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勤 著
图书标签:
  • 青铜器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物研究
  • 历史
  • 艺术史
  • 出土文物
  • 文化遗产
  • 增订版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70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18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美术名家学术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选辑了李学勤先生近三十年来所写的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论文,总共七十余篇,其内容主要是论述了新出土或发表的商周以至战国青铜器的论文。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兼职教授。

目录

上编
一 新中国的青铜器研究
二 重新骨架中国古代文明
三 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
四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五 谈青铜器与商文化的传布
六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青铜器
七 何尊新释
八 北京、辽宁出土青铜器与周初的燕
九 试论孤竹
一○ 元氏青铜器与西周的邢国
一一 穆公簋盖在青铜器分期上的意义
一二 论史墙盘及其意义
一三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
一四 师积鼎剩义
一五 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
一六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
一七 岐山董家村训匝考释
一八 师同鼎试探
一九 史惠鼎与史学渊源
二○ 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
二一 多友鼎的“卒”字及其他
二二 兮甲盘与驹父盈
二三 曾国之谜
二四 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
二五 试论百花潭嵌错图象铜壶
二六 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
二七 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
二八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
二九 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
三○ 论新发现的魏信安君鼎
三一 谈文水出土的错银铭铜壶
三二 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
三三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
三四 考古发现与东周王都
三五 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
三六 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三七 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
三八 秦国文物的新认识
三九 北京拣选青铜器的几件珍品
四○ □尊考释
四一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
四二 《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补正
四三 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

下编
四四 试论楚公逆编鐘
四五 吴虎鼎考释
四六 戎生编鐘论释
四七 寝孳方鼎和肄簋
四八 谈寝孳方鼎的所谓“惟王廿祀”
四九 长子、中子和别子
五○ 关于鹿邑太清宫大墓墓主的推测
五一 论赞公盈及其重要意义
五二 晋侯铜人考证
五三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
五四 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
五五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五六 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锺
五七 作册般铜鼋考释
五八 试论新出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
五九 论荣仲方鼎有关的几个问题
六○ 伯狐情铜器与西周典祀
六一 关于伯狱器的补记
六二 论□□铭及周昭王南征
六三 小邾墓地及其青铜器研究
六四 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
六五 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
六六 高青陈庄引簋及其历史背景
六七 论高青陈庄器铭“文祖甲齐公”

上编后记(一)
上编后记(二)
增订版后记

前言/序言


汉代简帛文书研究:以清华简与郭店楚简为中心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汉代以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简帛文献的整理、释读与思想史梳理,以近年出土的清华简(主要为晋系材料)与郭店楚简(主要为楚系材料)为核心个案,深入探讨了上古思想文化的演变脉络、文本流变及其在后世思想史中的地位。全书力求在详尽的文字考证与版本比较基础上,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区域的先秦思想文化图景。 --- 第一部分:简帛文献的发现、整理与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简帛学的新纪元与核心材料的兴起 自上世纪末以来,地下文物的重新发现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先秦历史与哲学的认识。本书首先回顾了自二十世纪初发现的帛书与竹简研究的历史,重点梳理了传统马王堆、张家山、睡虎地等汉墓出土文献对古文字学、秦汉法制、医药学等领域的基础性贡献。 在此基础上,本书着重介绍了清华简与郭店楚简的重大意义。清华简以其数量之巨、内容之丰富,初步揭示了战国晚期晋国文化圈的独特面貌,其所包含的儒家、道家及“阴阳五行”类文献,极大地补充了我们对先秦多重思想谱系的认知。郭店楚简则提供了更为纯粹的楚地文化样本,尤其是在儒家经典与早期道家思想的文本形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二章:文本的考订与断代学基础 对出土文献的利用,首要任务是精细的文字辨识与篇章重构。本章细致分析了清华简中几篇关键文本(如《保训》、《畴篇》等)的疑难字形、异体字现象及其在传统金文、甲骨文中的对应关系,确立了其作为战国晚期书写系统的地位。同时,对郭店楚简中“之”、“唯”等虚词的书写习惯、篇章结构标记(如“曰”、“云”)的用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后续的篇章划分与思想归类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本书强调了文本断代的复杂性。我们不再将简帛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战国七雄的政治地理背景下考察其书写风格与用语习惯,力求为每一批材料的形成时间提供更精确的区间界定,避免将不同时段的材料混为一谈。 --- 第二部分:清华简所见的战国晚期思想光谱 第三章:晋地儒学的继承与演变:以《保训》与《周易》的异文为中心 清华简中包含数量可观的儒家材料,这些材料展现了与传世《孟子》、《荀子》截然不同的关注点。本章重点剖析了《保训》一文,探讨其对“德”与“命”关系的独特阐释,即德行如何内在于权力继承的“天命”之中,这反映了周礼衰微背景下,诸侯国对正统性的内在论证需求。 此外,对清华简所载《周易》的异文校勘,特别是对卦爻辞的增删与重组,揭示了战国晚期《易》学在民间与官方流传中的动态变化。这些异文并非简单的抄写错误,而是不同学派对《易》理进行阐释和本土化的结果。 第四章:道家思想的“内转”与“重技”:解析《道表》与《鼋捂》 清华简中对道家思想的呈现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与郭店楚简的《老子》文本相比,清华简中的道家材料似乎更侧重于具体治理方略与人事安排。例如,对《鼋捂》中涉及的“君臣之道”的讨论,显示出一种将道家智慧转化为实际政治操作层面的倾向。 本章尤其关注“重技”的思想,即强调对具体技艺、经验知识的尊重,这似乎与传统对道家“无为”的理解形成张力。我们认为,这种张力正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在不同政治环境中寻求立足点的具体体现。 第五章:跨越儒道:论清华简中的“阴阳五行”与“历法”类文献 清华简中包含了大量涉及历法、占卜、以及早期阴阳观念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上对先秦思想“儒道分明”的刻板印象。本章论证了在战国晚期,尤其是在晋国这样的文化交汇地带,巫术、方术与哲学思想的相互渗透是常态。对时间、空间、气数运行的理解,构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智识背景。 --- 第三部分:郭店楚简:楚地儒学的纯粹形态与早期思想的边界 第六章:楚地儒家的“仁”与“礼”:重审《缁衣》与《性自命出》 郭店楚简以其高度集中的儒家文献而著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楚地如何吸收与重塑中原儒学的关键窗口。《缁衣》的文本展示了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仁”论,强调在具体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中落实德行,其语言风格比传世《论语》更为古朴、口语化。 《性自命出》则提供了关于人性论的早期重要文本,它讨论了“性”、“命”与“心”的关系,暗示了在孟子提出“性善论”之前,关于人性来源与修养路径的多元化探索。本章对比了楚简与秦汉竹简中对“性”的不同处理方式。 第七章:早期道家与庄子的前奏:楚简《太一生水》的宇宙观 《太一生水》是理解楚地早期宇宙论的里程碑式文本。本书详细分析了其“水”作为创生万物的本源的观念,并将其置于楚地神话与巫术传统中考察。这种由“水”这一具体物质形态所推导出的本体论,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抽象化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早期思想形态的地域性差异。 第八章:简帛的“文本性”与“流变性” 最后,本书探讨了简帛文本与后世经典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郭店楚简的《老子》与传世帛书《道德经》,以及清华简中与《尚书》、类《尚书》文献的异同,我们认识到先秦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本”,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经过士人集团反复抄录、注释和整理的动态产物。简帛学的最终价值,在于还原这些思想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文本性”的转化过程。 --- 结语:简帛研究对先秦思想史的重构 本书的结论在于,清华简与郭店楚简的综合研究,要求我们放弃对先秦思想的简单线性和阶段性划分,转而拥抱一个更加多元、交织且充满张力的知识世界。它们不仅是“补充”了我们对儒、道、墨、阴阳诸家的了解,更关键的是,它们重构了我们对先秦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世界、如何构建自身实践规范的整体认知。通过对这些残片化的、充满生命力的文本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瞥见那个思想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无可挑剔,那些复杂的纹饰和铭文,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器物的人,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特别是那些高清的拓片和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纤毫毕现,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仔细辨识器物特征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每一件新出土器物的著录都非常详尽,从尺寸、重量到锈蚀情况,都做了细致的记录,这为后续的学术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整体的设计风格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的美感,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藏品。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对器物局部特写的设计,很多以往在普通图录中难以捕捉到的细微之处,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极大地便利了我的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具体器物考证的精准上,更在于其宏观的历史视野和跨学科的融合能力。书中不时穿插了对相关天文、历法乃至早期文字演变的一些讨论,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核心,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青铜器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青铜礼器功能转变时,引入了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模型,使得对“礼器”的解读不再局限于“祭祀用具”的刻板印象,而是上升到了权力象征和意识形态构建的层面。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使得原本静态的器物研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它不仅是一部青铜器专著,更像是一部观察商周社会运行机制的侧面史料。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厚重的增订版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重复或只是简单地修补旧版的小错误。然而,实际翻阅后发现,作者在这次增订中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绝非敷衍了事。从新增的几篇关键性器物分析,到对原有结论的修正和深化,都能看到作者多年来持续追踪考古前沿的努力。特别是后记中提及的几处研究方法的革新,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对于收藏家群体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它提供的权威性断代和真伪辨识的依据,是市场上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最为可靠的灯塔。它不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份历经时间检验的“鉴宝指南”,让人对所收藏的器物能有更深刻的敬畏与认知。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背景、纯粹出于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惊喜连连,但同时也带着那么一丝挑战性。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语言上直接采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这对于刚入门的我来说,初期确实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词典或者在网络上进行交叉验证。然而,正是这种略带“门槛”的专业性,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和深度。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礼制背景和技术工艺时,虽然没有刻意去“简化”概念,但其内在的逻辑推演非常清晰,只要愿意投入精力去啃读,便能感受到知识层层剥开的乐趣。每一次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户,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我们梳理了近些年中国青铜考古的最新成果,并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进行了整合与分析。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材料,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新资料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在区域风格的比较上,他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挑战了以往一些既定的学术框架,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比如,书中对某几件出土于特定地域的器物群的断代和归属的论证过程,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充分展示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考古直觉。我读完之后,感觉对整个商周青铜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更立体、更动态的认识,许多之前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这绝不是一本“速食”的参考书,它需要读者沉下心来,与作者一同进行一场智力的对话。

评分

非常满意!吉大京东派服务周到,值的表扬!

评分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

评分

大家电

评分

正品好用 一直在京东买 送货快

评分

青铜器研究必读书

评分

非常满意!吉大京东派服务周到,值的表扬!

评分

会员介绍

评分

东西又好又便宜,希望多做活动啊

评分

好好好,推荐购买哇!!好好好,推荐购买哇!!好好好,推荐购买哇!!好好好,推荐购买哇!!好好好,推荐购买哇!!好好好,推荐购买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