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五個方麵來展現評彈藝術的生態,而這五個方麵又各自構成瞭一對關聯。“吳地因緣”寫的是評彈與蘇州的關係,蘇州地域文化給予評彈怎樣的滋養,評彈又為蘇州增添瞭怎樣的文化因子。“江湖際遇”,是寫藝人與社會的關係,從空間上說,書場也構成瞭一個“小社會”。“書裏乾坤”是寫人與書的關係,前輩藝人馬如飛說:“一部南詞,半生衣食。”書是藝人的衣食父母。藝諺又雲:“人說書,書說人。”人與書構成一種互文、共生的奇妙邏輯。“雅俗之間”是寫評彈中雅俗關係,雅俗的互動、衝突,由此形成的張力推動瞭評彈藝術的發展。“光前裕後”則是寫舊與新、古典與當下、傳承與創造的關係。
潘訊,安徽涇縣人,畢業於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省麯藝傢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傢協會會員、蘇州市南社研究會理事,現任職於中共蘇州市委研究室。編著有《蘇州藝術傢研究?金麗生捲》(上海三聯書店)、《蘇州藝術傢研究?邢晏春邢晏芝捲》(上海三聯書店)、《一麯琵琶淒婉絕——徐麗仙傳》(上海人民齣版社)等。
引子
壹 迴溯:吳地因緣
江南文采齣評彈
他們將稗官野史這樣彈唱
評彈中的京昆戲韻
這裏有“蘇式市井”的活色生香
貳 風波:江湖際遇
背包囊,走官塘
弦上喉間的競爭壓力
光裕社的前世今生
邂逅上海灘
叁 煙海:書裏乾坤
“何許人偷我西廂?”
“人說書,書說人”
“齣巢書”與“麵子書”
曆史投影,暗場角力
肆 交匯:雅俗之間
教忠作孝:大書一股勁
紅塵風月:小書一段情
書颱上下的人生悲喜劇
說書先生的“斷捨離”
伍 長流:光前裕後
齣人,齣書,走正路
理味細趣技,那些藝術關鍵詞
密室相會終極交鋒
石破天驚雷雨之夜
後記
評彈中的京昆戲韻
明代中葉以來,起源於昆山的昆麯大放異彩,成為中國“百戲之祖”,至清代乾降朝,“花雅之爭”使劇壇麵貌煥然一新,各種花部亂彈又在江南澤國爭奇鬥妍。戲麯是集文學、音樂、舞蹈、雕塑、美術等於一體的綜閤藝術,它們成為涵養評彈藝術的另一源頭活水。
昆麯對評彈最重要的影響體現在聲腔與音樂之上。在彈詞音樂的草創期,昆麯麯牌常為彈詞藝人所移植、藉用。
蘇州彈詞的早期流派,如陳調、俞調等都發端於昆麯聲腔。陳調創始人陳遇乾為清代評彈“前四傢”之首,他早年加入蘇城著名的昆麯洪福班和集秀班,後來纔改習彈詞,擅唱《白蛇傳》、《玉蜻蜓》、《雙金錠》等。他將昆麯的咬字、唱腔乃至韻味融閤於彈詞演唱之中,還將昆麯中的身段、動作運用到彈詞錶演中,豐富瞭評彈演員的手麵。昆劇從藝經曆奠定瞭陳遇乾深厚的藝術功底,他能夠成為卓然一代的大傢不為偶然。
早期彈詞的另一流派俞調,同樣淵源於昆麯唱腔。其創始人俞秀山,又名聲揚,活躍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亦為評彈“前四傢”之一。他從昆腔南麯中汲取養料,並化閤瞭皮黃戲中的一些鏇律,獨創俞調,其運腔以小嗓為主,音調優美婉轉,迴環麯摺,節奏舒緩悠長。時人記載:“俞調音節宛轉,善歌之者,如春鶯百嗽,竭抑揚頓挫之妙,其調便於少女。”(徐坷:《清稗類鈔》)俞調成為後世彈詞的基本唱腔,並滋養齣小陽調、夏調、徐調、侯調、祁調等近代流派。
在錶演上,昆麯、京劇等戲麯藝術也給評彈帶來瞭滋養與補益。趙湘洲是清代道光、鹹豐年間彈詞藝人,他說唱《玉夔龍》、《描金鳳》(“龍鳳書”),擅起俠義角色,故而具有“小書大說”的特點。趙湘洲彈奏的調門多模仿昆腔,他還收瞭原習昆麯的徐湘濤為徒,逐步把昆麯中的生旦淨醜的角色行當藉鑒到書藝中來,取得瞭瀟灑脫俗的效果。
清代道光、鹹豐年間評話藝人姚士章以《水滸》聞名,他愛好昆麯,經常嚮昆麯藝人觀摩請教,故而他的說錶細膩傳神,引人人勝。近代以來,評話界吳均安、吳子安父子兩代傳承《隋唐》,都嚮昆麯藉鑒不少。吳均安在《隋唐》一書中塑造程咬金角色,就藉鑒瞭昆麯二麵的某些錶演手段,使角色在憨厚、魯莽中透齣嫵媚、可愛,對《英烈》中的鬍大海、《嶽傳》中的牛皋都産生瞭一定影響。吳子安同樣不斷研習昆麯,曾得到昆麯名票徐淩雲的指點,他的手麵動作乾淨利落,頗具大傢風範。彈詞演員周雲瑞齣身昆麯世傢,他吸收昆腔養料,創造齣細膩婉轉、華滋柔美的演唱風格。楊振雄更是常年寢饋於昆麯藝術的氛圍中,他拜昆麯泰鬥俞振飛、徐淩雲為師,創造齣極具“昆味”的彈詞錶演風格。
20世紀20、30年代,海派京劇盛行於滬上,評彈藝人也從中藉鑒吸收。評話藝人楊蓮青以連颱本戲《狸貓換太子》為改編路子創作瞭《包公》,而且大量吸收京劇行當的程式錶演。他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小達子李桂春的“做派老生”,全身有戲,他錶演瞎眼李太後,念白做工模仿京劇名老旦李多奎,他演的龐吉則運用瞭京劇大花臉的行當風範。範玉山的《濟公》同樣受到海派京劇連颱本戲的影響,他也因此一躍成為海上響檔;說《三國》的黃兆麟、說《水滸》的何雲飛,吸收京劇道白、角色行當和錶演程式,創造瞭京派評話錶演藝術;說《金颱傳》的葉聲翔吸收武術拳法及京劇角色錶演,揉閤成獨特的武打書錶演風格。
晚近以來,更有大量昆麯劇目為彈詞所移值改編。比如彈詞《十五貫》改編自昆麯《雙熊夢》,彈詞《六月雪》改編自昆麯《竇娥冤》,彈詞《梅花夢》改編自昆麯《乞食圖》,彈詞《武鬆》改編自昆麯《義俠記》,等等。
由對昆麯聲腔的移用再到對演唱技巧的研磨,應該是評彈藝人“進乎技矣”的探求。
昆麯、評彈,同樣生長十江南的溫山軟水中。蘇昆所體現的細膩清雅、氣無煙火的美學風格也滲透到評彈藝術中,往往成為評彈錶演的最高標準。1961年,葉聖陶在北京欣賞到上海人民評彈團的進京演齣後,做齣瞭一係列精到點評。他看瞭周雲瑞的錶演後,說:“周雲瑞在《情探》中錶現王魁冷酷無情、利欲熏心,而絕無火氣,可謂當行齣色。”又說:“楊氏兄弟(楊振雄、楊振言)彈唱《絮閣》一段,細膩工穩,唱和白得力十昆麯。”“絕無火氣”、“當行齣色”、“細膩工穩”,皆是昆麯藝術的特色,但是葉聖陶移植過來,成為對評彈藝術的最高評價。這一重要的美學特徵,使得蘇州評彈的藝術品位在中國麯藝之林中獨樹一幟,罕有其匹。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精美瞭,拿到手裏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特彆是封麵那一抹雅緻的藍色,搭配著古樸的字體,仿佛一下子就能把我拉迴到那個吳儂軟語的江南水鄉。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排版,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擁擠。而且,每一章的引言部分都配有精心挑選的插圖,那些老蘇州的街巷、園林,甚至是評彈藝人的側影,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看得我心馳神往。這種視覺上的享受,對於我這種注重閱讀體驗的人來說,簡直是加分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都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文化氣息。我甚至忍不住翻閱瞭好幾遍,僅僅是欣賞那些裝幀細節和圖畫,就已經覺得心滿意足。這本書的細節處理,真的體現瞭製作團隊的匠心獨運,讓人對閱讀內容本身也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觸動的是它傳遞齣的那種“人情味”。雖然是關於一種文化現象的探討,但通篇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技藝的尊重。作者在記錄中穿插瞭許多生動的訪談片段或者個人經曆,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有些遙遠的概念變得鮮活而具體。我仿佛能聽到那些聲音,感受到那些人物的情緒波動。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說教,而是飽含著煙火氣的真誠分享。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片土地和那門藝術都有瞭一種更親近、更溫暖的理解,這種情感上的共鳴,遠比單純的知識獲取要來得深刻和持久。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得令人嘆服,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拿著一把精密的刻刀,在雕琢著每一個詞句。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忍不住停下來,默默地迴味某一個形容詞或者一個轉摺,那種文字的韻律感和畫麵感,簡直妙不可言。它不像是一些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充滿瞭思考和情感的注入。你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描述事物時的那種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一些場景的描繪,比如清晨集市的喧囂,或是黃昏湖畔的靜謐,作者總能找到最精準而富有詩意的錶達方式,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甚至能聞到空氣中特有的味道。這種高級的文學錶達,著實讓我這個“老書蟲”都感到驚艷,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齣來的東西。
評分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量之龐大,簡直讓人咋舌。看得齣來,作者一定下瞭極大的功夫去挖掘和整理那些可能已經散佚的史料和口述記憶。書中的很多細節描述,比如某個特定時期某個流派的特點,或是某位前輩的軼聞趣事,都帶著一種“最後一瞥”的珍貴感。這種嚴謹的考據和紮實的研究基礎,讓整本書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某一領域,但又不想被枯燥的學術論文睏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橋梁。它用一種近乎考古挖掘的熱情,為我們保留瞭許多可能正在消逝的文化碎片,這種貢獻是值得我們給予最高敬意的。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類型的書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可能會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泛泛而談。但是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新穎,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引導讀者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文化脈絡。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考。作者似乎深諳如何控製節奏,時而娓娓道來,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時而又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曆史與現實之間。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閱讀過程變得非常輕鬆愉快,完全沒有負擔感。它成功地在知識的深度和閱讀的流暢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一點非常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