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全译本) [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安妮日记(全译本) [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安妮·弗兰克 著,杨平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犹太人
  • 日记
  • 自传
  • 历史
  • 荷兰
  • 青少年
  • 迫害
  • 纳粹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05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170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名家译丛
外文名称: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1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妮日记(全译本)》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作者简介

  安妮·费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德籍犹太人。1942年6月12日,当她13岁生日时,她父亲送给她一本当作生日礼物的日记本,于是她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日记了。同年7月6日,由于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他们全家躲进了安妮父亲公司的密室。之后,另外4名犹太人也陆续躲进了密室。两年以后的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躲在密室的8个人被德国警察逮捕。1个月后,8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俩都因伤寒死于集中营。安妮的日记由公司女职员保存下来,之后又转交给安妮的父亲。1947年,安妮的父亲将女儿的日记整理出版,她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安妮日记》。
  
  杨平,辽宁省沈阳市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在读。现任职于沈阳工学院.国际笔会辽宁中心理事兼翻译委员会委员。主持过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教改研究课题一项并获得资金支持。曾为时代出版社编译,先后为《先锋时代》杂志、《译域》杂志及《时代晚报》译稿。

目录

1942年6月12日 星期五
1942年6月14日 星期日
1942年6月15日 星期一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1942年6月21日 星期日
1942年6月24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5日 星期日
1942年7月8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9日 星期四
1942年7月10日 星期五
1942年7月11日 星期六
1942年8月14日 星期五
1942年8月21日 星期五
1942年9月2日 星期三
1942年9月21日 星期一
1942年9月27日 星期日
1942年9月28日 星期一
1942年9月29日 星期二
1942年10月1日 星期四
1942年10月3日 星期六
1942年10月9日 星期五
1942年10月16日 星期五
1942年10月20日 星期二
1942年10月29日 星期四
1942年11月7日 星期六
1942年11月9日 星期一
1942年11月10日 星期二
1942年11月17日 星期二
1942年11月19日 星期四
1942年11月28日 星期六
1942年12月10日 星期四
1942年12月13日 星期日
1942年12月22日 星期二
1943年1月13日 星期三
1943年2月5日 星期五
1943年2月27日 星期六
1943年3月10日 星期三
1943年3月12日 星期五
1943年3月19日 星期五
1943年3月25日 星期四
1943年3月27日 星期六
1943年4月1日 星期四
1943年4月27日 星期二
1943年5月1日 星期六
1943年5月18日 星期二
1943年6月13日 星期日
1943年6月15日 星期二
1943年7月11日 星期日
1943年7月13日 星期二
1943年7月16日 星期五
1943年7月19日 星期一
1943年7月23日 星期五
1943年7月26日 星期一
1943年7月29日 星期四
1943年8月3日 星期二
1943年8月4日 星期三
1943年8月5日 星期四
1943年8月9日 星期一
1943年8月10日 星期二
1943年8月23日 星期一
1943年9月10日 星期五
1943年9月16日 星期四
1943年9月29日 星期三
1943年10月17日 星期日
1943年10月29日 星期五
1943年11月8日 星期一晚
1943年11月17日 星期三
1943年11月27日 星期六
194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1943年12月24日 星期五
1943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943年12月29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2日 星期日
1944年1月5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7日 星期五
1944年1月15日 星期六
1944年1月22日 星期六
1944年1月24日 星期一
1944年1月27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28日 星期五
1944年2月3日 星期四
1944年2月12日 星期六
1944年2月13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14日 星期一
1944年2月16日 星期三
1944年2月18日 星期五
1944年2月19日 星期六
1944年2月23日 星期三
1944年2月27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28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1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4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7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14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16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17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19日 星期日
1944年3月23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27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28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29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31日 星期五
1944年4月3日 星期一
1944年4月4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4月11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16日 星期日上午11点前
1944年4月18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19日 星期三
1944年4月27日 星期四
1944年4月28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3日 星期三
1944年5月7日 星期日上午
1944年5月8日 星期一
1944年5月13日 星期六
1944年5月19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22日 星期一
1944年5月25日 星期四
1944年5月26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5日 星期一
1944年6月6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9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13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16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23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27日 星期二
1944年7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7月21日 星期五
1944年8月1日 星期二

精彩书摘

  《安妮日记(全译本)》:
  好几天了,我都没有写日记,因为我想先考虑考虑如何去写我的日记,像我这样的人去写日记是有点怪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以前从来没写过,而且不光是我,换了随便哪个人,又有谁会对一个13岁的小女生敞开的心扉感兴趣呢?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我就是想写一些东西,最最重要的是,我就是想把我自己埋在心底的那么多的东西统统都吐出来。俗话说得好,“纸比人更有耐心”。每次在有点伤感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句话。当时,我用右手托着下巴呆呆地坐着,觉得无聊极了,而且浑身上下软绵绵的,一点力气也没有,想不到到底是该出去走走还是在家里继续这样待着。没错,纸当然是最有耐心的,再说了,我也并没想过要把这个笔记本拿给别人看。它司是有一个令它骄傲的名字,“日记”啊,谁都不给看,除非是我真正的朋友,不管是男是女。到现在我总算是想清楚了,我写日记的根本原因是:我并没有像日记这样一个真诚的朋友。
  我想更加清楚地说,根本就没有人会相信一个13岁的女孩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孤单,当然事实上也并没有那么严重。我有我最亲爱的父母和一个比我大三岁的姐姐。我现在认识大概有30个可以算得上是朋友的人,还有一大串的男朋友.他们每个人都很想让我去看他们一眼,可是我却不答应,于是他们就只好在班级上通过镜子来偷偷地看我。我还有很多亲戚:姨妈、姑姑、叔叔、舅舅,他们都对我很好。一个多么幸福的完整的家庭。是啊,看上去我好像什么都不缺。
  可朋友们全都是这样,除了打打闹闹,就再也没别的什么了。我从没有说过任何离奇的事情,大家没办法更亲近一此.这真的是很恼人啊!也许是由于我信心不足,太过于悲观了,可事实如此,我也没有任何办法。
  所以,才有了日记。
  我要用我的全身心来增添这位期盼已久的朋友的魅力。我不想像许多人那样在日记里流水账似的记下一大堆无聊的事情,我想让它成为我的朋友,我把它叫做基蒂。在我对基蒂说话的时候,谁都不晓得我到底在说些什么。所以,虽然还有一此不情愿,我仍然要用简洁的文字来描述我的人生。
  爸爸娶妈妈的时候36岁,那时妈妈才25岁。我的姐姐玛戈特1926年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之后便是我,1929年6月12日出生。因为犹太人的身份,我们在1933年移居到荷兰,爸爸成为特拉维斯公司的总经理。由于这家公司和位于同一幢楼里的科伦公司关系密切,理所当然地,爸爸便是他们的合伙人。
  但是我们家的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全部都因为希特勒的反犹法而遭殃,生活中充满了艰辛和焦虑。1938年大清洗过后,我的两个舅舅逃到了美国。
  年迈的祖母和我们一家团聚,当时她已经是73岁的高龄。1940年5月过后,幸福的时光很快便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刚开始是打仗,然后是投降协定,紧接着德国人就来了。
  我们犹太人的苦难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各种反犹法令接二连三的颁布。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戴黄色的大卫星;上缴他们的自行车;不能乘电车,也不可以开车;只能在3点到5点之间去店里买东西,而且只能到挂有“犹太商店”招牌的店里去买;犹太人到了8点必须待在屋里,8点之后就连在自己的花园里坐一坐都不行;犹太人还不能去剧院、电影院和其他的一些娱乐场所;犹太人不得参加任何公开的体育活动,不得进入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及其他所有运动场地;犹太人还不能拜访信基督教的人;必须去犹太学校上学……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类似的反犹规定。
  我们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可是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
《安妮日记(全译本)》并非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冒险小说,也不是一本教授特定技能的实用指南。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历史深处、通往人性复杂与光辉的窗。通过这扇窗,读者得以窥见二战期间纳粹迫害犹太人这一段黑暗岁月里,一个年轻女孩在极端压力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触动人心的笔触,记录了一个身处密室、却从未放弃内心自由的灵魂。安妮·弗兰克,这位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女孩,在纳粹的追捕下,不得不与家人一同藏匿在阿姆斯特丹的“秘密附件”中,过着长达两年多的隐秘生活。日记,成为了她与外界沟通、释放内心、记录生活、甚至是自我对话的唯一出口。 阅读《安妮日记》,我们首先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日记的开头,是那个年代普通少女对生日礼物、对朋友、对学校生活的点滴记录,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青涩的烦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战争阴影的步步紧逼,“秘密附件”的幽闭、恐惧、食物短缺、以及外部世界持续不断的警报,逐渐侵蚀着平静的生活。安妮用她未完全成熟却异常敏锐的笔触,描绘了藏匿者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易:小心翼翼的声响、对被发现的极度恐惧、资源的匮乏、以及因长期封闭而产生的紧张人际关系。 但,《安妮日记》的伟大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它对残酷现实的如实记录。它更在于,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下,安妮的精神世界却从未被压垮。相反,她用日记作为自己的“安妮·克里斯蒂·范·达伦”,向这位虚构的朋友倾诉一切。她记录下她对家人、对其他藏匿者的看法,那些细微的矛盾、无声的冲突,以及在共同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她会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会与姐姐发生争执,也会为其他藏匿者的一些言行感到困扰。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轨迹,看到了她在狭小空间里,努力理解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过程。 更令人动容的是,安妮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思考。在物资匮乏、生命悬于一线的环境中,她依然坚持学习,阅读书籍,思考人生。她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性的观察,在那个年龄显得尤为深刻。她会反思战争的根源,会对人类的愚蠢感到悲哀,也会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充满向往。她渴望能够成为一名作家或记者,用自己的笔去记录和改变世界。这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极端压抑的环境下,显得格外耀眼。 安妮的日记,记录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经历,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犹太人命运的一个缩影。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纳粹政权如何一步步剥夺犹太人的基本权利,如何将他们推向深渊。日记中那些对“出去”、“空气”、“自由”的渴望,饱含着对被剥夺一切的抗议,也传递着对重新拥有生活的强烈愿望。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秘密附件被发现,安妮和她的家人以及其他藏匿者被送往集中营。日记到此戛然而止,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和悲伤。读者在为安妮未能实现她的梦想而惋惜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以及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的脆弱。 《安妮日记(全译本)》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引起全球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最深层的思考。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关于自由、关于希望、关于勇气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安妮的故事,是对仇恨和暴力的有力控诉,也是对和平与理解的永恒呼唤。 这本书并非是提供“如何生存”的秘籍,也非“如何逃避”的指南。它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堂关于人性、关于价值的课。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都不能低估极端意识形态的危害。同时,它也激励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与自由,要心怀希望,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要用善良和理解去对待他人。 安妮用她的日记,赋予了那些被剥夺声音的受害者们一种声音。她用她年轻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人类普遍价值的深刻理解。她的日记,不仅仅是一个犹太女孩的个人回忆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献,一份关于人性最真实、最动人的见证。 对于读者而言,《安妮日记(全译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一段被历史铭记的苦难。它不是直接讲述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将宏大的历史拉近到个人的体验层面。我们看到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生命所经历的挣扎、恐惧、希望与梦想。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普世信息。安妮的日记,超越了特定的种族、宗教和国界。她所表达的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对爱的期盼,是对全人类共同情感的写照。她的声音,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共鸣。 《安妮日记(全译本)》不是一本可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读完的书。它会让你思考,会让你感动,甚至会让你感到沉重。但正是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情感冲击,才使得这本书具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永不熄灭的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发现,安妮的日记并非总是悲伤的。在许多篇章中,她依然会流露出少女的俏皮、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在逆境中保持的生命活力,是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之一。它证明了,即使环境再恶劣,人类精神的韧性也能够闪耀出令人惊叹的光芒。 最终,《安妮日记(全译本)》留给我们的,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对于和平与自由的珍视,以及对于人性光辉的肯定。它是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体悟的作品。通过安妮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更看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与不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我带着一种审视历史文献的严肃态度,然而,很快就被其中洋溢着的、近乎“青春期”的旺盛生命力所吸引。那些关于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对未来生活的浪漫想象、对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摩擦与依恋,都描绘得极其生动立体。这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记录”,而成为了一部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它成功地将一个被历史事件禁锢的个体,还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渴望的少女形象。这种对“常态”的捕捉,恰恰是在非常态环境中,最难能可贵的光芒。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细节,构筑起了反抗虚无的堡垒,证明了即使身处囹圄,精神世界依然可以保持其广袤与自由。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夏日午后的光线穿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尘埃中跳跃。它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像是一面被精心打磨过的镜子,映照出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个敏感而早熟的灵魂最真实、最不设防的内心世界。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文字,而仿佛是亲眼目睹着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在压抑中艰难绽放的希望与恐惧。作者对于日常琐事的观察入木三分,即便是对一朵突然盛开的花、一束不期而至的阳光,都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这种将宏大历史背景与个体生命体验无缝融合的能力,实在令人赞叹。它不是宏伟叙事的宣言,而是由无数微小、却又无比沉重的瞬间编织而成的挂毯,每一根丝线都浸透了时代的重量。那种试图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住对“美”和“善”的执着追求的努力,读来令人心酸,却又深受鼓舞。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去衡量,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内在戏剧性”。冲突并非总是来自于外部的巨大轰鸣,更多的是在角色的内心舞台上,在希望与绝望、忍耐与爆发之间上演的无声对决。作者处理这些内心挣扎的方式,成熟得令人惊异。她毫不回避自己的脆弱、自己的嫉妒心,甚至是对周围人的不耐烦,这种近乎残忍的自我剖析,反而赋予了作品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它探讨了“自我认知”的艰难历程,而这个历程,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整部作品就像一曲未完成的交响乐,虽然戛然而止,但那已经奏出的乐章,其和谐与不和谐之处,都已深深烙印在听者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未经修饰的原生性。它没有经过后世的编辑或美化,每一个句子都带着那一刻的真实温度和直接的冲击力。阅读时,你仿佛能闻到纸张在潮湿环境中散发出的微弱气味,感受到那个狭小空间内空气的凝滞感。这种“在场感”是任何精心构造的小说都难以企及的。它强迫读者直面一种残酷的真实:即最伟大的勇气,往往不是在战场上呐喊冲锋,而是在寂静的角落里,坚持用笔记录下自己依然在“活着”的事实。这种对生存的庄严确认,是通过最朴素的语言完成的,其力量是恒久而无声的,像地基一样深埋于历史之中,支撑着后世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评分

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妙,时而如涓涓细流,缓慢而深情地倾诉着少女对未来的憧d,对友谊的珍视;时而又猛地转为急促的鼓点,充满了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外界压力的焦虑与不安。这种强烈的反差和情绪的张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近乎超乎年龄的洞察力,她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包括自身的虚荣、对同伴的误解、以及在困境中爆发出的坚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这种真诚的坦白,远比任何粉饰太平的记载都更具力量。它让人思考,在极端条件下,人类精神的韧性究竟能达到何种地步。这种文本结构上的变化,让我想起那些精妙的室内乐作品,层次丰富,情绪流转自然,丝毫没有刻意的雕琢感,一切都像是生命本身流淌出来的声音。

评分

自己也可以看

评分

自營送貨還要五天...

评分

ok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行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可以,很满意

评分

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