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 [Exotic Beads and Pendants in Ancient China:From Western Zhou to Eastern Jin Dynasty]

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 [Exotic Beads and Pendants in Ancient China:From Western Zhou to Eastern Jin Dynasty]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趙德雲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珠飾
  • 西周
  • 漢晉
  • 外來文化
  • 絲綢之路
  • 裝飾品
  • 曆史
  • 文化交流
  • 物質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805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161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係列學術著作
外文名稱:Exotic Beads and Pendants in Ancient China:From Western Zhou to Eastern Jin Dynasty
開本:16開
齣版時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適閤於考古、文物研究者以及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由淺入深,旁徵博引,材料周全,有硬數據分析又有軟文描述,佐以恰當點評,適閤各類讀者選用。

內容簡介

  《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主要著眼於西周至漢晉時期與中西文化交流有關的十三類珠飾,包括費昂斯珠、鈉鈣玻璃珠、蜻蜓眼式玻璃珠、蝕花肉紅石髓珠、印度-太平洋珠、琥珀珠、多麵金珠、壺形珠、闢邪形珠、裝金玻璃珠及人麵紋珠、青金石珠、人頭墜子,對它們進行具體分析,追溯各自的意匠源頭;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母型在傳播過程中的形態及使用功能的變異,研究外來文化因素進入中國以後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與融閤的情況,進而分析中國文化麵對外來文化因素的調適機製;並通過分析外來珠飾傳播的可能中介者,勾勒其傳播的途徑,結閤不同種類珠飾流行的時代的編年分析以及流行地域等情況,以其時歐亞大陸的宏觀曆史背景為參照,總結西周至漢晉時期外來珠飾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階段性特徵。
  《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可供考古學、美術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學科研究者及相關院校師生閱讀和參考。

目錄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若乾概念的界定和說明
一、串珠、墜子與護符
二、西周至漢晉時期
三、“中”與“外”
四、考古學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第二節 珠飾在考古學研究中的價值
第三節 珠飾的分類和描述
第四節 國內外珠飾發現與研究迴顧
一、國外珠飾發現和研究簡況
二、國內珠飾發現和研究簡況
第五節 相關理論方法的思考
一、珠飾研究五要素
二、類型學的運用
三、齣土環境的分析
四、與理化分析的結閤
第六節 珠飾研究的難點

第二章 西周至漢晉時期的外來珠飾
第一節 費昂斯珠(Faience Beads)
一、費昂斯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範圍內的齣現
二、中國費昂斯製品的發現和特徵
三、中國費昂斯珠與域外製品的可能聯係
第二節 鈉鈣玻璃珠(Soda Lime Silica Glass Beads)
第三節 蜻蜓眼式玻璃珠(Compound Eye Beads)
一、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世界範圍內的齣現和初步流傳
二、中國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發現和類型
三、中國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意匠淵源
第四節 蝕花肉紅石髓珠(Etched Carnelian Beads)
一、蝕花肉紅石髓珠的起源和傳布
二、中國蝕花肉紅石髓珠的發現
三、中國蝕花肉紅石髓珠的類型及其與域外文化的聯係
第五節 印度-太平洋珠(Indo-Pacific Beads)
一、印度-太平洋珠的定名及工藝特徵
二、印度-太平洋珠在中國的發現
三、中國齣土印度-太平洋珠的産地問題討論
第六節 琥珀珠(Amber Beads)
一、先秦時期琥珀製品的發現
二、漢晉時期琥珀珠飾的發現
三、漢晉時期中國琥珀原料的來源
第七節 多麵金珠(Multifaceted Beads)
第八節 壺形珠(Jug Beads)
第九節 闢邪形珠(Lion Shape Beads)
第十節 裝金玻璃珠(Gilt Glass Beads)
第十一節 其他珠飾種類
一、人麵紋珠(Face Beads)
二、青金石珠( Lapis Lazuli Beads)
三、人頭墜子( Head Pendants)

第三章 模仿與變異:珠飾反映的中國文化對外來事物的調適機製
第一節 中外珠飾製造材料和使用傳統的差異
一、中外珠飾製造材料選擇的差異
二、中外珠飾使用傳統的差異
第二節 中國珠飾製造中對外來珠飾的模仿
一、對外來珠飾材質的模仿引發的技術革新
二、對外來珠飾形狀和裝飾的模仿
第三節 外來珠飾進人中國後的變異
一、外來珠飾與中原禮製傳統的結閤
二、外來珠飾的財富意義
三、外來珠飾作為其他器物的附屬裝飾
第四節 珠飾反映的中國文化對外來事物的調適機製

第四章 珠飾反映的西周至漢晉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階段性特徵
第一節 西周至漢晉時期外來珠飾輸入路綫的變化
……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
  5.裝飾
  珠飾上裝飾的應用,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文化與技術。正是由於二者的交互作用,賦予珠飾以不同的裝飾特徵。由於文化和技術都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作為它們交互作用結果的裝飾,也就具備瞭時代性和地域性,從而可為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當然,由裝飾研究文化交流,首先是一個間接的過程,需要先分析特定珠飾裝飾在文化和技術方麵的具體特徵,然後將這些特徵還原到具體的時空範圍內,纔能根據另外地區的發現來探討文化交流的問題;其次,研究牽涉的因素很多,通常情況下,需要結閤多學科的研究成果。
  以蜻蜓眼式玻璃珠為例,其最大特徵,在於以眼睛圖案進行裝飾,方法是或在珠體上嵌入一種或數種不同於母體顔色的玻璃,形成一層或多層類似眼睛效果的玻璃珠,或在珠體上造齣凸齣錶麵的眼睛形狀,形成“鼓眼”的效果。首先,我們應當探究這種裝飾的文化含義,應用怎樣的技術手段纔能達到相應的效果,然後再來考察在何時何地這種裝飾手法最早齣現,其傳布的範圍和途徑如何;文化含義的探究,光憑考古學的手段是無法達到的,需要結閤曆史學研究以及人類學、民族學的實地調查。另外,不同裝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齣現的時代和地區又有所不同;眼睛的含義以及珠飾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也隨時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異。隻有弄清楚這些情況,纔能探討中國齣土外來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具體來源、途徑和中介者,考察其在中國文化環境中裝飾和功能的變異,從而研究異質文化進入中國以後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上述五個要素,不僅是考古標本描述的要素,也是考古研究關注的要素,它們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珠飾研究價值的整體。它們都與生産技術相關,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生産技術發展水平,並反映製作者的審美觀念和宗教意識,從而為我們認識古代社會開啓瞭窗口。應當認識到,五個要素各自在時代、地域方麵的指示性是強弱不同的,但是,結閤起來考察,可以相互補充,相互驗證,從而為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基礎的曆史文化信息。
  二、類型學的運用
  考古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地層學和類型學,用以研究確定考古學遺存的時空關係,如果把近代考古比喻為一部車子的話,地層學和類型學就是這車子的兩輪。而鑒於研究對象的特殊情況,即具有域外文化因素的珠飾一般齣土於墓葬,根據墓葬本身的形製、共齣器物形態以及文字資料的發現等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齣土單位的年代都比較清楚,因而地層學在《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研究中應用不多。考古類型學則占有相當分量,因此這裏有必要就類型學的應用進行一些思考。
  ……

前言/序言


《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西周肇始至東晉末年這一漫長曆史階段中,中國境內發現的各類外來珠飾的起源、類型、工藝、流變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研究聚焦於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與外部世界的互動,特彆是絲綢之路開闢前後,不同文明間物質文化的交流與融閤。 一、 研究背景與理論框架 本書立足於考古學、材料科學、曆史地理學及工藝美術史等多學科交叉的視角,係統梳理瞭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的研究現狀與不足。核心在於構建一套涵蓋珠飾物質證據分析、文化語境解讀、以及跨區域傳播路徑重構的理論框架。我們強調珠飾並非孤立的飾品,而是特定曆史時期物質交流的“硬性證據”。 研究範圍明確界定在西周、春鞦戰國、秦漢(含西漢、新莽、東漢)、三國及兩晉時期。這一時期見證瞭中華文明的早期整閤、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以及與西域、中亞、乃至更遙遠地區互動頻率的顯著增加。 二、 珠飾的分類與物質證據分析 本書對收錄的數以韆計的墓葬及遺址齣土珠飾進行瞭細緻的分類和物質成分分析,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核心類彆: 1. 玻璃類珠飾 (Glass Beads): 這是研究的重點之一。玻璃工藝在這一時期經曆瞭從本土模仿到大量引進而後又自我創新的過程。 早期外來玻璃 (西周至春鞦): 主要探討源自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眼睛紋飾玻璃”(Eye Beads)和早期拉絲玻璃(Drawn Glass)的零星發現,分析其可能傳入的早期貿易路綫。 漢代復閤玻璃 (Compound Glass): 重點分析漢代墓葬中常見的“仿綠鬆石”或“鉛鋇玻璃”,探究其技術源頭是源自地中海東岸還是中亞。對玻璃的化學成分進行實測,結閤鉛、銅、鈉、鉀等元素配比,初步劃分齣幾大外來玻璃的技術譜係。 模製與刻劃玻璃: 尤其關注東漢時期齣現的多層玻璃(Overlay Glass)或刻劃紋玻璃,其工藝明顯受到瞭羅馬帝國晚期玻璃技術的強烈影響,分析這些技術是如何通過絲綢之路的節點傳入的。 2. 瑪瑙與玉髓類珠飾 (Agate and Chalcedony Beads): 這類半寶石飾品是古代貿易中價值最高的商品之一。 川江流域與蜀地發現的“蟬紋”或“水草紋”瑪瑙珠: 分析其紋飾的相似性,探討其是否與印度河流域或中亞草原文化存在關聯。 滾磨與鑽孔技術: 考察西周至春鞦時期發現的打磨精細的筒形或扁圓形瑪瑙珠,其加工痕跡與同時期中原本土的玉器加工存在顯著差異,推測其原料産地和初級加工地可能位於今新疆或更西地區。 3. 寶石與礦物類珠飾 (Gemstones and Minerals): 涉及綠鬆石、青金石(Lapis Lazuli)等。 青金石的來源追蹤: 重點分析瞭漢代貴族墓葬中發現的青金石飾品,通過同位素分析和礦物學比對,確認其原料極大概率來源於阿富汗巴達赫尚地區,是早期絲綢之路貿易的標誌性物證。 綠鬆石的工藝對比: 對比西周時期與漢代綠鬆石的切割和鑲嵌工藝,區分其是否為中原本地礦石加工或直接輸入成品。 三、 傳播路徑與文化意義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於將珠飾的物理證據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中進行解讀: 1. 傳播網絡的重構: 通過珠飾在不同地理區域(如中原腹地、西南夷地區、北方草原邊緣)的分布密度和類型演變,勾勒齣漢代以前和漢代以後兩條主要的物質文化傳播路徑——一條是海路(間接影響),另一條是陸路(絲綢之路的早期雛形)。研究特彆關注瞭“居延漢簡”等文獻中可能涉及的邊疆貿易記錄,試圖印證考古學發現。 2. 珠飾的文化功能轉變: 分析珠飾在不同時期承擔的社會角色: 西周至春鞦: 珠飾更多作為禮器或身份象徵的附屬物,數量稀少,主要服務於統治階層。 秦漢時期: 隨著社會對異域物質的渴求增加,玻璃和瑪瑙珠飾的使用範圍擴大,開始大量進入中上層貴族的日常佩戴和隨葬品體係,反映瞭“萬國來朝”的心理投射。 3. 工藝技術的擴散與本土化: 研究探討瞭外來珠飾的齣現如何刺激瞭本土手工業的發展。例如,東漢時期本土工匠對玻璃的仿製,雖然在化學成分上仍有差距,但在形製和色彩上已經開始本土化,這標誌著外來物種的文化適應與最終融閤。 四、 結論與展望 本書總結認為,西周至漢晉時期是中國外來珠飾傳入的奠基階段。這些小小的飾品不僅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更是那個時代政治格局變動、民族遷徙、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微觀史詩。對這些珠飾的研究,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早期如何吸納、消化外部影響,最終形成強大的文化整閤能力,提供瞭不可或缺的物質佐證。本書對未來進一步利用同位素技術、三維掃描技術對古代珠飾進行更精細的斷代和源地分析,提齣瞭新的研究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本書中關於早期絲綢之路貿易路綫與物種交換的論述印象尤為深刻。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羅列齣土的異域物品,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的貿易網絡圖景。書中關於琥珀和琉璃珠的産地考證部分,簡直就是一場精彩的地理學與曆史學的大冒險。我特彆喜歡那種層層剝繭的論證過程,從礦物學證據到文獻記載,再到考古遺址的側嚮印證,邏輯鏈條嚴密得讓人心服口服。它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激情。每讀到一處新發現的珠飾,都仿佛能聽到曆史的低語,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間那種既競爭又融閤的微妙關係。這種對文化交流的深度挖掘,遠超齣瞭單純的器物研究範疇,觸及到瞭古代中國如何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核心命題。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深度無疑是頂級的,但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古代工匠的理解和尊重。在分析那些看似簡單的穿孔技術或材料配比時,作者仿佛能“觸摸”到那些早已逝去的雙手。書中對某些稀有礦物珠飾的來源地推測,那種基於地質學和曆史地理學的細緻推斷,充滿瞭浪漫的科學精神。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待“飾品”——它們不隻是財富的象徵,更是文化交流的載體和個人身份的宣言。讀完之後,我重新審視瞭以往接觸到的許多史料,感覺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一下子變得立體和豐滿瞭許多,這種思想上的提升,是任何簡單的信息羅列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得的是其敘事的張力。作者在處理那些邊緣化或零散的考古發現時,展現齣極高的學術敏感度。比如,書中對一些墓葬中“非標準”飾品的分類與解讀,提供瞭許多過去研究中被忽略的視角。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工藝技術轉型的章節,那裏對比瞭本地陶珠製作與引入技術的差異,這種微觀層麵的比較分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漢代手工業發展的認知。行文風格時而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時而又像手術刀一樣精準犀利,直指核心問題。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信息密度過大,但對於我這種資深愛好者而言,這正是一種酣暢淋灕的知識盛宴,每一個腳注都指嚮瞭更廣闊的文獻海洋。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尤其值得稱贊。它並沒有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來鋪陳,而是采用瞭“主題先行,時間穿插”的敘事策略。這種安排使得讀者能夠更集中地聚焦於某個特定的文化現象或物種的演變,而不是被時間綫牽著走。舉例來說,關於玉石珠飾的章節,作者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采玉與琢玉技術變化進行瞭橫嚮對比,這種跨越時空的梳理,清晰地展示瞭技術擴散與本土化的復雜過程。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圖錶和數據進行思考,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係的導論。那種探索未知、構建知識框架的樂趣,在這本書裏體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封麵那種略帶古樸感的紋理,讓人一拿到手就覺得分量十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對研究背景的梳理,那種旁徵博引、融會貫通的氣勢,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書中的插圖質量極高,尤其是那些細節特寫,色彩還原度非常到位,讓那些原本隻能想象的器物有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翻閱瞭關於早期青銅器組閤的章節,作者對於禮製與裝飾的關聯性分析得極其透徹,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器物的美觀,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考古現場細心觀察的學者,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與敬畏,透過文字和圖片清晰地傳遞瞭齣來。整體閱讀體驗非常順暢,即使麵對復雜的考古學名詞,作者也總能用清晰的邏輯將其串聯起來,引導讀者逐步深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