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小组办公室 编,燕宝 整理
图书标签:
  • 苗族
  • 古歌
  • 史诗
  • 民族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中国
  • 经典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8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70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独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等,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它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作者简介

  燕宝,男,苗族,1927年生,贵州省凯里市人。1950年贵州大学外文系英语文学专业毕业;1957年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语言学专业毕业。曾任贵州民族出版社苗文总编辑;1960年调贵州省文联民间文学组;1980年贵州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民俗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贵州民族文化学会学术指导委员、凯里市文联顾问、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视片《龙在苗家》民俗顾问及日本民间社团拍摄苗族民俗生活纪录片向导和顾问。多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创作了许多反映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

目录

创造宇宙
开天辟地
运金运银
打柱撑天
铸日造月
射日射月
呼日喊月
枫木生人
枫香树种
犁东耙西
栽枫香树
砍枫香树
妹榜妹留
十二个蛋
浩劫复生
洪水滔天
兄妹结婚
打杀蜈蚣
沿河西迁
沿河西迁

精彩书摘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
  运金运银
  唱呀唱呀唱到啦
  唱到运金运银歌
  运金运银来西方
  运来金银百把万
  运银子来做什么?
  运金子来做什么?
  运银子来给妈妈
  运金子来给妈妈
  银子运来百把万
  金子运来百把万
  百把千①两上西方
  青年用银来成家
  爹妈拿金来致富
  爹妈盖的六柱房
  柱头要用银皮包
  房屋枋子白花花
  屋脊两头如鹅喙
  翘起好比鸭翅膀
  我俩哥哥人聪明
  我俩哥哥播稻种
  播在那些肥田里
  哪个来播金银④种
  播在哪些地方呀?
  我们爹妈播菜种
  播在那些黑泥里
  生长分蘖枝桠齐
  哪个来播金银种
  播在哪些地方呢?
  耇劳是个聪明人
  他来播种金和银
  播在那些岩石里;
  者劳来播金银种
  播在那些岩石中
  耇劳公播银子种
  银种是从哪里来?
  耇劳公播金子种
  金种是从哪里来?
  悠悠远古那时候
  有个鲍公去打桩
  打银造柱撑天上
  留下一些碎银子
  银种就从那里来
  金种就从那里来
  银子出自哪里呀
  金子出自哪里呀?
  银子出自苏岩里
  金子出自尕岩里
  银子出自苏岩坡?
  不是出自苏岩坡
  金子出自尕岩坡?
  不是出自尕岩坡
  银子出自哪里呀?
  金子出自哪里呀?
  银子出自幼鸠塘㈢
  金子出自幼鸠塘
  幼鸠塘泥黑黢黢
  塘泥乌黑如鹅屎
  像蓝靛水染绸缎
  来看那个幼鸠塘
  多少水井来灌养
  多少水沟来汇流
  汇流成个幼鸠塘?
  ……

前言/序言


一部承载千年记忆的史诗,一曲诉说民族精神的绝唱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苗族,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孕育了其瑰丽的史诗——《苗族古歌》。这不仅仅是一部口头文学的集大成,更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图腾,是他们对宇宙、对生命、对祖先、对社会最深沉的理解与情感的凝聚。当古老的旋律穿越时空,当祖辈的智慧在字里行间流淌,《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便以一种雄浑而细腻的方式,将这绵延千年的民族记忆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部文库所呈现的《苗族古歌》,远非简单的故事汇集,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以史诗的形式,系统地梳理了苗族的起源神话、创世传说、英雄故事、迁徙历史,以及他们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祭祀礼仪、哲学思想和社会结构。通过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与自然抗争,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求生存、求发展,如何构建自身独特的精神世界。 从鸿蒙初开到民族起源:宇宙的诞生与苗族之根 《苗族古歌》的开篇,往往是对宇宙洪荒的描绘,那些关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神话,在苗族的叙事中,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色彩。然而,苗族更侧重于讲述自己的独特起源。古歌中常提到“蝴蝶妈妈”这一伟大的母性形象,她孕育了苗族始祖姜央。这个形象,不仅象征着苗族对生命起源的敬畏,也展现了女性在苗族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蝴蝶,这种轻盈而美丽的生灵,成为了苗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延续、自然的和谐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歌谣中生动地描绘了姜央与蝴蝶妈妈的结合,以及随之而来的苗族祖先的诞生。这部分内容,如同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基因图谱,为我们理解苗族的民族认同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它不仅仅是神话,更是苗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对自身血脉来源的追溯和确认。这些关于起源的歌谣,通常以低沉而悠扬的旋律吟唱,仿佛古老的风,吹拂过苍茫的大地,唤醒沉睡的记忆。 荡气回肠的迁徙史诗:在迁徙中寻找家园与身份 苗族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迁徙史。由于历史原因,苗族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迁徙,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下游,再到如今的西南山区。这些艰辛的历程,都被浓缩在了《苗族古歌》之中,成为了一部部荡气回肠的迁徙史诗。 古歌中,生动地描绘了迁徙的艰难与困苦。它们讲述了如何在战乱中逃离,如何在荒野中跋涉,如何在险峻的山峦中寻找新的家园。歌谣中不乏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绘,如洪水、旱灾、猛兽,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冲突。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苗族人民的脊梁,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的生存意志和民族凝聚力。 在迁徙的过程中,苗族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将祖先的教诲、古老的歌谣带到新的土地,并在新的环境中,将这些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迁徙的歌谣,往往充满了悲壮与激昂,但也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它们如同民族的航海图,记录着每一次的启航、每一次的颠簸,以及每一次的靠岸,为后人指引着方向。 英雄的传说与祖先的智慧:民族精神的脊梁 《苗族古歌》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苗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些英雄,有的是开辟山林、带领族人生存的先驱,有的是在战争中英勇作战、保卫家园的战士,有的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拯救族人的智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之一便是“亚鲁王”。亚鲁王的故事,在苗族各个分支的古歌中都有不同的演绎,但其核心都围绕着他带领族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亚鲁王的形象,集勇敢、智慧、正直于一身,他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更是苗族人民心中不屈精神的化身。对亚鲁王的歌颂,是对反抗精神的肯定,也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除了英雄的传说,古歌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祖先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社会伦理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感悟。例如,古歌中关于耕种、狩猎、医药的知识,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关于家庭伦理、族群互助的教诲,展现了他们珍视亲情、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关于生死观、命运观的探讨,则流露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这些祖先的智慧,如同沉淀在岁月中的甘泉,滋养着苗族人民的心灵。 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的百科:民族风情的生动画卷 《苗族古歌》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它也是一幅描绘苗族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的生动画卷。通过对婚丧嫁娶、祭祀庆典、节日娱乐等内容的歌唱,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苗族的日常生活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婚俗方面,古歌详细地描述了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从“偷青”(求爱)、“对歌”到“抢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浪漫与仪式感。这些歌谣,不仅记录了婚姻的习俗,更传达了苗族人民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家庭的珍视。 在祭祀方面,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如祭祖、祭神、祭山、祭水等。古歌中,通过吟唱祭祀的仪轨、祭词,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神灵的祈求。这些祭祀活动,是维系苗族社会结构、传承民族文化的纽带。 在节日娱乐方面,苗族人民的生活充满了歌声和舞蹈。盛大的芦笙节、牯脏节等,都是苗族人民欢聚一堂、尽情歌舞的时刻。古歌中,对这些节日的描绘,充满了喜悦与活力,展现了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天性。 艺术的瑰宝与精神的传承:永恒的生命力 《苗族古歌》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韵律、丰富的意象、跌宕的情感,都展现了苗族人民卓越的艺术才能。古歌的吟唱方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配合着芦笙、木叶等乐器,形成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盛宴。 更重要的是,《苗族古歌》是苗族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口头传唱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在其中注入新的理解和情感,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焕发生机。它们是苗族人民的集体记忆,是他们身份认同的基石,是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精神力量源泉。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这部文库,正是将这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进行了系统性的收集、整理与呈现。它让我们有机会跨越时空的界限,聆听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受苗族人民千年不变的生命律动,理解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辉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宣言,一部活着的史书,一曲永不褪色的民族赞歌。通过阅读这部文库,我们将有机会走进苗族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信仰与追求,最终,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博大。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这本书,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怀有特别的关注,尤其是苗族,他们身上承载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我一直梦想着能通过他们的古歌和史诗,去感受他们祖先的智慧,理解他们民族的性格,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我预设的阅读场景是:在寂静的夜晚,伴随着悠扬的苗族歌声(哪怕是文字的呈现),想象着史诗中英雄人物的形象,感受那份古老的气息。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似乎并没有完全满足我最初的设想。它更像是一篇关于“国学”整体框架的介绍,其中可能包含了对苗族文化的一种宏观性的定位,但并没有深入到我所期望的细节之处。这让我感到一种“望梅止渴”的失落,我知道那里一定有我想要的宝藏,但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开启那扇门,而是指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的编纂者,能理解像我这样的读者,他们渴望的是那些鲜活、生动的民族故事,是那些蕴含着民族灵魂的歌谣。

评分

我曾对《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系列寄予厚望,尤其是看到其中包含“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这样一个题目时,更是心潮澎湃。我对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渊源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流传在民间、代代相传的歌谣和史诗,在我看来,它们是了解一个民族灵魂最直接、最深刻的窗口。我一直想象着,在这本书中,我将能看到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创世神话,那些讲述先民迁徙的壮丽篇章,以及那些歌颂英雄人物的感人叙事。我渴望能够通过文字,去倾听苗族人民的心声,去感受他们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去理解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念。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与我最初的期待有所偏差。它并没有直接展示那些我梦寐以求的苗族古歌和史诗的原文,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学术视角,对“中华大国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关于文化研究的导论,而非我所期望的、能够直接触及苗族古歌与史诗精髓的著作。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中的《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我怀揣着一份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好奇与敬意。然而,这本厚重的著作,其内容本身似乎并未触及我最为关注的苗族古歌与史诗。我原以为会看到荡气回肠的古代叙事,或是那些流传千年的歌谣,它们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神话传说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我期待着那些充满韵律和力量的文字,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感受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其他领域的门,让我瞥见了与我初衷略有偏差的风景。我尝试着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或许编纂者希望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对于渴望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我来说,这种“间接”的呈现方式,无疑留下了一些空白和遗憾。我希望未来有机会能读到更直接、更纯粹地聚焦于苗族古歌和史诗的作品,让那份古老的旋律和故事,在我心中真正落地生根。

评分

当《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那些关于苗族古老歌谣的画面,以及英雄史诗中波澜壮阔的场景。我一直认为,文化最动人的表达,往往就蕴藏在这些最质朴、最原始的叙事之中,它们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情感的源泉。我满心期待地翻阅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汲取到关于苗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养分,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在漫长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与辉煌。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并没有直接触及我最核心的兴趣点——苗族古歌与史诗的文本本身。它的侧重点可能更偏向于对“大国学”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者对相关学术理论的探讨,从而间接提及了苗族文化。这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我不禁有些遗憾。我渴望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到那些古老而充满力量的诗篇,能够亲身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不是仅仅从一个宏观的框架中去窥探。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当我看到《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苗族古歌 苗族史诗》时,便被深深吸引。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聆听他们的歌声和史诗。苗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其古歌和史诗必然蕴含着无比珍贵的智慧和情感。然而,令我感到些许意外的是,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中时,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呈现那些我所期待的苗族古歌和史诗的文本内容。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中华大国学”的范畴,可能涉及到一些宏观的文化理论,或是与其他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这固然有其价值,但对于我这样一位热切希望触摸到苗族古歌灵魂的读者而言,这种“绕道而行”的方式,让我多少有些捉襟见肘。我多么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质朴而震撼的歌词,听到那些讲述创世、迁徙、英雄事迹的史诗段落,感受苗族人民那份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ok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