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妙龄少女,两个小镇青年,一场莫衷一是的强奸风波,一个人十年冤狱带给三人的命运拐点。
仙女,柳生,保润三人的命运至此纠缠,等待与狩猎,沉沦与救赎,看似一切和好如初的故事画面,等待仇恨与侮辱蓄势已久便爆发为最后的新婚命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个人到底谁是黄雀,谁是蝉?轮回而又吊诡的命运之手拨转着三个人的一生也昭示着凡俗混沌的人心变化和时代变迁。
看小说圣手苏童如何网织一个有关“罪与罚”“沉沦与救赎”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保润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与这张脸不期而遇。作者苏童在这部小说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
作者简介
苏童,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教师、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从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代表作为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三盏灯》,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河岸》。
精彩书评
《黄雀记》里的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细节,苏童都处理得非常好。如果说一部小说是一个很简单的抽象主题的话,那这个小说可能会比较简单化。但恰恰苏童在这部小说里用他非常擅长的叙事把人物的心理表达出来,非常丰满。读者觉得他这种叙事的成熟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精确、甚至是精深的程度。
——《收获》的总编辑 程永新
苏童作品中对女性的把握,我觉得好像是天生的,所以有的作家真的需要天分。对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准确,是我望尘莫及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著名作家 莫言
目录
上部 保润的春天
照片
魂
手电筒
祖宗与蛇
祖父的头发
井亭医院
祖父、父亲和儿子
四月
柳生来了
花匠的孙女
讨债
家
兔笼
会合
白色吉普车
拘留所
藕香亭
捞人
回家
中部 柳生的秋天
侥幸岁月
特二床
幽灵的声音
空屋
公关小姐
香火庙
羞耻
水塔风波
麻烦
马戏团
白马
后悔
回家
全家福
旧货交易
扫墓
下部 白小姐的夏天
六月
庞先生
另一个人
顺风旅馆
水塔与小拉
公路
苏醒
房客
房东
门外
柳生和庞先生
两个人的夜晚
柳生的婚礼
天井里的水
突围
红脸婴儿
精彩书摘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黄雀记》:
照片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祖父都要去拍照。
七十岁之后,祖父习惯了以算术的角度眺望死亡,对于自己延长的寿命,他很满意。加减法是容易计算的。他五十三岁那年在点心店吃汤圆,被汤圆里的热猪油烫了一下,不知怎么引发了心肌梗塞,送到医院去抢救,结果死而复生,以此推算,已经多活了十七年。再往前的死亡事件是蓄谋的,祖父那一年才四十五岁,突然活腻了,春天他去铁路道口卧轨,人都躺下来了,火车却迟迟不来,扳道工豢养的一条大狼狗先来了。祖父素来怕狗,准备好被火车碾,却不愿意被狼狗咬,于是狼狈地爬起来逃下了铁道。到了夏天,祖父还是想死。这次他选择了水路,是从僻静的西门城墙上跳进护城河的,他以为只要扑通一下,便可简易快捷地投入死神的怀抱,没想到一睁眼,人躺在了城墙下面,一群吵吵嚷嚷的中学生围着他,好奇地打听他跳河的动机。祖父仰视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睛,一时拿不定主意,是该批评孩子们狗捉老鼠多管闲事,还是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祖父的身体经过河水仓促的洗礼,显得轻盈而舒畅,只是右手手掌有点不舒服。抬起右手看看,手中不知什么时候抓到了一片枫树叶,抓得太紧,枫叶牢牢地粘在掌心里了。他坐起来,把枫叶从手掌上小心地剥离,对孩子们说了句:一言难尽。然后就爬起来,湿漉漉地走了。
祖父走出去好远了,听见孩子们在后面猜测他的去向,七嘴八舌的。有个尖厉的声音说,什么叫一言难尽?这个人看来是活腻啦,会不会又去找地方寻死了?祖父看看高处的城墙,看看低处的护城河,又抬头看看天空,忽然朝孩子们的方向折返回来。虽然他的脚步有点拖沓,表情看起来也扭扭捏捏的,但他的目光给人以新生的感觉,它像夏日的天空一样,明朗,深远。他向孩子们匆匆地表了个态,算了算了,他说,既然狼狗不让我死,你们孩子也不让我死,那我就活着好了。无所谓,死不了就活着,活一天赚一天吧。
后来,祖父就消失在城墙拐角处了,一条费解的谜语,终于逃离了猜谜者的视线。那群中学生是出来春游的,偶然救下一名轻生者,本来属于典型的好人好事,但获救者对生死如此潦草,如此随意的态度,严重地挫伤了孩子们的成就感,也给他们带来了深深的困扰。他们不认识香椿树街的祖父,不知道他为什么一会儿要死,一会儿又要活下去了。他们不知道祖父是个守信的人,从此以后果真断了轻生之念。如果我们还是采用算术,如果活一天真的是赚一天,祖父足足多活了二十五年,赚了惊人的九千一百二十五天,赚了这么多,祖父当然是很满意的。
我们香椿树街上老人特别多,老人大多怕死,怕死的大多先走了。有一年夏天气温反常,狡诈的死神藏身于热浪,在香椿树街上巡弋,一口气拽走了七个可怜的老人。祖父冒着高温酷暑,逐一登门吊唁,发现七家葬礼都缺乏组织,敷衍了事,充满了这样那样的遗憾。最离谱的是码头工人乔师傅家,儿女们居然找不到乔师傅的照片。丧幔上的遗照令人不安,那是从乔师傅的工作证上剪下翻拍的,是几十年前的乔师傅,模样还很年轻,由于乔家两个儿子与其父面貌酷肖,所以,上门吊唁的人们都大吃一惊,死者看起来不是乔师傅,这么看很像他大儿子,那么看又像他的小儿子了。祖父端详半天,心里话不宜声张,出了门便长叹一声,对邻居们说,这个乔师傅太节省了,一世人生啊,省什么都不能省那张照片,容易误会啊。
一个人无法张罗自己的葬礼,身后之事,必须从生前做起。这是祖父的信条。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祖父都要去鸿雁照相馆拍照,拍了好多年,连邻居们都知道了他的爱好,免不了要与他探讨这份爱好的意义。祖父对邻居们说,你们知道我脑子里有个大气泡的,气泡说破就破,我这条命,说走就走的,到时都靠他们,怎么也不放心,趁着身体还硬朗,就为自己准备一张新鲜的遗照吧。
拍照的日子是祖父的节日。节日的祖父格外讲究仪容。祖父先去理发店剃头修面,还额外要求相熟的老师傅替他挖耳屎,拔鼻毛。从香椿树街到市中心,以前祖父都是步行,现在老了,是步行加公共汽车,差不多是正午时分,他拄着一根龙头拐杖出现在鸿雁照相馆,衣冠楚楚,神色庄严,那套灰黑色的毛呢中山装上有樟脑丸的气味,皮鞋擦得锃亮,浑身散发着一首挽歌刺鼻的清香。
……
《黄雀记》:一部关于家国情怀与生命韧性的史诗 《黄雀记》并非一部孤立的作品,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与无数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民的悲欢离合息息相关。它如同中国画中的写意,虽不事事描摹,却能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时代的精神气魄,以细微之处见证宏大的历史进程。理解《黄雀记》,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学与历史语境中去品味,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去领略那关于家国、关于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 一、时代的回响:在历史的洪流中溯源 《黄雀记》所承载的,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剪影,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时期的缩影。那个时代,风云激荡,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希望冉冉升起。无数平凡人在这股洪流中挣扎、呐喊、奋斗,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回溯至更早的年代,中国文学早已在描摹时代风貌方面积累了深厚的传统。《诗经》中质朴的民歌,诉说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汉赋的铺陈,展现着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唐诗的豪迈与婉约,映照出盛世的繁华与边塞的苍凉;宋词的细腻与深沉,刻画着士人的忧乐与情愁;明清小说的世情描摹,更是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文学遗产,无不体现着中国作家对时代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位置的探寻。 《黄雀记》正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作品可能聚焦于特定的历史节点,例如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的起伏,或者政治的变动,这些宏观层面的力量,如何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个体,最终塑造出他们的性格与命运。 作家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城乡的对比,还是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亦或是传统观念与新兴思想的碰撞,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这种对时代细节的精准把握,使得《黄雀记》不仅成为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艺术品,它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图景,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 二、生命之歌:在苦难与坚韧中绽放 《黄雀记》的核心,是关于生命。它展现了生命在面对困境时的脆弱与渺小,但也彰显了生命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与不屈意志。 中国文学中,对于生命苦难的描绘从未缺席。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通过贾府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悲凉,以及人世间的无常与幻灭。鲁迅的呐喊,更是直指国民性的劣根性,对底层人民的麻木与苦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巴金的激昂,则呼唤着“爱”与“新生”,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未曾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黄雀记》同样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它可能描绘了贫困、疾病、家庭变故、社会歧视等种种磨难,这些磨难如同无情的巨浪,拍打着脆弱的生命。然而,作家并没有停留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着力于展现人物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与力量。 或许,作品中的人物会经历绝望,会感到迷茫,会想要放弃。但最终,他们会因为某种信念,某种情感,或者某种对未来的期盼,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黄雀记》所呈现的生命韧性,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力量,它源于对生命的珍视,源于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依恋,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甚至源于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敬畏。 这种韧性,可能体现在面对贫穷时的乐观与勤劳,体现在面对不公时的隐忍与抗争,体现在面对失去时的坚强与怀念。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潜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细水长流,是无数微小努力的汇聚,最终汇聚成强大的生命力量,支撑着个体走过人生的风雨。 三、家国情怀:在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黄雀记》无疑是在这一深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艺术结晶。 中国古代的文人,无论身处庙堂还是江湖,都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的作品,常常寄寓着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切。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字泣血,饱含着对战乱年代的痛惜;岳飞的“精忠报国”,更是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到民族的生死存亡之中。 到了近现代,家国情怀更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无数作家将笔触投向人民的苦难,投向民族的抗争,他们的作品成为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工具。 《黄雀记》可能深入探讨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辩证关系。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体的选择往往无法脱离时代的洪流。或许,作品中的人物会面临一些艰难的抉择:是坚守个人的小情小爱,还是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是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投身于波澜壮阔的变革? 这种抉择,往往是充满痛苦与挣扎的。它考验着人物的价值观,考验着他们对“家”与“国”的理解。也许,作品中的人物并非一开始就具有宏大的家国情怀,而是在经历世事变迁、人间冷暖之后,才逐渐领悟到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之间的深刻联系。 “家”的温暖与羁绊,是支撑个体前行的重要力量,而“国”的安宁与繁荣,则是“家”得以存在的根本保障。这种从家庭视角出发,进而延伸到国家层面的思考,是《黄雀记》所要传递的重要主题之一。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人物身上,也可能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行动,也可能是默默的付出,是坚定的守护,是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切。 四、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经典中汲取力量,在时代中开辟新路 《黄雀记》的成就,离不开它在艺术上的深厚功力。它既是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创新与发展。 从叙事结构上看,作品可能采用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的相结合的方式。宏大的时代背景为故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活细节则赋予了故事以生命力。这种写法,使得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其可读性和感染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黄雀记》力求真实与深刻。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个体。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并存,他们的选择与挣扎都源于生活,源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所处的环境。这种真实的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方面,作品可能运用了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还是对对话的设计,都力求精准传神,能够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同时,作品可能融入了地方特色或时代特点的语言风格,增加了作品的地域风情和时代气息。 《黄雀记》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照。作家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它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呈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向来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黄雀记》能够获此殊荣,证明了其在这些方面的卓越表现。它不仅仅是一部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思考,触及灵魂的深刻作品。它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温历史,感悟生命,理解家国,并在艺术的熏陶中,获得力量与启迪。 总而言之,《黄雀记》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塑造、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