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宋红旗,张炜,冯晓鹏 等 校,[东汉] 张仲景 口述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ISBN:97875542136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0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8
字数:1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民国以来,早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重现于世的家传本。较宋本《伤寒论》优胜之处颇多。
  长沙古本是白云阁藏本的姊妹篇,似出于同一传本,但内容却不完全相同,有相互补证的价值,具有文献考据意义。
  长沙古本分为十六卷,但缺杂病证治,无《金匮》条文;《伤寒例》前,较桂林古本少《六气主客》一篇;六气之病仅有“暑、热、燥、湿”,缺“风、寒”二病;尚有有论无方者,如《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有佚文一条,日:“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但未出治方,而白云阁藏本则有“白蜜煎主之”一句,诸如此类的异同还有许多。
  该点校本不仅是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全貌,更是近年来少有的《伤寒杂病论》点校本。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点校者是仲景故里的专家学者,研习仲景学说三十余年,从南阳方言角度、文字训诂角度、临床经验角度,加以吸收国内外仲景学说的研究成果,做了精心的文字校注,对阅读仲景著作有很大帮助、对解决《伤寒杂病论》的一些争议有重要意义。

目录

点校序言
古本伤寒杂病论序
古本伤寒杂病论序
古本伤寒杂病论序
古本伤寒杂病论序
伤寒杂病论序
凡例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第一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脉法第二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伤寒例第三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四(按:温病证治,通行本全佚)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伤暑脉证并治第五
热病脉证并治第六(按:通行本本篇全佚)
湿病脉证并治第七
伤燥脉证并治第八(按:通行本本篇全佚)
伤寒杂病论卷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卷第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九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
辨霍乱脉证并治
……

附一:方剂索引
附二:度量衡考证结果
附——特殊药物剂量实测结果

精彩书摘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濇;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平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通行本佚)。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原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通行本佚)。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日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通行本佚)。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通行本误作“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气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通行本佚)。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日大;下降力弱,故日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通行本佚)。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塞,燥短以促,火燥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人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通行本佚)。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通行本错简在病家人来请条)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阚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于为言(通行本佚)。
  ……

前言/序言

  公元200~210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因历史原因,原书散佚不全。历史上《伤寒杂病论》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流传,尤其是魏至宋的800年间。
  现在通行的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历经魏太医令王叔和、金代成无己、宋代林亿等人之编次校刊,已非仲景原貌。唐代孙思邈述古殷勤,71岁时见到的《伤寒杂病论》是一个节略本,曾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九)。“江南诸师”秘而不传的版本哪里去了?是否得以幸存?它们与通行本又有什么异同?
  据文献记载,《伤寒杂病论》诞生以后,一支由官方印行,如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宋代林亿校订的《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以及脱胎于宋代之前的官方印行本、自民国(1912年)以来由日本回归的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贞元伤寒论>),以及从《千金翼方》中集出的唐本《伤寒论》、《外台秘要》中载录的《伤寒论》内容;一支由民间保存并流传,如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
  经过1700多年的显晦离合,先后有八种古版本相继重光于世。巧合的是,重新现世的这些古版本中,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这五种都出于江南,除《金匮玉函经》是官方印行外,其他都是由家传保存下来的。
  一、长沙古本是一个秘本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民国以来现世最早的家传本,发现于江西。书的来历带有传奇色彩,也因此招致真伪的非议。仲景南阳人也,何以在江西有仲景的家传本?据仲景五十一世孙,河南文史馆员张鸿盘先生言:晋乱之后,仲景族人过江南迁,“先人所传亦随时局过江,为世家望族所秘”,家族繁衍中支系多派,居地不一,其中一个支系曾迁居江西吉安府易水巷(乡),一个支系迁居岭南,“岭南同宗张复初,乃先生四十六世孙,曾言家藏有仲景十二稿,授门人左盛德”(秦恩甲,《新编仲景全书》.张序,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1:11~12),岭南有家传本,江西有家传本也是可能的。清末民初湖南浏阳人氏刘世祯,为他母亲寻找墓地时,于江西山谷中结识一位张姓老者,老者皓髯而丹颜,悠然类有道者,即与倾谈,遂及医术,质以平生疑滞,应口疏通,二人相见恨晚,老者日:“吾乐山林,不与人接久矣,家有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所传异,长沙旧文也,目前无可授者,今以授君。”授书前后,师事张老,“凡论中疑义密义,悉质而记之”,期间,先是独自撰述,后因年迈与同族友人刘仲迈一起,共同研读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十余年”,首先与宋本《伤寒论》对校,“标明其同异,庶览者一见而知古本之胜也”,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由长沙商务印书馆石印,世称长沙古本,也就是本次点校的主校本。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公世以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大成书社曾经照版铅印,但这两个版本均已成秘本。刘世祯、刘仲迈又详细注疏长沙古本,撰成《伤寒杂病论义疏》十六卷,于1934年印行。
  四川刘镕经于涪陵得传的,“王叔和所述,孙思邈所校”之《伤寒杂病论》,1935年石印公世,世称涪陵古本(又称四川本),略晚于长沙古本,这是一个节略本,目前只有重庆图书馆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后未印行,也成秘本。
  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是黄竹斋先生在1934年,抄录于桂林名医罗哲初所藏,其师左盛德传授的古本《伤寒杂病论》,1939年石印公世,世称白云阁藏本,其后,又以白云阁藏本木刻板印行两次,现版藏南阳医圣祠,2013年杨建宇先生等予以点校,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黄竹斋之后,罗哲初又将白云阁藏本传与儿子罗继寿,罗继寿于新中国成立后献出此本,1956年以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先后两次印刷,即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对照长沙古本与白云阁藏本,似出于同一传本,但内容却不完全相同,有相互补证的价值,具有文献考据意义。较宋本《伤寒论》优胜之处颇多,故近年参考引证长沙古本以校注《伤寒论》的尚有不少著作。
  长沙古本也分为十六卷,但缺杂病证治,无《金匮要略》条文,其《伤寒例》前,较桂林古本少《六气主客》一篇,六气之病仅有“暑、热、燥、湿”,缺“风、寒”二病,尚有有论无方者,如《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有佚文一条,其文日“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但未出治方,而白云阁藏本则有“白蜜煎主之”一句,诸如此类的异同还有许多。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学以至今、有德育教、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感觉挺好的,好坏还不懂鉴别,先看着。

评分

补宋本桂本伤寒之不逮,好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感觉挺好的,好坏还不懂鉴别,先看着。

评分

中医学的书,有空学习,自己治自己,做自己的家庭医生,好过去医院活受罪,西医有些东西靠不住。这书收藏也是棒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