展現齣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不美化,不迴避,直麵那些難以啓齒的陰暗麵,卻又從中提煉齣人性深處微弱卻不滅的光亮。這種對真實世界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具有瞭超越時空的重量感。它不是提供廉價的慰藉,而是提供一種直麵現實的勇氣與力量。
評分不錯的書,期待閱讀,哈哈。
評分很好的産品,在京東買最放心
評分對左翼感興趣的人不要錯過,很詳實的書
評分書不錯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非常好的書,是從活動時買的,劃算。
評分書不錯
評分不錯的書,期待閱讀,哈哈。
評分很好的産品,在京東買最放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