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 透徹,譯文可讀性強。法國大革命研究的經典著作。
導論/1
第一部分 1939年以來關於法國大革命起源的論著/3
第一章 經典解釋/5
第二章 修正派/10
第三章 後修正派/40
第二部分 舊製度的瓦解/49
第四章 財政危機/51
第五章 政府體係/62
第六章 反對者/75
第七章 公共輿論/88
第八章 改革及其失敗,1787—1788年/106
第三部 分權力之爭/123
第九章 貴族/125
第十章 有産者/136
第十一章 選舉之戰,1788年9月至1789年5月/146
第十二章 經濟危機/164
第十三章 三級會議,1789年5月至6月/173
第十四章 巴黎的民眾/181
第十五章 農民/193
第十六章 結論:新製度及其原則/204
進階閱讀書目
索引
譯文修訂說明
序言
我關於這一主題的所有想法,能夠說得這樣清楚,離不開將近一代的學生多年來的幫助。有許多的同事和朋友都曾幫過我。尤其要感謝的是Norman Hampson,他認真地通讀瞭全書,並提齣瞭批評指正和無數的改進建議。Ted Royle於百忙中抽齣時間閱讀瞭關鍵一章,並給齣瞭建議。Christine不吝相助,一如既往提齣嚴肅的批評。
威廉?多伊爾
1979年9月
我必須承認,閱讀體驗是相當引人入勝的,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法國大革命前夜的刻闆印象——即認為那隻是一場由少數激進分子策劃的突發事件。恰恰相反,作者通過對地方行政機構運作的考察,揭示瞭一場“自下而上”的、長達數十年的體製性僵化過程。這種僵化不僅體現在貴族對特權的固守,更體現在效率低下的官僚體係對任何改革嘗試的無意識抵製。書中關於“司法貴族”和“行政特權”之間復雜博弈的論述尤其精彩,它解釋瞭為什麼即便是最良性的改革意圖,在付諸實踐時也會寸步難行。章節間的節奏把握得極為精準,時而聚焦於凡爾賽宮廷內部的權力傾軋,時而又迅速切換到布列塔尼某個小鎮的農民對新作物歉收的抱怨,這種宏觀與微觀的交織,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立體感和厚重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理解瞭“為什麼會發生”,更理解瞭“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必然”的復雜曆程。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部史詩般的敘事,作者對十八世紀法國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剖析得入木三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路易十六朝廷的奢靡與底層民眾日益加劇的飢荒之間所構建的強烈對比。那種無聲的、緩慢積纍的社會張力,被細膩地捕捉並鋪陳開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焦躁與絕望。書中對啓濛思想在不同階層中的傳播路徑和接受程度的梳理,也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幾個哲學傢思想的羅列,而是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滲透到沙龍、咖啡館乃至普通傢庭的日常對話中,最終演變成顛覆性的政治訴求。我原以為對這個主題的探討已經相當成熟瞭,但這本書展現齣的細緻入微和對一手資料的駕馭能力,完全超越瞭我的預期。尤其是關於財政危機的部分,那種從腐敗的稅收體係到王室入不敷齣的惡性循環,被描繪得如同精密復雜的機械故障,每一個齒輪的卡頓都預示著最終的全麵崩潰。
評分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深刻體驗,是關於“曆史的偶然性”與“曆史的必然性”之間辯證關係的全新理解。作者並未給我們一個簡單綫性的解釋,即“經濟崩潰導緻革命”。相反,他展示瞭一係列相互競爭的、有時甚至是相互衝突的驅動力是如何在特定時空點匯聚的。例如,作者對農業周期、國際戰爭債務和宮廷開支這三條時間綫的並行處理,清晰地錶明瞭財政危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社會期望和政治慣性共同塑造的結果。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不同曆史學傢觀點時的審慎態度,他引述瞭多種流派的解釋,並非為瞭堆砌文獻,而是為瞭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解釋框架,承認曆史事件的復雜性,拒絕單一因果論的誘惑。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密的瑞士手錶,每一個零件——無論是經濟、社會、文化還是政治的——都必須準確無誤地咬閤在一起,纔能解釋這場巨變的最終到來。
評分對於任何對革命爆發前的“思想氣候”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無可替代的地圖集。作者對於“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概念的運用非常巧妙,清晰地勾勒齣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新的媒介,構建瞭一個獨立於國傢權力的輿論空間。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如何區分不同群體對“自由”和“平等”的理解差異:貴族精英可能追求的是限製王權以保障既有自由,而城市小資産階級則渴望的是社會地位的流動性。這種對動機的細緻分辨,避免瞭將整個革命前的社會簡化為“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二元對立,使得分析更加 nuanced。書中對報刊、小冊子以及“密謀性文學”的引用,展現瞭信息傳播在那個時代所蘊含的巨大顛覆性力量。它讓我意識到,思想的傳播速度和深度,遠超我們今天基於現代媒體習慣的想象。這是一個關於觀念如何孕育齣行動的,精彩的案例研究。
評分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對“結構性因素”與“偶發事件”之間復雜作用力的深度挖掘。很多曆史著作傾嚮於在宏大敘事中淹沒細節,但本書卻能巧妙地將結構性的經濟壓力、社會分層固化等長期因素,與具體的政治失誤——比如國王在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內閣的頻繁更迭——編織在一起。作者沒有簡單地將這些偶發事件視為隨機噪音,而是將其置於結構性矛盾的放大鏡下進行審視,從而揭示瞭這些“小錯誤”是如何在緊綳的政治環境中被不成比例地放大,最終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種對“臨界點”的捕捉能力,使得前夜的曆史不再是平鋪直敘的枯燥陳述,而是一部充滿懸念的、步步緊逼的悲劇。對於曆史係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份極佳的教材範本,展示瞭如何進行嚴謹而富於洞察力的曆史解釋。
評分還不錯,作者的幾本書都入瞭。
評分很好很滿意,非常贊,非常好。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多讀書,讀好書。
評分多讀書,讀好書。
評分瞭解法國大革命的好書之一!
評分值得一讀
評分書雖然不厚,但是解讀非常深刻!
評分多讀書讀好書多讀書讀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