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创新风生水起的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中的作用仍然不可磨灭。
本书首先梳理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化进程中发展的整体情况和暴露出的问题,对传统金融互联网化进行全景式的深入介绍和探索,使读者全面了解传统金融行业如何充分利用各项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产品条线,提高其互联网化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
zui后,全书深入分析了传统金融互联网化所呈现的新风险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探讨了如何在保证互联网金融健康的前提下鼓励有益的创新行为,从而更好地提高金融效率和金融普惠水平。
序言
第yi章 银行业的互联网化
一、网络银行
二、直销银行
三、移动银行
专题分析:Apple Pay介绍
四、银行电商
专题分析:银行电商SWOT分析
专题分析:组织架构对银行业互联网化的影响
第二章 保险业的互联网化
一、互联网保险
专题分析:大数据在互联网保险中的应用
二、相互保险
第三章 证券业、信托业的互联网化
一、互联网证券
二、互联网基金
三、互联网信托
专题分析:智能投顾介绍
附录 互联网金融政策解读
一、对《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分析
二、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情况简介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中的10个开放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谢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银行金融机构司司长、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南湖互联网金融学院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获第四届(1995年)、第九届(2000年)和第十一届(200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以及首届(2014年)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著述颇丰,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成就,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互联网金融概念之父”。
由谢平和邹传伟命名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金融现象。当前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讨论关注的是互联网公司参与金融交易与服务,而《金融互联网化:新趋势与新案例》全面、深入地刻画了各类传统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实质、模式与案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黄益平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金融互联网化是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当互联网成为金融业底层技术结构时,金融服务就逐渐改变了。
霍学文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书以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为大框架,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在互联网化的趋势下,如何增强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提出了许多独到观点与建议,值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王能 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主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金融互联网化是普惠金融的主要实现手段之一,也是打造金融强国的有效路径。本书对金融互联网化做了精采的总结,案例也有典型意义,强力推荐。
姚余栋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金融互联网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不可阻挡,其蓬勃发展的背后蕴藏着深刻逻辑。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挤压了传统金融业的利润空间,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传统金融业面临战略布局的关键时点,加速推进行业互联网化势在必行。新兴互联网金融层出不穷的创新模式以及迅速迭代的产品开发又深深地刺痛了传统金融业的神经。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提供了技术抓手。在这种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纷纷主动融入互联网化大潮,结合自身风险管控的专业力量和优势资源,推动传统金融业务布局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并不断地进行优化及延伸,以更好地把握竞争的主动权,从而打开了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全新局面。
在运营端,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进程缩短了资金融通链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互联网丰富的数据资源也促进了征信系统的完善,为强化风险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互联网减少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和人工服务的需求,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依赖铺设网点形成的“粗放式”竞争模式,同时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在客户营销、信息收集及处理、交易促成、风险管理等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效率。
在客户端,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树立起互联网思维与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积极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化进程中形成的内外部大数据资源,可以更深入地洞悉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场景化营销和动态产品创新。另外,以前传统金融机构由于成本和内部管理机制的限制,对“长尾客户”的重视不够,在融合了互联网平等、透明、开放、扁平等特点之后,金融以更丰富、更亲民的形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其普惠性作用愈发明显。
互联网为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更为复杂,不仅有传统金融的风险,还新增了互联网特有的一些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形态多样、瞬息万变,具有极强的传播力、破坏力。现阶段,金融互联网化相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成熟,这要求监管部门在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尽可能减少金融互联网化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又不能抑制有益的创新,降低市场活跃性。为此,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合作,重点完善征信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行业透明度。
金融的互联网化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没有改变金融功能或者金融契约的法律内涵。互联网化改造后的金融仍遵守着金融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传统金融机构在把握金融规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风险管理能力也较强,在稳定金融秩序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作用仍然不可磨灭。特别是在监管收紧的大环境下,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更加突出,行业洗牌的过程将为运行相对规范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这就是在新兴互联网平台风生水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不断提出要重视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的原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融互联网化的美好明天指日可待。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传统金融机构建立的互联网平台将会提供更多优质、便捷和普惠的金融服务,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也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清晰,读起来毫不费力。从宏观的趋势分析,到微观的案例剖析,层层递进,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金融互联网化的复杂世界。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连接”的探讨,金融的核心在于信任和连接,而互联网恰恰是构建这种连接的强大工具。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对于风险控制和合规性的讨论,这表明作者并没有因为追求创新而忽视了金融行业最根本的基石。在金融互联网化的浪潮中,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障用户权益,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予了深刻的思考和解答。
评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行业峰会,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私密、更沉浸的方式。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金融与互联网融合背后的逻辑和动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新趋势”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泛泛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挖掘了驱动这些趋势的技术创新、用户行为变化以及监管政策的影响。比如,书中对开放银行的阐述,就让我对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看到了消费者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面临新的数据安全挑战。此外,书中对“新案例”的选择,也极具代表性,涵盖了从支付、信贷到投资理财等多个领域,并且对于每个案例的分析都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项目,更重要的是剖析其背后的商业模式、技术壁垒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这让我不禁思考,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是否能够为正在转型中的传统金融机构,或者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质感,沉甸甸地握在手里,就有一种知识分量十足的感觉。封面上“金融互联网化:新趋势与新案例”几个字,在简洁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醒目,透露着一股专业和前沿的气息。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天然的信任。我一直对金融科技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互联网如何颠覆传统的金融模式,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和用户体验。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切中了我的兴趣点,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书中究竟会描绘出怎样一幅金融互联网化的宏伟蓝图。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错综复杂的金融科技领域中,找到清晰的脉络和未来的方向。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新趋势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并取得成功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能够有一本这样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读物,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专业性。中信出版社出品的图书,往往在内容深度和学术严谨性上都有保证。翻开书页,一股严谨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同时又夹杂着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书中对“金融互联网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演进,让我对这个曾经有些模糊的领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作者并非仅仅关注表面的技术应用,而是深入剖析了互联网技术如何重塑金融服务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系统的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对“新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感到印象深刻,这些趋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走向的审慎判断。读罢,我感觉自己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未来的金融市场充满了更多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信息量的堆积。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金融与互联网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被书中对“新趋势”的独到见解所折服,作者不仅指出了方向,更深入地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力,让我看到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性和可持续性。而那些精选的“新案例”,更是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出金融互联网化在不同场景下的落地与实践,它们不仅仅是成功的典范,更包含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感受着每一次突破带来的激动人心,也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