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兰 编
图书标签: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基础电子学
  • 电路分析
  • 电子工程
  • 模拟电子
  • 电路原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3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06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针对应用型气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特点,在内容组织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工程应用,在确保基础的同时,通过各章典型应用电路的分析,学用结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书共10章,分别是绪论、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双极型晶体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输出级和功率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与处理,波形发生与信号变换和直流稳压电源。

目录

前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符号说明
绪论1
第1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8
引言8
1.1半导体基础知识8
1.1.1半导体材料8
1.1.2本征半导体9
1.1.3杂质半导体10
1.2PN结及其特性12
1.2.1PN结12
1.2.2PN结的特性12
1.3二极管15
1.3.1二极管的几种常见结构15
1.3.2二极管的电压电流特性及主要参数16
1.4二极管应用电路的分析19
1.4.1二极管的分段线性化模型20
1.4.2二极管的小信号模型及其应用23
1.4.3二极管应用电路举例25
1.5其他类型的二极管28
1.5.1稳压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28
1.5.2变容二极管30
1.5.3发光二极管31
1.5.4光敏二极管31
1.5.5太阳能电池32
本章小结33
思考题33
习题34
第2章双极结型晶体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37
引言37
2.1双极结型晶体管37
2.1.1双极结型晶体管的结构及类型37
2.1.2双极结型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38
2.1.3双极结型晶体管的电压电流特性40
2.1.4双极结型晶体管的主要参数42
2.2放大电路的作用和主要性能指标44
2.2.1放大电路的作用44
2.2.2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45
2.2.3放大电路模型49
2.3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50
2.3.1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
波形分析50
2.3.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各元
器件的作用51
2.4放大电路的分析52
2.4.1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52
2.4.2图解分析法54
2.4.3小信号模型分析法59
2.5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65
2.5.1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65
2.5.2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65
2.6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68
2.6.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68
2.6.2共基极放大电路70
2.6.3基本放大电路三种接法的比较71
2.7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的派生电路73
2.7.1复合管放大电路73
2.7.2共射 共基放大电路74
2.7.3共集 共基放大电路75
本章小结75
思考题77
习题77
第3章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84
引言84
3.1金属�惭趸�物�舶氲继宄⌒в�晶体管84
3.1.1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晶体管84
3.1.2N沟道耗尽型场效应晶体管88
3.2结型场效应晶体管89
3.3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参数和特性比较92
3.3.1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参数92
3.3.2各种场效应晶体管的特性比较93
3.4场效应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94
3.4.1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95
3.4.2场效应晶体管的低频小信号模型95
3.4.3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96
3.5场效应晶体管和双极结型晶体管及
其放大电路的比较98
本章小结99
思考题100
习题100
第4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04
引言104
4.1频率响应概述104
4.2RC电路的频率响应105
4.2.1RC低通电路的频率响应105
4.2.2RC高通电路的频率响应106
4.3双极结型晶体管的高频等效模型108
4.3.1双极结型晶体管的混合Π形等效模型108
4.3.2双极结型晶体管混合Π形等效模型的主要参数108
4.3.3双极结型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β的频率响应110
4.3.4双极结型晶体管混合Π形等效模型的简化111
4.4场效应晶体管的高频小信号模型113
4.5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13
4.5.1单级放大电路的中频响应114
4.5.2单级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114
4.5.3单级放大电路的低频响应116
4.5.4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17
4.5.5放大电路的增益带宽积119
4.6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19
本章小结121
思考题122
习题122
第5章输出级和功率放大电路125
引言125
5.1功率放大电路概述125
5.1.1功率放大电路的要求125
5.1.2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126
5.1.3放大电路提高效率的途径127
5.2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路129
5.2.1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129
5.2.2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130
5.2.3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路中晶体管的选择132
5.3甲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路133
5.3.1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功率放大电路134
5.3.2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功率放大电路135
5.4功率放大电路的安全运行135
5.4.1功率晶体管的散热135
5.4.2功率晶体管的二次击穿137
5.4.3功率晶体管的安全工作区137
5.5功率放大电路的应用138
5.5.1分立元器件构成的功率放大电路138
5.5.2集成功率放大电路分析139
5.5.3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141
5.5.4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应用141
本章小结143
思考题144
习题145
第6章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148
引言148
6.1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与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148
6.1.1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148
6.1.2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150
6.2集成放大电路中的电流源151
6.2.1几种常见的电流源151
6.2.2电流源在集成放大电路中的应用154
6.3差分放大电路155
6.3.1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155
6.3.2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及静态分析157
6.3.3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方式及主要指标计算158
6.4多级放大电路及简单集成运算放大器164
6.4.1多级放大电路164
6.4.2简单集成运算放大器167
6.5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选择170
6.5.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70
6.5.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低频等效电路172
6.5.3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类172
6.5.4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选择174
6.6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传输特性及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分析依据174
6.6.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174
6.6.2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分析依据175
6.7集成运算放大器使用中的几个问题176
6.7.1调零和消除自激振荡176
6.7.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保护176
本章小结178
思考题179
习题179
第7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184
引言184
7.1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形式184
7.1.1反馈的基本概念184
7.1.2电路中的反馈形式185
7.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态及二端口网络表达186
7.2.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反馈组态186
7.2.2负反馈放大电路反馈组态的判别187
7.2.3四种反馈组态的二端口网络表达190
7.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框图及增益的一般表达式191
7.3.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框图191
7.3.2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192
7.3.3四种反馈组态的比较193
7.4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193
7.4.1深度负反馈的实质193
7.4.2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194
7.5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197
7.5.1提高增益的稳定性197
7.5.2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198
7.5.3扩展频带200
7.5.4减小非线性失真201
7.5.5为改善性能引入负反馈的一般原则202
7.6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问题203
7.6.1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和条件203
7.6.2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判断204
7.6.3负反馈放大电路消除自激振荡的方法205
本章小结207
思考题208
习题208
第8章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217
引言217
8.1基本运算电路217
8.1.1比例运算电路217
8.1.2加法电路218
8.1.3减法电路219
8.1.4积分电路222
8.1.5微分电路222
8.2对数和反对数运算电路223
8.2.1对数运算电路223
8.2.2反对数运算电路224
8.3实际运算电路的运算误差分析224
8.3.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误差225
8.3.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误差225
8.3.3失调电压及失调电流对比例运算的影响226
8.4模拟乘法器227
8.4.1变跨导模拟乘法器的工作原理227
8.4.2模拟乘法器的应用229
8.5有源滤波电路230
8.5.1滤波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30
8.5.2一阶有源滤波电路231
8.5.3二阶有源滤波电路233
8.6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设计239
8.6.1设计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的一般步骤239
8.6.2设计举例240
本章小结242
思考题243
习题243
第9章信号的产生与变换电路251
引言251
9.1RC正弦波振荡电路及振荡条件251
9.1.1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251
9.1.2RC正弦波振荡电路252
9.2LC正弦波振荡电路257
9.2.1LC选频电路257
9.2.2变压器反馈式LC正弦波振荡
电路259
9.2.3LC三点式正弦波振荡电路260
9.2.4石英晶体振荡电路262
9.3电压比较器265
9.3.1单限比较器265
9.3.2滞环比较器268
9.3.3集成电压比较器270
9.4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271
9.4.1矩形波发生器271
9.4.2三角波发生器273
9.5信号变换电路276
9.5.1电压电流变换电路276
9.5.2精密整流电路277
9.5.3电压频率变换电路279
本章小结281
思考题283
习题283
第10章直流稳压电源289
引言289
10.1整流电路289
10.1.1单相半波整流电路289
10.1.2单相桥式整流电路291
10.1.3倍压整流电路293
10.2滤波电路293
10.2.1电容滤波电路293
10.2.2其他形式的滤波电路294
10.3稳压管稳压电路295
10.3.1稳压电路的功能和性能指标295
10.3.2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限流电阻的选择296
10.4线性串联型稳压电路298
10.4.1线性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及稳压原理298
10.4.2稳压电路中的基准电压和保护电路299
10.4.3三端稳压器301
10.5串联开关式稳压电路305
10.5.1问题的提出305
10.5.2串联开关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305
10.6并联开关式稳压电路306
本章小结308
思考题309
习题309
部分习题答案313
参考文献327

前言/序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与选型,含有半导体器件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应用。本课程是本科电气信息类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基本应用,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应用型本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本书以“保证基础、突出应用”为基本原则,在内容组织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物理概念讲解,强调工程应用。内容撰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以服务于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在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具体的做法简述如下:
  1)从电子系统的角度,引入电子电路的作用,为学生在复杂的应用问题中,选择合适的电子电路建立基本思路。
  2)注重与前后课程的知识衔接,尤其是对前面数学和电路等课程中所学方法的应用。
  3)分散难点,循序渐进。例如,在第1~6章以介绍常用半导体器件和基本放大电路为主线,系统介绍了电子电路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第1~3章均以一类半导体器件及其基本电路单独成章,便于学习和掌握,在第1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中引入了小信号等效电路法,利于学生加深对这种基本方法的理解,在第3章以MOS场效应晶体管为切入点,并采用内部结构和外部特性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在每章开始,配有引言,以引出问题,在每章结束,有本章小结,以总结本章主要知识点。同时,在各章均有大量结合应用的例题供学生参考。
  5)本教材配套7个附录,在出版社网站上提供下载。这些附录分别是附录A:二极管1N4148数据手册;附录B:稳压二极管IN5333.IN5388主要参数;附录C三极管2N3904数据手册;附录D:场效应2N435数据手册:附录E: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数据手册;附录F:电子设计常用元器件外形及符号;附录G:Multisim在电子线路分析中的应用。结合正文中的例题,使学生学会半导体器件的选型方法。
  6)每章安排了Multisim仿真习题,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作为课外练习,课程结束后,作为大作业提交。
  本教材是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等多年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成果总结。
  本书由王晓兰主编并负责统稿,书中,正文由王晓兰、杨新华编写,例题由杨新华、李晓英编写,习题由吴丽珍、缑新科编写,曾贤强老师为习题编写做了大量工作,谢兴锋老师整理了Multisim仿真练习,课程组的其他老师提供了大量资料。在此,作者向为本教材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书中定有疏漏、欠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多加指正。
  作者

探寻文明密码:解码远古文明的辉煌与遗失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电子线路设计的专业教材,而是致力于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深入探索那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却又因种种原因逐渐消失在时间洪流中的古老文明。我们将以一种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解构这些文明的独特之处,探寻它们辉煌的源头,并试图理解它们最终走向衰落乃至消亡的复杂原因。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人类早期聚落的萌芽与演变 在谈论宏大的古代文明之前,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最初火种。本章将追溯人类从分散的狩猎采集群体,逐步发展到定居农业社会的过程。我们将考察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关键节点,包括农业的起源、家畜的驯化以及早期村落的形成。通过对陶器、石器等考古遗物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初步的精神信仰。例如,我们将深入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苏美尔文明的兴起,分析其灌溉农业技术如何支撑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诞生,以及最早的文字系统——楔形文字的出现,如何标志着人类信息记录能力的飞跃。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尼罗河谷地古埃及文明的独特发展模式,其依赖尼罗河的规律泛滥,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农业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及金字塔等宏伟建筑所体现出的非凡工程技术与宗教思想。 第二章:文明的脊梁——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演化 随着文明的进步,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应运而生。本章将聚焦于古代文明的政治组织、经济运作和阶层分化。我们将探讨不同文明如何建立起统治体系,从早期的酋邦制到后来的王国、帝国。例如,我们将在本章深入分析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形态,特别是雅典民主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斯巴达寡头制的特点,探讨不同政治模式对社会活力和文明走向的影响。同时,我们将解析古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元老院、公民大会、皇帝制度等,以及其庞大帝国统治下的法律体系和行省管理。在经济层面,我们将考察古代文明的贸易网络、货币的产生与流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例如,我们将分析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在社会结构方面,我们将分析古代文明中普遍存在的阶级划分,如贵族、平民、奴隶等,以及性别、年龄等因素在社会地位中的作用。 第三章:文明的灵魂——思想、信仰与艺术的绽放 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其精神世界都是其独特魅力的核心。本章将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的思想宝库、宗教信仰以及艺术成就。我们将探讨哲学思想的起源,如古希腊哲学家的理性思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智慧碰撞,以及印度早期哲学思想的演变。在宗教信仰方面,我们将考察不同文明的神话体系、祭祀仪式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例如,我们将深入剖析古埃及的泛神论信仰,多神崇拜的体系,以及对来世的信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丧葬习俗和艺术创作。同时,我们将审视古巴比伦人的命运观和占星术,以及古印度佛教的产生及其对亚洲文明的深刻影响。艺术是文明最直观的表达,本章将带领读者领略古代文明的艺术瑰宝,从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塑,到细腻的绘画、动人的音乐。我们将分析古希腊雕塑的理想主义之美,古罗马建筑的实用与宏大,古印度石窟寺的宗教雕塑,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等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并探讨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第四章:文明的智慧——科技、工程与知识的积累 尽管我们避免触及电子技术,但古代文明在科技、工程和知识积累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章将聚焦于古代文明在这些领域的贡献。我们将考察古代的测量技术、天文学知识、数学理论以及医学实践。例如,我们将详细介绍古埃及人如何精确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并据此制定历法,以及他们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几何学原理。我们将探讨古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他们对星体运行的细致观察和预测,以及他们发明的计数系统。我们还将审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体系,以及阿基米德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上的贡献。在医学方面,我们将考察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分析其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古代文明在水利工程、交通运输、武器制造等方面的创新,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扩张。 第五章:文明的断裂——衰落、毁灭与遗失的密码 为何如此辉煌的文明会走向消亡?这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永恒命题。本章将深入探讨导致古代文明衰落和消亡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内部的动荡、外族的入侵以及社会结构的僵化。我们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文明的毁灭性打击,如玛雅文明可能因长期干旱而走向衰落。我们将考察内战、政治腐败和经济危机如何削弱了曾经强大的帝国,如罗马帝国的晚期。我们还将研究外族入侵对文明的颠覆性影响,如匈奴、蒙古等民族对中亚和欧洲文明的冲击。同时,我们也将反思社会僵化和创新能力丧失是否也是导致文明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文明案例,如印加文明、复活节岛文明等,来分析其独特的衰落轨迹,并试图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第六章:文明的回响——考古发现与历史的重塑 尽管许多古代文明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考古学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它们的窗口。本章将聚焦于现代考古学如何发掘、解读和重塑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知。我们将介绍重要的考古学遗址和发现,如埃及的图坦卡蒙墓、中国的兵马俑、秘鲁的马丘比丘等。我们将探讨考古学家如何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如碳十四测年、基因分析、遥感技术等,来获取更准确的历史信息。本章还将讨论考古发现如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历史叙事,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并引发了新的学术争论。我们将分析古代文明留下的文字、器物、建筑等遗迹,如何成为我们与过去对话的媒介,帮助我们理解古代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第七章:文明的启示——对当下与未来的借鉴 研究古代文明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本章将对前面各章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升华。我们将反思古代文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它们在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可能对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意义。例如,我们可以从古代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模式中反思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从其社会矛盾的演变中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从其文化交流的经验中认识全球化时代的合作与共赢。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这些逝去文明的深入探究,唤起读者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思考,认识到文明的脆弱与珍贵,并激励我们珍视当下,创造更加辉煌和可持续的未来。 本书并非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文明探索的热情与敬意。我们将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史实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带领读者一同解锁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文明密码,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理解它们的遗失,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在某些特定领域上的探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音频处理和信号增强技术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些方面提供了非常深入的见解。书中对运算放大器的应用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介绍了基本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更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利用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模拟信号处理功能,比如滤波、积分、微分等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有源滤波器”的部分,书中通过清晰的数学推导和实际电路图,让我理解了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思路和它们在消除噪声、提取有用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书中还对“信号发生器”和“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这对于我理解音响设备是如何工作的非常有帮助。我一直好奇那些精密的音频设备内部的电路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给了我非常清晰的答案。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这些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比如如何在音频系统中实现高保真输出,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驱动电路来驱动扬声器。这本书的讲解逻辑非常严谨,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让人感觉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生硬的记忆。我经常会反复阅读书中关于运算放大器应用的章节,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仿佛打开了新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研究深度,真的让我感到震撼。我一直对“电源管理”和“信号完整性”这两个主题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两个方面提供了非常细致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开关电源”的部分,它不仅仅介绍了线性电源和开关电源的基本区别,更深入地剖析了各种开关电源拓扑结构,如Buck、Boost、Buck-Boost等的工作原理。书中对这些拓扑的数学分析和仿真结果都非常详尽,让我对如何设计高效、稳定的开关电源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电源纹波抑制”的章节,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滤波元件、优化PCB布局等方法来减小电源纹波,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这对于我理解很多高性能电子设备为什么能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信号完整性”的讨论也同样精彩。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反射、串扰、振铃等,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一直觉得高频信号的设计非常复杂,而这本书用直观的图示和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它让我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信号传输,背后却蕴含着如此多的工程考量。

评分

对于那些寻求系统性、深入性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库。我特别欣赏它在“射频电路基础”和“噪声分析”方面的内容。我一直对无线通信技术充满了兴趣,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理解射频电路的基础。它从最基本的“阻抗匹配”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传输线理论”和“S参数”的应用。我第一次了解到,在射频领域,阻抗匹配是多么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信号的传输效率和系统的性能。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展示了如何设计匹配网络,以确保信号能够最大程度地传输到负载。而且,书中对“噪声”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噪声,还讲解了如何量化噪声,以及如何通过电路设计来减小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我一直觉得,任何电子系统都无法完全避免噪声,而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与噪声共存,甚至如何利用一些方法来提高信噪比。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信号,只要处理得当,也能在充满噪声的环境中被有效地提取出来。这本书的专业性非常强,但它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示中,使得学习过程既严谨又富有乐趣。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作为一个对电子世界充满好奇,但又对“电路”这两个字感到一丝畏惧的新手来说,我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然而,我惊奇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位耐心渊博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将我从门外引进了数字世界的殿堂。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最直观的原理讲起。例如,对于“电阻”这个概念,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欧姆定律,而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水流通过不同粗细的水管,来类比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茅塞顿开。接着,书中对于“电容”和“电感”的讲解也同样深入浅出,通过对充放电过程的详细描绘,让我清晰地理解了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特别是书中关于“二极管”和“三极管”的讲解,我一直以为是极其高深的理论,但作者却用大量的图示和实际应用场景,让我看到它们是如何实现“开关”和“放大”功能的,简直像变魔术一样有趣。而且,书中在讲解每一个概念后,都会配有相关的例题和思考题,让我能够立刻巩固所学,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很多时候,我只是稍作思考,就能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平易近人,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腔调,更像是一位朋友在和我分享他的知识。读完前面的几个章节,我甚至开始跃跃欲试,想要动手搭建一些简单的电路,体验电子世界的魅力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技术,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或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为我打开了通往实际应用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的章节。我一直对各种传感器如何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以极其详尽的方式介绍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例如,它详细阐述了热敏电阻、光敏电阻、霍尔传感器等是如何工作的,并且提供了很多实际的电路设计实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传感器集成到实际系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温度传感器”的应用,书中不仅讲解了不同温度传感器的特性,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基于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电路设计方案,包括如何进行信号调理和显示。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电路设计,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而是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基础的“PCB设计”概念,虽然篇幅不多,但却为我指明了从原理图到实际电路板的转化方向,这对于我将来进行电子项目的设计和制作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模拟电子技术,不应该只是死记硬背公式,更应该去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