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 [Practice of Medical Oncology Treatment]

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 [Practice of Medical Oncology Treat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际昌 编,张频,周立强,杨渤彦,刘姗,李峻岭 ... 绘
图书标签:
  • 肿瘤学
  • 内科
  • 肿瘤内科
  • 临床指南
  • 治疗方案
  • 癌症
  • 放化疗
  • 靶向治疗
  • 免疫治疗
  • 病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153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911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Practice of Medical Oncology Treatme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肿瘤科和有关科室医师、药剂人员、肿瘤防治人员、肿瘤患者及家属、普通读者

  时隔6年,《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隆重出版,全新内容值得您的期待。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协和肿瘤医院知名教授周际昌,广泛收集国内外*新研究进展,总结60余年临床经验编写此书。第2版中临床分期采用近年UICC/AJCC分期,参考近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重点补充一些新抗肿瘤药和新靶向药物、新化疗方案,以及综合治疗的新观点与近年发表的新资料,以期提高肿瘤内科治疗水平,提高肿瘤生存率和治愈率。抗肿瘤药物部分采取框架式排版方式,内容更加明朗清晰,附录部分增加更加全面的抗肿瘤药物中英文药名索引,方便读者查阅。本书科学、前沿、全面、权*,是目前市面上*新的肿瘤内科治疗专著,可供肿瘤科和有关科室医师、药剂人员、肿瘤防治人员、肿瘤患者及家属等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周际昌,1931年1月生, 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内科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及化疗委员会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癌症康复工程事会理事、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编委等。主要从事新抗癌药、升血药、止吐药和大剂量顺铂疗法研究及乳腺癌、淋巴瘤、骨髓瘤、胃肠癌、食管癌等化疗和综合治疗研究。主编和编写《肿瘤化学治疗临床应用》、《实用肿瘤内科治疗》、《肿瘤化学预防及药物治疗》等20本书,发表论文90余篇。多年来为创建肿瘤内科及开拓我国肿瘤化疗事业做出显著贡献, 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医药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业绩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医大全》、《当代中国科学家传略》等。

目录

第一篇 抗肿瘤药物

第一章 烷化剂

第二章 抗代谢药

第三章 抗生素

第四章 植物药

第五章 激素及内分泌药物

第六章 杂类药

第七章 生物反应调节剂

第八章 分子靶向药物

第二篇 辅助治疗药物

第九章 化学保护剂

第十章 心脏保护药

第十一章 增效剂

第十二章 止吐药

第十三章 生血药

第十四章 骨溶解抑制剂

第十五章 淋巴血液系统肿瘤

第十六章 胸部肿瘤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肿瘤

第十八章 头颈部肿瘤

第十九章 泌尿系统肿瘤

第二十章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第二十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第二十二章 皮肤、软组织及骨肿瘤

第二十三章 其他肿瘤

第四篇 肿瘤介入治疗

第二十四章 肿瘤血管介入治疗

附录

附录一 肿瘤内科治疗的疗效评定标准(WHO)

附录二 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的评定

附录三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度标准(WHO标准)

附录四 卡铂剂量AUC的计算方法

附录五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图

附录六 抗肿瘤药和辅助药的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

药名索引


精彩书摘

  第五节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在甲状腺恶性疾患中最多见,约占恶性肿瘤的1%。在美国占全部内分泌肿瘤的90%。乳头状癌约占85%。甲状腺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常见,但对高分化肿瘤(乳头状癌、滤泡癌)的意义不像髓样癌显著,髓样癌的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极差。不同分化程度患者,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不利影响仅见于较高年龄组。45岁以下的乳头状癌或滤泡癌的预后好。

  甲状腺癌的5年生存率如下。①乳头状癌:AJCC分期Ⅰ期为97.2%,Ⅱ期为93.4%,Ⅲ期为83.5%,Ⅳ期为39.3%。②滤泡状癌:Ⅰ期为95.4%,Ⅱ期为90.3%,Ⅲ期为69.0%,Ⅳ期为41.0%。③髓样癌:Ⅰ期为96.2%,Ⅱ期为85.8%,Ⅲ期为67.2%,Ⅳ期为20.8%。④未分化癌:Ⅳ期为8.2%(AJCC,2002)。

  【病理分类】甲状腺癌分为4种主要类型:乳头状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亚型)、滤泡癌(包括Hurthle细胞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间变癌)。少见的还有恶性淋巴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临床分期】

  1.TNM分期(AJCC,2010)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1—肿瘤局限在甲状腺内,最大径≤2cm;

  T1a—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1cm;

  T1b—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1cm,但≤2cm;

  T2—肿瘤局限在甲状腺内,最大径>2cm,但≤4cm;

  T3—肿瘤最大径>4cm局限于甲状腺内或任何肿瘤伴有腺体外少许浸润(如胸骨甲状肌或甲状腺周围软组织);

  T4a—肿瘤无论大小,侵出甲状腺包膜,侵及下列结构之一:皮下软组织、喉、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

  T4b—肿瘤侵犯椎前筋膜,或包绕颈动脉或纵隔血管。

  所有的未分化癌均属T4肿瘤

  T4a*—局限于甲状腺腺体内的未分化癌,手术可切除;

  T4b*—甲状腺外侵犯的未分化癌,手术不可切除。

  〔注〕 所有分类可再分为:a. 孤立性肿瘤;b. 多灶性肿瘤。以其中最大者决定分期。

  ………………………………

  【肿瘤内科治疗】主要为激素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

  (一)激素治疗

  应用甲状腺素制剂进行抑制治疗:对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有一定效果,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①甲状腺素片:每日剂量为120~150mg/d,分2~3次口服,长期服用。②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对甲状腺癌术后的抑制治疗,每日剂量100~300μg,于早餐前半小时一次服用,从低剂量开始,每2~4周逐渐加量,直至足量,长期服用(每片50μg,100μg)。

  (二)化学治疗

  甲状腺癌很少用化疗,但未分化癌对化疗有一定敏感性。单药以 ADM为首选,DDP、BLM、5-FU、VCR亦有效。Shiaoka等(1985)将84例组织学证实的甲状腺癌随机用单药ADM和AP方案:ADM 60mg/m2,静脉冲入,每3周1次; ADM+DDP (ADM量同前),DDP 40mg/m2,静脉滴注,每3周1次。单用ADM 41例,AP治疗43例。结果单用ADM者部分缓解7例(17%),43例联合化疗者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 6例,有效率25.6%,5例CR中有3例为未分化癌,5例CR中有4例中位生存期>2年,两组毒性相仿。认为AP方案联用优于ADM单药治疗。

  (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1.凡德他尼(Zactima)Wells S等(2005)Ⅱ期研究,用凡德他尼单药治疗进展期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11例,用药每日300mg,至少3个月,结果PR 2例,SD 9例,有效率为18%。

  2.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药物,可阻断RAF激酶与VEGF受体激酶蛋白质,而这两种蛋白质分别控制肿瘤细胞分裂和肿瘤血管生成,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癌和无法手术治疗的肝癌。

  Lam ET等(2010)用索拉非尼(400mg口服,每日2次)治疗30例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结果部分缓解23%,维持18~84周,稳定53%,维持89周,甲状腺球蛋白水平降低者为95%。提示索拉非尼对甲状腺癌有一定疗效。

  2013年ASCO年会报道一项纳入417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RA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国际性双盲随机多中心Ⅲ期DECISION研究,对比索拉非尼与安慰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受试者均在入组前14个月出现疾病进展并未接受过化疗、靶向治疗或沙利度胺治疗,并随机分为索拉非尼组(400mg 口服,每日2次)(207例)和安慰剂组(210例)。其中肿瘤组织学为乳头状癌占57%,滤泡状癌占25%,低分化癌占10%。结果索拉非尼组较安慰剂组中位PFS时间延长,分别为10.8个月和5.8个月(P<0.0001),但两组均未达到中位OS,且71%的安慰剂组患者在开放治疗期交叉至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组,中位生存期受到影响。故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RAI),索拉非尼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而其他的一些VEGF受体抑制剂对RA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化疗方案】

  1. AP方案

  ADM20mg/m2静脉冲入,第1、8天;

  DDP20mg/m2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1~5天;

  3~4周为1周期,3~4周期为1个疗程。

  2. ABV方案

  ADM20mg/m2静脉冲入,第1、8天;

  BLM10mg/m2肌内注射,第1、8天;

  VCR1.4mg/m2静脉冲入,第1、8天;

  3~4周为1周期,3~4周期为1个疗程。

  ……

前言/序言


《精准医学浪潮下的肿瘤治疗新篇章》 本书并非《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而是为您呈现肿瘤治疗领域,特别是精准医学兴起后,所展现出的崭新格局与未来趋势。它深入剖析了当前肿瘤诊疗的基石,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勾勒出个性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新路径。 一、 肿瘤诊断的精细化与分子画像 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的诊断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组织病理学范畴。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如全外显子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RNA测序等)和液体活检技术(包括ctDNA、外泌体等),为肿瘤患者构建详尽的“分子画像”。这不仅仅是识别基因突变,更是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的靶点信息。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解读这些复杂的分子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临床可操作的治疗策略,真正实现“为患者量体裁衣”式的治疗。 二、 靶向治疗的突破与挑战 靶向治疗,作为精准医学的先驱,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肿瘤的治疗模式。本书将聚焦于当前已获批的、以及正在研发中的各类靶向药物。我们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型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的驱动基因及其相应的靶向药物。例如,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HER2抑制剂、BRAF抑制剂等。同时,我们将详细探讨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估、耐药机制的产生与应对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联合用药、新一代靶向药物的研发来克服耐药问题,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三、 免疫治疗的革命与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无疑是肿瘤治疗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本书将系统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包括PD-1/PD-L1通路、CTLA-4通路等。我们将重点阐述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如肺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淋巴瘤等)中的广泛应用,并深入讨论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因素(如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以及免疫治疗相关的副作用(irAEs)的管理和处理。此外,本书还将展望细胞治疗(如CAR-T疗法、TILs疗法)等新兴免疫治疗手段的进展和未来潜力。 四、 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深度解析 精准肿瘤治疗的实施离不开多学科团队(MDT)的紧密协作。本书将详细阐述MDT在肿瘤诊疗中的核心作用,包括肿瘤内科医生、外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基因检测专家、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专业人员如何协同工作。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MDT如何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解决复杂病情、优化治疗流程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最大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 辅助治疗与综合管理 除了核心的靶向和免疫治疗,本书还将关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其他重要环节。这包括: 精准放疗: 介绍质子治疗、立体定向放疗等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与靶向、免疫治疗进行联合。 个体化化疗: 在靶向和免疫治疗未能覆盖或联合应用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化疗方案,并管理化疗相关的副作用。 肿瘤营养支持: 强调营养不良对肿瘤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的营养评估和支持。 疼痛管理与姑息治疗: 关注肿瘤患者的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介绍疼痛管理、恶心呕吐控制、心理支持等姑息治疗的重要性。 康复与随访: 探讨肿瘤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以及如何进行长期的随访监测,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 六、 未来展望与前沿探索 本书还将积极探索肿瘤治疗的未来方向,包括: 人工智能(AI)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AI辅助影像判读、病理诊断、药物研发、疗效预测等。 肿瘤疫苗的研发进展: 介绍预防性肿瘤疫苗和治疗性肿瘤疫苗的最新研究成果。 肿瘤微环境的调控: 深入理解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抵抗中的作用,并探索调控肿瘤微环境的新策略。 早期筛查与预防: 强调肿瘤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基因和生活方式的肿瘤预防策略。 本书旨在为肿瘤科医生、临床研究人员、医学研究者以及对肿瘤治疗前沿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肿瘤治疗视野。它将引导您理解肿瘤治疗从“一刀切”到“精准定制”的深刻转变,并为您揭示未来肿瘤治疗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肿瘤治疗的“动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在介绍治疗策略时,并没有将它们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强调了“个体化”和“时效性”。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反应,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某些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如何在维持治疗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及何时需要升级治疗,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而且,它对一些新兴的监测技术,比如液体活检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肿瘤治疗是一个持续评估和调整的过程,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最新情况,并灵活地做出应对。这本书的这种动态化视角,对于帮助我更好地管理长期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肿瘤内科领域的一大福音。《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以其全面、深入、实用的特点,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各种肿瘤类型时,所进行的系统性梳理。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到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评估以及预后预测,这本书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信息。而且,它在介绍不同治疗方案时,还会引用大量的权威文献和临床试验数据,这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击问题核心,用最清晰的方式呈现最关键的信息。它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对每种方案的合理性有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高肿瘤内科的整体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理念非常人性化,内容编排合理,逻辑清晰,让我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晦涩的肿瘤学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配合恰当的图示,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肿瘤微环境的章节,它将复杂的细胞互作和信号传导网络,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比喻和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没有那种僵硬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像是和一位博学的医生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它在介绍治疗方案时,不仅仅是描述性地介绍,还会穿插一些临床的“小技巧”和“经验之谈”,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中难以学到的宝贵信息。这本书的实用性,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一些新的肿瘤治疗手段,比如 CAR-T 疗法,虽然有所耳闻,但总觉得它离临床实践还有些距离,或者说,对其适用范围和实际操作的细节了解不够深入。然而,《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在介绍这些新兴疗法时,非常接地气,它详细阐述了这些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应用指南,并且还特别强调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及管理策略。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维持治疗和姑息治疗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人文关怀。书中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治愈”上,而是更全面地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很多关于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实用建议,这对于肿瘤患者的整体照护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肿瘤治疗不仅仅是药物和技术的对抗,更是对生命全过程的关怀。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人文性兼具,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让我惊艳了!当我拿到《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肿瘤内科这个领域发展太快了,一本“实用”的书到底能有多实用,我心里是打着问号的。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们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将复杂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用一种既严谨又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们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预期效果以及潜在的风险,仿佛我置身于一个资深的肿瘤内科医生正在给我做一对一的教学。特别是关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章节,内容更新及时,并且对不同类型癌症的细分和个体化治疗的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我本来对一些最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感到有些困惑,但这本书的详细阐述,包括背后的机制、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经验,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引导,让我学会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患者的治疗。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安心”的书。《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或者少见病时,表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和严谨。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我一时也找不到明确的思路。后来翻到这本书里关于该类肿瘤的章节,它不仅列举了非常规的治疗选择,还详细分析了这些选择的循证医学依据,以及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成功案例。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管理罕见毒副反应的指导。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遇到瓶颈时,能够提供坚实的后盾和明确的方向。它让我知道,即使面对复杂的局面,也总有可以参考的资源和可以探索的路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基层肿瘤内科的诊疗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在介绍各种治疗手段时,都始终围绕着“患者获益”这一核心。它不会为了追求最新技术而忽略实际效果,也不会为了控制成本而牺牲必要的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它会详细列出每种方案的潜在获益,包括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症状等,同时也会清晰地说明每种方案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良反应。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他们的治疗计划。书中关于不同年龄、不同合并症患者的治疗建议,也体现了其高度的临床实用性和人文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份对肿瘤患者的深切关怀的体现。

评分

阅读《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心组织的学术盛宴。这本书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讲授,而是将前沿的循证医学证据巧妙地融入到临床场景的讨论中。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治疗方法时,不仅列举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比如,在讲解某一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现象,而是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分子生物学通路,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机制来调整治疗策略,甚至提出了一些克服耐药性的创新思路。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在理解治疗方案时,能够触类旁通,不仅仅是记住方案,更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而且,书中的图表和流程图设计得非常直观,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复杂的信号通路图,经过精炼后变得清晰明了,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这本书真正体现了“实用”二字,它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的宝典,让我对肿瘤内科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肿瘤治疗的方法论。我一直觉得,在飞速发展的肿瘤治疗领域,最宝贵的不是某一个最新的药物名称,而是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不断更新的知识。《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指南和文献,而是将这些信息内化,并以一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呈现出来。例如,在处理复发或转移性肿瘤时,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分期、不同分子标志物的患者,在选择二线、三线治疗方案时的考量因素,以及如何权衡疗效、毒性和成本。书中关于药物组合疗法的讨论尤其深刻,它不仅介绍了各种组合的理论基础,还详细列举了临床试验数据,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组合策略进行了展望。这种前瞻性和系统性,让我对肿瘤治疗的全局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也让我能够更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更优的治疗路径。

评分

《实用肿瘤内科治疗(第2版)》是一本让我感到“富有”的书,因为它里面蕴含了太多的智慧和经验。它不像是一本单纯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个庞大的肿瘤内科治疗数据库,并且这个数据库还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毒性时,所进行的细致的量化分析。比如,在介绍某一靶向药物时,它会详细列出不同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以及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其临床意义。这种量化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的科学严谨性,以及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深感钦佩。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希望不错

评分

速度一如既往的快,收到货晒晒图,还不错的一本书,适合初学者!

评分

京东钻石会员默认收京豆好评,差评商品我会用心的。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哈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书也不错。

评分

专业知识,补充能量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物流很快,快递员很好,点赞。

评分

好好不错哦,很好看的东西

评分

肿瘤学基础参考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