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TINA-TI仿真软件应用基础 1
1.1 运放缓冲器电路分析 1
1.1.1 电路搭建 1
1.1.2 直流特性分析 2
1.1.3 交流特性分析 3
1.1.4 瞬时现象分析 4
1.1.5 稳定输出的缓冲器电路 5
1.1.6 小结 6
1.2 傅里叶分析 6
1.3 直流参数扫描 9
1.4 数学分析工具 10
1.5 可编程电源 12
1.6 时间开关与开关电源电路 13
1.7 添加元件模型 14
第2章 模拟电路基础知识 16
2.1 电压源与电流源 16
2.1.1 电压源的本质 16
2.1.2 电压源的内阻 17
2.1.3 电流源的本质 19
2.1.4 电流源的内阻 20
2.1.5 电源适配器5V/2A 20
2.1.6 超级充电器 20
2.2 电子器件的本质 21
2.2.1 电阻 21
2.2.2 电容 22
2.2.3 电感 23
2.3 阻抗与滤波器 25
2.3.1 元件的阻抗 25
2.3.2 滤波器原理 26
2.4 波特图与零、极点 27
2.4.1 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 27
2.4.2 多阶滤波器的交流传输特性 28
2.4.3 零点与极点 30
2.5 电阻、电容的实际等效模型 31
2.5.1 电阻的高频等效模型 32
2.5.2 电容的等效模型 32
2.6 输入阻抗与输出阻抗 34
2.7 电路中的带宽 35
2.8 电子元件的温度特性 36
2.8.1 电阻的温度特性 36
2.8.2 电容的温度特性 37
2.8.3 半导体元器件的温度特性 37
2.9 热阻与散热 38
2.9.1 管芯温度与环境温度 38
2.9.2 热阻的计算 38
2.9.3 常见封装及散热器的热阻 39
2.10 阻抗匹配 40
2.10.1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40
2.10.2 阻抗匹配的方法 41
2.11 功率因数 41
2.11.1 有效值 42
2.11.2 位移因数 42
2.11.3 基波因数 44
2.11.4 功率因数的三个疑问 46
2.11.5 整流电路的功率因数 47
2.11.6 小结 48
第3章 晶体管电路设计 49
3.1 二极管电路 49
3.1.1 二极管的一般性质 49
3.1.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49
3.1.3 二极管的动态特性 50
3.1.4 快恢复二极管与肖特基二极管 51
3.1.5 稳压二极管 51
3.1.6 发光二极管 52
3.2 三极管基本特性 52
3.3 三极管恒流源电路 52
3.3.1 恒流源放电电路 53
3.3.2 恒流源充电电路 54
3.3.3 小结 55
3.4 共射放大电路 55
3.4.1 共射放大电路一般性质 55
3.4.2 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移 56
3.4.3 共射放大电路的饱和现象 57
3.4.4 共射放大电路的截止现象 58
3.4.5 电压源的交流等电位 59
3.4.6 共射放大电路的输入阻抗和
输出阻抗 59
3.4.7 共射放大电路电路的密勒效应 60
3.4.8 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 60
3.4.9 共射放大电路的扩展电路 63
3.5 差分放大电路 68
3.6 共集放大电路 70
3.6.1 射极跟随器 71
3.6.2 射随电路的输入/输出阻抗 71
3.6.3 射随电路的带宽 72
3.6.4 甲类功率放大电路 72
3.6.5 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74
3.6.6 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75
3.6.7 共射共集组合放大电路 76
3.7 共基放大电路 77
3.7.1 基本共基放大电路 77
3.7.2 共基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阻抗 78
3.7.3 共基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78
3.7.4 共基共射放大电路 79
3.8 其他放大电路 81
3.8.1 达林顿电路 81
3.8.2 推挽放大电路 81
3.8.3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82
第4章 运放应用基础 84
4.1 基本运算放大电路 84
4.1.1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84
4.1.2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85
4.1.3 加法运算电路 87
4.1.4 减法运算电路 89
4.1.5 积分运算电路 93
4.1.6 微分运算电路 95
4.1.7 PID运算放大电路 96
4.2 实际运算放大电路 98
4.2.1 轨至轨与运放供电 99
4.2.2 运放的带宽与压摆率 100
4.2.3 输入阻抗与偏置电流 103
4.2.4 失调电压与零漂移放大器 105
4.2.5 电流反馈运算放大器 106
4.3 特殊运算放大器 106
4.3.1 差分放大器 107
4.3.2 仪表放大器 109
4.3.3 电流检测放大器 111
4.3.4 可变增益放大器 114
4.3.5 电压频率转换器 116
4.3.6 隔离放大器 117
4.3.7 音频功率放大器 118
4.4 有源滤波器 120
4.4.1 简单有源滤波器 120
4.4.2 有源滤波器设计软件 123
4.4.3 Sallen-Key滤波器的高频馈通
现象 126
4.4.4 运放带宽对滤波器的影响 128
第5章 电源管理 130
5.1 电力MOSFET开关 130
5.1.1 电力MOSFET的工作原理 130
5.1.2 导通电阻 131
5.1.3 额定电压 131
5.1.4 额定电流 132
5.1.5 开关时间 133
5.1.6 MOSFET开关的驱动 135
5.1.7 同步整流 137
5.2 斩波电路 138
5.2.1 Buck降压斩波电路 138
5.2.2 电荷泵电路 142
5.2.3 Boost升压斩波电路 144
5.2.4 升降压斩波电路 149
5.2.5 Cuk斩波电路 151
5.2.6 Sepic和Zeta斩波电路 153
5.2.7 电流可逆斩波电路 153
5.3 桥式电路 158
5.3.1 全桥电路 158
5.3.2 半桥电路 159
5.4 驱动的隔离 160
5.4.1 驱动电平的浮动现象 160
5.4.2 自举升压驱动 160
5.4.3 P型管驱动 161
第6章 单片机编程基础知识 163
6.1 C99数据类型 163
6.2 匈牙利命名法 163
6.3 C语言高级编程 164
6.3.1 结构体 165
6.3.2 联合体 167
6.3.3 枚举 169
6.3.4 指针 169
第7章 综合实验平台设计 173
7.1 概述 173
7.2 开关跳线及兼容性说明 174
7.2.1 LaunchPad单片机开发板兼容 174
7.2.2 电机选择开关 175
7.2.3 DAC输出及蓝牙兼容开关 175
7.3 核心板 176
7.3.1 人机交互单元 176
7.3.2 开关电源实验单元 180
7.3.3 DAC单元 184
7.4 超声波板 184
7.4.1 超声波发射 184
7.4.2 超声波接收 186
7.4.3 超声波测距范围 188
7.4.4 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实例 190
7.4.5 有源滤波电路 191
7.5 音频称重板 192
7.5.1 驻极体录音 193
7.5.2 数字音频存储 195
7.5.3 电源线耦合干扰实例 195
7.5.4 数字音频播放 196
7.5.5 称重传感器电路 198
7.6 电机板 200
7.6.1 双H桥驱动 200
7.6.2 直流电机控制 201
7.6.3 光电测速 202
7.6.4 步进电机控制 204
7.7 传感器板 205
7.7.1 光敏电阻用于自动背光控制 205
7.7.2 红外一体接收传感器 206
7.7.3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207
7.8 晶体管图示仪板 208
7.8.1 DAC双极性输出原理 209
7.8.2 HowLand压控电流源 209
7.8.3 电流电压检测与缓冲器 210
7.8.4 图示仪绘图原理 211
第8章 用户实验例程 212
8.1 菜单框架 212
8.1.1 菜单程序软件流程图 212
8.1.2 全局变量 213
8.1.3 Subject结构体 213
8.1.4 Demo_OS( )函数 214
8.1.5 菜单演示实验 216
8.2 直流电机反馈控制实验 216
8.2.1 实验原理图 216
8.2.2 软件流程图 217
8.2.3 实验步骤 218
8.2.4 实验现象 218
8.3 步进电机开环控制实验 219
8.3.1 实验原理图 219
8.3.2 软件流程图 219
8.3.3 实验步骤 220
8.3.4 实验现象 221
8.4 超声波测距实验 222
8.4.1 实验原理图 222
8.4.2 软件流程图 222
8.4.3 实验步骤 223
8.4.4 实验现象 224
8.5 白光LED驱动实验 225
8.5.1 实验原理图 225
8.5.2 软件流程图 225
8.5.3 实验步骤 226
8.5.4 实验现象 226
8.6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实验 226
8.6.1 实验原理图 226
8.6.2 软件流程图 227
8.6.3 实验步骤 228
8.6.4 实验现象 228
8.7 红外解码实验 228
8.7.1 实验原理图 228
8.7.2 软件流程图 229
8.7.3 实验步骤 230
8.7.4 实验现象 230
8.8 录放机实验 230
8.8.1 实验原理图 230
8.8.2 软件流程图 231
8.8.3 实验步骤现象 232
8.8.4 实验现象 232
8.9 称重传感器实验 233
8.9.1 实验原理图 233
8.9.2 软件流程图 233
8.9.3 实验步骤 234
8.9.4 实验现象 234
8.10 晶体管图示仪实验 235
8.10.1 实验原理图 235
8.10.2 软件流程图 236
8.10.3 实验步骤 237
8.10.4 实验现象 237
8.11 播放器实验 238
8.12 杂项功能实验 239
8.12.1 SPWM滤波实验 240
8.12.2 触摸按键实验 240
8.12.3 DAC双极性输出实验 242
附录A 运放电路的稳定性 243
附录B 运放的噪声计算 255
附录C ST7567与图形库 261
附录D SD卡与文件系统 269
参考文献 279
刚读完《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兼备”。作者在讲解模拟电子设计的方方面面时,都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仿佛能够预见到读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 书中在讲解基本元器件时,不仅仅是列出其参数,更会深入分析其“性格”和“脾气”。例如,在讲解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时,作者会详细分析其在不同工作区域下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信号的失真。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应用中,需要选择特定类型的晶体管。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反馈”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双刃剑”思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强调反馈的好处,而是深入分析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在设计中避免不稳定的情况发生。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模拟电路的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分析运算放大器时,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设计考量”列表。它会列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例如带宽、增益、噪声、功耗、成本等,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让我能够从一个全局的视角来审视电路设计,并做出最优的决策。 我非常赞赏书中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所提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它利用大量的波形图和频谱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滤波器类型对信号的影响。这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滤波器的频率选择性,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 在讲解功率放大器时,本书也做了非常深入的讲解。它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功率放大器,例如 AB 类、B 类、C 类等,并详细探讨了效率、线性度、散热等关键设计挑战。通过书中提供的设计实例,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功率放大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介绍“噪声分析”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它详细分析了各种噪声的来源,例如热噪声、散弹噪声、闪烁噪声等,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这让我认识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的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讨论“设计经验”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实践智慧”。例如,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 PCB 布局、接地、滤波等方面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是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反复试错才能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本书将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摸索时间。 本书在引入“频率响应”等概念时,总是会用非常直观的图形和类比来辅助理解。例如,它会用“声音的音调”来类比频率,用“阻挡高音或低音”来类比滤波器的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而有趣。 我坚信,这本书不仅能为初学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能为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遇到困难时,总能给予你最恰当的建议和最及时的帮助。
评分当我翻开《模拟电子设计导论》这本书时,我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模拟电子设计仅仅视为一门技术,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艺术”的高度,强调了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和工程伦理。 书中在讲解基本原理时,总是会追溯到最根本的物理定律,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半导体物理等。这种“回归本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模拟电子设计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构建了更牢固的知识体系。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析复杂电路时,所采用的“模块化”思维。作者将复杂的电路分解成若干个功能模块,并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这种“化繁为简”的方法,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每一个模块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在讲解运算放大器时,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设计考量”列表。它会列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例如带宽、增益、噪声、功耗、成本等,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让我能够从一个全局的视角来审视电路设计,并做出最优的决策。 我非常赞赏书中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所提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它利用大量的波形图和频谱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滤波器类型对信号的影响。这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滤波器的频率选择性,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 在讲解功率放大器时,本书也做了非常深入的讲解。它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功率放大器,例如 AB 类、B 类、C 类等,并详细探讨了效率、线性度、散热等关键设计挑战。通过书中提供的设计实例,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功率放大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介绍“噪声分析”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它详细分析了各种噪声的来源,例如热噪声、散弹噪声、闪烁噪声等,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这让我认识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的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讨论“设计经验”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实践智慧”。例如,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 PCB 布局、接地、滤波等方面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是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反复试错才能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本书将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摸索时间。 本书在引入“频率响应”等概念时,总是会用非常直观的图形和类比来辅助理解。例如,它会用“声音的音调”来类比频率,用“阻挡高音或低音”来类比滤波器的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而有趣。 总而言之,《模拟电子设计导论》不仅仅是一本传授知识的书籍,更是一部引领我思考、启发我创新的“思想启蒙读物”。它让我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模拟电子设计,并为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指明了方向。
评分拿到这本《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内容充实,但又不显冗余”。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复杂的模拟电子设计概念,以一种既深刻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基本原理的阐述,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物理机制的层面。例如,在讲解晶体管的开关特性时,书中不仅仅是给出了输入输出的伏安特性曲线,更是详细分析了载流子在半导体材料中的迁移过程,以及 PN 结的形成和导通机理。 这种深度讲解,让我对模拟电子元件有了更本质的认识。我不再是仅仅知道“这样做”,而是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在介绍每一个新的电路模块时,都会先回顾相关的基本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路径,让我在消化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巩固旧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噪声”的深入探讨。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噪声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敌人,它会严重影响电路的性能。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各种噪声的来源,例如热噪声、散弹噪声、闪烁噪声等,并给出了降低噪声的有效方法。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仅要关注信号的放大和处理,更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抑制噪声的干扰。 书中在讲解放大电路时,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性能指标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是计算增益和带宽,更会从输入失真、输出摆幅、电源抑制比等多个维度来评估放大器的性能。这让我明白,在实际的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设计出满足特定需求的放大器。 我非常欣赏书中在引入数学公式时,都会附带详细的物理意义解释。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单纯的数学公式很难引起共鸣。因此,他总是会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示,将数学推导的结果与实际的电路行为联系起来。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式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 这本书在“频率响应”的讲解方面,做得尤其出色。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高通、低通、带通等基本滤波器,更是深入分析了极点、零点、伯德图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电路性能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一个电路在不同频率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电路参数来优化其频率响应。 我发现,本书在介绍一些复杂的模拟集成电路时,比如运算放大器内部结构,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而是将一些关键的设计技巧和挑战进行提炼和总结。例如,在讲解跨导-跨阻(GM-MO)结构时,书中会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集成电路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初学者来说,电路仿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这本书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电路仿真实例,并提供了详细的仿真参数设置和结果分析。这让我能够通过仿真来验证理论知识,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不断地进行改进。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讨论“设计经验”时,所流露出的那种“过来人”的智慧。例如,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PCB布局、接地、滤波等方面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是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反复试错才能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本书将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摸索时间。 总而言之,《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指南”。它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严谨的设计思维。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想要深入了解模拟电子设计领域的读者,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初次捧读《模拟电子设计导论》,便被其“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所深深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学者,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模拟电子设计的“前世今生”开始娓娓道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伟的画卷,点燃探索的兴趣。 书中在讲解每一个基础概念时,都做到了“刨根问底”。例如,对于晶体管的放大作用,作者不仅仅是给出简单的放大系数,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内部的载流子迁移、能带结构等微观物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影响其宏观电特性的。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元器件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号完整性”的深入探讨。在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中,信号完整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本书详细分析了信号传输中的各种效应,例如串扰、反射、损耗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让我意识到,在设计中,不仅要关注信号的功能,更要关注信号的质量。 在分析运算放大器时,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设计考量”列表。它会列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例如带宽、增益、噪声、功耗、成本等,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让我能够从一个全局的视角来审视电路设计,并做出最优的决策。 我非常赞赏书中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所提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它利用大量的波形图和频谱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滤波器类型对信号的影响。这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滤波器的频率选择性,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 在讲解功率放大器时,本书也做了非常深入的讲解。它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功率放大器,例如 AB 类、B 类、C 类等,并详细探讨了效率、线性度、散热等关键设计挑战。通过书中提供的设计实例,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功率放大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介绍“噪声分析”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它详细分析了各种噪声的来源,例如热噪声、散弹噪声、闪烁噪声等,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这让我认识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的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讨论“设计经验”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实践智慧”。例如,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 PCB 布局、接地、滤波等方面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是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反复试错才能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本书将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摸索时间。 本书在引入“频率响应”等概念时,总是会用非常直观的图形和类比来辅助理解。例如,它会用“声音的音调”来类比频率,用“阻挡高音或低音”来类比滤波器的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而有趣。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模拟电子设计感兴趣的初学者和进阶者。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带领你一步步走进这个迷人的领域,并让你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模拟电路设计师。
评分初翻《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系统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术气息。作者显然在模拟电子设计的教育上有深厚的功底,他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精心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知识体系。我欣赏本书在起始章节就对模拟电子设计的历史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为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书中在对基本元器件的讲解上,有着一种“去芜存菁”的功力。例如,对于二极管,作者并非只停留在其单向导电性,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正向压降、反向漏电流、结电容等非理想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元器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后续理解更复杂的电路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反馈”概念的深入讲解。反馈是模拟电子电路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既可以稳定电路性能,也可以用于信号的生成和处理。本书详细分析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原理、类型以及在不同电路中的应用。通过大量的图例和实例,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反馈是如何影响电路的增益、带宽、稳定性和失真度的。 在分析运算放大器时,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想模型,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实际运算放大器的各种非理想特性,例如输入失调电压、输入偏置电流、共模抑制比、电源电压抑制比、压摆率等等。作者通过详细的数学推导和仿真分析,展示了这些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和设计策略。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模拟电路设计师,必须对这些非理想因素了如指掌。 本书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提供了多种经典的设计方法,例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贝塞尔等。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滤波器的特性曲线,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通过书中提供的设计表格和计算公式,我能够快速地设计出满足特定要求的滤波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讲解功率放大器时,并没有回避其设计的复杂性。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功率放大器,例如 A 类、B 类、AB 类、C 类等,并深入探讨了效率、失真、散热等关键设计挑战。通过书中提供的设计实例,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功率放大器。 本书在“频率补偿”方面的讲解,也十分到位。许多高增益的放大电路,在没有适当的频率补偿时,容易发生振荡。作者详细分析了产生振荡的原因,并介绍了各种频率补偿技术,例如极点补偿、零点补偿等。这让我能够有效地避免电路的振荡问题。 我发现,本书在引入新的概念时,总是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应用。例如,在讲解振荡器时,书中会分析不同类型振荡器的应用场景,例如晶体振荡器在时钟信号生成中的应用,RC 振荡器在低频信号发生器中的应用等。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 书中对于“射频电路基础”的初步介绍,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虽然这部分内容相对深入,但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进行讲解,让我对射频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挑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而言之,《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是一本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培养了我严谨的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渴望在模拟电子设计领域有所成就的读者。
评分拿到《模拟电子设计导论》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善于组织信息的人,他能够将庞杂的模拟电子设计知识,按照一种非常符合逻辑的顺序进行编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的脉络。 书中在开篇就对模拟电子设计的“基本要素”进行了高度概括,例如信号的放大、滤波、调制、解调等等。然后,它将这些基本要素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这种“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结构,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并逐步构建起对整个模拟电子设计体系的认知。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元器件时,都会将其置于“电路应用”的语境中。例如,在介绍二极管时,它不仅仅是讲解二极管的 PN 结特性,更是会立即将其应用于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等实际应用中,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元器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分析放大电路时,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分析工具箱”。它详细介绍了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等常用的电路分析方法,并提供了大量的例题来帮助读者掌握这些方法。这让我能够更加系统和准确地分析电路的性能。 我非常赞赏书中在讲解“信号失真”时,所进行的深入分析。它详细分析了线性失真(如截止失真、饱和失真)和非线性失真(如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方法。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如何保持信号的保真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滤波器设计时,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助手”框架。它会引导读者根据滤波器的技术指标,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然后利用提供的计算公式和设计表格,快速地完成滤波器的设计。这大大简化了滤波器的设计过程。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讲解“振荡器”时,所采用的“反馈”视角。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振荡器,例如 LC 振荡器、RC 振荡器、晶体振荡器等,并深入探讨了它们产生振荡的原理。这让我能够从“反馈”这个核心概念出发,理解各种振荡器的设计思想。 书中对于“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也做了非常深入的讲解。它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功率放大器,例如 AB 类、B 类、C 类等,并详细探讨了效率、线性度、散热等关键设计挑战。通过书中提供的设计实例,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功率放大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介绍“噪声分析”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它详细分析了各种噪声的来源,例如热噪声、散弹噪声、闪烁噪声等,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这让我认识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的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我非常欣赏书中在讨论“设计经验”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实践智慧”。例如,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 PCB 布局、接地、滤波等方面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是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反复试错才能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本书将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摸索时间。 总而言之,《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是一本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工程实用性的优秀教材。它以其清晰的逻辑结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及丰富的实践指导,为我打开了模拟电子设计的大门,并指引我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评分拿到这本《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很多同类的书籍,上来就是一大堆抽象的理论,读起来让人昏头转向,感觉离实际应用很远。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似乎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直接将读者引入到模拟电子设计的实际操作层面。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贴近实际需求,从最基础的放大电路到更复杂的滤波器设计,每一个例子都足够生动,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 在讲解每一个电路模块时,作者都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其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设计要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权衡”的讨论。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很少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在噪声、带宽、功耗、成本等多个指标之间做出取舍。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非常实用的指导,它教会我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去识别关键的设计约束,并做出最优的选择。 书中对于元器件特性的讲解,也是非常深入和全面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几个参数,而是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元器件在实际电路中的非理想效应,例如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和漏电流,晶体管的结电容和频率响应,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失调和共模抑制比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往往是影响电路性能的关键。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学会了如何在设计中规避这些非理想因素,或者利用它们的特性来达到特定的设计目标。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调试”环节的重视。很多教材在讲解完理论和电路图后就草草收尾,但这本书却把调试视为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调试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在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要知道,理论上的完美设计,在实际的硬件实现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偏差,而掌握有效的调试技巧,是成功完成设计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让我感到非常舒畅。它并没有将知识点打散,而是围绕着“设计”这个核心,将相关的理论、元器件、分析方法和实践技巧有机地组织起来。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章节的讲解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某个模拟电路设计目标而服务的。这种“以终为始”的编排方式,让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动力,因为我能够清楚地看到学习的成果将会是什么。 书中对于一些高级模拟电路设计概念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例如,书中对射频电路、电源管理电路以及传感器接口电路等领域的初步探讨,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虽然这些内容可能不是入门阶段需要掌握的全部,但它们为我指明了未来的学习方向,让我对模拟电子设计的无限可能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特别赞赏书中在公式推导和理论讲解时,所采用的“化繁为简”的技巧。作者总是能够找到最直观、最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即使是一些需要用到微积分和复数的理论,书中也会通过引入物理意义和工程直觉来辅助理解,而不是让读者仅仅停留在对数学符号的记忆上。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明白,模拟电子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元器件和电路图,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一个需求,如何去拆解一个问题,如何去评估不同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去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这种“工程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更为重要。 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模拟电子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和工程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带领你一步步走进这个迷人的领域,并让你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模拟电路设计师。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模拟电子设计导论》,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技术问题。初读之时,我就被书中那种平缓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着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他耐心地解答着我在模拟电子设计领域的种种疑问。 书中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总会用很多生动的类比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 PN 结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单向阀门,形象地解释了电子和空穴的移动以及势垒的形成。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让我在理解基本原理时,感到轻松而有趣。 我尤其喜欢书中在分析每一个电路时,都会从“信号流”的角度去展开。它会清晰地描绘信号是如何进入电路,如何被处理,以及如何被输出。这种“信号导向”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信号在电路中的旅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功能和设计意图。 在讲解晶体管的放大特性时,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增益公式,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工作区域下的晶体管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信号的放大。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理论与实践是如何契合的。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稳定性”问题的深入分析。在模拟电路设计中,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稳定的电路可能会产生振荡,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本书详细分析了产生不稳定性的原因,并提供了多种抑制振荡的有效方法,例如引入频率补偿、优化器件参数等。 在学习滤波器设计时,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流程”框架。它会引导读者一步步地完成滤波器的需求分析、原理选择、参数计算、电路实现和性能测试。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流程,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设计,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噪声抑制”的章节。作者将噪声比作电路中的“隐形杀手”,详细分析了各种噪声的来源,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例如,在 PCB 布局时,如何进行接地处理,如何合理安排信号走线,以及如何选择低噪声的元器件等。这些实用的技巧,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书中在讲解一些更复杂的模拟电路时,例如锁相环(PLL)和模数/数模转换器(ADC/DAC),也做到了清晰明了。作者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而是通过将它们分解成更小的功能模块,并详细解释每一个模块的工作原理。这让我能够逐步理解这些复杂电路的内部机制。 我非常欣赏书中在讨论“元器件选型”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工程实践”的考量。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元器件的规格参数,更会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不同元器件的优缺点,并给出具体的选型建议。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离不开对元器件的深刻理解和合理选择。 总而言之,《模拟电子设计导论》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工程智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讲解方式,将复杂的模拟电子设计变得简单易懂,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领域的大门。我坚信,这本书将成为我今后在模拟电子设计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一本优秀的教材,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点燃求知的火花。这本书,恰恰担负起了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初次翻开,我便被其精炼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枯燥的公式和复杂的电路图,而是从模拟电子设计的核心思想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仿佛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地基。在“模拟世界”的入口处,它为我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让我对这个看似神秘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中对基本元器件的讲解,更是细致入微。晶体管、二极管、运算放大器……每一个都经过了层层剥离,深入到其物理特性和工作原理。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每一个元器件的特性后,书中都会给出一些经典的电路应用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元器件是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构建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设备。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总是能够保持一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它不会一次性抛出过多的信息,而是将知识点分解成小模块,让读者能够逐一消化吸收。当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书中往往会提供多种解释方式,或是引入一个类比,或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直到读者豁然开朗。这种“因材施教”般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时,能够感受到自信心和成就感。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覆盖了模拟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还触及了一些前沿的应用领域。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信号的产生、处理、传输和放大等关键环节,都有着非常系统和深入的阐述。这让我不仅仅是停留在“会用”的层面,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用”,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案。 对于初学者而言,清晰的脉络和结构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既有方向感,又不至于迷失。我发现,书中在介绍每一个新的设计模块时,都会先将其置于整个系统的大背景下进行定位,然后再深入到其内部细节。这种“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设计任务。 本书对电路分析方法的介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种分析方法,而是详细地讲解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优缺点以及具体操作步骤。在讲解过程中,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例题,这些例题覆盖了各种典型的情况,让我能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模拟电路设计这个领域,优化和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它不仅教我如何进行理论上的优化,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从元器件的选择到PCB布局,再到实际调试中的常见问题处理,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说明。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画出电路图,更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 这本书在数学工具的应用方面,也做得相当到位。作者并没有回避必要的数学推导,而是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理论讲解中。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有严谨的数学证明,同时也会给出直观的几何或物理解释,让数学公式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变得有血有肉。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设计思维”的培养。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的工程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解决问题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于创新设计的追求。书中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去质疑现有的方案,并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精神上的启迪,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模拟电子设计入门读物。它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的讲解、丰富的实例以及严谨的教学方法,为我打开了模拟电子设计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坚信,这本书将成为我电子工程学习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指引我不断前行。
评分当我拿到《模拟电子设计导论》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内容详实,概念清晰”。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将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模拟电子设计知识,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在讲解每一个基本元器件时,都会将其“出身”和“性格”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例如,在介绍运算放大器时,作者不仅仅是提供了其符号和理想模型,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其内部的差分放大级、增益级、输出级等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是如何影响其性能的。这种“解剖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元器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析电路时,所遵循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它总是会从最简单的应用场景入手,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概念和技术。例如,在讲解反馈电路时,它会先从简单的电压负反馈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电流负反馈、混合反馈等,并详细分析它们在不同应用中的优缺点。 在学习滤波器设计时,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流程”框架。它会引导读者一步步地完成滤波器的需求分析、原理选择、参数计算、电路实现和性能测试。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流程,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设计,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 我非常赞赏书中在讲解“信号失真”时,所进行的深入分析。它详细分析了线性失真(如截止失真、饱和失真)和非线性失真(如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方法。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如何保持信号的保真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解功率放大器时,本书也做了非常深入的讲解。它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功率放大器,例如 AB 类、B 类、C 类等,并详细探讨了效率、线性度、散热等关键设计挑战。通过书中提供的设计实例,我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功率放大器。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介绍“噪声分析”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它详细分析了各种噪声的来源,例如热噪声、散弹噪声、闪烁噪声等,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这让我认识到,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的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讨论“设计经验”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实践智慧”。例如,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 PCB 布局、接地、滤波等方面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是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反复试错才能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本书将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摸索时间。 本书在引入“频率响应”等概念时,总是会用非常直观的图形和类比来辅助理解。例如,它会用“声音的音调”来类比频率,用“阻挡高音或低音”来类比滤波器的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而有趣。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模拟电子设计感兴趣的初学者和进阶者。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带领你一步步走进这个迷人的领域,并让你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模拟电路设计师。
评分看看照片,这就是我买的折成这样的“新书”,还有京东自营的还用了4天才送到。垃圾。
评分看看照片,这就是我买的折成这样的“新书”,还有京东自营的还用了4天才送到。垃圾。
评分讲的很基础的内容,覆盖很广!
评分讲的挺好的,通俗易懂
评分讲的很基础的内容,覆盖很广!
评分内容不错,简单易懂,图文较为丰富,研究模电的可以看看!
评分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把模电知识点讲解的非常易懂,比教科书上的要更容易理解。对模电学习困难的童鞋建议购买。
评分不错
评分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把模电知识点讲解的非常易懂,比教科书上的要更容易理解。对模电学习困难的童鞋建议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